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生物试题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09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生物试题解析

ID:298573

大小:6.66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09年全国理综Ⅰ卷生物试题与往年相比,难度降低,难度梯度的设置合理。试题的背景材料新颖,图文并茂,文字语言表述简洁、利于学生获取信息;同时以能力立意为主,综合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科学方法(思维)。在命题思路与命题要点,有了不小的变化。   一、试题的主要特点   1.在总分值未变的情况下,增加了非选择题的题量和学生的阅读量   ①选择题两个遗传变异替代了08年的对激素调节实验和种群间相互关系的考查。②主观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大大的增加。主观题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4个。分值也由原来的每空2分,变为多个的每空1分。在08年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有所降温后,主观题09年设计能力的考查又有所升温。③回答问题时文字表述量也增加。   2. 保持试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突出了对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2009年高考理综生物学试题保持了近几年试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试题以能力立意,着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考查,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强调学科内综合能力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重视双基、突出主干,试题材料尽可能取来源于教材   ①09生物试题突出了对中学生物学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涉及新陈代谢、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工程等重点章节的内容。②涉及的知识内容与密切的联系教材。在教材素材的基础上改造和提升。如第3题内容涉及发酵工程中谷氨酸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第32题,取材于教材中的《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实验。   4.重视能力考查,凸现实验能力的创新,增加了开放性试题的量   ①第2、3、4、5等题,均从不同的侧面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②第32、33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③第31、34题突出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综合运用和分析、迁移的能力。④适量、适度地设计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性试题。第 31题以桃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为背景,考查学生将生物学原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能力。   二、试题的点析与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   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   C.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D.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   【点析】本题考查导致人类遗传病的遗传因素及近亲结婚的危害,发试题难度适中。人类遗传病的遗传因素主要有:单个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多对基因变化以及环境影响。近亲婚配因双方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和同一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患有隐性遗传病的几率增加。   【答案】D   2.右图是某种微生物体内某一物质代谢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酶活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学科网答案的法案   A.丁物质既是酶③催化生成的产物,又是酶③的反馈抑制物   B.戊物质通过与酶④结合导致酶④结构变化而使其活性下降     C.当丁物质和戊物质中任意一种过量时,酶①的活性都将受到抑制   D.若此代谢途径的终产物不断排出菌体外,则可消除丙物质对酶①的抑制作用   【点析】本题考查酶的活性的调节,读懂题图是关键。根据图分析可知,丙物质在酶③的催化下生成丁物质,丁物质过量时,可分反馈抑制酶③的活性。丙物质还可在酶④的催化下生成戊物质,当戊物质过量时,可分反馈抑制酶④的活性。酶④、酶③的活性下降,会导致丙物质积累。当丙物质过量时,可分反馈抑制酶①的活性。如果此代谢途径的最终产物丁或者戊物质不断地排出菌体,酶④、酶③的活性恢复。丙物质不再积累,从而消除了丙物质对酶①的抑制作用。戊物质过量时,反馈抑制酶④的活性,其原因是戊物质发通过与酶④结合导致得酶④结构的变化,以致活性下降。   【答案】C   3.下列关于通过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酵时需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否则会积累乳酸   B.发酵时常采用的培养基伟液体天然培养基   C.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型菌株可直接用于生产   D.当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时,补充营养物可提高谷氨酸产量   【点析】重点考查与发酵有关的培养的种类、菌种的选育、影响发酵工程的因素。发酵生产发谷氨酸发,天然的培方养基是液体的。当液体培养基中溶氧不足时,生物的代谢就为乳酸或者是琥珀酸。一般来说野生的菌株产量较低,效益低,不可直接用于生产,通常要通过诱变育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繁育出得产量高,性状优良的菌种。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其他环境因素的改变,用于生产谷氨酸的微生物法进入稳定期,这时再适当的补充培养物质,有助于延长稳定期,以提高产量。   【答案】C   4.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或植物细胞质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培育远缘杂种   B.不同种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属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   C.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正交、反交所得F1的表现型一致   D.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F1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本的多于来自父本的   【点析】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植物细胞质遗传。植物体细胞杂交法,主要包括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杂种细胞的组织法培养。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克服远缘杂4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远缘杂种。2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F 1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母本,一半来父本,至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于母本,所以F 1的遗传物质来自于母本的多于来自于的父本的。由于紫茉莉枝叶性状的遗传为细胞质遗传,所以正交与反交,得到F1的表现会不一样。这与母系遗传有关。   【答案】C   5.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1/8   B.3/8   C.1/16  D.3/16   【点析】考查两对的相对性状的纯合体逐代自交,性状比例的推算问题。此题的难度较大。   方法一:从题干中可以得到2点重要信息:①只求F3感病植株的比例。也就是说只考虑抗病与感病一对性状,而不必两对性状的遗传考虑。②假定所有F2植株存活,拔除掉所有的有芒的植株。那么剩下的无芒植株中抗病、感病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比例也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两对性状,相对独立遗传。通过上述两个重要信息的“瘦身”,可将问题进一步简化如下推算。假设控制抗病与感病的基因为为R、r , 那么 RR×rr→F1:Rr-×→F2: 1/4RR:1/2Rr:1/4rr-×→F3:1/4RR:1/2(1/4RR:1/2Rr:1/4rr):1/4rr,所以F3中表现感病的植株的比例为:1/2×1/4rr+1/4rr=3/8rr.   方法二:假设控制抗病与感病的基因为为R、r 无芒与有芒的基因为T、t. 那么F2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剩余的植株中的 R_T_  :  rr Tt =9  :3 (3:1) . 在R_T_中能产生感病的为2/3, rr Tt中都能产生感病.因此:3/4×2/3×1/4+1/4=3/8   或F2中的植株是:   RRTT RRTt RRtt RrTt RrTT Rrtt rrTT rrTt rrtt 2/16 2/16 1/16 4/16 2/16 2/16 1/16 2/16 1/16   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为(4/16):RRtt  Rrtt  rrtt;   在剩余的无芒植株中能产生感病的基因型和比例如表:     RrTt RrTT rrTT rrTt 4/12 2/12 1/12 2/12       4/12×1/4+2/12×1/4+1/12×1+2/12×1=3/8   【答案】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31.(10分)桃果实成熟后,如果软化快,耐贮运性就会差。下图表示常温下A、B两个品种桃果实成熟后硬度等变化的试验结果。   据图回答:   ⑴该实验结果显示桃果实成熟后硬度降低,其硬度降低与细胞壁中的________降解由关,该物质的降解与_________的活性变化有关:也与细胞壁中的__________降解有关,该物质的降解与__________的活性变化有关。   ⑵A、B品种中耐贮运的品种是__________。   ⑶依据该实验结果推测,桃果实采摘后减缓变软的保存办法应该是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采摘后若要促使果实提前成熟,科选用的方法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⑸一般来说,果实成熟过程中还伴随着绿色变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点析】本题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考查果实中酶的活性变化、物质含量变化与果实成熟的关系。侧重于考查图文信息的提取与转化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对于   ⑴,由题图的坐标曲线可以获得如下信息:随着果实成熟,硬度下降,纤维素的含量也下降,纤维酶的活性升高,果胶质水解产物升高,果胶酶的活性升高。据此可推出:桃果实成熟软化与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与果胶质的水解有关,因为此过程两种酶的活性明显增加。   ⑵,从桃果实成熟后的曲线变化看出:品种A的硬度下降缓慢,因此易于贮存运输。   ⑶,依据实验中的曲线图,果实变软,与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活性有关,低温可降低酶的活性,因而低温可减缓果实的软化,利于贮运。   ⑷,由上题的分析可知,促进果实的提早成熟,可以适当的提高贮存其间的温度。另外,还可用乙烯进行促熟处理。   ⑸,果实的绿色主要是叶绿素的颜色。绿色变浅。说明叶绿素含量下降了。   【答案】⑴纤维素  纤维素酶  果胶质 果胶酶  ⑵A  ⑶适当的降低温度  低温可降低有关的酶的活性,延缓果实的软化  ⑷用乙烯进行处理   适当提高贮存温度  ⑸叶绿素含量降低   33.(11分)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     请回答:   (1)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          和          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            (下丘脑、垂体、性腺)。   (2)上面图解中的A、B、C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则它们分别是                 、           和                 。C进入血液后,通过                   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的生理作用,          (能、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                                  。   【点析】⑴分析题图可知,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成的。此调节过程中,下丘脑既可传递兴奋,又可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⑵ 从题图中知:下丘脑分泌的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其产生B——促性腺激素,而作用于性腺,又产生C——性激素。当血液的C的含量过高时,可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垂体中的相关激素的合成分泌。   ⑶ 垂体产生的B是通过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性腺产生的激素完成其对鸟的繁殖的作用,所以摘除实验动物的性腺,就不可能完成对B生理作用的验证。   答案:⑴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下丘脑 ⑵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性激素    反馈  ⑶  不能 去除性腺的鸟。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   34.(10分)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即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⑴牛与鸡之间       (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              ,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   ⑵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所固定的        ,无机环境中的碳以        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⑶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   【点析】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生物图的绘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难度相对较大。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来解答。   ⑴从题干分析可知:玉米分别被鸡、牛、人所食,鸡、牛又被人所食,从这些食物链可绘制出如图的食物网。   ⑵通常生产生活中,鸡吃玉米籽粒(成熟后所收获的果实),牛吃玉米的秸秆(收获活的茎、叶),不存在着食物之间的竞争。人吃鸡为捕食关系,人与鸡均食玉米的籽粒,也构成竞争关系;人吃牛肉说明人与牛存在着捕食关系。   ⑶农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玉米。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全部玉米固定下来的全部的太阳能。在无机环境中以二氧化碳、碳酸盐存在的碳,只能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题目中提到的人工群落中。   ⑷玉米→人,人隶属于第二营养级,能量损耗相对较少;玉米→鸡→人,人隶属于第三营养级,能量损耗相对较多。所以更多的玉米直接被人食用,理论上供养的人数应该较多   【答案】(1)如图:   (2)无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  捕食与竞争 捕食   (3)玉米   太阳能   CO2   (4)减少   改变用途的2/3玉米被鸡实用后,在鸡的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总之,2009年理综全国Ⅰ卷,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实、体现课改”的特点,体现了高考改革的稳定性与创新性的关系,又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总体要求,同时也强调了生物教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可以看出整个试卷,注重双基的考查、能力的提升仍然是主旨方向。因此在生物学科的学习备考中,仍需要强化生物概念、原理的辨析、夯实基础、注重知识的联系,重视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实验设计以及文字表述能力,是2010年备考的重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