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第三议)--非鱼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 By: 俞敏 ] 教学目标: 1、加强中心句的训练,初步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2、通过朗读、观察体会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感受庐山奇特的环境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些画面。 2、 庐山的什么景物给你留下了的印象最为深刻?(云雾) 3、读读课题 4、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A、这么美丽的景色,这么多,作者最喜欢的是什么?你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更) 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B、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下面就让我们闭上眼睛一同走进庐山,去感受这种美妙的感受——在庐山上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脚下踩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云端,驾起云雾。谁来把这句读给大家听听? 2、一起读读第一小节,把你读懂的这种感觉告诉老师。 三、精读第二小节: 1、庐山的云雾让我们飘飘欲仙,下面让我们静下心来用心细细欣赏这美妙的云雾吧!自由读课文2节,思考:这节写了庐山云雾什么特点?用横线划出有关语句。 2、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哪些姿态呢?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描写云雾形态的短句。 3、接下来,自己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有什么样的感受,一会我们交流。 A、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山峰上戴上白色的绒帽,你觉得这景象怎样?(出示图片) 读读这句,读出你的感受来。 B、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你觉得这景象怎么样?一条条玉带怎如何?(出示图片) 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C、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 看看这茫茫的云海怎么样?(出示图片) 读读这句,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 D、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大家可以看看书上13页的这幅图,从哪里可以看出天幕的“巨大”? 读读这句,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情景。 4、“白色的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他们所在位置一样吗?他们的姿态一样吗? 能用声音告诉老师它们的不同吗?齐读第二小节。 5、这么多的形状,这么多的姿态,我们就称为“千姿百态”(板书)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千姿百态的云雾让人赞叹不已,变化的云雾更让人着迷。自由读3节,思考这一节写了云雾的什么特点,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 2、“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呢?(变化很多很快) 3、哪些词语说明变化的快呢?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谁来读读,把它的快表现出来。 4、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哪些变化呢?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词句。 A、 读第一个短句 “一缕轻烟”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读读这个短句,告诉老师“一缕轻烟”的样子。 B、 谁来读第二个短句? 雨季,水库提闸放水时,你觉得那景象怎样 读读第二个短句,告诉老师“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的景象。 谁能将第一个短句与第二个短句放在一起读,读出他们的不同? C、 第三个短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读“四踢生风的白马”你感受到什么?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D、那“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呢,应该怎么读? 5、四种截然不同的变化,能通过读告诉老师吗? 6、一起读读3节,告诉老师云雾变化很快。 这么快这么多我们就可以说“瞬息万变”(板书) 7、刚才说到,庐山云雾的变化很多,看看图片,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看。(出示句式)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一同饱览庐山的云雾,此刻,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此刻,我们将要告别庐山,告别这迷人的云雾,愿意吗?、 这就是“流连忘返”。(板书) 作者和我们的心情也是一样的。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六、拓展 庐山的景色优美,吸引了古今中外不少名人雅士,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两首。苏轼的《题西林壁》,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我们一起来读读它,会背的可以背诵。 板书: 千姿百态 庐山的云雾 留恋忘返 瞬息万变 反思: 这是我第三次上这篇课文了,因此准备可以说很充分了。再加上教的是自己的班,情况比较了解,以前上课发现的问题我也已经全部修改过了。所以上下来的情况自己基本还算满意的。但是,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 首先,自己对教案还不够熟悉,加上有点紧张,所以出现了上课的时候翻教案的情况。造成教学气氛的冷场,学生的情感不能一起呵成。 其次,教学内容的安排还不够合理。这篇课文要求背诵,因此在学生感悟内容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以指导背诵。这样就不会出现这部分还没有感悟透,又进入下一部分教学的情况。也不会时间上一节课不够用。 最后,对课文的解读上,还可以再挖掘一些新的东西。在教学课文第二小节时,让学生体会云雾的千姿百态,除了体会云雾的不同姿态,还可以感受到云雾的到处弥漫,很多。说明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