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一:当我们还没有从“11。27”黑龙江七台河东风煤矿煤尘爆炸事故171名矿工遇难的悲痛中走出来,河南新安寺沟煤矿又发生了“12。2”透水事故,五天后,河北唐山刘官屯煤矿“12。7”矿难的91人死亡、17人下落不明的报道又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报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倍受关注。 材料二:12月12日上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毅中在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在京召开的紧急视频会议上,针对整顿关闭工作中,一些煤矿企业、一些地方政府、一些安全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宣布了总局党组决定采取的七项断然措施,以刹住煤矿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材料一说明了近一段时间我国煤炭企业事故频发,煤炭企业生产存在大量安全隐患,要保护劳动者的安全权。材料二说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安全生产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杜绝事故的发生。(2)企业抓安全生产是否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4分) 抓安全生产要采取一定措施,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抓安全生产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的安全权,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会促进企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企业的安全生产与企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抓安全生产能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企业的发展又为抓企业安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3)运用政治常识谈谈你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问题的认识(4分)党和国家抓安全生产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表明了我国政府依据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的原则,履行经济管理和坚强公共安全的职能。它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改革开放大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2. 材料一:中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1%,但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79%。全国平均每天发生7起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每个月发生1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每年的煤矿事故经济损失达到2500亿元,造成众多家庭支离破碎。目前,我国又进入能源紧缺高峰期,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材料二:据报道,针对频发的煤矿事故,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务院国资委、安监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凡已经投资入股煤矿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必须在一个月内撤出投资,逾期不撤出投资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截至10月20日,全国共报告登记在煤矿投资入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4578人,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002人。登记入股金额6.53亿元,已经撤资4.73亿元。(1) 用所学经济学常识回答,产生材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分)(2)从政治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体现了什么。(4分)(3)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如何减少中国矿难的发生?(6分)答案:(1)当前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彻底改变,而且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的消费比重大,导致煤炭市场供不应求,煤价格暴涨,在各种安全措施跟不上的情况下,使得矿难频频发生。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面对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一些煤炭生产企业超限开采,把安全和生态保护置于脑后。(2)面对矿难频发事实,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经济的法制性,通过下发《关于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问题的通知》,要求企业经营者必须遵纪守法,(国家职能,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3)政治上:国家机构应切实履行国家职能,各级国家机关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认真行使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尽最大努力杜绝矿难的发生。国家机构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依法治国的原则。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依法治矿,加强生产的安全性。 经济上:经济增长方式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学生有更好的想法,可酌情给分)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水灾、旱灾、雪灾、地震、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及各种传染性疾病……各种自然及人为灾害都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公共安全问题。仅以自然灾害为例,我国是世界上灾害频发、受灾面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财富的增长,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逐年上升。据统计,近10年来,我国每年仅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人次之多。我国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损失高达6%,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夺去20万人的生命。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爱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正在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预防应急处理体系。(1)(1)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预防应急处理体系的经济意义何在?(6分)(2)运用政治常识谈谈你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问题的认识。(9分)(1)避免或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2分)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分)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2分)(2)①公共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改革开放的大局。(3分)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安全问题,是落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3分)③体现了政府全面履行国家职能,切实加强公共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3分) 3、材料一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进。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动荡和倒退。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如城乡差距过大等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为此,党的16届4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1)用因果关系原理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5分) 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原因,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从而争取实现材料一中所述的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避免社会矛盾加剧和社会动荡甚至倒退的结果。(3分)(2)构建和谐社会对我国政府工作提出了那些要求?(5分)①全面履行国家职能。协调好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重视履行管理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 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 坚持依法行政,切实杜绝滥用权利的行为,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④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04年我国人口与主要能源占世界的比重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1%,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材料二 2004年单位能耗(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GDP对比 中国 日本 韩国 世界平均值 0.92美元 5.85美元 1.56美元 1.86美元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自1980年以来的能源总耗量,年均增长率约5%,为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我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与能源供应及储量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缺口,我国的能源对当前尤其是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3分)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大,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主要能源占世界的比重小,人均拥有的能源比重少。材料二反映我国单位能耗产生的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能源利用率比较低。材料三反映了我国能源短缺,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2)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联系?(2分) 我国人均拥有的能源量少和能源利用率低,是导致我国能源短缺的重要原因。(2分)(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如何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5分)措施 ①优化产业结构,减少高能产业,淘汰消耗高,污染大,质量差的生产工艺和产品。②切实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节能技术。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大力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可靠的能源供给 ④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法规。使能源资源问题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⑤深化改革开放,利用有利的国际市场,缓解我国能源问题。⑥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风气。(答出5点即可满分) 5.材料一: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 我国重要能源的人均量占世界人均水平 我国能源循环利用率占发达国家的比重 我国创造1美元产值能耗为其它国家的倍数 石油 天然气 美国 日本 美国 日本 世界平均水平 8.3% 4.1% 26.9% 11.5% 4.3倍 11.5倍 4.8倍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资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针对这一问题,国务院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2)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当前应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能源人均储量相对不足,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经济效益差,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2)①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节能技术和加强节能管理,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③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④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⑤积极开展能源外交,通过海外开发和从国外进口两种渠道,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评分) 6.材料一:2004年,中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1.08吨油当量,为世界平均水平1.63吨油当量的66%。2004年,中国原油净进口1.17亿吨,占世界原油贸易量的6.31%。2005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原油6355.2万吨,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5.2%。中国以年均增长5%左右的能源消费支持了年均9.3%的经济发展速度。材料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能源总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中国国内的能源供应仍有巨大的潜力。中国煤炭资源丰富,2/3的水电资源尚未开发,核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刚刚起步,还有很大发展的余地。 材料三:2005年11月17日胡锦涛主席在韩国工商峰会演讲时指出,坚持开源与节流结合,并把节约放在首位。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是: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紧密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些经济现象说明什么问题?(2)在能源问题上我国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有什么经济意义(3)运用有关哲学道理明我国能源战略基本内容的正确性。(4)运用国家职能的道理,说明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实现我国的能源战略?(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了“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的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200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并要求务必取得明显成效。请回答,我国应当怎样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案:(1)①材料一说明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并不高,是比较低的。材料二说明我国既是消费大国,更是生产大国,我国的国内能源供应潜力巨大。材料三说明中国高度重视节约能源问题,制定和实施符合国情的能源政策。②这些经济现象说明,中国的能源政策有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中国以实际行动实践自己倡导的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 (2)有利于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体系;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约资源、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有利于缓解世界市场能源压力,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3)①“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节约优先”是从国际、国内能源实际出发而作出的决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②我国的能源战略“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坚持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事物发展的原理。③“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坚持了联系和全面的观点。(4)①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能源发展思路和能源安全战略,建立健全能源法律法规,切实落实和实施节约和高效利用相结合,节约优先的能源方针,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②积极履行对外职能,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与市场,建立海外多元化资源供给渠道,合理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稀缺资源,弥补国内资源能源的不足。 (5)①要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②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③要抓紧制定和修订有关促进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各行业的能效标准,严格执行节能管理制度;④要加强规划和政策指导,形成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⑤要积极开发资源节约技术,加大国家对能源资源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依靠技术进步增强节约能源资源的能力;⑥要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引导合理消费,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⑦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 7、材料一: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规划转化。材料二:2005年8月31日《人民日报》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的成败得失,从根本上说,决定于执政党和政府能否自觉地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过程起支配作用地经济规律办事。请回答:(1)材料一中“计划”变成“规划”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6分)(2)材料二的观点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理由。(4分)答案:(1)①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注重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由政府主导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由计划经济进一步向市场经济转变。②有利于克服“越位”和”缺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使其从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中跳出来,注重对经济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从而发挥国家对资源配置的规划指导作用。(2)①正确。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像无形的指挥棒,哪里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在哪里起作用。价值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它,也不能取消它,只能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自觉地利用它。党和国家必须注重按价值规律办事。 8、材料一:西藏解放前后几项经济社会指标的比较 项目时间 人均GDP 适龄儿童入学率 青壮年文盲率 公路建设里程 人均寿命 解放前 241元 2% 95% 0公里 35.5 2003年 6784元 91.8% 30%以下 41300公里 67 (注:西藏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65年的3.27元增长到2003年的184.59亿元,增长了55倍多。)材料二:200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自治区成立以来的40年间,西藏财政支出共计875.86亿元,其中的94.9%来自中央补贴。近十年来,全国共计派出各级援藏干部2000多人,援助资金及物质101.66亿元。1984年至1994年,全国9省市援建西藏43项工程,总计投资4.8亿元。1994年至2001年,15个对口支援省和中央各部委无偿援建716个项目,资金投入达31.6亿元。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 从材料一中,你得出哪些结论?(4分) (2) 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西藏自治区取得上述经济成就的原因。(8分)答案:(1) 第一,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跨越,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二,西藏和平解放,使人民当家作主,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第三,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的文化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第四,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结果。②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结果③是西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优势的结果。④是国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⑤是东部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进行支援,先富帮后富的结果。 9.2005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纽约举行,会议讨论的焦点问题是发展问题和联合国改革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指出坚持多边主义,坚持互利合作,坚持包容精神,实现共同安全、共同繁荣,共建和谐世界。 材料二: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普遍强调加强发展合作问题。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家的领导人指出,非洲国家承担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责任,但是非洲国家仍需要发达国家采取减免债务等措施,更需要加强各国的发展合作。材料三: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1)应用政治常识,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怎样实现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8分)(2)应用哲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6分)答案:(1)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坚持包容精神,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经济上,坚持多边主义和互利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实现共同繁荣,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安全上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实现共同安全。②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责任,减免债务;发展中国家应当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③联合国应当发挥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责任,发挥促进发展的纽带作用。(2)①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促进各种文明兼容并蓄;②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要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③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因此要以开放的精神,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和谐世界。 10.2005年11月12-17日神州六号圆满完成载人航天飞行,这是我国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进入第二步的重要开局,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20世纪50年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活动从陆地、海洋、大气层扩展到宇宙空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同志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开始了“可上九天揽月”的航天路。20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促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六号,我国的航天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当代中国航天人励精图治,科学务实,奋发进取,克服了巨大的困难,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人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太空的执着。(1)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六号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2)结合材料,运用辨证唯物论知识说明,中国人的航天梦为什么能成真。答案:(1)①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中国人的航天梦能够成功,首先是因为中国的航天人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了客观。②正确的思想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的科学决策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③是尊重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为实现飞天梦创造了重要条件。 11、材料一: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我们面临人口、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材料二:开展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的就是要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政府,更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最大的浪费往往产生于管理的失误,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推进体制创新,这对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1)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9分)(2)结合材料,从经济角度谈谈应如何开展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6分)解答思路:解答第(1)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唯物论的知识,即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和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寻找与材料的结合点;另一方面是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即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第(2)题属于探究性试题,要求我们结合现实去探究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社会生产等环节看,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分析,要克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现象等。参考答案:(1)①针对我们面临的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根本要求,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政府以及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推进体制创新等,说明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开展资源节约、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①转换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②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克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现象,减少资产闲置,避免资源浪费。③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应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面积“电荒”,由此触发一场电站建设热潮。一哄而上的电力投资很可能形成下一轮的电力过剩,这就形成“电荒——争上项目——过剩——减少投资——电荒”一个链条式的怪圈。材料二:电力建设过热苗头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担心。他们分析,目前的缺电有多种深层次原因:既有电价机制严重滞后于市场要求、价格和运力影响电煤供应;又有电力建设滞后,供给不足,尤其是投资增长加快带来的用电需求激增;还有高耗能行业无序高速发展对用电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目前发电以煤为主,水电开发相对薄弱,核电、风电等新能源极少也是重要原因。 依据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分析应如何解决材料一所述“链条式怪圈”?.遵循价格规律,完善电价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2分)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电力供求的基本平衡。针对目前电力建设滞后应增加有效供给;(2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分)调整电力结构,积极组织开发新能源;(2分)培养全社会的节能意识。(2分) 13、材料一:河南省在“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的发展思路指导下,将“粮袋子”变成“金带子”,再变成“钱袋子”。即“粮袋子”从田间可以延伸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蕴藏着巨大的利润。食品加工业还能带动物流、储藏、包装、销售等一系列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把农民带向工业化、城镇化的“金带子”、是农民致富的“钱袋子”。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阅读材料回答(1)结合经济常识谈谈该省怎样将“粮袋子”变成“金带子”、“钱袋子”的?(2)试分析材料二提出的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重大举措的哲学依据。(1)产业化经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2分)(2)新时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举措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不仅从经济,还要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建设新农民,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2分) 表一 江苏省全面小康主要指标与昆山市2005年发展情况 项目 江苏指标 昆山情况 人均GDP(单位:元) 24000 108000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单位:元) 12000 12520 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面 95% 99.1% 城市绿化覆盖率 40% 40.3% 注:2005年昆山市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表二 昆山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措施 (单位:亿元) 全市新增注册外资 新增注册民资 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 用于绿化方面的投资 200多 65 6 3.2 材料:新时期的昆山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昆山人坚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培育自主创新企业,促进“昆山加32"向“昆山制造”,进而向“昆山创造”转变,成为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工程示范城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材料、表二与表一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联系材料,说明科技创新的经济意义。(1)表一一是反映了昆山坚持科学的发展现,经济、社会、生活、环境等协调发展(2分): 二是反映了2005年昆山在经济、社会、生活、环境等方面均已超过江苏省全面小康标准,说明昆山已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2分)。 (2)正因为昆山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注重科技创新,坚持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予以投资,实施”富民工程”,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使昆山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这为昆山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分)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科技刨新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凋整和优化,实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技创新是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也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关键;科技创新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10分) 14、联想集团历来重视科技创新。近日,联想集团与国外5家全球IT领先企业联合宣布,新联想北京创新中心正式落成。2005年联想的研发经费将超过25亿元。联想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以奥运为契机,在全球实施以lenovo为主品牌的品牌战略,目标是五年内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品牌厂商之一。阅读材料,说明科技创新、品牌战略对企业发展的意义。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2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走品牌战略,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2分)科技创新、品牌战略可以加速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步伐。15、材料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赖以增长的主要动力依然是传统制造业。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只能从事“大路货”工业品的生产制造。材料二: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且主要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材料三:中共中央建议“十一五”规划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我国为什么必须实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6分)(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常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建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6分)(1)①要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②要降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过高投入,必须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③要避免在国外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必须做到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为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实现国家经济独立和经济安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2)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中共中央建议“十一五”规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对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党的科学执政。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重视自主创新,才能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增强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现在提出来20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意味着从改革开放开始到2020年40年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要超过7%,……经济增长率有两个很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是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还有一个是投资率。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果保持目前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就意味着我们的投资率必须要达到52%的高水平,这是完全不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投资率保持目前40%的高水平,这已经是很高的了,那就意味着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从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60%,才能够达到我们的发展目标。材料二 项目 中 国 创新型国家 2005年 2020年预期目标 R&D经费占GDP比重 1.23% 2.5%以上 2%以上 科技进步对GDP贡献率 39% 60%以上 70%以上 对外技术依存度 50% 30%以下 30%以下 注:R&D经费是指科学和发展经费。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时,这个国家才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2005年我国设备投资有60%以上依靠进口。材料三: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摘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4分)(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9分)(3)从政治学角度,谈一谈我国应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8分) (1)①反映了我国R&D经费占GDP比重、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对外技术依存度与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分)②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着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2分)(2)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3分)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现实需要。(3分)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在要求。(3)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分)②加强国家的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深化“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2分)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法律法规,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分)④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⑤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分)(考生准确答出其中四个要点,可得8分;答出五个要点且均符合参考答案的,可得10分。从其他角度回答且符合题意的,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8分。) 16、材料一:2003年我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统计表 项目组别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比上年增加(元) 增长(%) 最高收入组 17472 2012 13.0 最低收入组 3925 263 8.7 注:最高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各占总体的20%。材料二: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穷人经济学》中这样表述: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越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1)材料一反映什么问题?(2)结合材料二,谈谈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和意义。(1)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收入差距不断加大。(2分)(2)途径: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2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2分)千方百计扩大就业。(2分) 意义: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17、材料一 “同步天下、独步中国”,安徽奇瑞汽车公司的新发动机ACTECO最近正式上市,这是轿车的第一个“中国芯”。在汽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发动机者得天下。2005年1—10月,奇瑞销售汽车14万辆,出口1万多辆,并以输出品牌和CKD散件的形式,在两个国家合资兴建整车厂。奇瑞用不到10年的时间,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前八强、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材料二 海信经过四年多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可以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在今年诞生,这是中国彩电“第一芯”,令中国民族工业振奋。董事长周厚健说,消费者选择商品时不是选择名气、广告、管理,而是产品的功能、性能和质量。这主要是由企业的技术决定的,所以海信执著于技术。 材料三奇瑞与海信成长的事实告诉我们,自主创新的时机和条件是等不来的,早些制定正确的技术路线、创新体制、人才战略、激励约束机制、开放性的利用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并付出辛勤的汗水,自主创新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1)奇瑞、海信的事实给我们的经济学启示是什么?(4分)(2)奇瑞、海信的发展战略体现了哪些辩证法思想?(3分)(3)结合材料三,从认识论角度说明企业创新实践的含义及其重要作用。(4分)(4)材料集中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1分)(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走品牌之路。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企业必须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2)奇瑞自主研发轿车“中国芯”和海信自主研发彩电“第一芯”体现了善于抓主要矛盾、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思想,企业能够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3)企业在正确的技术路线、创新体制、人才战略、激励约束机制下坚持自主创新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的总和。而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的实践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直接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4)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国内消费应该占经济发展促进因素的主导地位,达到70%左右。而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依靠对外贸易,对外依存度达到80%。我国虽人口最多,但收入较低的农民占七成,中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自1990年以来持续下滑,2004年已下降到42%的历史最低水平。我国的储蓄率在世界最高。材料二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在总体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数量扩张型的。一是出口商品中,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仍占有一定比重,不符合我国比较优势,加剧了国内资源和环境压力。二是出口仍然集中在密集型产品和制造环节上,国内增值率不高。三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少,据商务部统计,我国出口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的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 四是数量的持续扩张。(1)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2分)(2)请用经济学中社会再生产的相关原理说明驱动“消费”这辆马车的依据。(5分)(3)从经济常识角度说明,如何解决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的问题?(3分)(1)出口成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唯一一驾马车,国内消费需求不足;我国外贸结构不合理。(2)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实行正确的消费政策,充分发挥消费对拉动经济的促进作用,同时要注意改善供给,为消费创造新的动力。(3)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城镇化步伐等改变农村消费偏冷局面;通过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引导城镇居民扩大消费;逐步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保障安全消费。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改善贸易不平衡。要积极稳妥的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妥善处理贸易争端,积极改善贸易环境。(3分,答出3点即可满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今年8月4日,文化部等5部委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联合制定了《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对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允许”和“禁止”事项。8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分成了“鼓励”、“限制”和“禁止”三种情况。材料二 2005年1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重要内容之一是讨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用经济学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引进外资等非公有资本的原因。(3分)(2)在市场经济中必须坚持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机统一。材料一是如何体现的?(3)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建设。请说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学意义?(3分)(4)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从政府和企业角度说明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4(1)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履行我国入世承诺,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我国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扩大就业,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等。(3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2)“允许”、“鼓励”是从市场的主体地位而言,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的参与竞争。“限制”、“禁止”是从宏观调控角度而言,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有其自身的弱点,而文化不仅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更是民族精神的价值依托,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所以国家必须发挥必要的宏观调控的作用。(3)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推动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加强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4)政府转变职能,大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不断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加大市场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利益。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企业在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同时,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力争两个效益的统一,这也是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需求。 20、2005年举行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博览会上,含有大豆蛋白纤维的环保型面料成为耀眼的“明星”,交易额近5亿元。而织成这些漂亮面料的大豆蛋白纤维,却是从榨油的下脚料——豆粕提炼出来的。大豆蛋白纤维被纺织界誉为集多种天然纤维优点的“人造羊绒”,全球“第八大人造纤维”。这个发明是世界人造纤维史上第一个中国原创技术。上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曾尝试过,但没有成功。某省民营企业科研人员经过十年努力,800多次实验,成功破解这个难题,大豆的附加值随之增加上百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4个大豆蛋白纤维生产基地,国内有30多家大型纺织服装企业采用大豆纤维,相关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结合材料回答:(1)自主开发新产品对企业发展的经济意义。(4分)(2)大豆蛋白纤维的面料发明创新过程,蕴含哪些唯物辩证法道理?(4分)(1)有利于扩大出口,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的形象,改进产品结构。(2)某省民营企业科研人员经过十年努力,800多次实验,成功破解这个难题,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1、材料一:河北省某村原来地处王屋山上,交通不便,几代人靠天吃饭,生活艰苦。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库的建设,该村整体搬迁到某市郊区,开始大家很不适应。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他们学会养牛,开办了养牛场;学会花卉种植,种植玫瑰花,生活富裕了。这使他们认识到:不能事事依靠政府。于是他们开始走出乡村,到城里打工,搞运输,合资办厂等。致富的路宽了,钱袋子鼓了,村里的业余生活也丰富起来,村委会的选举也受到农民的关注,许多农民开始在会上谈自己的治村方略。材料二:某市以大型乳制品企业为龙头,上连广大农村,下接消费市场,形成了长长的产业链,使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和农民都能受益。他们利用秸秆喂牛-产出牛奶-牛粪发酵-出沼气-渣施肥-催玉米-玉米收割-生秸秆。该市利用“循环经济”一年“赚”了27亿元。结合材料回答:(1)材料一中河北省某村的变化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哪些具体目标和要求。(4分)(2)结合经济常识和材料二说明农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4分)(3)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分)(1)办了养牛场,种植玫瑰花,合资办厂等,致富的路宽了,钱袋子鼓了,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里的业余生活也丰富起来,村委会的选举也受到农民的关注,许多农民开始在会上畅谈自己的治村方略,体现乡风文明、管理民主。(2)依靠科学技术,走优质、高产、高效、以产业为龙头的发展道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3)各地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 22、(14分)节约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下面是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对节约的谈话摘录。甲院士:要节约资源,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反对重复建设。比方发展旅游业,有些地方的政府领导人就“好心办了坏事”,他们的初衷是想发展经济,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资金不足、交通不便、景点单一等情况,只凭局部的、片面的、静止的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结果“花了大钱,搞了个摆设”。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在景点开发方面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导致投资冲动,形成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乙院士:建设节约型社会,不是说我们不要消耗。社会要发展,人们要生活,没有消耗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怎么消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在发展中进行资源节约,要坚持在资源节约中提高经济效益,而不是相反。联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地方政府在旅游区的建设方面,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4分)(2)运用经济知识,说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6分)⑶ 结合政治常识相关知识,说明地方政府怎样才能避免“好心办坏事”?(4分) (共14分) ⑴①从当地的整体和多方面的实际出发,不能以局部或片面的事实作为决策依据。②要从当地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不能从主观出发.。(4分)⑵①建设节约性社会是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分)②是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的需要;(2分)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2分)⑶ 地方政府必须 ①正确行使国家职能(1分) ②贯彻落实对人民负责、依法行政和民主集中制的活动原则。 (3分) 23、2005年9月1日和10月1日分别是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和新疆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几十年来,由于我国坚持了正确的民族原则和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西藏、新疆的经济和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7 (2)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分)(2)第一,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 第二,我国民族状况有自己的特点(2分); 第三,我国务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2分)。(如仅答“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有着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可给2分) 24、2006年1月1日起,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提高至1600元。按照这一新的起征点,小王每月仍要缴纳个人所得税500元。对此小王很有看法,认为国家应取消此税。 (1)假如让你去说服小王,请列出你的谈话提纲。(2)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减少。你认为国家应怎样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1)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1分);(2)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1分):(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2分)。(2)一是“增收”:从根本上讲,要加快经济发展,培植税源;加强税收征管,减少流失;还可通过开征新税种、发行国债等其他途径增加财政收入。(3分·)二是“节支”:实行机构改革,建设节约型社会,减少财政支出.(2分) 2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请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回答:(1)这20个字是怎样体现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2)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重要意义? 只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以德治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像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坚持科教兴国,发展先进文化,才能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广大农民依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才能实现“管理民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政治和法律保证。总之,只有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6.阅读材料: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更强调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决心和努力,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突破1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这一阶段常常会发生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等问题。据测算,我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已扩大至10多倍;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实际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5到6倍。目前,我国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0。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说,中国是过去20多年里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在未来五年,我国政府将不懈追求公平的增长、均衡的增长和可持续的增长。怎样解决教育、卫生、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怎样使经济增长惠及大部分人,减少发展成本,是中国十一五规划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1)请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论述改革开放的主调从“先富”转向“共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2)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围绕“共同富裕”、“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等话题,简要阐述你的观点。(1)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方式。但市场有自身的弱点,在有的领域表现为“市场失效”。市场竞争法则无情,它只承认强者,其结果是优胜劣汰,使收入差距拉大,出现贫富悬殊,影响社会公平。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收入的过分悬殊,会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动用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对国民财富进行再分配,以弥补市场失效,扶助弱势群体,保证社会公平的实现。(2)①主要理论观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贫富差距过分悬殊,体现了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负有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兼顾各种不同的利益和要求,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必须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是,在党的领导下,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必须体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②只陈述政治理论只给基本分。有较深入分析可加分。有独到见解可加高分。③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必须正确。偏题但不严重者酌情给分。 27、(22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8分)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体现了哪些辩证法道理?(4分)(3)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实行农村民主管理的必要性及如何发展农村民主(10分)(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8分①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2分)。②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2分) ③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2分) ④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分)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体现了哪些辩证法道理?4分①“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坚持全面观点和发展观点。(2分) ②“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体现了坚持内外因相结合。2分) (3)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实行农村民主管理的必要性及如何发展农村民主(10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实行农村民主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6分)发展农村民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要坚持党的领导;要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每个农村居民都应发扬主人翁精神;要从实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管理制度;要使民主管理制度法律化,保证农村居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4分) 28、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年来,江苏省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如南京市将“厚德载物、同进文明”等四种提法纳入城市精神的表决;常州市将市民精神提炼为“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无锡市民展开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城市精神大讨论……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某市在讨论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城市精神是在人民群众间生长的,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精神,人民群众是塑造城市精神的主体。” 材料三:某市委书记在参加讨论时指出:“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以文化论输赢”,并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做强做大城市的强大推动力。只有繁荣的经济而没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质的丰富而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称不上“全面小康”。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主要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6分 (2)联系材料三,结合政治学知识说明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主要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6分 材料一中各城市的城市精神既有共同点,又有自身的特色,体现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2分)材料二认为人民群众是塑造城市精神的主体,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2分)材料三强调文化建设的作用,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或答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社会意识的反作用)(2分)(2)联系材料三,结合政治学知识说明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视“文化竞争力”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重视“文化竞争力”,加强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领导。(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方面答亦可)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我国的国家职能,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能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③ “文化竞争力”也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9分)(综合评价分2分) 29、材料一 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大资源的消耗强度。我们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材料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开展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节约型社会,首要的就是要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政府,更要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最大的浪费往往产生于管理的失误,转变政府管理观念,推进体制创新,这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1)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9分) (2)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开展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12分) (1)①针对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开展节约的决策,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之理;②建设节约型社会、机关、政府以及管理观念只转变,体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想联系之理;③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相应决策以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可见实践是认识之基,正确认识指导实践之理。(2)①从指导思想看,落实科学发展观等;②从政府角度看,转变职能,深化改革;③从社会生产环节等看,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合理利用资源;④从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看,增长集约化,克服重复、盲目建设,适度消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