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1、 商品是什么?商品经济是什么?商品的基本属性有哪些?二者的关系是什么?答: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经济是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附:价值的实现条件:①凝结着人的劳动;②生产该产品的劳动得到社会承认,交换成功(即:潜在价值变成为现实价值)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能否实现依赖于其使用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价值。2、 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什么?答: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它由社t决定,而不是由个t决定。(社t不是平均的劳动时间,而是绝大多数企业所需要的时间。)劳动生产率,分为社P和个P。商品的价值量与社P成反比;与个P无关。商品生产者要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个P,缩短个t。3、 商品的价值总量是什么?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又是什么?答:商品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社P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低,而商品数量则越多,所以,价值总量不变;反之也一样。个P越高,商品的数量越多,但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因为它是由社t决定的,与个t无关),所以,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反之则减少。4、(金属)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的职能是什么?包括哪些?两种基本职能是什么?(金属)货币:它是特殊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主要指黄金和白银。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以货币自己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的职能。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它是商品,有价值,纸币没有价值,所以不具有此职能。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叫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观念的货币就可以了。②流通手段。最初的商品交换方式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方式就叫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1、 价格是什么?由什么决定?答:价格是指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没有货币就没有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决定价格只能围绕价值波动,而不会背离价值太多);价格反映价值。2、 什么是纸币?纸币流通公式是什么?答:纸币指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只能代表货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不能行使价值尺度职能。)纸币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过多则会导致通货膨胀;过少则会导致通货紧缩)公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价格×商品数量)÷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充当多少次交换媒介。)3、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是什么?答:基本内容: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价值,不是指每一次交换都相等,它只能存在于多次交换的平均数中)(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反过来,价格也会影响、调节供求。因此,价格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疑难发问:有人认为:既然价值决定价格,那么价格应该与价值相一致。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却偏离了价值,这不是违背了价值规律吗?教师解答: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使价格偏离价值,但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价格无论如何波动,最终还是要围绕着价值波动,而不可能完全脱离价值。且从长远看,价格还是与价值相等,商品交换必然要趋向于等价交换。所以价值规律作为一种趋势始终贯穿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4、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答: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指挥棒作用)(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实质就是运用价值规律来配置资源。所以说,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调节者,既"无形的手",与之对应的是宏观调控,"有形的手")②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鞭子作用)(因为出售商品是以价值量(社t)为基础,而不是以(个t),所以,生产者要获取利润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t)低于(社t)) 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筛子作用)(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兼并、破产是正常的。)总之,它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疑难问答:1、"优质优价"与"物优价廉(质优价廉)"是否矛盾答:前者是从生产者角度提出的要求,后者是从消费者角度提出的要求,都是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基本属性的反映,也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优质商品"优价",主要有以下因素:(1)优质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2)优质商品供不应求。优质商品"价廉"主要有以下因素:(1)生产优质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市场上优质商品供过于求。(3)生产优质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答:区别:①实质不同:通货膨胀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②表现不同:通货膨胀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现象;通货紧缩则表现为物价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的现象。原因不同:通货膨胀主要是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通货紧缩主要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引起的。④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的出现,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⑤解决办法不同:抑制通货膨胀主要是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抑制通货紧缩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
第二课
1、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的?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什么意思?答: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否则,矛盾主次方面一旦发生变化,国家性质就要发生变化。)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公有制的最重要部分)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指:①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重要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②国有经济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2、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是什么?答: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答: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所有制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两个方面缺一不可。(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发展和巩固公有制经济,增强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力,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活跃市场、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扩大内需。)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集体和国有成份; 非公有制经济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要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4、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经济制度(所有制制度)?答:(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优劣,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为标准,而要看它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㈠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㈡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多层次,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其他分配方式有: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分配;福利性分配;实行这一制度①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是这一分配制度最终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③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实践证明,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劳动者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6、什么叫市场经济?它有哪些一般特征?它有哪些弱点和缺陷?答: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信号:价格、供求、竞争。它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平等性:这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是指交换当事人没有社会地位差别;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价格由价值量决定,并在竞争中形成的(而不能人为制定)所以,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竞争可以促使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优胜劣汰;可以保证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灵活变化,并反过来调整供求关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所以,它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生产者要遵守公平竞争,垄断等非公平竞争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法制性: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生产、经营,否则,经济秩序遭到破坏,任何经济活动都将难以进行。开放性: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市场具有开放性。只有开放,才能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广的范围内自由流动,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者也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广泛利用他人优秀成果,占领市场。所以,它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四个特征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受到损害,其他方面也难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为追求自身利益,自发调节,产生一些不正当的行为)盲目性(不能掌握各方信息,无法控制经济变化趋势,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滞后性(不能及时调节,造成浪费) 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缺陷,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1、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什么?主要目标有哪些?手段又有哪些?答: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最主要),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手段:主要手段:经济手段(货币、利率、汇率、信贷、财政、税收、价格) 法律手段辅助手段:行政手段(营业执照、各种许可证等 带有强制、命令的色彩)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答: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就要求在初级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只有坚持效率优先,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如果在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只能导致普遍贫困。同时,又要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鼓励先富带动后富,适当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才能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9、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区别于资本主义)是什么?答: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再次,在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更加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三课
1. 什么是企业?企业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是公司? 答: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①它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②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关系到产品的丰富程度和市场的活跃程度;③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所以,企业素质的高低,是否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股份制(公司制)是一种比较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的形式。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用,不能笼统说它是公有还不能是私有,关键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所以,在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把股份制确定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股票价格和银行利率的关系是什么?(详见P72)3、为什么要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怎样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答: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产权清晰、权现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同时,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面向市场,积极调整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促进生产的优化和集中,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实质就是要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方法、途径:微观上(对企业而言):①注重市场调查,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②加强科技创新,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技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科技水平和劳动技能,从而转变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③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实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价值规律和我国的国情办事,合理组织生产过程,实现资源充分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④提高经营者素质,依法经营,遵守职业道德和市场交易原则,积极参与正当竞争,生产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树立品牌意识,发展名牌战略。⑤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突出厂长在生产经营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健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实行民主管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作用。⑥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宏观上(对国家而言):①国家要努力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②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既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③要探索以股份制为主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④ 要整顿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环境;⑤制定并实行规范的兼并、破产制度,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活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⑥鼓励行业合并,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规模效益; 附: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 答:①健全现代产权制度。②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竞相发展;③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④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内外市场,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⑤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废除或修改一些歧视性的法规、政策,更好地规范市场秩序;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⑦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商品服务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服务市场);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4. 如何正确认识破产、兼并及强强联合现象(必然性、意义)?答:在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出现企业的兼并破产是必然的。企业的兼并破产,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利杠杆。企业兼并有利于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补劣,实现生产的优化和集中;企业间实行强强联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破产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5. 企业应如何开展平等竞争,提高竞争力?答: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信誉要求企业在经济交往中诚实守信反对欺诈。企业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应当遵纪守法,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6、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是什么?(详见P85-87)
附: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区别是什么?①第一、参与竞争时的动机和出发点不同。正当竞争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以最低落获取最大利润;不正当竞争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以获取高额违法所得。②竞争时采取的手段不同。正当竞争采用正当、合法、公平的商业做法,主要依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取得竞争的胜利。不正当竞争采取违法的手段,主要表现为弄虚作假、欺诈和其他损人利己的手段以争取高额的利润。③产生的后果不同。正当竞争保护了国家、集体和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而受到法律的鼓励和保护。不正当损害了其他经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而且给现有财富带来巨大浪费,是法律所禁止,并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第四课
1、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是什么?比 较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区
别 含义不同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标准不同 以本国常住居民为准 以国界为准 英文缩写 GNP GDP联系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常住居民取自国外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外国居民取自本国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都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2、为什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①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②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③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我国农业现状是什么?成就:建国以来,在发展农业、增产粮食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不足: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表现:①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②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③农业生产面临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为什么要搞好农业?农业基础地位是否巩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因此,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搞好农业?发展农业,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要稳定和完善及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小城镇建设。(本知识要结合专题复习:如何搞好"三农"问题?来学习。要正确理解产业化经营。)如何理解产业化经营这种方式?教师解答: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其实就是要转变农业现行的经营方式。所以我们通过比较两种经营方式,同学就可以比较好地理解了。现行的农业经营方式有如下特点:①主体:以农户为单位;②目的:自给自足;③规模:小规模;④加工程度:很少加工或不加工,初级产品;⑤与市场脱节,不考虑市场需要;⑥工具:简单、落后;⑦几乎没有分工,专业化程度低。未来的产业化经营方式特点:①以公司为单位;②以交换为目的;③大规模;④加工、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⑤与市场为导向,注重市场调查;⑥使用先进的机械化设备;⑦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高。这样就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三环节相结合起来,把千千万万的农户组织起来生产并和千变万化的市场结合起来,使农业生产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何增加农民收入?①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②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③坚持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④根据不同经济区域特点,制定实施不同的增收政策,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⑤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⑥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力度。取消农业税;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3、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如何搞好我国的工业?答: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发展工业:①要振兴工业中的支柱产业(P108),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②要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使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③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4、 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划分(略 详见P110)5、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有什么重要意义?答: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生产力提高必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①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②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最主要途径),保证社会安定;③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6、 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二、三产业的基础,农业为二、三产业提供重要的原料、劳动力和广阔市场;②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为一、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资料和技术设备;③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大批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7、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答: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农业基础地位脆弱,工业素质不高,传统产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必须:①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②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素质,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从而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8、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答:权利: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卫生安全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区别: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保障劳动者享有基本权利有什么意义?①是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②是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力的保证。义务:①提高职业技能(为什么要提高职业技能?因为其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代表着国家的技术实力和生产力水平;也是其个人迎接挑战的需要);②遵守职业道德(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3、 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①平等自愿(核心)②协商一致 ③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最基本、最重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有什么意义?①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②有利于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③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④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其主人翁地位。10社会保障制度是什么?它的内容包括哪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须坚持什么原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意义?答: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内容包括:社会保险(核心)、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必须坚持的原则:①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②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意义:①有利于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②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 ③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根本性措施);④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第五课
1、什么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可分为几部分?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社会总产值-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净产值(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按其最终用途,分为两部分: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社会物质储备)消费:(个人消费/公共消费)2、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如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答: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对立①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P5-6③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3、 什么叫财政?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财政支出到哪里去?起什么作用?如何增加财政收入?答:财政: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财政收入的形式(渠道):税、利、债、费通过对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各种职能才得以实现。因此,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体现政府的政策。★财政支出按具体用途分为: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教、文、卫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债务支出;⑤其他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补贴支出)★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①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②促进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可以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③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这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④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⑤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因此,要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如何增加?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②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附: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既在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时,国家通过发行国债、扩大财政支出,投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直接有效地带动经济增长。
4、 什么是税收?税收的特征有哪些?我国的税收的性质是什么?税收的作用在哪里?答: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任何国家税收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都是取之于民。但是因为:①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公有制为主体);②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而不是加重企业和人民的负担;③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个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所以,我国的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税收的作用:①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保证); ②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调节人们的经济利益,使之调整经济行为) ③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完善税法,加强对税收的监管。特别是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管理。5. 公民为什么要自觉依法纳税?答: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1)税收是国家职能实现的物质保障,为了更充分地享受权利,公民必须自觉履行纳税义务,要以纳税为荣。(2)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的特点,偷税、漏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都要受法律制裁。
第六课
1、我国银行有哪些类型?各自的性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1)中国人民银行----性质: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分。职能: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稳定币值;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经理国库;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2)商业银行----性质: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在我国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三大基本业务: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3)政策性银行-----性质:专业银行。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个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职能: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目的是促进大型项目建设和大宗贸易,从而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2、 银行的地位是什么?起什么作用?答:地位: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作用:①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②(能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③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3、 储蓄有哪几种类型?其作用是什么?答:广义的储蓄包括存款储蓄,购买债券和商业保险,手持现金等。狭义的储蓄就是存款储蓄。公民存款储蓄的形式主要有: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定活两便、邮政储蓄等。作用: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调节市场货币流通,稳定币值,调节供求关系;有利于增加个人收入,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4、债券和股票有哪些不同?债券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答:债券和股票相比,二者性质不同;受益权不同;偿还方法不同。根据发行者不同,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政府债券是国家筹措资金,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具之一;公司债券是企业为筹措长期资金、扩充生产设备而发行的。5.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有什么不同?比较 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性质 国家强制,解决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健全社会保障,维护社会稳定。 建立在商业原则的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给付标准 只保障其基本社会水平 保障项目广泛,给付标准较高费用 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承担 完全由个人负担保险依据 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 被保险人的需要保障范围 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死、老、病、失业) 保障项目广泛,保障范围大小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6、我国商业保险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答:商业保险是建立在商业原则和参与保险人意志基础上,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包括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第七课
1、 商品服务市场包括哪些?答: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它是基础市场,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所以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健全市场体系。)2、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必须坚持这些原则?答:内容:自愿、平等、公平(灵魂、试金石)、诚实信用(基本精神)作用(意义):①它有利于规范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②也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③不仅可以维护市场秩序,减少纠纷,维护消费者利益,还可以提高销售者的信誉,给其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把遵循市场交易原则和加强法制建设及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活动和行为,使市场交易健康运行。3、 影响家庭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答: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家庭收入;物价水平;人口数量4、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答: 生产决定消费(为消费提供对象;决定消费水平及方式;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影响生产(只有产品被消费了,其生产过程才算真正完成;一个新的消费热点,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要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5、 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答:正确的消费观是指:①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滞后消费;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③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④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因为: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能带动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②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即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的社会需求的创造,和新的市场的开拓。 6、 消费者的权利有哪些?为什么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答:安全权(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爱尊重权;获得消费知识权、监督权。因为:①对生产者和经营者而言,主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收入。②对社会而言,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健康的市场环境,促使生产经营者改进技术,加强管理,重视提高产品质量,全社会的人、财、物力就越能合理地分配与利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怎么办:①途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协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提请仲裁机关仲裁----直接向法院起诉;②消费者在自我保护时,要学法、懂法、用法,增强权利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要守法,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遵守社会公德,不能滥用手中权利,去损害经营者的正当利益,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
第八课
1、 世界市场是如何形成的?当代世界市场呈现出哪些新特点?成立区域集团的目的是什么?答:它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特点: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区域集团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扩大集团内部市场,增强经济实力,加强集团同外部世界的竞争。2、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性质和目标是什么?WTO有哪些基本原则?起了什么积极作用?答:1995年1月1日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世界性、专业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目标是:各成员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是WTO最重要的原则,主要是通过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体现的。此外,还有市场开放原则、公平交易原则、透明性原则等。积极作用:①降低关税水平,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②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有秩序进行;③它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3、外汇、汇率、外汇储备 (理解)略 P106~1084、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关系?答:①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提供市场、调济余缺、加强交流与合作)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1)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调济余缺、发挥比较优势、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看)。(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水平,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5、对外贸易的方式有哪些?对外贸易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正确处理进口与出口的关系?答:①展卖 ②对等贸易 ③加工贸易 ④补偿贸易作用:①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②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③可引进当代世界先进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经济实力。④ 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正确认识进口和出口的关系:①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首先要努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才能保证多进口;②在扩大出口的同时,要适当增加进口,进口能带动出口。6、征收关税有什么作用?答:①增加财政收入;②调节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从而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 7、为什么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答:①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实现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保障政治独立;②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③才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8、如何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关系?答: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①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②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10 如何正确处理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答:相辅相成,不能分割,更不能对立。(辨析:进口越多,越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入世后更要预防和积极应对外国的倾销和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只有保护产业安全,才能保护国家经济安全。要运用法律武器,积极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