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片段
作者: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蒋丹亚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4
《三顾茅庐》教学片段
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蒋丹亚
下午执教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在导入,复习后进入了对课文第二段的学习,我引导学生就第一段中出现的“诚心诚意”展开深入的探究,首先通过学生自己学习,在课文的第二段中找一找,从哪些语句的描述中感觉到刘备是在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的?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最后再进行大组交流。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随着交流的进行,我们班的小机灵贺鹏娇站了起来,“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是一位皇亲国戚,他为了见到诸葛亮竟然站了几个小时,而且当时的天气还特别寒冷,地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我想刘备肯定是被冻得瑟瑟发抖,可他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等待着,可见,他的诚心有多大!”“真不错,确实与众不同。不过,这个小女孩是怎么知道当时天气特别寒冷的呢?同学们望着她,也产生了疑惑的表情。我微笑着问:“你的感受与众不同,能告诉大家,你怎么知道当时的天气特别寒冷,而且还有积雪呢?”“我看到在课题前有一张邮票,上面画着刘备去草堂拜访诸葛亮的情景,在茅屋上树上还有积雪呢,所以我想天气特别冷。”同学们听了贺鹏娇的发言,纷纷点头,表示同意,这时,强鑫涛站了起来,我大声说:“我觉得天气没有这么冷,大家看课文的插图,植物长得郁郁葱葱,童子和刘备等几人穿的衣服很少,不像是在寒冷的天气里的穿着,再看天空还飞过几只大雁,春暖花开时,大雁才会自由地飞翔,所以我觉得当时的天气不是很冷。”听了强鑫涛的表述,有的同学也点了点头,但更多的同学沉默了,不知道如何是评判两位完全不同的发言。在听两位同学的发言时,我头脑中也在快速的思考着,这确实是我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对于这两副图,说实话,我只是看了这张邮票,知道这张邮票的一些有关知识,而另一幅我没有好好去看过。不过既然同学们提出来了,我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训练点呢?于是,我马上把这个问题又抛给同学们:“同学们,现在,我们这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不过,当时的天气是否确实很寒冷,我们试着到课文中或在其他的途径中去想想思考一些,寻找答案。”同学们,细细地读着课文,有的在沉思,有的在与同桌商量着什么。几分钟后,贺莹举起了手,接着更多的手举了起来。我请张柯清回答,她说:“我认为当时的天气是很寒冷的,课文中,有个词语‘冬去春来’,冬天才刚刚过去,那当时的春天就是初春,初春是寒冷的,有个词叫‘春寒料峭’就是形容初春的寒冷的。”“你读得很仔细,而且说得有理有据。”我满意的对她说。接着,张冲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我也觉得当时的天气很寒冷,我看过《三国演义》的儿童版书,书中说在刘备第二次去拜访诸葛亮时,天空就下起了雪,到第三次去的时候,天气也很寒冷。”几个看过《三国演义》的学生也纷纷赞同。这时,班上更多的同学同意了贺鹏娇同学的意见,不过也有一些同学在下面嘀咕,那课文的插图是怎么回事啊?难道课文中的插图还有错吗?看到同学们的疑问,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无论是课内读文,还是课外延伸都真确地解读了文本。至于课文的插图,等老师把关于邮票的内容讲解后在来讨论。于是把我了解到的关于《三国演义》一整套的邮票的内容概括的讲了一下,让学生知道,《三国演义》系列邮票从1988年发行第一组开始,到1998年十年间共发行了五组邮票,共20枚邮票3枚小型张,以“桃园三结义”始,至“三分归晋”而终,内容上基本包罗了三国时期的主要战役和重大事件。因为《三国演义》的政治倾向是“尊刘抑曹”,因此邮票设计内容也是以刘备一方为主,其中对孔明先生的偏爱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和他有关的邮票共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智激孙权”、“草船借箭”、“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孔明班师”、“空城计”、“秋风五丈原”九枚之多,基本包括了诸葛亮一生中所有重大事件。《三国演义》五组邮票设计时都是采用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形式在仿古绢上绘制而成,为了在方寸之间表现出原著的神髓,设计者颇费苦心。听了我的介绍,同学们有的说,课文中的插图能让我们知道是刘备是在拜访诸葛亮,但没有邮票上的刘备那么有诚心。有的说,我觉得这副插图画得不怎么好,因为,从图中让我感觉到的就是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景象……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说:“同学们很高兴看到大家面对不同看法时能够各抒几见,而且大家在发言时能做到有理有据;还很高兴,同学们知道了不盲目地相信,对课文中的插图有不同看法时,能说出自己的疑问,我还希望一如既往地保持这种学习的劲。相信大家会成为会读书的人的。”这个片段让我感受到:教材: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解读与表达,通过文本来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捍卫,文本不是知识的全部,勤奋的语文教师可以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不能“教”出来的。把文本看成是实现文本和人本对话的一个话题,文本与人本的交融,就支撑起语文天地斑斓广阔的创造空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汲取更多语文养料的切入口、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探索未来的一个途径、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门坎。话题面前没有权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甚至也没有老师、没有学生,只有对话者——对话的朋友、合作的伙伴。教师要利用好这个话题,发掘这个话题中的资源,迎来源源不断的活水,通过开放话题、延展话题、迁移话题、超越话题,实现话题的可持续性发展,使课文成为理解语文的窗口、使课堂成为师生才智较量的阵地、使语文成为学生追梦的乐园。“杂音”:最美丽动人的音响杂音也是一种音,正是杂音的存在,才可以看出乐音的优美。教室中就应该存在一分杂音、一分异质、一分叛逆。苏州市副市长、苏大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说过:“教育的叛逆就是教育的创新。”从这种意义上讲,一分杂音、一分异质、一分叛逆其实也意味着一分创新、一分超越、一分优美的乐音!“杂音”排斥顺从于任何一位权威、创新就应该鄙弃认同于任何一种正确答案、鄙弃定位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区域、鄙弃信奉于任何一个传统的规则。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校长Charles E Lane教授曾说过:“组织内部异质性的存在,都有利于事物的进化,避免组织走向衰退和死寂。”争辩:课堂灵性飞扬的翅膀 争辩,相同的声音在这里交汇、激荡,使思想驰骋四海,翱翔云天;争辩,使不同观点在这里碰撞、闪光。没有争辩,就没有海纳百川的气势,没有争辩,就没有智慧火花在闪烁,就没有灵性的飞扬。争辩,还使许多沉寂的生命被击活、迟钝的心灵被开启,使他们也焕发出生命的阳光,重新找到自我。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发现就是在争辩之中产生出来的,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争辩的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话题中去,不仅要搜集论证自己的观点,还要时刻注意对方的观点。为此他们就要去读书,并且要把书上的东西搞懂,变成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他们乐此不疲。争辩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较为明晰的结论,还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http://www.wjntxx.com/oblog4/u/8/archives/2006/89.html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