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从军》设计意图
作者:滕凌燕 转贴自:太仓市明德小学 点击数:112
《木兰从军》设计意图
木兰从军(第二课时)
太仓市明德小学 滕凌燕
【感谢您浏览莲山课件!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5ykj.com】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准确认读两条绿线内的生字。认识1个偏旁。复习部首检字法,能比较熟悉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话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解课文大意:
1、(多媒体出示“木兰”)谁来读这人名?
2、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介绍木兰?
(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3、课文写了女英雄木兰的什么故事?
(生说师出示“从军”)
4、 过渡:据老师了解,在我国古代,像从军这类体力劳动一般是由男子承担的。你们可以看“男”字是怎么写的,这字下面的一个“力”就表示男子要出力气。而女子一般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怎么偏偏出了个花将军呢?她究竟是个怎样的女孩呢?相信大家精读课文之后,一定会了解的。
二、学习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1、(师)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出示)“紧急征兵”,“征兵”的意思?“紧急征兵”呢?
2、(师)朝廷已经下达了十二道征兵文书,催木兰的父亲从军,此时的木兰心里万分焦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回答后出示)“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读这两句话)
3、 体会“说服”的意思,感受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情怀。
a.父亲说:“你一个女孩子,怎能从军?还是我去吧。我这把老骨头,战死也值!”(学生试说服“父亲”,感受木兰对父亲的尊敬)
b.弟弟说:“姐,我去,我是家中的男子汉!”(学生试说服“弟弟”,体会木兰对弟弟的爱护)
c.母亲说:“你们都别去了,我们找那个大官说说情,咱们家情况特殊嘛!”(学生试说服“母亲”,理解木兰对祖国的热爱)
(二)第三自然段:
(过渡)木兰说服了家人,替父从军,她告别了家乡和亲人……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出示图)(师)这就是驰骋沙场的木兰,你们看,她多(学生接)“神气”、“英勇”、“帅”等
3、 指导朗读。用你出色的朗读来表现出木兰的威武、勇敢。
4、 理解“赫赫战功”。
5、 完成填空:木兰告别了家乡和亲人,( )战袍,( )骏马,( )黄河,( )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的征战中,为国立下了( )。
6、 指导背诵。
7、请到第四自然段找一个词赞美木兰。
(英勇善战)“善”是什么意思?“英勇善战”呢?
(三)第四自然段:
1、通过看图及讨论,再次体会木兰尊老爱幼、自强自信、热爱祖国的精神。
a.理解词语“惊讶”、“文静俊美”。
b.与木兰一起征战多年的将士们看到文静俊美的她,会惊讶地说些什么呢?
2、朗读第四自然段。
三、课文小结:
1、教师小结。
2、学生朗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父”、“病”。
2、“病”:认识病字头,知道它的笔顺。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3、“父”:学生说怎样写好这个字。师范写。
4、 学生描红、临写。
5、 师生评议某一学生写的字。
设计意图
《木兰从军》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它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自强自信的女英雄形象。课文语言精炼、用词准确,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本着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的思想。教语文,同时也在教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思想,中华民族的感情。因此,我为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确立了三个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花木兰是个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自强自信的姑娘。
第二教时的主要任务便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由于故事的经过很简单,学生一读就能明白,我们教学的重点就不在这个故事本身,而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到花木兰的精神。其实,课文通篇都在显现着一种人性之美。花木兰不仅具有传统东方女性的温柔贤惠,更特别的是她兼有男子的英勇自信的阳刚之美。如学生能体会到这一些,那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在设计教案时,我着重从以上这点出发,紧紧围绕“感悟木兰的精神”展开设计。
一、 导入激趣、明确目标
“在我国古代,像从军等体力劳动一般由男子来承担,而女子应该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怎么出了个花将军呢?她究竟是个怎样的女孩呢?”这段导语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聚焦到“花木兰到底是个怎样的女孩?”这个问题上,学生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明确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在我国古代,男子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所以‘男’是由‘田’和‘力’组成”。“男”是本课的生字,在此作这解释,既增加了知识性、趣味性,使学生牢记“男”的字形,又为学生理解课文思想作了铺垫,何乐而不为呢?
二、 创设情境、深入体会
1、“说服”一词的教学
脱离了具体语境,空洞的词语教学是徒劳的。因此我设计了“请你扮演木兰,试说服‘父亲’、‘弟弟’、‘母亲’”这一教学环节。调节了课堂气氛,增强了阅读教学的“趣”;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生动地理解了“说服”这个词;此外,为了更好地“说服家人”,学生必须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并不断思考、表达,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深深领会花木兰的可贵精神。
2、引导体会“爱国”精神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木兰替父从军的三个原因,表现了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对于学生来说“尊老爱幼”是较好理解的,因为课文上写得明。但“热爱祖国”就较难理解,如何帮助学生呢?我设计了“母亲说:‘你们都别去了,我们找个大官说说情,咱们家情况特殊嘛’”这一问。为了帮木兰说服母亲,学生必须仔细读第二自然段的“那时,北方经常发生战争……”几句话,然后才能找到充足的理由:不能只顾小家,不顾大家,为了祖国,不能不战。木兰是多么爱国!
这样,使第二自然段的教学避免了单调地读课文,死板地找木兰从军的原因这种仅知表面,而未深入到可敬的木兰精神的“为读而读”的形式主义的泥潭。
三、 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这句话中“披”、“跨”、“渡”、“过”四个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恰当,是否要“提”出来“夸一夸”呢?考虑到四个动作并非木兰上前线一路上的具体动作,作者用这四个动词是向我们展现一位从军心切的英姿飒爽的女军人形象。我想,在此设计朗读训练,恐怕要比圈它们出来,说一说它们的“好”强得多。在朗读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使他们领略到木兰的飒爽英姿,接受了美的熏陶。
充分感受木兰的英姿后,再将这几词抽掉,让学生填,帮学生背诵这一自然段。如此精美的语言,学生也许会受用一生。
当木兰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渐渐饱满,学生情绪高涨时,设计一环“到第四自然段找个词语赞美木兰。”巧妙地使学生对“英勇善战”有了感性的认识。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积累词语。
四、 巧设对话、温故知新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讲了木兰回到了家乡,穿上了心爱的女装。教学这段,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新知。“小姐妹”的问话,意在让学生再次背诵第三自然段;“奶奶”、“大嫂”的问题,意在让学生再次体会木兰的聪明机灵、热爱祖国。学生在这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前文,且对木兰有了更深的了解。
转载
http://www.mdxx.com/blog/u/tenglingyan/archives/2006/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