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飘香》教学案例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
《花瓣飘香》教学案例 [情景说明]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懂事的孩子。本文寓意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细小事情的叙述之中,是对于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深情的文章,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本教学设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精神,以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函。通过学习,懂得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现小女孩的一片爱心,从而受到教育。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品质,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师:你们喜欢月季花吗?(端出一盆月季花,展示在讲台) 生:喜欢(齐声) 师:板书课题(花瓣飘香),说说课文出现了哪几个人物?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小女孩、作者、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举手) 师: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俯在花前,小心地摘了一片(举手) 生:双手捧着、飞快(举手) 师:为什么只摘花瓣呢? 生:因为她爱惜花,舍不得都摘了。 生:因为她喜欢花,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怕影响别人观赏,自己又想送花给妈妈,只好小心地摘了一片花瓣。 师:品读摘花瓣(学生第2节) 师:指名读,交流摘花瓣的动作。(课件显示词句) 师:抽生表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进行评价。 师:采访小演员a:你俯在花前面闻到了什么?b、心理怎么想的?c、你摘花瓣时的动作那么轻,为什么?d、你摘下花瓣是怎么拿的?再示范一下。e、小小的一片花瓣为什么要“双手捧着”? 师:再读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的语句。 师:品读“只摘花瓣”的内容(学习第3—5小节)。 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师:课件显示,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再读课文中小女孩的话,我理解她吗?(显示句子比较:①“为什么摘花瓣?”我问。②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生:小女孩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举手) 生:第一句带有质问的语气,有责怪意思。 第二句有亲切感,说明作者和蔼可亲。 师:分角色朗读第3—5小节。 师:品读摘花瓣做什么?(学习和6—9小节) 生:妈妈生病,我摘花瓣送给她。(指名答) 师:端月季花让学生摸一摸,闻一闻月季花,谈谈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①像绒布一样。②有淡淡的清香。 生;把散发着清香的月季花送给妈妈,妈妈一定很高兴。 师:再读读还有原因吗? 生:“爸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 生:小女孩在回信中会说些什么呢? 生:听妈妈的话,不惹妈妈生气,照顾妈妈,孝敬妈妈,有……。 师: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小女孩? 生:懂事的小女孩,对父母孝敬的小女孩。 师:分角色朗读好第6—9小节,板书:真是个懂事的小女孩。 生:齐读这一句。 师:想一想小女孩把花瓣送到母亲身边会怎么做? 生:轻轻地走到母亲床前,把花放在枕边。 生:让妈妈闻花瓣淡淡的清香。 生:让妈妈抚摸像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 生:送花瓣祝福妈妈…… 师:你们喜欢这位小姑娘吗?为什么? 生:喜欢(异口同声),小姑娘心地善良,她就像那片飘香的花瓣。 师:是啊!那片花瓣飘出的淡淡的幽香,不正像敬爱父母的美德在人间传播扩散吗?齐读第10段。 师生互动表演:a、我把一盆带露水的月季花放在阳台上,母亲会怎么问“我”?我又会怎么回答?b、我把一盆带露水的月季花送给小女孩,会说些什么?小女孩又是怎么说? 师:再读课文,说说你们自己是怎样孝敬父母的?(随机送出月季花)愿你们就像一片片带着清香的花瓣,怀着敬爱父母的一片深情,飘向各自的家。 [教学反思] 情感是人的精神内核。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体验作者的情感,品赏作者表达情意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需要。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孩子们的心灵恰如一泓清澈的池水,需要我们一颗激起的石子,以荡起他们感情的波浪,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这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虽然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所以我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去体验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本教案教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在师生互动上,巧妙地使学生们进入了特点的情境中,形成强烈的“角色意识”,兴趣盎然去读书、表达,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语文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内化为自己的感受。以“与小女孩相比,自己对妈妈怎样?”的话题展开去,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谈话之间,逐渐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感受到了母爱的魅力,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而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语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母亲之间的距离,把母爱的种子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里,生动地亲情教育在语文的课堂上活泼起来。所以整个教学我因为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渗透,让学生精读感悟显性的语言文字,更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精神,所以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专家点评]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当课堂中出现了一束红艳艳的月季花时,学生与文体之间也出现了沟通情感的桥梁,鲜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景,也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情感线索的维系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环境中的设计,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选择体现了个性阅读;而写一写、演一演、说一说、比一比、读一读,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深化了对文字的理解,感悟到了平淡文字下蕴藏的人物的美好情感。综合性活动,使学生的朗读能力、主动发展意识得到了加强,是对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一次探索。别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的姐妹”。所以环节中以美传情,生生师师的互动表演使爱的旋律不断奏响,学生的美好心灵使受到情感溢满课堂,而片片花瓣的清香飘进了学生的心田,也会撒满整个人间,真情永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中之情已成为心中之情,此环节也正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一课程理念,师生敞开心灵世界,学生真的情感、思想都参与到了学习中去,在阅读中表演中去碰撞、去丰富、去升华。在对话中迸发智慧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只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振。来自课堂的浓浓情意,是对文本真实的体验,融入与感动,师生在课堂上进行着心与心的呼唤,情与情的相牵,思与思的碰撞,神与神的交融,所以《花瓣飘香》的课堂才变得如此丰富、宜人。 [教研组长:孔蕊霞] 湖北省丹江口市肖家沟小学 陈 华 联系电话:0719—522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