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五月》教后感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
《槐乡五月》是一篇清雅隽永的美文,有着诗一般的语言;有着童话般的意境。读着读着,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那个扎着两条小辫,穿着粗布衣裳的野丫头,傻乎乎地站在槐树下,伸展双手闭着眼,沉浸在混合着郁香和暖气的阳光里,心简直都要融化了……陶醉赞叹之余,我不禁犯了难:现在的孩子,虽长在农村,只怕连槐树长什么样子都没见过,这样的课文,学生能读懂吗?没想到两堂课下来,出乎意料的是学生披文入境,富有童趣的想象更令人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满”的争论 生:我最喜欢这一句:“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在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生:老师,他刚才有个地方读错了,他把“挂满枝头”读成了“挂在枝头”。 师:你真细心。谁再来读一读? 生:有的槐花…… 师:你是怎样体会文中这个“满”字的。 生:这个“满”字写出了槐花的多,密密麻麻的,沉甸甸的。你们看书上的插图就会明白了。如果写成“挂在枝头”就觉得只有稀稀疏疏的几条,不好看了。 群生看了图,纷纷做惊喜赞同状。 生:我觉得“一条一条”也体现了槐花的多。 生:作者把槐花比作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儿也说明了它的多。因为我们这里的女孩子一般扎一条或两条辫子,可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有很多条,而且还很长。 生:我从“槐香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槐花的多而密,就像下了一场大雪,把整个槐乡都严严实实地笼罩住了。 生:我觉得这句话中的“瑞雪初降”和“白茫茫”不仅写出了槐花的多,更写出了槐花的白。 生:我觉得作者把槐花比作“玉雕的圆球”也写出了槐花的洁白,就像洁白无瑕的玉石。 一个“满”字的争论,就让学生领悟到了花多色白、形态万千的特点。大语文的观念就是不要拘泥于繁琐的分析,要从大处入手,让学生在自读感悟中提高语文素养。但“大”不等于“放”。只有有张有弛,有放有扶,从大处入手,在小处着眼,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逐步得到提高。 “飘”的质疑 生:我最喜欢这句话:“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生:我有个地方不懂,人怎么会“飘”呢? 师:是啊,人怎么会“飘”呢?作者用错词了吧! 一些学生激动了:不是,这个字用得好极了! 生:小姑娘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还可能手里也拿着槐花,她们浑身上下都是香的,她们跑到哪里,香味就飘到哪里。所以用“飘”很贴切。 生:小姑娘有了槐花的装点,变得更俊俏了,她们心里真快乐呀,连走路都是那么轻松,就像一朵云飘起来了。 生:小姑娘们被花香陶醉了,整个人都飘飘欲仙了。 …… 孩子们在千方百计说服老师的同时,也说服了自己。我们常说,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这些问题,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对“飘”的质疑,引出了学生的争鸣,教师就应该随时抓住这不经意间冒出的火花,让他们的智慧在课堂上碰撞,让他们的想象在课堂上飞扬。 诗的创作 这是一篇清雅隽永的美文,它不是一首诗,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第一段就有一首小诗: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你一言我一语,也把第3段吟成一首小诗: 嘻嘻嘻 小姑娘走来了 采下了清香的槐花 编织成美丽的首饰 哈哈哈 小小子跑来了 装满了香喷喷的槐花 酿出了喜盈盈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