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S_AUTOADD_1187240772157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187240772157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187240772157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187240772157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TRS_AUTOADD_1187240772157 LI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内容: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关于夏商的政治制度,要掌握夏、商的王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认识到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响。
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本课的重点。要掌握周武王和周公旦建立分封制,理解分封制的目的、受封对象、权利义务和解体原因,结合史实一分为二分析分封制的影响。要掌握宗法制的起源、特点、内容和影响,并能深刻认识到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密切关系。
3.夏商周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并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通过学习能认识到我国早期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政治特色的体现,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我国国情,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文明传统。
[知识网络构建]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
[重难点导析]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沿革和特点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指夏、商、西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基本内容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
王位世袭制是以国王利益为核心的维护王位正常继承秩序的专制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基本以传子为主。商朝王位世袭制继续沿用,以兄终弟及为主,父子相传为辅。到西周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方式的继承原则,后来封建社会以皇帝为核心的皇位继承制度也基本遵循这个原则。
分封制是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开拓疆域而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特定对象的政治制度。夏商时期分封制逐渐形成,如商朝封臣服的方国首领为侯或伯。西周时分封制发展完备,通过周武王和周公旦两次大规模分封以及之后的陆续分封,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分封制趋于解体,到秦朝统一后郡县制便取代了分封制。
宗法制是通过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确立金字塔式奴隶社会统治秩序的制度。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夏商时期宗法制开始形成,夏商都是重视血缘关系亲疏的部族国家。西周宗法制发展完备,最大特点即嫡长子继承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动摇破坏,但历经几千年,仍对我们当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既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其特点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同时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
【例证】我国在西周时期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方式是( )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制 C.长子继承制 D.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本题答案D。本题考查的是夏商西周时期王位世袭制的沿革,根据课本知识,可以知道在夏启即位后禅让制就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排斥A项,而兄终弟及制主要是商朝的王位继承方式,排斥B项,C项长子继承制是用来混淆正确答案的干扰项,只有D项才是正确的,因为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宗法制,其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2.如何理解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分封制是周天子“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的奴隶社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应从如下几点理解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
西周分封制建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国家的统治。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为了对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就沿袭前代的办法,把若干土地及土地上的奴隶和平民分封给诸侯。分封制是西周的长久国策,周公旦在东征平叛后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分封,在西周中期和晚期,周王室还陆续分封了一些诸侯。西周统治者这样做,就是希望通过受封的宗亲功臣等奴隶主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作为中央的政治和军事屏障,拱卫周王室。
(2)分封制的对象
西周分封制中受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受封的王族最多,地理位置也大多较为优越,是分封对象的主体,史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焉”,王室贵族建立的重要国家有周公旦之子伯禽建立的鲁国,周成王之弟叔虞建立的晋国等。功臣建立的诸侯国也是维护周朝统治的重要力量,比较重要的国家有姜尚建立的齐国。先代贵族后裔建立的诸侯国不多,土地也很少,大多是起象征性的安抚作用,如尧的后代建立的蓟国,舜的后代建立的陈国,纣王之兄微子启建立的宋国等。
另外要注意的是,由于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所以除周天子外,奴隶主统治集团内部的诸侯和卿大夫还要进行层层分封,士由于拥有的采邑太小就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内容
分封制的内容主要是规定了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的权利主要是获得土地和人民,在封国内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并有再次分封的权利。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周王室的命令,如政治上镇守疆土和朝觐述职,军事上随从作战,经济上交纳贡赋。
(4)分封制的影响
分封制的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其积极方面是通过分封制,强化了中央控制地方的能力,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及全国的交通网络,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奴隶制强国。消极方面是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说明了此时的分封制已经不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例证】(1996年全国)周初实行分封的目的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解析】本题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理解能力和透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A项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具体要求,其本质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B、C两个选项不符史实,西周分封制的对象除了同姓的王族,还有异姓的功臣和先代贵族,周王室分封他们就是希望能共同维护西周的奴隶主阶级统治。
3.如何理解西周的宗法制
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体系的核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融为一体,是周朝统治者维护奴隶社会政治秩序的基础。
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奴隶主贵族按血缘关系划分大宗和小宗来分配国家权力,从而建立稳固的世袭统治。简而言之,宗法关系就是大宗和小宗依据自己的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即“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密切,周王世代以嫡长子世袭相传,其他诸子由周天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此分封。融合了血缘关系和君臣关系的层层分封,成为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的依据,构成了奴隶制国家的统治根基。
宗法制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在当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严格的宗法制难以维持,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破坏。在现在看来,宗法制仍然有着深远影响,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是其积极方面,而重男轻女的传宗接代思想、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就是消极方面。
【例证】《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由此可见西周宗法制是以什么关系为纽带( )
A.财产 B.血缘 C.信仰 D.地域
【解析】本题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对西周宗法制的起源和内容的理解能力。西周宗法制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而父系家长制实际就是通过氏族内部血缘关系亲疏确立的,西周宗法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也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进行,所以很明显选择B项。
[同步试题导练]
一、选择题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天下局面的出现 B.国家机器的发展需要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历史人物的个人能力
2.商朝初年的伊尹辅佐商汤灭夏,拥有参与商王决策的权力,商朝末年的姬昌是西部方国首领,请问伊尹和周文王最可能被商王赐予什么官名( )
A.师、侯 B.卿士、王
C.相、伯 D.师、伯
3.下列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
①武王伐纣②周公东征③禹建立夏④楚王问鼎⑤盘庚迁殷
A.③⑤①②④ B.⑤③①②④
C.③⑤②①④ D.③①②⑤④
4.在西周分封制规定中,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
A.自行征派赋役 B.任命官吏建立武装
C.继承天子王位 D.把领土再次分封
5.下列对“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理解正确的表述是( )
A.西周采取分封诸侯的办法建立了封建制度
B.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建立军事屏障拱卫王室
C.分封的对象局限在周王室的宗族姻亲范围
D.分封诸侯削弱了西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
6.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西周统治,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的根本因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周王室腐败无能
7.(1999年上海)在汉语中,“鼎”被作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8.对于春秋时期发生的“楚王问鼎”事件,正确的认识是( )
①一些诸侯国势力日趋壮大②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已经动摇③分封制受到冲击,完全解体④奴隶社会原有的统治秩序被破坏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历史现象反映出的本质是( )
A.诸侯国帮助周王室巩固统治 B.周天子把权力下放给诸侯
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周王室文化衰败军事落后
10.西周统治者确立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宗法制核心的主要动机是( )
A.保证王权平稳过渡 B.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
C.防止国家财产流失 D.明确大宗和小宗等级关系
11.按西周宗法制的规定,下列不一定能成为相对血缘关系范围内的大宗的是( )
A.周天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B.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的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D.诸侯正妻所生育的儿子
12.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构成的金字塔式宗法制等级是( )
A.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B.士-卿大夫-诸侯-周天子
C.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D.周天子-诸侯-士-卿大夫
二、材料问答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
材料三:(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四: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的变化是什么?出现变化的标志又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指出西周时周天子和诸侯之间是什么关系?诸侯需要履行哪些义务?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出的变化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4)上述两种变化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问答题
14.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C3.A4.C5.B6.A7.A8.C9.C10.A11.D12.A
二、材料问答题
答案提示:(1)变化: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或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标志:启继承父位。
(2)关系:上下级关系。义务:服从周王室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3)现象: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下降,从天下共主的威势地位变得不再受诸侯尊重。原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一些诸侯国壮大,分封制崩溃。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三、问答题
答案提示:①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指夏、商、西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基本内容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②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既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其特点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同时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
(备注:导学教程总策划、主编湖北枝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