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争论的故事》--听涛看雪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
听《争论的故事》 《争论的故事》一文,通过老师讲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懂得把握时机的重要性,懂得先动手做起来的重要性。课文浅显通俗,却蕴涵着比较深刻的意义。读如此的课文对孩子们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昨天,顾老师对此文的教学,听后感觉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 (www.ttzyw.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读懂“争论”。对此,老师的着力点,先放在了引导学生了解兄弟俩“争论”的事由上,1是谁与谁“争论”?2是他们是怎么“争论”的?3是他们分别的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也是对学生思维读书的导向。在方法的运用上,老师采用了先“形象”,后“概括”操作,使之有“形”有“感”。尤其是一开始的多媒体的运用,不光有动画的视感效应,还有文字的滚动出现,声像俱全,对学生的读书是引导,对学生的思维是帮助,为学生的说话交流作铺垫。也所以才有了同学们于交流时的热烈和深入。 二、 突出“读”字。语文教学的朗读功能已经被反朴归正,所以,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上总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争论的故事》的教学中,老师依然重视并突出了这一点,而且看得出已经把它列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当然读书不光是形式上的读,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读书的实际需要与作用。恰到好处的读,才是有收获的读,才能激情荡漾地感,才能心旷神怡地品。对此,老师很好地把握了课文的特点,或用指名读,或用齐声读,或用分角色读等等,以形式的变换,保证了学生对朗读兴趣的持久保持与朗读的效果。然而,方法的指导也体现出了实用性,一抓了内容的语言理解,二抓了神态外貌的理解,三抓了榜样性的激励,使之有“程”有“序”,也突出了效果的实际出现。 三、 指导有序。教学的有序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老师的文本的把握效度。在,争论的故事》的教学中,深感老师在其间的程序是非常明晰的,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很有效的指向与引导。看几个关于底三自然段的有效性的问题便能知其“全”。兄弟俩为什么而争论?哥哥主张的是什么?弟弟主张的是什么?弟弟为什么不同意煮?哥哥为什么不同意烤?……初看似乎有点“牵”的味道,但这是阅读过程的必须。其间,老师还十分重视了对一些句式的理解感悟与活化。最后的分角色朗读,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 四、 感悟自然。兄弟俩为了如何吃大雁而争论不休,因此,失去了时机,事不能成。要感悟这点是教学的“难点”,老师很明晰其中该如何做,所以,一开始的定位就很明确。其间的感悟也是水到渠成,自然生成。相信其印象是深刻的,记忆也会久远。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