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修1第七单元第二课导学教程及测试(原创)
加入VIP免费下载

历史修1第七单元第二课导学教程及测试(原创)

ID:296930

大小:99.31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课程标准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运用活动课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搜集资料、合作交流,采用新闻发布会、小品、辩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事物,正确对待历史发展进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知识网络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国《1787年宪法》,总统制 难点:对“分权与制衡”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放映多媒体课件:美国“白宫”、“国会”、“联邦法院”等外观图片。 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示意图 依据图示概括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参众两院之间的关系:总统与国会: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国会可以三分之二的多数优势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案;参议院可弹劾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最高法院与总统: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总统任命联邦法官。参议院与众议院:可各自反对对方所提法令,参议院侧重于外交权,众议院侧重于内政权。 六、关于资产阶级政体的几组比较 欧美各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力量对比、建立资产阶级政体的方法、甚至于各国的传统等国情的不同,决定了各国采取不同的政体。如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创立了共和制,法国也实行了共和制,德国也实行了君主立宪制。虽然,它们都是资本主义政体,都是代议制民主,但在实际上,它们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在本单元的复习中,资本主义各种政体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要全面把握四国的代议制,必须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异同点,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准确掌握国家元首、政府、议会之间的关系,认识其民主化的程度。 (一)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 君主立宪政体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为世袭国家元首,君主拥有某些最高权力,但其权力受到了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它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分享权力、互相妥协的产物。资产阶级按君主地位和权力的大小,君主立宪政体可分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是指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是指国家虽然也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但君主仍然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是权力中心和最高的实际统治者的政体。 民主共和政体是一种民主的国家管理形式。现代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这种政体。它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限制的国家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政体依据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不同,又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半总统制和委员会制。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相同点:(1)形式上,都有君主、首相、议会、宪法,司法权都由议会行使。(2)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并任期终身。(3)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2.不同点:(1)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英国的元首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并不掌握实权。而德意志帝国的元首是皇帝,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大权于一身,拥有实权。(2)政府首脑的产生方式和地位不同:英国政府的首脑是首相,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其权力很大,握有行政权和立法权,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组织内阁,内阁对首相负责。而德意志帝国政府的首脑虽是首相,但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听命于皇帝。(3)议会的地位不同:英国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掌握国家主权,限制王权,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而德意志帝国的议会置于皇帝的权力之下,仅有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对政府及皇帝没有监督权,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总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代议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实质上是一种君主专制,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三)美国的共和制与法国的共和制 1.相同点:(1)国家元首都是总统,都由选举产生,都有一定任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最高统帅,掌握国家实权。(2)政府首脑都是总统,政府都由总统任命。(3)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民主共和制的政体,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2.不同点:(1)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和权力不同:美国的国家元首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有权提名并经议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直接领导政府,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而法国的国家元首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多数票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军队最高统帅。他有权任命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缔结并批准条约,有特赦权,在参议院的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2)国家权力的中心不同;美国在总统。而法国在议会。(3)政府与议会的关系不同:美国政府与议会是分权制约关系。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任而是对全体国民负责。议会只有在总统违反宪法时,才能对总统提出弹劾。议会不能因政策问题,投不信任票,使总统和政府辞职,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但总统可以对议会通过的法案实行否决权。政府只对总统负责。而法国政府首脑总统则要向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可见,美国总统有实权,总揽行政权力,而法国总统权力有限。总之,美国总统的行政权要明显大于法国总统。 七、政体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也就是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的体制 民主政体一般有5种: (1)内阁制,又称议会制、责任内阁制等。在议会中有多数席位的党领袖,经国家元首提名并经议会同意,才能成为首相或总理。首相或总理是国家最高行政首长,但不是国家元首。国家元首发布的命令和法律必须由首相或总理及有关阁员的副署才发生效力。首相或总理是国家实际权力中心。他总揽一切行政权力,领导和管理全国政府机关;同时,他也有军事指挥权和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的权力。内阁是国家的决策中心。内阁成员由首相或总理在执政党内挑选,并任命他们担任政府各个部门的重要职务,授予他们相应的权力。内阁决策是以内阁首相或总理的决定为准,不进行投票表决,也不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如果有不同意见的阁员固执己见,或他主动辞职,或首相或总理将他罢免。内阁不向国家元首负责,但必须向议会负责,接受议员的质询,解释政府的政策和决定。议会有罢免首相或总理的权力。如果议会通过了对内阁的不信任案或否决了对内阁的信任案,或内阁辞职,或由首相或总理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2)总统制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总统由全国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不需要议会批准。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政府首脑。总统对全国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政府由总统组阁,不需要得到议会大多数的支持。议会中的政党对总统没有直接的决定性影响,总统所在的政党并不一定是议会中的多数党。总统总揽行政权,有任免政府部长和其它高级官员的权力,有代表国家同其它国家缔结条约和签订协定的权力。同时,总统也是国家最高军事统帅,有指挥军队的权力。总统也有部分立法权。由总统组织和领导内阁,各部部长是内阁成员。内阁成员不能兼任议会议员。总统不定期召开内阁会议,内阁会议是总统的集体顾问和办事机构。总统独自进行决策,不需要争取内阁成员的同意。固执己见的内阁成员或辞职,或被总统免职。 总统没有向议会提出法案的权力,但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有签署权,并且有否决权。但是,议会也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该法案就可以立即成为法律生效。议会没有对总统投不信任票或迫使总统辞职的权力,但可以对总统违法违宪的行为进行弹劾。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总统制的缺点。在总统制下,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相互独立,即各自有独立的选举基础,故造成民主合法性基础的二元化。具体来说,当总统和国会多数发生分歧时,“没有一个民主原则可以决定谁更代表民意”。这常常是引发军人干政从而解决相持不下局面的原困。拉丁美洲的军人干政就是这样缘起的,所以,巴西等国近年来试图举行公民投票,从总统制转到议会制。议会制具有合法性一元化的特点,即最高行政长官是由议会产生,而不是独立选举之给果,从而保证了民主制度的稳定性。 总统制的第二弊病,是容易造成总统的事实上的专权。马克思指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议会的750名成员是不同政党、地区的选举产生的代表,而路易.波拿巴是全体选民选举产生的总统,这就给后者提供了声称更有普遍代表性的口实(尽管事实上的得票数可能远远不足半数)。1993年俄国总统叶利钦和议会的冲突,最终以血洗议会而告终,也是叶利钦声称比议员更有代表性的恶果之一。 总统制的第三个弊病,是总统任期的刚性:一选四年或六年不变。相反,在议会制下,总理可以随时被议会多数党所换,如撒切尔夫人未到议会大选期就下了台。这就给议会制提供了灵活性。这一灵活性有两方面:一是容易更换不称职的行政首脑,二是容易长期留任有经验有能力的行政首脑,而不必受固定任期的约束。只要议会多数党支持某一行政首脑,他或她可以长期干下去。 总统制第四大弊病是总统选举具有零和博弈的特点。所谓“零和博弈”,即一方全胜意味着另一方全败。总统固定任期的刚性,更加剧了总统选举败方的心理压力。在民主刚建立不久的时候,总统选举的“零和博弈”特性,更容易导致败方在民主之外寻出路。 议会制选举具有“非零和博弈”的特点,一方胜不意味着其他方全败。议会选举也可能产生一个绝对多数的党,但更多情况是多个党都不占绝对多数。这就使得败方不至于走到民主体制之外去。在议会制下,小政党是体制中的成员,他们能争到部长席位。若结盟的各方都不希望此届政府倒台,在立法机构中的多党制议会可运转得相当好。但在总统制下,政党合作的动机大大减少了。总统的办公室是不可分割的。尽管总统也可能选非本党成员进入内阁,但非本党成员不是作为联盟政党的代表而作为个人加入内阁的。 在议会制下,最高行政首脑必须得到立法机构中多数的信任才能生存,故他必须寻求多数支持和给盟,这就造成了行政首脑未能得到议会多数的支持,他可以通过“宪法手段”解散议会、重新大选来解决争端;而不必像总统制下的“合法性二元化”局面:总统与国会的矛盾死结无法通过民主程序解决,因双方都有独立的合法性来源。 美国是世界上历时最长最稳定的总统制民主国家,因为美国社会意识形态居中,多数人不左不右,故“合法性二元化”等总统制的一般弊病在美国并未造成大问题。 新兴民主国家中社会经济矛盾激烈,总统制的“二元合法性”、“固定任期”和“零和选举”很易导致新生民主政体死于摇篮之中。袁大总统就刺杀了议会制的主张者宋教仁。 批评美国总统制的“合法性二元化”有失于非历史性。因为当时英国的内阁对国王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没有可供美国学习的“议会制”。那时美国各州已有宪法。这些宪法都规定州行政首长由州议会选举产生。很自然的想法是:在联邦政府上重演州政府的安排,由国会选举产生总统。但麦迪逊等人反对这一主张,麦迪逊怕国会选举总统会造成总统权力大弱,无法形成有力的行政机构,回到1776年“大陆会议”的无联邦行政机构的状况。对于有人提出的直接全民选举总统的办法,许多人又担心总统受“多数的盲目情绪所左右”。权衡下来,1787年的制宪会议确定了由“选举团”选举总统的安排。所谓“选举团”,是由各州指派与该州众、参议员人数相等的人所构成。制宪会议虽然规定“选举团”成员由各州立法机构指派,但自1830年后,“选举团”成员往往只是“照本宣科”本州岛选举结果,故总统实际上是由全民直接选举的。这就是总统制在美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总统制的批评者强调“合法性二元化”造成行政与立法两家扯皮常成僵局的死胡同。但总统制的支持者指出,若有一个允许“全民公决”的制度安排,就会增加总统制的弹性;正是“合法性二元化”使得立法机构能够独立地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构的干预。在总统所属的政党拥有立法机构的多数席位时,“合法性二元化”不会造成扯皮,而是促进立法与行政机构之间的相互制约。相反,议会制下的多数党往往不能制约的本党组成的行政机构,因为多数党议员不愿使本党政府倒台,从而常常被行政机构牵着走。 主张总统制优越的学者认为,民主的重要指标是选民对行政首脑的“可追究性”,总统制政体比在议会制政体更有对行政首脑的“可追究性”。这是因为总统制下的立法机构议员独立于行政首脑,比在议会制下议员胆子更大,没有解散议会的后顾之忧,更敢于弹劾总统。 选民在总统制下对于行政首脑有较大的“事前可辨识性”。有些学者对于“事前可辨识性”进行了定量指标研究,将“可辨识性”定于0和1之间。“1”意味着行政首脑职位100%可在选民投票时被事前辨识。显然,总统制的“事前可辨识性”接近于“1”,而议会制的“事前可辨识性”只有0.39,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情形下选民不知自己在选什么行政首脑。 支持总统制的另一个论点,是强调它具有比议会制更大的民主性。其原因是,在总统制下基层群众有可能越过局部地域性的代表,直接选择行政首长。如果像在议会制下那样,民众只能通过其代表间接选择行政长官,则很难避免“代表”的保守性,从而基层民众的意愿往往不能够上达到行政机构。 由于总统有固定任期,支持总统制者就认为总统可以充当不同政党冲突的仲裁人角色,持这种意见的人推论,既然总统任期固定:他往往到时不得不让步妥协,否则什么也干不成。 (3)半总统制是介于总统制和内阁制之间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集总统制与议会制精华之大成,有三个特点:第一,半总统制政府体制在形式上设有两个行政首脑,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和总理。经全民投票当选的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掌握行政大权。第二,总理领导政府,政府不对总统负责而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不信任案或否决政府的施政纲领或总政策声明时,总理必须向总统提出总辞职。第三,总统是实际的权力中心,他不对任何国家机关负责,但是他有很多权力。他有召集议会特别会议、签署法令、发布命令、公布法律等权力,负责制定外交政策。他有权任命总理和各部部长,主持内阁会议,发布总统咨文。总统有解散议会的权力,也有否决议会通过的法案,将重要法案提交全民公决的权力。同时,总统又是军队的统帅,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可见,法国式的半总统制的总统的权力比一般总统的权力还大,而议会的权力相对较弱。 “半总统制”涉及两个“二元合法性”:一方面是总统制下的立法与行政首脑的“二元合法性”,另一方面是总统与总理的二元合法性。在“半总统制”下,当总统所属的党在议会中占据多数席位时,该体制实与总统制无别;但当总统所属的党及其联盟不占议会中多数时,总统则必须任命一个反对党的总理,正如法国总统密特朗1986年不得不任命希拉克组成反对党政府一样。这样,半总统制实际上缓和了总统制的“选举零和性”、“任期固定刚性”的缺点。中国民主政体或许以“半总统制”为佳,它一方面具有全民参与的高度民主的特点,另一方又使内阁受议会信任票制约,从而实现了民主的制度化。 反对半总统制、支持议会制的人,认为总统与总理之间的“二元合法性”将造成所谓“同居的危机”。他们认为,密特朗与希拉克之间相互拆台:结果什么也干不成。支持半总统制的人反驳道,这种行政机构内的“合法性二元化”,可以通过给总统诉诸“全民公决”的权力来解决。例如,法国戴高乐总统于1961年不顾议会反对,诉诸“全民公决”,通过了在阿尔及利亚建立临时政府的决定。此后,在1961年至1969年间,戴高乐6次诉诸全民公决,直至第6次公决结果反对戴高乐的决定:他才被迫辞职。 (4)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权不是集中掌握在总统或总理的手中,而是由议会产生的委员会集体行使的政府体制。它兼具总统制和内阁制的特点。 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是由联邦议会选举产生的联邦委员会,联邦委员会是联邦议会的执行机关。它必须服从并执行联邦议会所做的决定和政策,无权否决联邦议会所通过的法律和决议,也无权解散联邦议会。联邦议会也无权迫使联邦委员会辞职,当联邦议会否决联邦委员会的提案时,并不表示对委员会不信任,委员会不必辞职。 瑞士联邦委员会由联邦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7名委员组成,从中再选出正、副主席各1人。主席任期1年,期满由副主席升任,同时另选出新的副主席,主席、副主席均不得在次年连选连任。主席和各委员之间地位平等,对内负责主持会议,对外行使国家元首的职责,职权极其有限,无任何特权。委员不对其所属政党负责,而只对委员会集体负责。委员会委员不一定是议员,如果是议员,则必须放弃议员资格。委员任期4年,委员间权力平等,互不从属,每个委员各主管一个部。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至少须有4名委员出席才能开会议事。政府的一切决策都由委员会集体讨论,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予以通过。 (5)部长会议体制是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的政体,是委员会制的变种。部长会议由人大选举产生,是人大的执行机关。它对人大负责,要服从它的决定,无权与它抗衡,也无权将它解散。部长会议主席团是其常设机构,由部长会议主席、第一副主席和副主席组成,人数较少。部长会议主席团集体掌握国家行政权力,集体决策,不实行政府首脑负责制。 八、历史与现实链接 政治体制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府是国家的行政办事机构,国家意志和职能是通过政府来体现的,历史上,政府有种种不同的体制。政府体制与社会的根本制度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政府体制属于国家政体,从外表看,是国家形式。国体是指国家类型问题,各阶级在国家的地位及其影响。 (一)世界各国政治体制的多样性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人类文明自然包括政治文明,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政治文明应该是多样的。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美国实行总统制,英国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法国实行半议会半总统制,德国实行议会制,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中国则实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美国政治体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三权鼎立、互相制衡。美国宪法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鼎立,相互制衡”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国会(众议院和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联邦法院行使司法权,这三个部门彼此独立,各自拥有宪法赋予的权力,各自对宪法负责,并且依据宪法抵制另外两个部门对其权力的侵犯,以防止任何一个部门专权。三者关系是各自独立,但又都受到其他两方的制约,有人将其比喻为“棒子打鸡,鸡吃虫子,虫蛀棒子”的循环。这种“三权鼎立、互相制衡”的体制适应了美国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需要。 2.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英国国家机关主要分为三部分:议会(上、下议院)、政府内阁、法院。英国政治体制最突出的特点是君主立宪制下的三权混合,这与美国的“三权鼎立,相互制衡”有很大不同。 一是立法权与行政权的混合。从制度上来看──英国是议会至上,由议会多数党组织政府,政府产生于议会,因而受议会监督,并对议会负责。为了对议会负责,内阁大臣必须是议会议员。从实际运作来看──一方面议会牵制着首相行政权的行使;但另一方面首相却操纵着议会的立法活动,因为首相是下议院多数党领袖。可见,英国立法权与行政权是混合的。 二是立法权与司法权的混合。在英国,大法官兼任上议院议长,并由上议院行使最高司法权。上议院相当于美国的最高法院。可见,立法权与司法权出现一定程度的混合。 三是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法官的任命上。法官需要有10年以上的律师经历,由有关行政官员或者法官推荐(首相推荐高级法官),女王任命,其中推荐是最重要的。所以法官任命是一种政治任命、行政任命,因为推荐者都会推荐自己党派的人选。所以行政权对司法权是有影响的。 3.法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法国政治体制最突出的特点是半议会半总统制。在一般情况下,法国总统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地位。总统由选民选举,任期7年,有权任免总理(一般由国民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由总统签署法令、颁布法律,解散国民议会,要求举行公民投票,兼任最高司法委员会主席。从比较的角度来看,法国半议会半总统制下的“半总统”并不简单。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比较,法国总统的地位高于美国总统,他凌驾于立法、行政、司法分立的三权之上。法国总统与英国首相相比,法国总统具有英国首相的实权,却独立于议会,不向议会负责,不像英国首相要向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可见,法国的“半总统”比别国的“全总统”、国王、总理都要来得更实在一些。当然,法国总统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监督,比如各种连续不断的选举、无孔不入的舆论监督等。 法国虽然设有以总理为首的中央政府,但最高行政权实际掌握在总统手中。这表明法国政体具有总统制的特征(与美国相同)。但与总统制不同的是,法国政府(以总理为代表的行政机构)需要对议会负责。议会除拥有对政府的质询权和财政监督权外,还拥有对政府的弹劾权等。这表明,法国政体又具有议会制的特征(与英国相同)。因此,法国的政体同一般的总统制和一般的议会制既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它是一种独特的政体,用戴高乐的话说,“既是议会制的,又是总统制的;既符合我们均衡的需要,又具有我国的特色”,故称“半议会半总统制”。 4.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中国政治体制最突出的特点是“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议行合一是指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即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合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所有者,人民为了有效地行使国家权力,通过普选将权力委托给自己选出的代表,让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在这个意义上,人民代表大会集中代表人民的意志,统一掌管全部国家权力。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产生于人民代表大会,都要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和报告工作,并接受其监督。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的合一。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过去一讲到西方政治体制,只笼统地讲“三权鼎立”,造成很大的误解。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各有特点。既然世界各国政治体制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坚持并不断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中西各国政治体制都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综观世界各国政治体制产生发展的过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国内与国际的政治风云激荡,产生并洗礼了各具特色的各国政治体制。中西各国政治体制都是一种“历史生成”,都具有历史合理性。美国、英国、法国、中国政治体制都是历史形成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 1.美国的政治体制是由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情况决定的 关于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情况,直接或间接影响美国政治体制的,至少有下面几点:(1)美国社会没有权威,奉行人人平等;(2)盛行个人主义、竞争主义、多元主义和地方主义;(3)拥有自由民主的传统;(4)美国是个大国、强国,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对外扩张、干涉他国内政、影响世界局势的过程。 2、英国的政治体制是由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情况所决定的 英国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这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从历史原因来看,众所周知,君主立宪制是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相妥协的产物。 从现实原因来看,目前英国国王仍然为英国所需要,仍然发挥着其他政府机构不能发挥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英王是民族团结的象征。(2)英王是英联邦的元首。英王既是英国的国王,又是英联邦成员国的国王。(3)英王对保持政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起到一定的作用。政府每次更迭时,都有个政府政策连续性的问题,国王一般在位时间较长,对保持国家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起着独特的作用。(4)英王在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矛盾时,能起一定的调节作用。正因为英王还有这些作用,所以尽管长期以来不少人在议论是否要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但并没有为大多数英国人所接受。 3.法国的政治体制是由法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情况所决定的 (1)历史经验的总结──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家权力的重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成立了第四共和国。第四共和国确立了国民议会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地位,强调国家主权由公民通过国民议会和通过公民复决来行使。国民议会作为第四共和国的政治权力中心,是由众多政党组成的。这种情形导致了第四共和国时期政府的频繁更迭。在第四共和国存在的l1年半中,法国政府像是走马灯似地换了21届,加上战后八届临时政府,共25届。最长的是摩勒政府,执政时间为1年3个半月,最短的是克耶政府,执政时间只有3天。政府频繁更迭和政局动荡引起了法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人民强烈要求改变这种状况。(2)经济进入大发展时期的需要。法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发展时期,50年代末期更是开始高速发展时期。资产阶级要求加强行政权力,建立一个稳定的、强有力的、办事效率高的政府,以处理纷繁复杂的国内外事务,适应经济大发展的新形势。显然,造成第四共和国政局动荡不安的政治体制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要。(3)谋求法国大国国际地位的需要。“二战”后法国微弱的国际地位及以后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世界基本政治格局刺激了戴高乐的民族主义。在同世界大国的斗争实践中,法国人民也深切的感到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难以实现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不能集中全民的力量同大国进行较量。戴高乐说:“当我们的民族是一盘散沙的时候,就遭到巨大的痛苦,而在一个坚强的政府领导下团结成一个自由民族的时候,就出现丰功伟绩。”所以,必须建立以强有力的国家元首为中心的政治机构,法国“需要一个能使政府有力而持久的制度。”(4)现实国内政治形势的需要。1958年5月13日驻阿尔及利亚法国殖民军发动军事叛乱,国家危机为戴高乐提供了难得的政治机遇。阿尔及利亚问题的解决,有力地向法国人民证明:“正是因为新的制度使国家能够采取行动,并不是像旧制度那样只会阻碍国家采取行动,所以政府才能作出决定,而不是一贯地搪塞推诿,所以它才能站得稳,而不是不断动荡和倒台。”要解决问题是创建新制度的动因,问题的解决又为新制度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总的来看,法国实行半议会半总统制后,总统的权力大大加强,从“虚位元首”变成“统而且治”的握有实权的国家元首。以总统为国家权力核心的体制,有效地克服了第四共和国时期的政局动荡,维护了国家政治上的稳定。政治稳定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4.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情况所决定的。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三)中西各国政治体制有待不断完善发展 当代中西各国政治体制可以说基本上符合其本土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情况,但又都暴露出不少问题,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1.美国的“三权鼎立、互相制衡”在实践中出现不少问题,尤其是在国会和总统(政府)的关系上出现了问题美国国会和总统在部分经济、外交问题上出现了过分牵制,甚至互相扯皮、拆台的现象。据统计,1914-1970年,美国总统对国会通过的议案行使了1152次否决权,而国会以三分之二多数票推翻总统否决直接使议案生效的只有9次,这就使国会的立法效率大受影响。在一些具体的对外政策上,国会也经常跟政府不合拍。如在20世纪80年代的尼加拉瓜问题上,国会不断变化政策:1981和1982年,国会批准政府援助反政府武装;1983和1984年,国会把这项援助限于非军事方面;1985年完全切断了援助;1986年又恢复“人道主义援助”;1987年又允许军事援助。所以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抱怨国会总是给政府找麻烦。里根总统也曾多次叹息,政府要想通过国会办成一件事实在太难了。 实际上,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美国历届总统都很重视研究“三权鼎立、互相制衡”的弊端,有的甚至成立专门机构研究此问题,但都还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比如1982年美国成立了一个包括两大党的非官方的宪法制度委员会,讨论修宪问题,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改革政治体制来提高政府效率。该委员会认为,为了提高政府效率,要根本改革宪法制度,改革三权鼎立、互相制衡的制度。该委员会提出了几种方案:一是在议员中产生内阁成员,或由内阁成员兼任无表决权的议员。二是改革选举制度,使总统和议员在任期改变后在同一年选举,便于总统与本党议员共命运形成联盟,以加强执政党的作用。三是把参议院批准国际条约所需要的三分之二多数减少为百分之六十或过半数。这些方案都是朝着密切总统与国会的关系,减少互相制衡的方向前进。虽然这些方案还没有放弃三权鼎立、互相制衡原则,但都属于对政治体制的较大改革。但这些方案能否克服弊端,是利多还是弊多,还缺乏充分论证。 2.西方的多党政治与两党政治之间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从理论上说,现代西方各国都实行多党政治,即由多个政党通过竞选争夺执政权。但在实践中,两党政治则占了上风,实际上是两大政党在通过竞争轮流执政。美国、英国是两党政治的典型。而两党政治在运行中暴露出不少弊端。 两党政治的第一个弊端是:两党政治冲击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一点在英国表现得尤为明显。英国名义上内阁需向议会负责,但实际上因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内阁及其首相反过来却控制着议会。在这种情况下,就根本谈不上立法权和执行权的制约关系,也根本谈不上立法权优于执行权。这种两党政治造成了洛克所担心的那种不合理状况:“握有制定法律权力的人,也握有执行权力。” 两党政治的第二个弊端是:两党政治越发展,其它小党就越难以生存和发展,从而影响政党政治的民主性质。所以,在美国和英国朝野,有不少人士在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如有人提出通过改革选举制度(如变议会选举的简单多数制为比例代表制等),使小党能得到较好发展,变两党政治为切切实实的多党政治。 多党政治可能会民主些,但多党政治却又带来政局不稳定的问题,法国的情况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法国从第三共和国开始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多党政治国家,这种情况于第四共和国表现得更为明显。有人曾经作过这样风趣的比喻,法国素负盛名的奶酪有200多种,而第四共和国时期政党的数目也同法国奶酪的品种不相上下。法国多党政治造成的政局动荡的情况,正是促成法国第五共和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由议会制共和制变成半议会半总统制共和制的重要原因。 可见,当代西方各国面临着多党政治与两党政治之间的两难选择。 3.中国的政治体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而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基本确立的,是在大规模群众运动和不断强化指令性计划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不适应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对这种状况,要做历史的分析。这种体制,是过去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现在形势发展了,人民的事业前进了,必须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历史上多次过分强调党的集中统一,过分强调反对分散主义、闹独立性,很少强调必要的自主权和分权,很少反对个人过分集权。……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特别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中心任务已经不同于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复杂,权力过分集中,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足够的认识,成为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使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再也不能不解决了。”所以,中国共产党同样面临着转变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的严峻挑战。 (四)中国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 一个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又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能照搬他国的现成模式。比如,法国就是总结了自己历史上实行的各种政治体制的利弊,也细致分析比较了美国、英国、德国的政治体制的优缺点,最后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半议会半总统制。同样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 1.历史经验的总结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资产阶级的三权鼎立、多党竞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试图按照三权鼎立的学说来改造中国,但他们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多党竞争也是如此,辛亥革命后中国曾一度出现多党政治,宋教仁案件充分说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相关协议,使民族资产阶级幻想在中国走第三条道路,最终被蒋介石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而被迫解散。这些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2.发展中国家经验的总结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三权鼎立、多党竞争体制不一定是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国外有学者对多党制有一个定量分析:在23个实行一党制的发展中国家中,政局稳定的有19个,比较稳定的4个,不稳定的0个。在26个实行多党制的国家中,政局稳定的有11个(其中10个是西方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的有2个,不稳定的达13个。发展中国家实行多党制的绝大部分都呈政局不稳定状态。中国是一个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非常需要政局稳定。如果实行三权鼎立、多党竞争体制,无疑要把中国推向动乱甚至分裂,断送中国现代化的前程。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要政局稳定。”“如果我们现在十亿人搞多党竞选,一定会出现‘文化大革命’中那样‘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他在同美国前总统卡特的谈话中说:“中国如果照搬你们的多党竞选、三权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动乱局面”。只有实行以中国共产党为坚强领导核心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保证中国的政治稳定。 3.中国不存在实行三权鼎立和多党制的经济文化基础。从中国现实国情来看,中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不存在三权鼎立、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文化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而且发展极为不平衡,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很大比例,这就直接限制了公民政治文化素质的提高,而要使这一现状有较大的改观必须有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才行。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党领导多党合作制度与三权鼎立、多党竞争制度比较有自己的优势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依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的,是一种既有统一又有分工,既有制约又有协调的体制。这种体制的设计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具有比较明显的优点。对此毛泽东早就指出:“当人民要求的政策一经通过民意机关交付与自己选举的政府的时候,即由政府去执行,只要执行时不违背曾经民意通过的方针,其执行必能顺利无阻。”邓小平也曾特别指出:“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 一言以蔽之,为什么要丢掉自己看得见的优势而照搬有巨大风险的西方政治体制呢?因此,中国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而是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发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 (五)世界各种政治文明成果可以相互借鉴 反对照搬并不意味着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产生于各种不同国情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各种政治文明在相互碰撞之后,经过冷静的思考期,最终相互之间的借鉴是必然的。通过互相借鉴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来完善自己,共同促进当代世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范围比较广,如果作一下分类的话,不外乎观念型政治文明成果、制度型政治文明成果和操作型政治文明成果。[11] 1.观念型政治文明成果 观念型政治文明成果是西方政治文明的理论成果。近代启蒙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天赋人权论、人民主权论、权力分立制衡论等理论成果都需要我们在分析鉴别的基础上汲取其精华。 2.制度型政治文明成果 制度型政治文明成果是在西方民主政治理论的指导下所形成的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各种制度。如议会运作制度、政治参与制度、选举制度、任期制度、公务员制度、法律制度、监督制度、新闻舆论监督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的确立与实施,使民主政治逐步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和法律化,也需要我们在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3.操作型政治文明成果 操作型政治文明成果是以技术和工具形态表现出来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包括决策程序、选举程序、立法程序、司法程序、行政程序和监督程序,也包括任免、弹劾、罢免、示威、游行、结社等民主环节和民主方式。操作型政治文明成果更远离意识形态,更多地具有技术性和工具性,可以为各种性质的社会形态服务。 中国是一个封建文明高度发达、民主基础却十分薄弱的国家。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虽有一些民主思想的火花,但最集中的或者说更多的是专制主义的文化,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也习惯于运用非民主的方式。因此,在这种民主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度里建设民主政治,更加迫切需要积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六)合乎国情的权力配置能保障政治体制良性运行 政治体制的核心问题就是权力的配置。配置方式不同,运行效果大不一样。上述议会制、总统制、半议会半总统制的区别,就在于国家政治权力的配置方式不同。 比如美国,美国国会实行两院制,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选举,任期2年,到期全部改选。参议院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但美国最初是实行一院制的。后经过激烈争论,才实行两院制。美国国会为什么要实行两院制呢?主要原因有:(1)适应联邦制共和国的需要,既要反映选区选民的利益,又要保护各州的利益。(2)为了制约众议院议员的过激与冲动。华盛顿解释为什么实行两院制时,曾非常形象地把两院的关系比喻成装满滚烫的咖啡的杯子与碟子的关系,他说:“我们将立法置于参议院这个茶碟之中是为了使之冷却。”(3)实现立法机关内部的分立与制衡,防止单一的立法机关走向专制与腐败。(4)设立一个成员任期较长、较有经验且相对独立的立法机关──参议院,有利于保持国家的稳定性和内外政策的连续性。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之一汉密尔顿指出:“政府中如果没有一个精选而稳定的组成部分,其愚昧多变的政策会使外国失去其敬意。”所以美国是由参议院批准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实践证明,两院制比一院制更符合美国国情。 再比如法国,法国历史上既试验过总统制、又试验了议会制,最后选择了半议会半总统制,其国家政权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只是对国家政治权力的配置在不同的国家机构之间进行调整。但不同的政治体制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却迥然不同,总统制在法国导致了专制,议会制在法国导致了政局不稳,半议会半总统制则引领法国走上了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强国的道路。 有鉴于此,中国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国家政治权力的合理配置,“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 (七)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新体制是否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而且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过分超前和无限滞后都是要不得的。 比如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戴高乐主张实行总统制,左派则主张实行议会制度,当时法国人民关心的是不能出现个人专制,所以主张议会制的左派占了上风。戴高乐在自己的政治设计无法付诸实现时选择了辞职。随后建立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在政治体制上极大地削弱了总统和政府的权力,确立了国民议会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地位,强调国家主权由公民通过国民议会和通过公民复决来行使。国民议会作为第四共和国的政治权力中心,是由众多政党组成的。这种情形导致了第四共和国时期政府的频繁更迭。政府频繁更迭和政局动荡引起了法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人民要求改变这种状况。1958年5月,科蒂总统提名戴高乐组阁,国民议会在授予新政府制定新宪法的权力之后宣布休会。至此,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结束。 戴高乐重新出山,他的关于法国政治体制的设想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如前所述,这也是当时法国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使然。新的政治体制引领法国走上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道路。可以说,法国政治体制改革是成功的。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也有不少人提出了一些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激进的建议,但当时时机并不成熟,如果冒然推行,势必引起社会动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如果将政治体制改革无限期推迟,又势必影响全国各个阶层人民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都提出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十分及时的英明的战略决策。 总之,以多党竞争和议会民主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整体上适应于其本土国家,却不能被搬用于中国,但其中无疑包含诸多有益于中国的因素;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无疑符合中国国情,但亟需改革和完善。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我国在新世纪如何借鉴当代西方各国政治体制运作的实践经验,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以保障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蓬勃发展。 九、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独立初期的美国,是个松散的邦联制国家。回答1-5题 1.北美独立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B.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C.取消黑人奴隶制度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北美独立战争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其根本原因是 A.北美人民为正义事业而奋斗   B.赢得法国荷兰等国援助 C.北美大陆军英勇善战不屈不挠 D.黑人奴隶纷纷反叛 3.谢司起义最能说明 A.震憾邦联统治者   B.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十分必要 C.当时邦联国会软弱 D.加强国会权力十分必要 4.为了解决独立后的美国邦联政府软弱无力,美国迫切需要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一部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于 A.纽约 B.华盛顿 C.费城 D.白宫 5.之所以说北美独立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其依据主要是 A.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         B.废除了南方奴隶制度 C.实施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主张 D.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了三权分立为特点的代议制度。回答6-10题 6.美国1787年宪法吸收了 A.英法资产阶级政汉学说的精髓  B.威廉格莱斯顿的政治学说 C.马丁路德思想学说            D.杰佛逊思想学说 7.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体现的是 A.法律至上的原则 B.州权平等原则 C.分权制衡的原则 D.民主共和的原则 8.美国国家制度的根基是 A.民主制 B.共和制 C.总统制 D.联邦制 9.美国1787年宪法的民主性突出体现在 A.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B.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C.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须经参议院认可 D.总统、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10.美国1787年宪法:既避免了邦联制松散,又防止中央权力过分集中,这是因为美国实行 A.邦联制 B.共和制 C.总统制 D.联邦制 美国1787年宪法为分权与制衡作为原则。回答11-15题 11.美国总统掌握的权力是 A.最高立法权 B.最高行政权 C.最高财政权 D.最高军政权 12.美国总统①政府首脑②武装部队总司令③直接领导政府④拥有宣战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在美国拥有终身任职的官员可能是 A.联邦法院大法官 B.参议院议长 C.众议院议长 D.总统 14.有权弹劾总统的是 A.众议院 B.参议院 C.中央情报局 D.联邦法院 15.美国法律生效需 A.参议院通过   B.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 C.总统批准     D.最高法院通过 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回答16-20题 16.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目的是 A.协调各种存在着的矛盾 B.加强联邦中央政府权力 C.确保国家摆脱英国统治 D.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17.下列曾经对美国1787年宪法产生影响的是 A.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B.《罗马法》 C.《权利法案》 D.《人权宣言》 18.美国的国家制度有①立宪制②共和制③总统制④联邦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对美国1787年宪法评价正确的是①巩固了独立战争胜利成果②加强了美国中央联邦政府权力③具有一定的民主性④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美国1787年宪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①最初没有规定人民权益②承认了黑人奴隶制度和黑奴贸易③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④最高法院大法官终身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力,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力……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材料二: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公民。并包括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回答: ⑴《独立宣言》的发布有何历史意义?它体现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什么学说思想?   ⑵材料二引文与《独立宣言》比较,1787年宪法的保守性体现在哪里?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历史上,共和制只是存在于城邦国家(如希腊的雅典共和国)。一旦地域扩展,中央集权的政府就会发展成帝制。 材料二.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时,13州结成的是松散联盟。中央政府权力很小,不设置国家元首,它只是13个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一个协调机构,它没有全国性的法律和军队,无权向各州课税和规定商业活动。各州享有独立与主权,它们自行征税、征兵,发行货币,自行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华盛顿将它比喻为:“沙粒扭成的绳子”。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J·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独立战争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10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互相对立的公民,而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美国的历程》上册商务版1995年第P213—215页 (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说的“实验时期”的起止时间大概是指哪一时段。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美国建立之初,存在哪些弊端?   (3)为什么人们普通认为“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   (4)依据以上材料,你认为美国建立之初面临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5) 1787—1789年美国是怎样解决这一最大难题的?   (6)结合史实说明美国建立共和政体能够成功的原因及其对欧洲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是近代宪法的起源地,英国宪法常被人称誉为“近代宪法之母” ……荚国宪法不是把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原则系统地集中地规定在一个书面文件中,而是分别由许多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判例加以规定……因此,英国宪法被称之为“不成文法”。 ──《外国法制史》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制定是将欧洲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近代法国产生过12部宪法……如此频繁更换宪法实属罕见……但,它们大都接受大革命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反映和巩固法国革命的成果。很多宪法还将《宣言》作为序言,或确认《宣言》的基本内容。 ──《外国法制史》 材料四.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选举权被选举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指出,宪法性法律是不成文的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举出你最熟悉一部英国宪法性法律,并作出简要评价。   (2)依据材料二,指出你是如何评价1787年《美国宪法》。   (3)材料三所说的《宣言》是指哪部历史文献?为什么许多部法国宪法将《宣言》作为序言,或确认《宣言》的基本内容?   (4)请结合材料四中的内容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出简要评价?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送合众国总统;总统如批准,便须签署,如不批准,即应连同他的异议把它退还给原来提出该案的议院,该议院应……进行复议。倘若……该议院议员的三分之二仍然同意通过该法案,该院即应将该法案连同异议书送交另一院,由其同样予以复议,如若此另一院亦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该法案即成法律。……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三分之二的人赞成;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一切其他……合众国官员;……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二.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2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总统由人民间接选举产生,不过,1787年宪法所指的“人民”并非无差别地指社会上所有人,不包括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也不包括21岁以下的男性公民。宪法以“生命、自由和财产”代替了《独立宣言》中提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明确反映了对财产的保护。 ──[美]特伦斯·M·汉弗来《美洲史》 材料三 ……任何人、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合众国并受其管辖者,均为合众国及所居住之州的公民。任何州不得制定或执行任何剥夺合众国公民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任何州,如未经适当法律程序,均不得剥夺任何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亦不得对任何在其管辖下的人拒绝给予平等的法律保护。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如何体现了权力的制衡原则?《1787年宪法》对美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特征。为什么《1787年宪法》要修改《独立宣言》的有关内容?   (3)材料三中的《美国宪法修正案》对《1787年宪法》做了什么补充?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美国民主政治建设怎样的趋向?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于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摘自《独立宣言》 材料三 第一项: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和众国会……第二条第一项: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第三条第一项 :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 ──摘自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回答(1)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是什么? (2)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以材料一中的人物为例,概括提炼启蒙运动中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基本观点。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构想是怎样转化为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实践的? 三.问答题 26.从政府各部门的地位与关系方面,简要分析和比较美国总统制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有人说,英国保留了君主制,所以政治制度上较美国保守。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27.17世纪英国开始向近现代政治制度转型,即由古代专制政体向近现代民主社会转变,欧美诸国紧随其后。两百年后,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转型历程。 回答(1)英国开始向近现代政治制度转型的时候,它最初尝试的是暴力解决方式,其典型事件是什么?暴力方式解决的结果如何?后来采取和平方式,其典型事件是什么?和平方式解决的结果如何?   (2)当英国用和平方式走向民主政治之后,接着美国、法国通过一次次革命实现政治转型。说明美国、法国是怎样实现政治转型的?   自1840-1911年,历经七十二年的变迁,中国从一个典型的传统社会向具有现代色彩的新式民族国家过渡。自19l1年中华民国创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期间的变动加大。因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国内与国际矛盾的激烈冲突,演化为各种政治力量的新的组合和分裂。与现代观念散播的同时,新的经济势力和社会力量也急剧增长,而传统的政治、经济结构与观念文化绝不妥协地对新生事物的激烈反抗,使得中国的变革波谲云诡,一波三折。 (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近代政治制度转型带来了契机,分析其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崭新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诞生了。请简析诞生的原因、简述诞生的经过。   28.民主政治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世界近现代史上,各国人民为建立一个民主法制社会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2005年10月19日,中国政府首次发表了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白皮书。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作了哪些规定?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与传统的君主制度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2)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是如何保障政治民主的?它对美国社会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3)阻碍近代中国社会实现政治民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各有什么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5)与西方国家相比,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B 4C 5D 6A 7C 8B 9D 10D 11B 12B 13A 14A 15B 16B 17B 18C 19A 20B 二.材料题 21.答案要点 ⑴宣告了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结成松散的洲际联盟,美利坚合众国产生。体现了启蒙思想家天赋人权的思想。 ⑵《独立宣言》宣称一切人生来平等,被造物主赋予各种权力。但1787年宪法却规定选举人应具有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打下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22.答案要点 (1)从《独立宣言》的发表到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2)中央政府权力太小、各州政府权力太大,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稳住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3)历史上,共和制只存在于城邦国家,一旦地域扩展,中央集权就会发展成帝制。要在美国这样一个大国里确保共和制,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能的。 (4)既要用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把13个州紧密地统一起来,又要在这样一个大国里确保共和制度。 (5)1787年美国制定了一部宪法。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加强和巩固了国家政权。为了防止独裁专制的出现,实行三权分立。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确保了民主共和制度。1789年,依据宪法进行大选,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6)成功原因: 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而且是一个移民性国家,很少受封建主义因素的影响。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统治,民主政治因素有一定的基础。独立战争的领导阶层大多深受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理论的影响。尤其推崇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理论。 产生影响:在美国之后,法国等欧洲国家通过一系列革命建立了共和政体;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后诞生的各国也多数采用共和政体;1912年中国通过辛亥革命也建立了共和政体;法国的《人权宣言》,中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国民主共和政治的影响。 23.答案要点 (1)《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为英国不成文法,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结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政权等。标志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评价1787年美国宪法应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肯定其历史地位,揭露其掩盖的阶级实质。它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①它比封建专制制度进步;②它建立的联邦制,加强了集中统一,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它确立的“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④它的颁布,在美国实行法治,比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要进步的多:⑤它规定给科学技术发明以专利权,鼓励科学技术发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的主要局限性表现在:它抛弃了《独立宣言》提出过的一些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它保留了南部种植园奴隶制;它未给美国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以公民权;妇女没有选举权;它还有一些关于镇压劳动人民反抗的条文。 (3)《人权宣言》。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一来。 (4)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对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24.答案要点 (1)制衡: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经总统批准;总统缔订条约等必须经议会批准;包括大法官在内的官员由总统任命,但需参议院同意。影响:建立了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巩固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特征:民主范围比较小;重视财产保护。原因:独立战争已经胜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当时的社会主流。 (3)补充:赋于黑人公平的权利或扩大民主范围。趋向:民主制度不断完势。 25. 答案要点 (1)人文主义。 (2)①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②重视公共意志,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③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 (3)①美国《独立宣言》提出“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从而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②《独立宣言》还以社会契约论为武器,要求北美殖民地反英而独立。③根据三权分立学说,1787年宪法把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④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人民主权”说。 三.问答题 26.答案要点 相同点: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都是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权。 不同点:英国君主立宪制,世袭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权力受宪法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内阁与首相均对议会负责。 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国,总统由选民选出,他与他组成的政府只对选民负责而不必对议会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总司令。总统有任免官吏与缔约权,但在财政与立法上又受议会的监督与制约。 英国君主制已不是传统封建意义上的君主制,而是受议会和法律约束的资产阶级立宪君主制。英国是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国家,政治制度有民主性,本质与美国一样,不存在保守性。 27.答案要点 (1)典型事件:内战(1642至1649) 结果:英国虽然建立共和国,但克伦威尔独揽大权,成为军事独裁者。 典型事件:光荣革命(1688至1689) 结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来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发展。 (2)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民族独立,不久完成广泛的政治改革,建立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法国:通过法国大革命,推翻了专制政体,基本确立法国共和制度的雏形。 (3)有利条件: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国初年政党、国会的出现;新式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为中国人提供了激励变革的新的世界观。 不利因素: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袁世凯统治结束后,地方军阀乘机崛起,国内政治出现了长期动荡。 诞生的原因: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被推翻;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 诞生的经过:1949年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民主政治制度以宪法的形式确立。 28.答案要点 (1)规定:无权废法律;无权征税;无权征募军队。区别:议会和法律的地位高于王权。 (2)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美国社会长期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封建政府和军阀的专制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落后保守的封建思想观念。 (4)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原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原因,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义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民主监督,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