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思路】
此份试题命制的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在命题过程中,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求进行命题,目的在于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关注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和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能力,发挥历史知识的社会教育功能。笔者认为本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笔者初步计算了一下,除了“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近现代社会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等几个课程标准主题在命题没有涉及到以外,其它课标主题都设计到了(包括题干、选项、开放性试题答案)。另外,本试卷设计了部分综合性的题目,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举一反三,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比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关注课本重点和社会热点
试题不但考查了孔子、玄奘、帝国主义的侵略、近代化的探索、中共一大、遵义会议、抗日战争、三大改造、中日建交、世界三大宗教、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第二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罗斯福新政、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等课本重点知识点,而且考查了“炎黄塑像的落成、2007年全球时政热点、胡锦涛2008年新年讲话等社会热点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明白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现实。
3.注重对历史图片的考查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大量增加了有关历史知识的图片,这些图片不但有利于学生直观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此份试卷中引用的课本的图片多大7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关注历史图片,并能从历史图片提取有效信息,回答历史问题。
4.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课程改革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不仅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在命题过程中设计一些关于感悟和启示类的开放性问题,目的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能够有话可说。
【温馨提示】“历史是石,能引燃智慧之火;历史是火,能点亮希望之灯”。请同学们用你的历史知识去引燃你心中的智慧之火,点亮你心中的希望之灯吧!
一、单项选择题
1.2007年4月18日上午,万众瞩目的中华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庆典在郑州黄河岸边炎黄广场隆重举行。我们中国人常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
A.他们创造了人类 B.曾经联合打败了蚩尤
C.他们之间曾经进行战争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有一位历史学家说过: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能不研究秦始皇;研究中国疆域发展史,不能不研究汉武帝;研究中国思想史,不能不研究( )
A.孔子 B.司马迁 C.唐太宗 D.孝文帝
3.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4.下列叙述中,与历史事实相符合的是( )
A.元朝军队用火炮攻打临安城 B.东汉时有人用活字排版印刷《史记》
C.鉴真东渡日本时船上带有指南针 D.唐太宗阅读《资治通鉴》寻求治国方略
5.2007年9月21日,爱国人士何鸿燊先生以6910万港元的价格,购入原属圆明园海晏堂御制12生肖“水力钟”喷泉的马首铜像,并决定将其捐赠给国家。你知道马首铜像是何时流落海外的( )
A.鸦片战争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6.某同学准备建一个“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专题网站,他选取了以下历史素材,不恰当的一个是( )
A.台儿庄战役 B.九一八事变 C.百团大战 D.血战卢沟桥
7.1953年春,河南安阳一个村支部书记表示:“我是共产党员,家里再困难,三天不吃饭,也要领导大家把社办下去,绝不向困难低头!”你知道他说的“社”是指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人民公社 C.农村信用社 D.农村供销社
8. 从2006年十月安倍的“破冰之旅”,到温家宝今春的“融冰之旅”,再到此次岁末福田康夫的“迎春之旅”,中日之间春的气息越来越浓。46年前,第一个访问中国的日本首相是( )
A.小泉纯一郎 B.中曾根康弘 C.田中角荣 D.桥本龙台郎
9.一位著名的宗教界人士说:“美国有办法抓住和绞死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但无法拿掉萨达姆在被法庭宣布死刑的那一刻还高举着的《古兰经》,无法封住萨达姆在脖子套着绞索的那一刻还高喊‘让穆罕默德作证’的那张嘴。”请问萨达姆信仰的宗教是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道教
10.当代印度史学家说:“即使在100 多年后的今天,印度人民仍在赞颂她。英国侵略者管她叫‘魔鬼的化身’,然而在印度人民的心目中,她是一个永不消逝的巨人。”这里的她是
A.圣马丁 B. 玻利瓦尔 C.章西女王 D.释迦牟尼
11.右面图片展示的历史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了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D.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12.1991年底,一位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与以上描述有关的事件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苏联解体
C.八一九事件 D.东欧剧变
二、读图题
13.右面是小红参加红色旅游活动是拍摄的两幅照片以及作的题记。
(1)请写出与右面图片相关的重大会议。
(2)这两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分别是什么?
(3)这两次会议在党的历史上各有什么重大意义?
14.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引领时代”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引领时代”的发明是什么?
(2)“汽车之父”赞誉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他在交通工具动力方面的发明是什么?
(3)“网络长椅”反映了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此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
(4)领略科技进步成果,举一例说明科技改善人类的生活。
三、材料分析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8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标题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谷子跃过万斤》;《寿张北台社亩产10546斤》;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如下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
材料二:全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 年的4.07亿吨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量 5.02亿公斤 1981年产量 6.70亿公斤 1982年产量 7.15亿公斤。
材料三: 1973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亩产可达650公斤被称为“东方魔稻”。到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千克。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时期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那是什么会议吗?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的“东方魔稻”叫什么?这则材料充分说明了什么道理?
(4)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你觉得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是什么?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
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苏联某时期的政策调整
材料二:“……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是顶本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资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美国某位总统应对危机的政策
材料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地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切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请回答
(1)有人说,二十世纪的世界史上有三次重大改革,在三个大国的历史进程中成效显著。根据三则材料写出这三次重大改革举措和三位杰出的领导人。
(2)选择其中的一次说说起到的什么作用。
(3)从这三位伟人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共同的品质?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国关系仍保持既竞争又合作的总体态势,大国关系继续深入调整,双边、三边和多边互动更趋频繁,复杂性增强。美俄明争暗斗,欧俄关系趋冷,美欧联手制俄趋势加强。美印日澳协调加强,企图在亚太地区建立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亚洲版北约,防范我一面突出。
──2007全球热点盘点
材料二: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同时,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人类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胡锦涛主席2008年新年贺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当如何应对?
(2)材料二中“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人类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当今威胁世界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当今世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四、综合探究题
18.中国在一步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结合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简要说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有些什么体现?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3)依据当时的中国国情,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通过以上探究活动,你从中得到什么感悟?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A3.B4.D5.B6.B7.A8.C9.A10.C11.B12.B
二、读图题
13.(1)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2)A建立中国共产党;B取消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3)A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B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4.(1)瓦特,改良蒸汽机(2)卡尔·本茨(或本茨),内燃机(3)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4)可从交通工具的改变,电力的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成就等任意一方面回答。如: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问世,使出行更加方便;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电话、无线电报、网络的发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等。
三、材料分析题
15.(1)材料一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或50年代后期)的现象,材料二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时期(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现象;前者主要是由于“左”的错误的严重影响。后者是因为党和政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农业要发展,一靠国家政策的引导,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二靠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16.(1)材料一: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材料二:罗斯福实施新政,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材料三: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列宁: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罗斯福: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邓小平:使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人民开始富裕起来(3)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17.(1)多极化趋势;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2)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3)发展本国经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四、综合探究题
18.(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政治: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经济:洋务运动。思想:新文化运动(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作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翻了君主专制,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弘扬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3)腐朽的封建制度;外国的侵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4)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先进的中国人在不断向西方国家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