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随堂化,随堂课公开化----《台湾的蝴蝶谷》教后记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台湾的蝴蝶谷》是一篇描写自然风物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因此,开始我将我的教学思路大体定为放手让孩子自己学而没有特别强调教师的作用,用陈老师的话说是放手了,言下还有点大胆之外的忧虑。经过前一天下午的试教,问题出来了,孩子们并非我想象中那般灵活乖巧地对答如流。和我平日在自己班里截然是两种感觉,是孩子的原因吗?还是我自己的问题呢?一名好的教师,相信不会以学生的不同而影响课堂的效果的,我这样在心里默默跟自己说。时间已经不多了,明早就得在阶梯教室亮相了,怎么办呢?以今天的经验,肯定是要出状况的。就一个字,改。“教案得改。”陈老师和我一起来到办公室,她来得比我平静地许多,虽然我知道她心里比我还着急。她针对刚才的教学环节,一步一步耐心仔细地评点着,不时地提出建设性的金点子。 经过这之后的交流,我给原先的教案进行了大手术,基本上是否定了。改,还是得自己来改。我迅速调整好心态,将案子进行了细致的调整,也就是后来执教的。 公开课随堂化是我的这堂课主要指导思想。新课改处处都提倡新,新的座位,新的教学手段,新的评价体系,新的教材,新的……无处不体现着一线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于是,便有了没有电脑多媒体不叫公开课,没有小小组合坐不叫新课程,没有唱唱演演不叫好语文课,等等如此。表面看来,新课程倒是着实新了一把,让每个听课的老师觉得热闹又新鲜,此乃新课程也。无庸质疑,新课程的提出、新课改的实行不能不说是个不小的进步,它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从原先的教师转变为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提倡孩子们的主体地位,由原来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当前的过程性评价。 现在的公开课大凡都日趋精致和完美,学生参与气氛浓烈,教师教学热情高涨,整堂课无论是教者还是学生都是兴趣盎然。再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幕后支持,借助音响、图画等多方来刺激课堂,相信这样的课都是以鲜花告终的。公开课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无非是示范公开的作用,供听者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汲取去实施。公开课最终的归属,无非是更多的随堂课,面对的是平凡日子里头的学生。 而眼下的公开课但能否真正落实到实处?多媒体的运用是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还是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的翅膀?小小组的座次是否真正带来每一个组员之间的合作学习还是徒有虚设?班级里那些学习上有欠缺的也许会影响教师教学进度的学生能否有表现的机会还是坐在无人问津的角落?……这需要每一位教育者冷静地思考,也是我上这堂公开课之前必须首先定位好的。 所以,我一直在思索。公开课和随堂课之间的马拉松到底有多远?还是原本一家?用最简单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能否创造出同样甚至更为精彩的教学效果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无数个专家前辈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这的确是需要厚实的底子的。我说胸有成竹还是有点不切实际的,最多只能算是个尝试。这一堂课的设计思路,基本上就是根据这个不成熟的想法而变来的。我力图以粉笔、黑板和语文书,通过我和孩子们之间的对话来建立起一个三维的学习空间。凭借课文想象蝴蝶谷,迷人的景象,激发孩子们对于大自然对于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我想以最为简单干净的教学空间引导孩子们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向孩子们展现一个五彩的语文世界,在读中感知、感悟和欣赏蝴蝶谷的奇美。以最为原始的手段找寻语文教学最为朴素的美。 这一点,基本上做到了。无论是学生的回答,还是他们的朗读,都是教学效果最有力的说明。 随堂课公开化,此乃后话。一直对自己有这么个不成文的规定,要把每一堂随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对待,从教材的设计,课堂的处理等等。自然的,才是最美的。这对于语文教学同样适用。相信这样的随堂课上多了,之后的公开课之间的鸿沟也可以跨越了吧。 教师不是主持人,学生更不是配合主持人的嘉宾。教学过程始终是人与人的对话,这其中的主角是教师和学生。孰轻孰重?我认为没有区分,都是一样的平等,这是尊重的前提吧。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和谐的,更是散发着人情的味道。这样的课堂才是回归了人的本位的,而不是在严肃的学生端坐和教师的熟练操作之中的。在课前,我鼓励孩子们要大胆发言,记得有孩子小声地问我:“老师,我回答错了有没关系?”“当然没事拉!怎么可能没有错呢?只要你大声地说出你的想法,你就是最棒的。”这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按摩,将孩子所有的心理包袱都抛于课堂之外,尽可能地使学生的身心最大限度地释放于莲山课件,我有这样的义务。 在后来的课堂上,徐颖问:“老师,我能不能打个比方啊?”她想以她独特的视角来阐释我抛出来的问题。“可以啊!你说吧。”她愉快地讲了起来。又如,万睿婕同学向我建议:“老师,我想自己来读一读,让同学们来放放电影,可以吗?”她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和其他同学一起来品味蝴蝶谷的景色。我欣然允许。我想,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不仅仅是在公开课上才能昙花一现,随堂课同样可以绽放昙花一现的美。所有不经意的教学细节,可能就是将来的宝典,只要我们是真正用心思考了的。课堂是充满人情味的地方,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快乐自由地在语文天堂里畅游,享受语文给我们带来教与学的快乐。 以上是我这堂课在设计之前的一些想法。当然,综观这堂课,还是有不少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1、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的第一张名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语调还缺乏激情,在末字的收音上显得由为突出。此外,在某些教学环节上语言过于琐碎,重复,没能做到简洁凝练,在这方面还需要花时间和工夫。当然,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也促使我在不断地思考,在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语言的共性之外,我更加追求教学语言的个性艺术,也就是人无我有的内容。 2、课堂节奏。本课为第一课时,旨在让孩子们领悟本篇最为精彩的第二、三小节,外加识字和写字教学。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二小节恰倒好处,而之后的第三小节的中间部分就显得拖沓了,花了时间过于充分,以至在最后的识字教学中受到时间上的限制,没能完全得以展开。 在我眼里,公开课和随堂课之间是没有鸿沟的,他们是相通的,希望有一天,领导们能随时到教室里来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而非在公共开课教室所作的片刻停留。课改开展,理念先行,这正是我当前需要努力的方向。这堂课只是个尝试,庆幸的是稚嫩的背后还有点点收获。期待再一次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