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建议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学习联盟 点击数:121
《司马光》教学建议
作者:佚名 文章出处:中国学习联盟
【教材分析】 1.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这篇讲的是司巴光小时候的故事。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人也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小朋友。通过这个故事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关学习司马光这种迸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人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则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 2.字音、字形 本课8个生字要注意读准:孩(h2i)、光(gu1ng)、块(ku4i),书中“一块石头”读成“一块儿石头”(儿话音)。 识记生字字形时,要让学生开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识字。为了更好地巧记字形,提供几种记字方法:(1)用象形字 记“石”字。(2)用形声字的方法记“吓”字。(3)用顺口溜的方法“光”字:三个小淘气,坐在板凳上,压弯一条腿、后脚尖朝上。记“没”字:三点水,几头又尾,合在一起就是没。 书写时应注意:“候”字的左边是“单人旁”,再加上一个小竖,右上边是“横折、横”,下边是“尖”字。“孩”字左边是“子”字旁,注意“子”的最后一笔“横”改成“提”,右边是“点、横、撇折、撇、撇、点”注意两个撇的起笔对齐,就写好看了。“哭”字千万不要丢掉最后一笔“点”。 3.看懂图意: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孩掉进大水缸里。从图上可以看出一只大缸砸破了,水哗哗地流出来,掉进水缸的这个小朋友正在往外爬,司马光正伸出手去挟爬出来的小朋友。再看看他们身后的几个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张着大嘴在喊大人。 4.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自然段是写很久以前,有一个孩子叫司马光。 第二自然段结合标图弄清楚假山和水缸的位置。 第三自然段是写有一个小朋友没注意掉进水缸里。 第四自然段是写其他小朋友看见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都慌了。 第五段主要是司马光是怎样做的,他举起一块儿石头很块地把水缸砸破了。 第六自然段是写缸里的水流出来了,小朋友得救了。 5.朗读指导 “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大”字稍慢、加重。“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的“一不小心”读得稍快一些。“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这句话读得稍慢些。第五自然段要读出司马光的机智勇敢,读时突出“没有慌”、“举起”、“使劲砸”、“几下子”这几个词语。 【教法建议】: 1.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看图,从图中质疑。 3.在学文时,引导学生学习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设计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词语和句子。 5.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要求,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实用是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中采取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 6.教师演示2个复动投影片,一是演示“人离开水”,二是演示“水离开人”,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学生领悟到两种救人的不同方法,更加突出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学生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7.创造性思维训练;设计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说些什么呢? 【解词导向】: 假山:用石块人工堆砌而成的小山。[例句]公园的假山真好看。 不小心:不留神,没注意。[例句]放学了,我不小心摔了一跤。 慌:心里发急,动作忙乱。[例句]做作业的时候,我们不要慌,要认真去做。 使劲:用力。[例句]这张桌子很重,我要使劲才能搬动它。 得救:本课指脱离了危险。[例句]经过医生抢救,王爷爷得救了。释句导读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这句话讲的是司马光举石砸缸。用“举起”说明这是一块大石头,举得高,用的力气大,砸下来的力量才大,水缸才能砸破。“几下子”说明特别用劲,救人心切,想赶快把小朋友救出来。 【课文理解】: 段落段意: 第一段(1自然段):讲司马光是古时候的人。 第二段(2、3自然段):讲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水缸里。 第三段(4、6自然段):讲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朋友。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司马光举起大石头砸缸救人的故事,说明司马光小时候聪明、勇敢,遇到紧急情况不慌张,能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