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兴趣——教《沙漠中的绿洲》有感
作者:王庄中心小学 杨丽 转贴自:王庄中心小学 点击数:103
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兴趣——教《沙漠中的绿洲》有感王庄中心小学 杨丽
《沙漠中的绿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课文。作者向我们具体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白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教课文前,我先让学生在家预习这篇文本,让他们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本中的“拦路虎”。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班级情况我做了以下尝试,请看如下教学片断:片段一:师:课前课文读几遍了?生1:五遍。师:了不起!生2(迫不及待):八遍!……师:真不简单!(小声地)课前,老师对课文只读了一遍。(生笑)课文同学们读了那么多遍,知道的一定比老师多,这节课愿意做我的老师吗?生(声音不太响亮):愿意。师:不愿意就算!生:(声音响亮地):愿意!师:做老师的老师,你们有信心吗?生(声音不太响亮):有。师:你们的信心在哪里?老师没听见,再说一遍!生(声音响亮地):有!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轻声读课文2——6节。边读边想象:像老师这样,课文只读了一遍,又没有去阿联酋旅行过的人会不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师:老师发现俞欢同学就很会读书,你看她一边读一边还划着什么写着什么。(其余学生都有所感悟,边读书边动起笔来。)片段二: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边读边体会:阿联酋人民哪一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生自由读全文。)生1:阿联酋人民热爱生活,他们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种植花草树木。生2: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师: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我们的同学们呢?生:我们也很爱护。师:从哪儿看出的?生:给小花浇水。师:那有没有不爱护花草树木的?生1:有的同学走草坪。生2:有的同学攀小树。师:那怎么办呢?生1:让他们的老师也给他们上《沙漠中的绿洲》这课。生2:学校用广播通知。生3:在花园中、草坪里竖一个个小木牌。师:这个办法很好,可是上面写些什么呢?生:禁止走草坪!师:这样的话,同学们读了不舒服。师:老师这儿征集了几句话,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小草正在休息,请勿打扰。草宝宝渴望回到春妈怀抱。饶了我吧,请别再折腾我了!——小水杉。咦,太阳公公在哪儿,我怎么看不见——光秃秃的冬青树。)师:谁再来说几句?生1:好痛呀,别再拽我的长发了!——垂柳姑娘生2:请别再踩我了,再踩,我就成浆糊了!——小草生3:我愿为你送去一片绿荫。——小梧桐师:课后愿意把自己想的写下来吗?生:愿意。反思: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强调了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为了遵循这一特点,我充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并在我的引导下学会阅读。导入课文时,我微笑地以“书读几遍了”一个轻松的话题,与学生拉家常似的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心理放松,为学习新知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对学生的预习成果并不只以“真不简单”一句表扬结束,而让学生做本节课的小老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主要是向老师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这一要求激起所有学生的表现欲,激发了他们读书的兴趣。同时,我发现本班读书时学生经常是动口不动手这一现象后,就利用学榜样的方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样既表扬了会读书的同学,又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其他学生读书方法,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从片段二的教学过程来看,遵循了以上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教学过程以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利用文本我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问学生一句:“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我们的同学们呢?”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设计其实也是对前面教学的一个检验。另外,从情感的角度看,这一设计还延续着课文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熏陶着我们每个学生,达到了双性统一的教学效果。教学结尾时,我通过设计“小木版上应写些什么?”“课后愿意把自己想的写下来吗?”这一环节,把课本作为一个生长点,巧妙地将语文课本内容延伸开来,有机地生成很多的东西,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这一切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同时也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心需要。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