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基础 体现能力 选好题目 用好信息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的对策与思考
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 费元度
经过第一轮复习,高三学生对单元的总体框架、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和认识,面对着最后的一百天时间,如何进行第二轮复习已经成为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结合高三教学的实践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以便对高三最后阶段的历史复习工作有所启发,有所裨益。
一、复习的内容要凸现基础
要想高考成绩好,离不开学生基础壮。从现行的高考情况看,历史试题的难度系数已基本稳定,不可能出现大起大落式的波动情况,所以历史高考复习应重视基础性的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认识。抓基础的具体做法有:
1、转换角度抓基础。第二轮复习时,教师的上课不应完全再走以前单元复习的老路,但是我们复习的基本内容和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仍然没有多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换复习的角度,把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新的视野下进一步巩固原有的知识,并获得进一步的认识。如对中国古代史上的禅让制和早期民主思想两块内容,很少有人把它们串联起来,我在复习中抓住“民主”这一核心有机地把它们串通了起来。这一新的做法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新鲜创意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复习中,我没有放弃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比较了它们产生的不同原因,并把近代民主思想和民主实践的原因引入进来,对学生系统、深刻地认识历史问题产生了较大影响。再如在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我又另辟蹊径,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对应结合,给学生带来了一股从未有过的清新感。具体流程为:韩非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战国形成,秦朝确立;董仲舒的新儒学——西汉巩固;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明清强化。再如学生都会做“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一题,但很多人不会做通过变换后的“在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一题,教师要通过两者关系的探讨和变换题干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内容。
2、紧扣课本抓基础。游离于课本的教学难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应用足、用透、用活课本,发挥课本的最大作用和最佳效果。如英国历史上的政党开始形成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具体是在查理二世时期,“光荣革命”的直接原因是詹姆士二世企图在法国恢复天主教。只有弄清了这些基本的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围绕重点抓基础。游离于重点的教学也难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区别重点和非重点,重点内容要重点复习,进行识记、理解、联系、比较、分析、归纳、综合和概括,以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细化专题抓基础。进行专题复习的目的是为了从纵的角度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发展变化的视野,但这种发展变化离不开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特定的基础知识作铺垫。专题复习只是说明前后的联系和发展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并得出相应的一些认识。专题复习的内容大多应是基础知识,假、大、空的内容应尽量去掉。专题复习时宜在大专题下分出许多有价值的小专题,如专题太大,则容易形成持久战和疲劳战的局面,如内容过多游离于课本和基础,则做无用功的成份会加大。
5、结合热点抓基础。热点问题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有体现,但我们要研究的是它们如何体现的问题。热点问题在教材中有的是主干知识,有的是非主干知识,所以复习中花费的精力尽有所侧重,绝对不能把非主干知识补充得太多、太滥,而涉及到基础知识时应紧抓不放。如在复习中共民主思想与民主建设时可围绕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大革命失败和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机会的丧失、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大纲》的颁布(工农民主专政政权)、三三制原则和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延安整风运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和七大确立的党的任务、中共“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提出并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召开和《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一届人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和整风运动、十三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自治。这些内容如配上阶段划分可演变出许多的选择题,如:(1)27——37年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成就;(2)抗战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成就;(3)新中国成立前夕的49年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成就;(4)54—56年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成就;(5)56——66年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成就。也可组成如下大题: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有哪三次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机会?前两次为什么失败?最后一次为什么会成功?
6、变换方法抓基础。第二轮复习时,因不少基础内容学生早已接触过,如复习时简单重复,学生就会心生厌烦,激不起学习兴趣,提不高学习效率。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复习,有时是整体勾勒,有时是前后比较,有时是典题引路,有时是重点背诵,多种方法和手段搭配运用,学生学习兴趣会始终不减。
7、读透课本抓基础。学生答题中出现的不少错误跟没有弄懂读透课本有关。商鞅变法的目的不可能是发展商品经济,这从“重农抑商”内容可得出结论;秦朝的官方文书的字体只能是小篆,因隶书只在社会上流行;唐朝时的“草市”不可能在长江边的大城市里,只能在广大农村,包括偏远地区。
8、量化要点抓基础。有的基础内容和基本认识等直接可以量化为许多要点来掌握,有的基础内容可以按照角度、层次、发展演变和逻辑关系量化成许多要点。一般来讲,学生对量化后的内容较容易记忆和掌握。
9、回归单元抓基础。高中历史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单元章节教学中度过的,学生的知识建构主要是建立在单元章节基础之上的,学生对单元章节的内容最有认同感,所以教师在专题复习结束后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应和学生一起回归课本,做到有书可循和有章可循,认真地把基本知识再梳理一篇,让学生充满自信的走上考场。
二、复习的要求要体现能力
高考要取得好的成绩,也离不开相关能力的培养。能力不是天注定,三分靠灵气,七分靠培养。
1、推敲争辩生成能力。历史学科要提高能力就必须要会推敲和勤争论。如书本上提到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给学生的感觉是造纸术的西传开始于西汉,但只要让学生阅读《造纸术外传示意图》就一目了然。其它如铁器和铁农具、“蔡侯纸”和纸逐渐取代简牍、《八一宣言》是发表在长征期间还是长征途中等都是必须通过推敲争辩才能弄清原委,最后生成能力。
2、分析联系养成能力。在第二轮复习阶段,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相近、相似问题的比较能力应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如江南农业的发展、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经济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需分析联系。再如“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有没有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土地改革有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或改变土地私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有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这些问题只要认真比较,学生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3、归纳提炼促成能力。教主要教方法,学主要学方法。学会归纳提炼能让学生事半功倍。归纳提炼既要注意共性,又要注意个性,如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有其共同的原因,但某一个朝代或时期会有特殊的原因,要学会归纳提炼,要学会灵活变通。
4、精选精练达成能力。选好第二轮复习资料和相应的配套练习,做好试题的精选工作。针对性强的复习资料和试题能把知识和能力融会贯通,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要用足、用好、用活相应资料和配套练习。对各地的试卷要进行认真甄选、重组和创新,试题要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要以一题带动一串题目,坚决杜绝对学生不负责任的题海战术。
三、复习的配题要进行认真的甄选
高考要取得好的成绩,还离不开适应性题目的训练。做题目需要恰到好处的密度,如密度太高,就会影响系统的教学复习工作;如密度不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会打上折扣。教师切忌采取不加选择、不再加工、不总结规律的题海战术的方法来应付高考,教师要做好平时训练题目的选题工作。选题的要求和方法有:
1、大胆地把一些超纲、超本的题目删除。这一原则对选择题和问答题完全有效,但对材料题不适用,因为材料中可能会提供出一些有效的信息。对超纲和超本的选择题和大题目,教师应删去无商量,对一些生、偏、冷的题目也应冷眼相看。
2、大刀阔斧地砍掉一些经教师集体商量后仍无法确定答案的题目。此类情况或者是由命题人理解错误而造成,或者是吾辈很难识破其中玄机。如果连教师集体对此也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呢!我们应放弃无商量。
3、要把内容相近、容易混淆的选择题归类掌握。为后代的彩瓷产生开辟道路的是唐时唐三彩的出现,而为我国制瓷业开辟广阔前景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创制出的白瓷。我国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时,而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应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时。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明显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而世界格局的变化是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我国历法已形成固定的体系、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和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成熟的标志也容易混淆。对这些内容,教师就是要“那壶不开提那壶”。
4、要把一些具有新意、创意的题目挑选出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如: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①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②《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③亚非会议的成功④《辛丑条约》的签订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法国与北美独立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富来克林和杰斐逊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B、法国公开帮助美国对英国作战C、杰斐逊等人起草《独立宣言》时借鉴了法国《人权宣言》的内容D、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得以体现;中共从治党到治国开始转变的会议A、中共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一届政协 D、中共八大;马基雅维利与孟德斯鸠都A、从神学的角度考察现实社会B、为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C、批判封建专制王权的腐朽D、为未来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这些题目都有一定的新意和创意。
5、要经常揭学生的“伤疤”,把学生的错题拿出来重做。看病讲究“对症下药”,而教学应讲究“对错布题”,这既能唤醒学生的再次注意,也能逐步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教师不仅要学生建立错题档案,而且自己也要建立错题档案,时不时地提醒学生再次注意,以防重走老路,重蹈覆辙。如铁器出现在西周晚期,而铁农具出现在春秋时期;造纸术出现在西汉,造纸术的重大改进在东汉,而纸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6、对习题进行变异训练,提高解题的技巧。这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技巧。平时在指导学生做练习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审题,提高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排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平常的练习要—题多练,如选择题,充分挖掘四个选项背后所支撑的历史知识,一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以当作4道题来做。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用同一种思路解多道题目,要求学生做一道题就会做一串题,学会总结历史规律和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7、对试题进行重组和创新,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讲述“一国两制”的时候,教师可把辽的“蕃汉分治”、明清时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美国历史上的两种经济制度组合起来复习。与洛阳有关的内容教师可把它们组合成选择题来全面掌握。下列与洛阳有关的有:(1)武则天时开新潭(2)东汉说唱俑(3)东汉杂技俑(4)白马寺(5)龙门石窟。此题可让学生掌握许多应该掌握但容易疏漏的内容。教师还可采用“人人都说江南好”来帮助学生掌握东汉“说唱俑”和成都有关。教师可把德国历史的重点内容组合成德国三次崛起、所走的发展道路及产生的影响一题。古代史上和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西学东渐”反映了中国在科技、思想文化方面的落后,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西学东渐”的两次不同结局引导学生认识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导致近代“西学东渐”浪潮汹涌的主要原因。
四、复习的信息要动态开放
教师要全面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新教材编写的方法,有选择地阅读历史学科核心期刊的有关文章,广泛收集各地重要考试试题,灵动掌握高考最新动态,全力打好高考信息战。做到好题在手、出手不凡;把握有度,创新有谱;信息在胸、胸有成竹。
总之,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要重视基础、体现能力、选好题目、用好信息,通过点、线、面和教、学、练的多维结合,才能把复习的效果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