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童话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雨点》第二课时谈
作者:莺语流泉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0
创设童话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雨点》第二课时谈
【您正在浏览语文课堂网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本站(语文课堂网)网址是www.ywkt.com】
《雨点》是一首清新质朴的儿歌,分别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四个拟人化动态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雨点在不同地方不同形态,符合儿童思维特点。第二课时教学难点是用简笔画、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并联系“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四个拟人化动态词加深对它们的认识。教学重点是结合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睡觉、散步、奔跑、条约”等词语,培养语感,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诵读儿歌。在实际备课中我遇到了以下一些困惑和难题,并试图通过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去突破。
一、 对一篇教学设计的反思——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参》后面附有一篇《雨点》教学设计。精读课文一环节,为分句指导。即四句儿歌分四步指导精读,每一句大体教学环节如下(以1句为例):1、指名读一句。先出示投影片:小池塘;池塘里的水和我们看到的小河里的水的样子有什么不同?2、一动也不动就象什么,书上用哪个词?(出示词语:睡觉)平静的池水,看上去一动也不动,像在睡觉。池塘在睡觉,小雨点也在里头睡觉。3、读好第一句。这则教案能利用图片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识小池塘的特点。并通过一段情境描述,将雨点“睡觉”这一动态与小池塘平静这一特点结合起来。但对这则教案,也存在这一点反思即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第一点要求便是“喜爱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多多。但就上述教学环节——一句一句的读,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教学第一句时,孩子们的注意力还能够集中,读书能够表现得兴趣盎然。教学到第三、四句时,孩子们就很难集中了,对读书的兴趣也可能就荡然无存了,是一种完全在教师命令下的读。当教学对孩子们失去吸引力时,便意味着教学的失败。笔者曾做过一次实验。在毫无提示语、暗示或强制状态下,要求学生将读一篇文章读三遍,第一遍要求是“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全班53个孩子全部认真参与。第一遍,文章本身对孩子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第二遍要求“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或提出不懂的地方。”这一遍只有不到29位孩子认真的读书。第三遍要求“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谁。”结果这遍只有不到20 位同学去读书。这其中还有一部分内心不愿意读,但害怕老师批评孩子。“一遍读要有一遍读的要求”,每遍读对孩子提出要求,这很简单。但是每遍读,都能让孩子兴趣盎然地读、身心投入地读、发自内心需要地去读、用自己生活经验去碰撞文本……让阅读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这一点却很难。如何将对这四句儿歌的感情朗读指导整和在一个情境中,运用何种手段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是我上好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童话情境 丰富文本意境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伊始的第一遍读,我便用语言创设一个童话情境“有一天,云妈妈对她的孩子雨娃娃们说‘孩子们,你们已经长大了。要自己到外面美丽的世界去看一看吧!’听了云妈妈的话,雨娃娃们纷纷离开了雨妈妈。他们去了哪儿呢?读一读儿歌,告诉老师。”让孩子在童话情境中读儿歌,整体感知,感受阅读的兴趣。在突破教学难点,品味赏读这一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三遍读,每一遍读,都将读书任务融合在童话故事中,让孩子乐读书而不疲。三遍读我是这样设计的,师讲故事情境描述:“咱们帮助雨点娃娃们分别找到了他们想要去的地方,他们纷纷邀请老师去他们哪儿去做客。去谁那儿好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儿歌。看谁能通过读打动老师去他想要去的地方。”在学生自由品读,边读边想象之后,指名读自己最喜爱的一句。师相机评价指导学生加上表情、动作读。最后,老师再次激趣:“听了小朋友们读,老师觉得那些地方都很好玩。还是老师自己读一遍拿定主意吧!小朋友们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看看到底哪儿最美!”然后老师范读。
这样设计的优点有二:
其一是优化“对话”情境,突出交流需要。
【您正在浏览语文课堂网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本站(语文课堂网)网址是www.ywkt.com】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既然是一种“对话”,“对话”是一种交流。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就要突出阅读目的为了交流的需要。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能读出**感情吗?”或“你能通过读告诉老师**感情吗?”这样的要求往往使学生读书感到茫然,孩子感受不到阅读为了交流的乐趣,体会不到用真情阅读的价值,进而也就失去阅读的兴趣。童话情境的创设,使孩子的阅读有了明确的交流目的——让老师去自己认为好玩的地方、告诉老师雨点娃娃去了哪些地方等。
其二是遵循学生心理,丰富人文底蕴。
童话让儿歌内涵丰富起来。孩子在读儿歌过程中,不只是习得语言,陶冶情操,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人文底蕴。
二、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多种方法促悟。
1、简笔画再现情境,反复读“池塘”、“睡觉”等八个词语,在读中认识事物,形成语感。
2、语言描述强化情境。教学中,老师通过对“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等情景的描述,帮助孩子融入情境中,在情境中感悟雨点四种不同形态的词语。
3、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提升体验效果。阅读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有真切的体验?我们往往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声光电的世界。但在运用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学生与多媒体的直接对话。取而代之的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述,或多媒体一用了之。再者,多媒体的运用也之刺激了眼、耳等感官。其他感官无法参与,这也是多媒体弊端所在。
(1)动起来,让身体参与体验。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们的眼中,“睡觉、跳跃”等就是一串跳动的语言。孩子们读到时,便会情不自禁做这些动作。其实,不但这些词如此,即便“池塘、小溪”等熟悉的事物,在孩子们的心中,也可以用一些动作把他们表现出来。
(2)模仿起来,用自己的声音参与表达。“江河”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孩子们不但用动作,还可以用声音来表达自己对“江河”的认识。
三、拓展想象,超越文本,在想象中运用语言,历练思维。
“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引导学生想象,仿照文本句式练说。让孩子在想象中运用语言,历练思维。
转载自
http://www.zjgitt.com/sjj/bbs/print.asp?id=919
【您正在浏览语文课堂网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本站(语文课堂网)网址是www.ywk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