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考主观题精选15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政治高考主观题精选15题

ID:296505

大小:234.7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材料一:1-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情况                      单位%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城市 1.4 3.6 3.1 2.9 3.1 4.6 5.3 6.2 5.8 6.1 6.6 农村 2.8 4.5 3.6 3.4 3.9 5.6 6.3 7.2 7.1 7.2 7.6 全国 1.9 3.9 3.3 3.0 3.4 5.0 5.6 6.5 6.2 6.5 6.9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注:消费者物价指数是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反映居民生活中的产品和劳务价格所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是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3%是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我国1-11月份CPI都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农村涨幅高于城市,二是食品上涨高于非食品,三是消费品上涨高于服务价格。 材料二:2007年央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情况            单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时间 1·15 2·25 4·16 5·15 6·5 8·15 9·25 10·25 11·25 12·25 调整前 9 9.5 10 10.5 11 11.5 12 12.5 13 13.5 调整后 9.5 10 10.5 11 11.5 12 12.5 13 13.5 14.5 幅度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1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材料三:2007年12月3—5日,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在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大问题,并就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作了具体部署。面对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过热风险和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此次会议适时提出,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防止经济转向过热和明显通胀将成为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同时政府将投入更多财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什么经济现象?(6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联系?(2分) (3)结合材料一、二、三,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怎样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10分) 参考答案:(1)①材料一说明了1-11月消费物价指数持续增长,农村涨幅高于城市,通胀压力加大;2月份以来,CPI涨幅连续十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虽然3-5月份有所回落,但6月以后持续走高,11月份CPI更是创下新高,达到6.9%。(3分) ②材料二说明了2007年央行连续10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前9次均上调0.5个百分点,但第10次上调1个百分点,力度明显加大,表明了央行进一步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信心,调控货币供应量。(3分) (2)由于我国消费物价指数持续增长,通胀压力持续增大,因此国家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缓解通胀压力。(2分) (3)①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防止经济存在的过热风险。 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加食品和消费品的供应量,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③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 ,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④大力发展生产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⑤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大力增加农民收入。 ⑥健全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经济抗压能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每点2分,答到任何5点,可得10分。考生若答到“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完善人民币浮动汇率机制,维护人民币适度升值(货币紧缩和人民币升值将是政府对抗通胀的最有效方式)”可加2分,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8分。   2.材料一: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是从2001年开始探月的,美国、俄国、欧洲、日本等国在月球探测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我国月球探测起步晚,但我国航天事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大量执行发射成功的经验,加上我们实验室和技术水平,都说明了我们的起点不低。 材料二:是什么驱动大国竞相“逐”月呢?以月球探测为起步的深空探测工程,这事关经济、政治、科学技术、资源等因素,被公认为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集中展示;月球上有丰富的资源,也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三:对于“嫦娥奔月”的启蒙意义,最关键的是,登月给人类本身带来了社会发展理念的“颠覆性改变”。人类第一次将思维与身躯同时挣脱地心引力的束缚,进入到地球以外的无限宇宙空间中,实地接触了月球表面,人类之前所摸索出的各种科学理论得到部分验证或反证。人类文明编年史从国家疆域、地球视野进入到“光速世界”,堪称又一大跨越。 我国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体现了什么哲理? 参考答案:(1)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从2001年起步到2007年发射成功,这里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2)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我国航天事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大量执行发射成功的经验,加上我们实验室和技术水平,必将让我国的“奔月”行动迎头赶上。 (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月球探测与政治、科学、资源、技术和经济密切相关。 (4)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人类文明编年史从国家疆域、地球视野进入到“光速世界”,堪称又一大跨越。 (5)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对于“嫦娥奔月”的启蒙意义,最关键的是给人类本身带来了社会发展理念的 “颠覆性改变”。 (6)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这次探月,人类之前所摸索出的各种科学理论得到部分验证或反证。 评分意见:(每点4分,2+2)考生答出任何四点可得满分。考生若运用其它原理回答问题,或答题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3.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第31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顺利通过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及其中西文化交融的人文景观、自然生态、乡风民俗等,都保持得相当完整和真实。她深沉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浓郁的欧美文化气息,高度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地域环境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中西建筑艺术长廊”。这些建筑非常有特色,专家把这种特色概括为“不土不洋,不中不西”。这些碉楼都是归国的华侨回来建的,他们把自己在国外看到的建筑描述出来,再由本地的工匠建造,这样就会不受“学院派”的束缚,很有自己的建筑特色。 依据《文化生活》,结合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参考答案:①文化要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这些碉楼都是归国的华侨回来建的,他们把自己在国外看到的建筑描述出来,再由本地的工匠建造,不受学院派的束缚,很有自己的特色,别的地方绝对没有的。(3分) ②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变革鼎新”。开平碉楼,具有深沉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2分) ③必须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开平碉楼,具有浓郁的欧美文化气息。(2分) ④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开平碉楼,“令人震撼的中西建筑艺术长廊”,“不土不洋,不中不西”。(2分)   4.2007年,全球气候变暖得到了更加明确的证据,联合国、欧盟、西方七国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以及相关国家高度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发展的影响,积极寻求应对措施。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11月27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07—2008人类发展报告》指出,由于全球变暖主要是发达国家历史上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发达国家目前有足够的财力投资减排技术,他们应立即实施减排,发展中国家目前可不承担减排义务。报告呼吁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报告警告说,如果不采取行动,几代人在发展道路上取得的进步可能会停滞甚至倒退。 (1)上述报告内容体现哪些唯物辩证法道理?(9分) 材料二:2007年12月3日至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此次气候大会的主要目的,是为2009年年底之前的应对全球变暖谈判确立明确的议题和时间表。欧盟、澳大利亚和南非等要求在大会决议中明确规定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 990年减少25%至40%,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支持这一立场。而美国则强烈反对设定具体的减排目标,同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日本和加拿大等国支持美国的立场。在欧盟强硬表示可能会抵制美国计划召开的主要经济体气候变化会议,并做出一定妥协的背景下,美国在大会的最后一刻接受了“巴厘岛路线图”。 (2)运用有关国际关系的知识,谈谈你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与会各方立场及其结果的认识。(11分) 参考答案:(1)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的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抓住了事物发展的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正确把握住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3分)②矛盾具有特殊性。报告针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不同责任,能力,要求二者目前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承担不同义务。准确地把握了矛盾的特殊性,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报告警告,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取得的进步可能会停滞或倒退。坚持丁居安思危,主张通过创造条件,防止矛盾双方的转化,维护人类的共同的长远利益。(3分)(如果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抓主要矛盾等角度回答,只要答案有理有据.也可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本问总分。) (2)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决定因素。在全球变暖的谈判中,由于持相同立场的国家具有更多的共同国家利益,不同的立场则反映了国家利益的差异。最终通过协议说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超过了利益的分歧。(4分)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中,不同立场的两方的激烈斗争,并相互妥协,最终达成了协议,体现了当今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中重新组合。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这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的图谋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4分)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威胁到世界的共同发展与和平稳定,世界各国共同关注拿球气候变暖问题,是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的需要。(3分)   5.材料一: 2007年 11月 27日至 28日,农业部在安徽合肥召开了全国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座谈会。会议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影响粮食生产的内外部因素更加复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将越来越大,通过国际市场平衡国内供给的风险也将越来越大。在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增产,总产有望重登 1万亿斤台阶之后,继续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加快探索建立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材料二: 2007年 11月 29日新华网报道,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再次突破1 000亿斤,达到1 039亿斤,比上年增加 28亿多斤,连续 4年创历史新高。河南省近几年粮食产量的不断增长得益于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河南省发展经济不牺牲“三农”,坚持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落实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强化科技改善基础,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面积稳定;拉长粮食加工产业链条,让粮食强省又富民;群策群力战胜灾害,粮食生产再超千亿斤。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要探索建立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2)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知识,分析材料中河南省在发展粮食生产上的做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3)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有哪些? 参考答案:(1)①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粮食问题,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等的推进,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增多,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加大。  ③积极探索建立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利于继续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坚持立足国内基本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要把粮食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②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④从我国具体的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国情出发,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资源保障。  ⑤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民的生产与市场联结起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河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体现了这一点。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河南省立足国情、省情,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实现了粮食产量的逐年增长。  ③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河南省把农民的生产与市场结合起来,拉长粮食加工产业链条,体现了这一点。 ④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中,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影响粮食生产的内外部因素更加复杂化,我们必须加快探索建立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⑤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河南省落实惠农政策不打折扣,调动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战胜自然灾害,体现了这一点。   6.材料一:2008年 3月 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 5.13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1.71倍。如此庞大的财政航母是中国政府财政实力的重要体现,财政政策在追求稳健的同时必须要更加积极,如是,才能与其庞大的规模和经济的需要相匹配。 材料二: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公共财政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公共财政进一步转型,不但是财政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谈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应怎样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要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在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②充分发挥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作用,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司法体制,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③充分发挥财政的调节作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财政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调节社会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要充分发挥财政在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   7.材料一: 2007年 9月 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澳大利亚悉尼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商业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演讲。他指出,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认真履行承诺,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积极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今后,中国将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支持建立公正、公开、合理、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在开放中谋求发展,在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中实现共同繁荣。 材料二: 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中国不追求大额对外贸易顺差。中国将继续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扩大进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进出口贸易协调平衡发展,努力为世界贸易持续增长做出贡献。在气候变化上,中国一直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中国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继续做出积极贡献。 材料三: 中国高度重视出口产品质量和安全。中国愿同各方扩大产品质量和安全领域合作,加强交流和沟通,共同提高国际贸易中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 (2)上述材料对我国企业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1)①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认真履行承诺,遵守世贸组织规则,推动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②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材料中我国各级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产品质量安全上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体现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则。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③对外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构成。我国高度重视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在扩大出口的同时,我国积极扩大进口,推动进出口贸易协调平衡发展。④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关注周边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快对外开放方式和结构的调整,实现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重视出口产品质量与安全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8.材料一:由于近几年生猪价格过低,饲养成本上升,部分地区发生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生猪生产下降。今年4月以来,生猪及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猪肉价格一涨,喜了农民,苦了居民,城市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富了的城市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城市居民还是低收入者,面对十几元一斤的猪肉实在尴尬。 材料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7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生猪生产发展和稳定市场供应工作。会议提出,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加大对生猪生产扶持力度。(二)强化生猪防疫。(三)做好猪肉等副食品供应工作。(四)加强市场监管。(五)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六)采取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不降低。    (1)猪肉价格上涨体现了经济生活的哪些道理?(8分)      (2)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做法的依据。(10分) 参考答案:(1)①价值决定价格。由于猪饲料等价格的上涨,饲养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了猪肉价格上涨。(4分) ②供求影响价格。由于前几年生猪价格过低,并且许多地区疫情严重,极大挫伤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从而使生猪和猪肉供应偏紧,价格上扬。(4分)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是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之一。(5分) ②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国务院的做法起到调节经济、监督市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作用,从而促进经济有序、健康的发展。(5分)    (3) ①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段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分)  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5分)  ③中国共产党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标,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因此要构建社会和谐,重视社会公平。(5分)   9.(32分)200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构成了我国30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背景,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改革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12分) 材料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客。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党中央指出,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存在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薄弱,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等现象仍然存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的原因。(10分) 材料三:党中央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   (3)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政府应怎样做到“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10分) 参考答案:(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3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的进步和发屉是在不断解决基本矛盾过程中实现的。(3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分)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促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进而推进了我国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发展。(2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2分)    (2)我国行政管理机关承担着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公共管理和外交等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为了让行政管理机关更好地履行国家职能。(3分)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履职不到位、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2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机构设置。(3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推动政府正确履行职能,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2分)(符合本题要求的其他正确分析,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均应酌情给分。)    (3)为市场参与者建设平等、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软环境和硬环境),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4分)改善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手段引导经济发展。(3分)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规范、监督经济活动,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行政管理服务。(3分)   10.材料一:东北亚各国(地区)若干经济社会要素比较。 国家 (地区) 劳动力数 量和质量 生产技术 水平 国内市 场需求 资金供给 经济体制 经济法规 状况 俄罗斯远东 少,一般 一般 较小 较缺乏 转轨经济 不健全 中国东北 多,一般 一般 较大 缺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尚不健全 日本 多,高 高 一般 充裕 市场经济 健全 蒙古 少,较低 较低 小 缺乏 转轨经济 不健全 韩国 一般,较高 较高 一般 充裕 市场经济 健全 朝鲜 较少,一般 一般 较小 缺乏 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法规    (1)结合上述图表信息,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东北亚加强经济合作的理由。(10分)       材料二:近年来,东北亚多数国家都在寻求建立旨在消除对抗、寻求合作、不针对第三者的新型多样的双边关系。包括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日“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朝“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日俄“相互信任伙伴关系”、日韩“2l世纪新伙伴关系”、韩朝“和解合作关系”、韩俄“面向21世纪和未来的伙伴关系”、朝俄“友好合作关系”等。    (2)说明东北亚国家之间构建新型多样双边关系是怎样体现辩证法联系观的?(10分) 参考答案:(1)东北亚各国经济要素的互补性,构成了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物质基础;通过合作,互通有无,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共同发展。(3分)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多样性、层次性,构成了东北亚合作的广阔空间;通过合作,互补不足,互相提供市场,有利于增强各自的经济实力。(3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东北亚加强经济合作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高对外竞争力,促进世界经济发展。(4分)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的条件:寻求建立新型双边关系的努力,正体现了这一点。(3分)世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条件性和多样性,东北亚国家之间构建新型多样的双边关系,正是联系的条件性、多样性的反映。(4分)联系推动发展,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发展;东北亚国家建立新型多样双边关系就是加强联系、促进发展的体现。(3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材料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材料三:图:城市生活垃圾可利用成分构成 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利用价值     垃圾类型 生物垃圾 塑料垃圾 废纸垃圾 纺织品 废金属 玻璃制品 利用价值 可制成优质肥料 1吨塑料可炼汽油700公斤 1吨废纸可造纸800公斤 布头可燃烧发电 100吨垃圾可回收有用金属3吨 玻璃瓶再生可节约成本90%以上 (1)结合材料一,谈谈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党的基本路线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10分) 参考答案:(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第一要义是发展;矛盾是发展动力,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统畴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因此,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因此,在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因此,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方法是统畴兼顾。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因此,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 科学发展观是尊重规律的发展观,只有尊重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才是科学的发展。 (2)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指明了中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合乎国情、深得民意的正确路线。基本路线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总揽全局的指导性,二是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稳定性。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5分)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5分) (3)第一,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3分) 第二,有利于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4分)   12.近年来,中国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有一点五亿人,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这支“流动大军”的忧喜悲欢,牵动着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心。 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上海、广东、重庆三地三位农民工代表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她们是历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第一次选出的农民工代表。 请结合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从无到有的变化 ,说一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10分) 参考答案:(1)必须承认“实际”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做到对“实际”情况有真切的了解。(2分)必须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一是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具体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二是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全面性”,做到对客观实际的全面把握;三是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变化性”,做到对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全过程的把握,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6分)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农民工这个新群体,而且人数越来越多,党和国家认识到 了这个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及时调整了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增加了农民工代表,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政治地位。(2分)   13.根据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张良在劝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候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材料二: 关中地区在古代曾是最理想的建都之地,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和时间最多、最长的地区。关中一带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关中平原的承载能力,人们为了生存,长期大规模开发土地资源,茂密的森林被砍伐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力不断下降,土地荒芜,经济衰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我国的政治中心在关中地区前后达一千年之久,最终离开那里东移了。     材料三: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务院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1)运用辩证唯物论观分析国家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四大类主体功能区的正确性。(8分) (2)政府在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哪些作用。(12分) 参考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国家对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做到了立足国情,从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4分)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发展主体功能区,尊重了经济建设规律和生态规律。(4分) (2)①政治职能.发扬民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发展。(3分)②经济职能,对主体功能区的开发建设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3分)③文化职能,对主体功能区的开发建设进行宣传教育。(3分)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保护短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分)   14.材料一: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世界各主要国家用于教育、卫生保健的公共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如下表: 国家 瑞典、丹麦、法国 俄罗斯、巴西、泰国 印度 中国 比例 13%-15% 6%-7% 5% 4.7%     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1978年-2006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7%,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社会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材料三:  10月15日至24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北京举行。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中共中央第十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分) (2)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什么内在联系? (4分) (3)结合材料,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我国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10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但对教育、卫生保健支出占的比例少,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社会保障缺位,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一些不协调因素。 (2)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一些不协调因素,经济发展最终难以持续,社会难以和谐。所以党和政府本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下大气力解决分配不公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对非公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政策和市场环境。②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③积极扩大就业,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⑤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15.  在我国南方地区遭受暴雪、低温、冰冻极端气象灾害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灾区,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雨雪冰冻灾情。国务院紧急启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时作出部署。各地痛定思痛,有关部门组织专家为原来的预案“升级” ,重新编写针对雪灾等灾害的应对措施。有关负责人表示,新的预案对雪灾、冰雹等灾害的应急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简要说明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哲学依据。(10 分) (2)建立健全社会应急机制的经济意义有哪些?(10 分) 参考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面对当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严峻形势,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势在必行。(4分)②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有利于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3分)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预案的编制,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创新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3分) (2)①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②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2分)③有利于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分)④有利于尽快恢复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2分)⑤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