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的主张、看法。主要是对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阶层统治思想的总结。它是一种成文的政治文化,反映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据此回答1-13题:
1.中华文明勃兴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基是在
A.夏商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2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其思想代表
A.新兴地主利益 B.富商利益 C.奴隶主利益 D.平民利益
3.以下韩非子的主张,表述不准确的是
A.以法为本 B.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 C.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 D.国家大权集于君主
4. 以下对庄子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战国时儒家代表之一②他认为君主是最尊贵的③他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④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平
A.①④ B. 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主张掌握自然规律,然后利用它为我所用的思想家是
A.荀子 B.庄子 C.孟子 D.韩非子
6.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最有实力的是
A.法、儒 B.道、墨 C.儒、墨 D.名、阴阳
7.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并为秦始皇治国所用的指导思想是
A.儒 B.道 C.法 D.墨
8.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实行轻徭薄赋慎刑措施,其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是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
9.东汉初,面对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刘秀以“柔道”治国,其根本指导思想是
A.倡导仁政的儒家 B.主张严刑酷法的法家 C.力主兼爱非攻的墨家 D.主张清净无为的道家
10.关于董仲舒新儒学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神学倾向 B.它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处于独尊地位 D.皇帝至高无上可以任意办事
11.王充是东汉时期的思想家,他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的态度是
A.批判 B.崇敬 C.认同 D.无所谓
12.魏晋南北朝时期,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的玄学与佛、道风行一时,影响着统治者的政策和社会风气,此时的儒学
A.保持传统地位不变 B.遭到统治者的打击 C.被社会遗弃 D.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13.唐时,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反对佛道
A.用唯心论反唯心论,说不上什么积极意义 B.在统治者狂热崇佛的情况下有一定积极意义 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对百姓没有什么好处 D.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有积极的意义
宗教是现实世界在人们意识里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等,把希望寄托天国和来世。在古代中国,虽然佛教、道教等宗教也曾广泛传播,但只能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而始终不能象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在起传播区域取得统治地位。据此回答14-17题:
14.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大约在
A.春秋 B.战国 C.两汉 D.魏晋南北朝
15.以下有关道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②主要经典是《太平经》③东晋时经葛洪改造而官方化④萧梁时陶弘景建立起神仙体系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以下有关佛教叙述,正确的是
A.对穷苦百姓有吸引力,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B.魏晋南北朝时迅速传播并渐趋中国化 C.齐梁之际范缜著《神灭论》从理论上反佛,根本原因是佛教是外来宗教 D.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都灭佛,说明佛教教义已不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17.唐朝皇帝大都重视宗教的作用,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这三教是
A.道教、佛教、伊斯兰教 B.道教、儒教、基督教 C.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 D.道教、佛教、儒教
二、材料解析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七十五章)
材料二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三十一章)
材料三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材料四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三章)
材料五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
根据上述材料和你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①老子认为老百姓苦难和反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有何特点?
②在老子看来,怎样才能实现其理想?
③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老子政治主张的合理性和空想性?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老百姓)。丞相臣李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私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所不弃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经之通谊也。令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及今上(指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候田鼢为丞相绌(通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史记·儒林列传》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①李斯和董仲舒的建议涉及到什么根本问题?各自主张如何?
②秦始皇与汉武帝是如何实施的?直接后果有何不同?
③你有何启示?
三、问答题
20.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孟子提出“仁政”思想。简略指出两者的异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主要原因。21. 简述宋明时期儒学的主要发展变化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C 4.A 5.A 6.C 7.C 8.D 9.D 10.D 11.A 12.A 13.B 14.C 15.D 16.A 17.D
二、材料解析题
18.①主要原因是战争和统治者的过分剥削造成。
特点是“小国寡民”,生活原始、简朴、封闭,却很和美安乐。②反对战争;元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老百姓。③老子生活于战乱频仍、社会剧变的春秋末期有为时代,目睹百姓的痛苦,反对战争和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希望统治者不过多干涉老百姓,集中地反映了农业自然经济的要求,这值得充分的肯定。他渴望虽简朴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理想生活也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他反对进化,企图用愚朴的原始道德实现其理想,倒退到“结绳而用之”的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反动。
19.涉及问题:从思想上巩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集权。主张:李斯主张定法家为一尊,用焚书、屠杀的暴力方式厉禁百家尤其儒术,严禁私学传播。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是外儒内法。
实施及结果:秦始皇历行焚书。结果事与愿违。儒学虽然遭到沉重打击但并不因此而消亡,却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统治的崩溃;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同时,重用儒生。结果顺应了士心所向,适应了国力强盛时代大一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也使儒学从此成为西汉及以后整个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
启示:只能用引导、鼓励的方式而不能用简单粗暴,甚至野蛮的办式来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在统一思想问题上,秦始皇失败汉武帝成功原因主要在这里。
三、问答题
20.同:都提倡“仁”,反对苛政,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特点。
异:孔子创立“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仁爱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强调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具有较明显的伦理教化色彩。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思想,认为政在得民,统治者应该给农民以一定的土地、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实行宽刑薄赋。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具有较明显的政治色彩。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旧统治秩序崩溃,政局变幻无常,人生命运沉浮莫测。这一时 代凸显了人的价值,而最缺少的又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是“仁学”、“仁政”思想之所以产生并一脉相承的共同原因。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面对奴隶制瓦解的纷乱局势,因而旨在通过伦理道德的教化维护没落的旧制度。孟子生活于战国封建制确立时代,新兴地主阶级纷纷改革变法建立自己的专政,因而顺应这一需要,孟子的思想更着重于国家治理。
21.表现:宋代儒学吸收佛学和道学思想,发展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
明中叶儒学出现与理学对立的心学。认为心外无理、无物、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
影响: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进步性;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适应了封建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的清谈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