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设计测量某个物理量的实验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分析处理这类实验时,关键在于先设法确定测量这个物理量的原理,把物理实验问题转化为物理理论进行分析。
例4:请设计一个测动摩擦因数L的实验。分析:由公式可知,要测定动摩擦因数L,应该设法测出动摩擦力和正压力。测量力可以直接用弹簧秤,滑动摩擦力则必须在物体的运动中进行测量。这样,我们可以根据物理规律设计相应的方案进行测量。
(1)利用“力和运动”中动平衡的原理设计实验(教材中的实验)。
(2)利用“力和运动”中静平衡的原理设计实验。
(3)利用“力和运动”中的非平衡态(如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有关原理(如牛顿第二定律)设计实验。
(4)利用“动量定理”设计实验。
(5)利用“功能关系”的思路设计实验(如用)。
总结:从这个实验的设计中也可以看出,实验能力的增强是建立在平时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重组、转换、迁移快速把握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许多初看似乎综合性比较高或相对来说比较新颖的物理实验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突破。可见,知识和方法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还可以讨论测量速度的方法、测量加速度的方法和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等。
2.从常见的实验手段入手开阔学生的实验思路
(1)“曹冲称象”是最典型的等效替代测量法(没有物理学知识时,物理道理是客观存在的)。
(2)“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实验”是等效替代法的运用。
(3)电阻的测量可用等效替代法来完成:
①伏安法测量电阻时是用相近的电流(或电压),替代真实的电流(或电压);
②“半偏法”测量电阻时用改变后的电流替代原来的电流。
思考:那么,如何减少“近似替代法”中的实验误差呢?显然,只要抓住“近似替代法”的实验原理,不难回答这个问题。仿此,我们还可以用控制变量法、累积法、图像法等来设计物理实验。
7.运用程序思维法化解难点,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电学实验,学生向来感到难以驾驭,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运用程序思维法把整个实验题分解成有机的几部分分别进行突破是帮助学生把握思路、顺利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例5:有一待测的电阻Rx,其阻值约在40Ω~50Ω之间,实验室准备用来测量该电阻值的实验器材有:
电压表V(量程0~10V,内电阻20kΩ);
电流表A1(量程0~50mA,内电阻约20Ω);
电流表A2(量程0~300mA,内电阻约40Ω);
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20Ω,额定电流为1A)
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300Ω,额定电流为0.1A)
直流电源E(电动势为9V,内电阻约为0.5Ω)
开关及若干根供连线用的导线。
实验要求电表读数从零开始变化,并多测出几组电流、电压值,以便画出I-U的关系图线,为了实验能正常进行,减小测量误差,还要求滑动变阻器便于调节。
(1)电流表应选用____________;
(2)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____;(以上均填实验器材的代号)
(3)请在图8的方框内画出实验的电路图。
分析:(1)测Rx时无论采用外接法还是内接法,要多测几组数据时,当在这部分电路中加上的电压约达到9V时,流过电流表的电流均达到100mA以上。所以,电流表应该选用A2。
(2)从题中的条件“实验要求电表读数从零开始变化,并多测出几组电流、电压值,以便画出I-U的关系图线”可见,电路宜采用分压接法,由于滑动变阻器R1的额定电流大,且其每圈的电阻小,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动过程中,其电阻变化中连续性好,故选取R1比较好。由此即可画出图10中下面的虚线框所示的部分。
(3)由图9可见,因为,故应该采用外接法(即图10中上面的虚线框所示的部分)。由此,我们可以顺利地画出电路图如图10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