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2、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3、 哲学和具体(学科)知识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没有具体知识就没有哲学,所以,具体知识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概括出了众多具体知识的共性,反过来,)对具体知识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哲学是具体科学之母)。所以,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一课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却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性的概括。1、 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所以,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不是意识、精神的产物。2、 意识:从起源看: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并非从来就有)从本质看: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实践客观事物 人脑 意识 (从图见:缺乏三者之一,就不会产生意识。)(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是意识的载体,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其他动物虽有大脑,却没有意识;有了人脑,并非就有意识,意识来源于客观事物,没有客观事物也没有意识;没有实践也就没有意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作用于人脑)3、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区别:是否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宗教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所以是错误的意识。)4、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㈠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意识能正确反映事物,不等于人们的认识都一样;也不等于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原因:①客观方面: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最根本的原因) ②主观方面:A立场不同 B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 C知识构成不同 方法论:要端正立场,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学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并以之为指导;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样我们的思想认识就会更加正确。㈡ 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方法论:一方面,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学习科学理论,克服错误的意识,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建设。6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略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第二课
1、 联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注意横向、纵向的历史联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否定、割断、捏造事物的客观联系(要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方法论: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2、 联系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原理:因果联系: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同时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方法论:要承认并善于具体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认识某一现象时,我们既要把它当作结果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又要把它当作原因预见它可能产生的后果。原理:整体与部分是对立统一的,有严格的区别;又互相依存,在不同场合会互相转化;整体处于统帅地位,决定部分;部分也会影响整体。(整体功能和部分功能的关系P55-56)方法论:①二者互相对立,严格区别,不能等同;②二者相互统一、互相依存,既要注重整体,又要兼顾部分;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着眼于整体,寻求最优目标,选择最佳方案;④重视搞好局部,发挥整体最大功能。3、 原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包括事物在空间位置保持不变或性质在一定时期内不变两种。)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4、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具体说来: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立足今天,面向未来,寻求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③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壮大5、 原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表现:①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不可违抗。(违背规律必然遭到惩罚)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方法论: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按规律办事,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第三课
1、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面,这两个面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就是矛盾。对立:双方性质相反,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统一①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②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对立和统一二者始终不可分割(既要看到双方对立的关系,又要看到双方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 表现: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无处不在);又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时不有)。同时,矛盾又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①要敢于承认矛盾、揭示矛盾;②要善于全面(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矛盾,防止片面性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 矛盾具有特殊性,表现在: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也各不相同;③矛盾双方的特点也各不相同(矛盾特殊性规定着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本质)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 ,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这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3、 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存在于、包含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因为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③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我们认识事物时,必须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进一步研究事物的特殊性。(如: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 原理:复杂事物都包含着多种矛盾,这些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①主要矛盾支配着次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但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①要善于抓住重点、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所以,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我们工作的中心任务);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且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5、 原理:矛盾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主要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变了)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①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性质;②不能忽视次要方面(因为矛盾双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会相互转化,支流能促进或阻碍主流的发展,如果任其自流,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所以,有时要阻止双方的转化;有时要促进双方的转化。6、 学习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见P112)
第四课
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根本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方法论: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①重视内因的作用,②不能忽视外因(对于外因,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因为有些外因起促进作用,有些起阻碍作用)2、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③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数量的积累;二是内部结构的变化,既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方法论:看问题、办事情要:①当我们要保持事物的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②当事物只有改变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③要重视量的积累(反对急于求成)(因为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④要学会"优化结构",促成事物的发展。3、 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P133-134为什么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P135-136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①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要充满信心;②又要做好充分准备,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4、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第五课
1、 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内容包括哪些?答: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包括①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②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③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2、 为什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答:①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提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才能利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③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战胜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和暂时的失败。3、 如何正确、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答:①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条件出发(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②要努力实践、学习,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什么叫真理?科学理论?有什么作用?答: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按其内在逻辑组成一定体系的真理性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6、怎样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答:①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前提);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7、 什么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什么是第二次飞跃?认识为什么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答: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都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因此,人的认识活动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从深度上,要不断深化;广度上,要不断扩展;进程上,不断向前推移。因而,认识总是要发展的。
第六课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答: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科学的社会意识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2、 价值观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答:价值观是人们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也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所以,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3、 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价值观?答:①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②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这是最高标准。 在我国:"三个代表"思想,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它同时成为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三个有利于"也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标准。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相互矛盾吗?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因为: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依靠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第七课
1、 人的属性:①自然属性(人类生存、延续的前提条件);②社会属性(最主要、最根本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2、 ★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个人与社会相区别,不能等同;②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①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促进或阻碍);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3、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③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4、理想对人生、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①推动社会进步;②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人生的精神支柱)5、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 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6、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①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②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需要一定的条件)
第八课
1、 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不是纯粹的主观思维活动)2、 实践的特征:①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②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识之于客观的活动);③社会性历史性活动3、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4、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㈠ 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㈡ 认识反过来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5、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阶级斗争、改革、发展农业)起主体作用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要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6、 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①思想②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③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思想,主要是改造"三观",这是核心,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方法:①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三观"; ②要认真学习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7、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加强道德建设),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