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教学片断评析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
作者:姚强 张汉清 (教学生字后,黑板上保留了以下板书: 海洋 雨点 江河 小溪 池塘) 师:(出示“雨点下落池塘图”;手指池塘)这是什么? 生:(齐声)池塘。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池塘呀? 生:小池塘。 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个小池塘的? 生:雨点躺在池塘里睡觉,头*近池塘的那边,脚*近池塘的这边,从这里可看出这是个小池塘。(笑声)(师相机板书“睡觉”) 师:瞧雨点的样儿,睡得好舒服呀!他怎么一点也不担心池塘里的水会把他冲走呢? 生:因为池塘太小了,它里面的水不会流动的。 生:有时可能有点儿晃动。 生:有点儿晃动,雨点会睡得更香。 师:为什么?生:雨点跟我阿姨家的小囡一样,你只要不停地轻轻摇晃她的睡车,她准会睡得又甜又香,做梦时脸上还笑得露出两个小酒窝哩。 师:(出示“小溪图”)如果雨点落进小溪里,他还能像落在池塘里那样躺下静静地睡觉吗?为什么? 生:我看出小溪正在山间慢慢地流淌着,雨点再也不可能像在池塘里那样,躺下静静地睡觉了。 师:雨点会随着溪水慢慢地流淌着,雨点再也不可能像在池塘里那样,躺下静静地睡觉了。 师:雨点会随着溪水慢慢地流淌,就像人在———(师以散步姿态提示) 生:(齐声)散步。 (师板书“散步”) (师在“小溪图”上加散步姿态的雨点) 生:这小雨点双手别在背后散步的样子,倒有点像我的爷爷。(众笑) 师:(出示“江河图”)如果雨点落进江河里呢? 生:(看图后若有所思)那他再也不是散步的样子了。 师:会是一幅什么模样呢?生:奔跑。 师:你为什么要用“奔跑”这个词来形容? 生:暑假里奶奶让我背过一首唐诗,其中有一句是“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在里面的雨点,一定会随着滚滚江河不停地“奔跑”。(板书“奔跑”) 师:你真聪明!方艾小朋友仔细观察图画,联系背过的诗句回答,完全正确,我们给他鼓掌。(掌声热烈)师:如果雨点落进海洋里,又会是什么模样呢?我们来看一看这幅图。(出示“雨点随海浪跳跃图”)请小朋友观察画面,看看落进海洋里的雨点在做什么? 生:雨点在随着海浪跳跃。(板书“跳跃”) 师: “跳跃”和“奔跑”有什么不同? 生:“奔跑”是在地面上跑,“跳跃”要离开地面,像飞起来一样,比奔跑更快。图画上的雨点,随着涌起的海浪,像腾云驾雾的孙悟空,飞上了天空。 师:理解理解得真好!至此,黑板上形成下列板书: 师:(手指板书总结)雨点只有落进池塘里,才有可能静静地躺下,一动不动地睡觉;他落进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就会动个不停,没有片刻的宁静,要么随着缓缓流淌的溪水在山间散步,要么随着滚滚的江河不停地奔跑,要么跟着涌向天空的海浪一个劲儿跳跃。 …… 评析:这一教学片断精心设计,别具匠心,给人以深刻启迪。 一是巧抓动词,绾联全篇。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生活都是运动着的。教者巧妙抓住雨点落入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特点,从教材中提炼出“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等动词,在启发学生根据图示、结合诗意理解时,相机板书,连同先前有心留下的板书,组合成有机整体,学生自然层次分明地把握全篇了。 二是运用比喻,加深理解。雨点落入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呈现了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态势,但如何具体理解呢?教者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学知识,或用摇蓝中甜睡的小囡、或拟爷爷散步的模样、或引唐诗佐证“奔跑”、或借孙悟空比状“跳跃”,这就更让学生觉得贴近可感、收到“因方借巧、即势会奇”的效果,悟解得更加深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