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飘香》实录片段及教后感--自在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五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现出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整篇课文流泻出淡淡的花香,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文中处处皆有情。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怎么摘花瓣的?在哪一节?出示段落2。自读。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交流摘花的动作。 师:谁来把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演演。学生上台表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 生:学生评价。 师:请表演学生自己说说: 你摘花瓣时动作那么轻,为什么? 生:怕碰坏了整朵花。 师:你俯在花前闻到了什么?心里怎么想的。 生:多美多香的花呀! 生:妈妈闻到了一定很高兴。 师:你摘下以后是怎么拿的?再示范一下。 生:表演“双手捧着”。 师:小小的一片花瓣为什么要“双手捧着”? 生:怕花瓣上的露珠滚掉。 生:怕那花香散了,妈妈闻不到。 生:怕把花瓣弄坏了,就不美了。 师:引读小女孩手捧着花瓣,然后—— 生: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师:她可跑得太快了…… 生:她是因为怕被人抓住。 生:她想让妈妈早点闻到花香,妈妈的病就早点好。 师:这是个怎样的女孩子? 生:略。 师:谁能把小女孩当时摘花瓣的情形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记得听薛法根《雪儿》一课时,对于他的“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印象深刻。是啊,文中处处皆有情,需要的读者的静心品读。今年自己上《雪儿》一课时,也用到这句话,也在这句话的指引下,去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真情,但发现因为自己平时在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忽视,导致了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体验。语言文字如何离得了一个“情”字?所以在备《花瓣飘香》一文时,我注意“情”字在文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