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天鹅的故事》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1
我和《天鹅的故事》
(学习老天鹅用身体破冰的小节)
片断1
指名读。
师:读了这个小节,你认为有什么感受?
大多数学生不发言,可能是听课的老师太多了,有些紧张吧。终于,有个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这只老天鹅非常勇敢,也很顽强。
对于这个回答,我并不满意。(当时的确有这样的感受)于是,我要求学生继续这个话题。
片断2
教师要求:自读这个小节。当然,如果觉得有必要,可以多读几节。可以边读边勾画、圈点。还可以做些批注。对于感受深刻的句子,还应该练习朗读一下。
学生自读。
生:(读相关的句子)老天鹅真是勇敢,令人敬佩。
生:我从“突然”这个词语感受到,老天鹅的举动非常令人吃惊,它有主见,很果断。
生:(读下落砸冰的句子)像石头似的,老天鹅那可是血肉之躯啊,它忍受着剧痛,可见,这不是一般的勇敢。越痛越要砸……
生:(谈到省略号,略)
两个片断都是我的实际教学经历。
片断1大概是02年左右上的吧。当时,有位老师问我,那个学生已经答出来了,为什么还要问。现在看来,重复问同一个问题,的确有些多余。即使去追问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不一定好到哪去。
片断2应该是05-06学年上的。和片断1相比,我认为,课堂效果明显优化了。首先,教师的要求是让全体学生去读去悟,他会选择适合于他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发言时自然轻松多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要借助一定的形式,让学生去读,去勾,去圈,去写,其目的是通过这些形式去表现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过程,教师好进行调控与指导。(仁者见仁)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也是在和作者、编者的对话,这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也需要这些简单的形式加以表现,利用指导。这正是片断1所忽略的。
对于两个片断而言,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效果。探索其中的变化,是我写作的本意。应该承认,学生读了重点段落后,都会产生一定的感受。怎样帮助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好这种感受,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地利用听、说、读、写这些简单的方式,有时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前提是,学生对此感兴趣。
http://blog.xxyw.com/u/925/5397.html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