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拼读音写词句,我是小小书法家。12%(5%+2%+5%)
lǎn lǚ bǒ jī xiāng qiàn bēng kuì fú lǔ
pú fú sì nuè liú mǎ jiāo zào bānlán
tā měi tiān yào bá shè sān shí lǐ qiú xué, zǒu guò wān yān de shān
lù,tǎng guò bēn liú de hé shuǐ, zhuī xún xīn shì jì de xī wàng。
二、日积月累,我能行。15%(4%+4%+7%)
巧填成语
日
日
日
日
花
花
花
花
巧用名句(填上序号)
1、此时无声胜有声。2、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3、羁鸟恋故林,池鱼思故渊。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5、回忆是力量之源。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8、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9、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0、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念书。
离乡六十多年的叔公要乘坐“集美号”邮轮从台湾回到厦门了,真是 。
在“和平码头”,思念了六十年的亲人终于相见,但 。千言万语也比不上深情地对视。带叔公行走在厦门的大街小巷,发现厦门的春天真是奇怪,难怪古人说 。看到雨后的三角梅忍不住吟诵 。走在泥泞的乡间小道,看到一道道车辙,叔公与我说起自己经历的艰辛岁月,感慨道 。我想起自己经常急功近利 ,感到惭愧,真是
三、精彩回放,温故知新。22%(7%+7%+8%)
1、大地母亲对种子说:你可以 , 。让
。对飞鸟说:你可以
, 。不论 ,
。我们从中感受到大地母亲的 。
2、艾青的《太阳的话》中写道:打开 , ,
让我进去, 。 。太阳带着 ,
带着 ,带着 ,带着 。
让太阳把 、 , 、 ,撒满你们心的空间。“心的空间”指 。
3、古往今来人们赞美春天,因为春天带来生机,在课文中我们读了解到:春水滋润着大地,催生了万物。三月桃花水,是 。三月桃花水,是 。在这里把 比做
和 。你也能默写出一首你喜欢的描写春天的诗吗?
题目
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四、认真思考,反复比较,错字医院当医生。(用修改符号在句中修改)4%
1、幕色降临,石辟上的字,那么模糊,我心急火撩,恨不得天晚点黑。
2、他驾驶着烈马,手握僵绳,一副毫情满怀的样子,我由衰地助他一路走好。
五、丁丁写了一个句子却没写标点---这里空气好混浊河水喝不了3%
冬冬说:“这个句子是说空气好,水不好。”红红说:“这个句子是说空气和水都不好。”冬冬与红红是怎么为这个句子标上标点的?请你来帮帮忙。
冬冬标的
这里空气好混浊河水喝不了
红红标的
这里空气好混浊河水喝不了
六、阅读体验,我最棒!14%(3%+2%+3%+3%+3%)
登山人
三个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下来,他说:“我是知难而退。”
第二个人攀登到半山,气喘吁吁,望着上面险要的山势,摇头说:“还是适可而止吧!”也退下来了。
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几次跌倒,都爬起来再上,最后终于登上了峰顶。
过几天,三人又碰面了。
第一个人说:“登上峰顶,也不过那么回事。还是知难而退好,省了许多力气。”
第二个人说:“是呀!所以我适可而止,中途退下,还是明智的。”
那个登上峰顶的人笑了笑,说道:“不过,顶峰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看到的。”
1、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分别概括出三个登山人的不同的做法。
第一个人:
第二个人:
第三个人:
2、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字词。
“知难而退”中“难”表现在
“适可而止”的意思是
3、这是一座怎样的山?他们又是怎样爬山的?你能根据短文的描写,用上课文的词语或自己积累的词语来填一填吗?
( ) ( )
( ) 的山 ( ) 地爬
( ) ( )
4、如果把短文中的“山”比做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请你按短文中三个人的做法选择这三个人对待难题的态度。
A 先积极解题,发现难题太难,进行多次尝试终于解答出来。B先积极解题,但难题太难,觉得自己解不出来,就去请家长帮忙。C先积极解题,但难题太难所以空着。D先积极解题,发现难题太难,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不再努力。
第一个人( ), 第二个人( ), 第三个人( )
5、你想对第一个登山人说:“ ”
对第二个登山人说:“ ”
对第三个登山人说:“ ”
七、习作显身手。(两道任选一题)30%
1、在第六题中,第三个人爬上了峰顶,他对另外两个人说道:“不过,顶峰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看到的。”请你根据短文的意思,大胆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他当时独自爬上顶峰时看见什么?听见什么?
想到什么?说了什么?题目自拟,写一篇小短文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了解世界,通过眼睛,我们传递真情,在我们身边发生过多少感人的故事,请你选择与眼睛有关的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一篇《 的眼睛》或《眼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