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评课
作者:胡琴仙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今天我了南通陆锦华老师执教的《恐龙》一课。这是一篇小小的说明文,介绍了多种恐龙的名称和特点、生活习性。恐龙虽然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却始终是人们探索的对象,更是许多孩子喜爱的动物,更是他们想了解的动物。陆老师结合孩子对恐龙的独特感情,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陆老师上课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喜爱恐龙的特点,让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恐龙的名字。学生表现欲立刻被调动起来,抢着说。这是由于学生生活中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图书,了解了许多。老师一问,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陆老师还利用挂图展示恐龙,让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恐龙图片,都为学生学习营造了一种直观的情景,使学生既认识了恐龙的外形,又创造机会让学生理解了恐龙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陆老师在教学中极力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如在读“望而生畏”一词时,要学生体现畏惧的心理,要用朗读来体现恐龙是个“庞然大物”,用比赛朗读来表现恐龙的体型巨大,更想用肢体语言来配合朗读,这样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积累迁移,将文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的方向是“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用语言文字。学生喜爱表演,表演不仅能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的热情,更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陆老师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学完各种恐龙的特点以后,让孩子们扮演恐龙来介绍自己,无疑是注重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内化,将课文中的规范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达到记得住,用得出的境界。另外,让学生给图片上的恐龙取名,也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内化的过程。
四、引导质疑课本,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不要盲从课本,不要盲从权威。”是学生创新理念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引起学生更多思考和想象的契机,研究和创造的前提。陆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一习惯,从“鱼龙”和“翼龙”是不是恐龙,到挂图上的小小失误,她都能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还有一些异议: 1、这节课读的形式较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不够,如在读“望而生畏”和“庞然大物”时,教者在没有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深入课文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来读,学生明显无法达到老师预期的效果。学生对恐龙是那么的了解和喜爱,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选择读什么,怎么读呢?
2、自读自悟,自主学习,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不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老师的职责。没有比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这篇课文语言浅显,适合三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曾经教授过这篇文章,在了解恐龙的名称、特点这一环节上,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用表格或演讲、展示等多种形式来汇报自学所得,这样比老师一堂课始终牵着学生走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3、学生的合作探究在教学中没能体现。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以集思广益形成小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整节课似乎都是老师带着学生走,没有给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也没有合作探究的气氛,教师始终谨慎地带着学生。笔者看见上课学生带了许多恐龙的书籍、图片资料,在表演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利用课文和课外收集的资料,将恐龙介绍的更全面,生动。
文章录入:胡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