《秦兵马俑》的预设与生成
作者:袁海叶 转贴自:北海下街学校 点击数:91
《秦兵马俑》的预设与生成
北海下街学校 袁海叶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中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主要是带领学生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本文主要从两方面介绍兵马俑,一是规模宏大,二是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备课时我主要作者的写法来达到此目的,课堂流程预设如下: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预习,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等)
(二)细读课文,留心写法,感悟气势
1、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重点阅读第2自然段,抓住数字描写,感悟兵马俑的宏伟所气势。
2、通过朗读感悟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重点让学生体会第8自然段的写法,学会迁移运用。
(三)总结全文,齐读最后一段,读出自豪感。
课前我反复琢磨了教材,让学生搜集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或图片。晨读又作了充分地预习,扫除了文字障碍,接下来理解课文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实际课堂上又是怎样的呢?
片断一:
师:通过预习,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我想,学生可能会说出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不知我所云,冷场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反思:为什么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却回答不上来,课后我思考,一是可能问题提的太大,不够具体,学生不知怎么说;二是学生对课文还有点“夹生”。三是备课时,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在自己看来是个简单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未必!如果我这样问:文中哪些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并说说理由。也许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又能为第二个环节的学习作很好地铺垫。]
片断二:
师:第八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兵马俑的神态各异。
师:作者都描写了兵马俑的哪些神态?
生:有的颔首低眉……
师板书: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师:谁来说说作者怎样把它写具体了?
生:用了排比句式。
生:先概括写,再具体写。
师:你能不能仿照这个片断写一个片断。
生有的写动笔写,有的迟迟不动笔。
师一边巡视,一边重复(担心学生写不出来):仿照片断的结构写,如下课了,校园里立刻热闹起来了……
[反思:这个片断的结构显而易见,原以为学生很容易模仿下来。但不知怎么了,这节课越是我认为简单的问题,半路总要杀个程咬金来。认真反思,这个环节的失误在于直接让生去模仿,写什么呢?学生脑子里有些模糊,不知道什么情境下可以这样写。如果老师再多引导一步:同学们,我们想想,生活中哪些场面可以这样写?学生也许会想到赛跑的场面,也许会想到下课同学们活动玩耍的场面,也许会想到同学们回答问题时不同表现……]
这节课虽没我预想的成功,但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这样说,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心里虽背着课标,手中实际上还是那张旧船票——以教定学。要知道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义的教育总旨,它所倡导的就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全新展示。
转载http://www.jysxw.cn/blog/u/jyxjxx/archives/2007/5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