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的勃兴--先秦
加入VIP免费下载

华夏文明的勃兴--先秦

ID:298683

大小:14.97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讲义 --中国古代史部分 华夏文明的勃兴--先秦 一、知识梳理: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继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出现,我国以农业文明为主要特征的华夏文明勃兴,使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1、物质文明: (1)生产工具。夏、商、西周处于金石并用时代;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把我国推进到铁器时代。 (2)水利灌溉事业。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出现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手工业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冶铸业有划时代的发展,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同时,青铜铸造工艺中的金银错技术、漆器工艺中的夹纻技术、酿造工艺中的用曲造酒技术等都是当时的新发明,并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 (4)科学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我国历法独具特色,如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体系,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其创造性的生产实践活动被大量记载下来,如《墨经》里面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关于光学的记载,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我国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如扁鹊被后代医家奉为"脉学之宗",他开创的"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2、制度文明: (1)经济制度,这一时期主要是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西周实行井田制,与之相适应的是各受封诸侯国向周王缴纳"贡赋";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各诸侯国如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确立起来,与之相适应的是按亩纳税、重农抑商等赋税制度和经济政策。 (2)政治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该制度逐渐瓦解,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如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之相适应,选官制度也发生变化,在夏、商、西周,王族、贵族等世袭爵位、官位,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为军功爵制、诸侯国君任命等所取代(参见"商鞅变法")。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3、精神文明: (1)思想。在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其中,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等思想家,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学。《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其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南方民歌的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其诗歌被翻译成多种文字,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先秦诸子的散文各有特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3)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青铜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音乐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后,逐步建立起以华夏族为主体、以黄河流域中游为中心的政权;至商朝时期,已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周围还有一些属国。 (2)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西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使它成为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最终瓦解,相继形成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格局。在中原的华夏族外,四周还生活着其他民族,北方有匈奴、东胡,西方有戎,南方有越等。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二、重点精析 1、农业文明的发展 (1)中国古代以农业文明为主要特征的华夏文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主要标志是铁器时期的到来和牛耕的运用。 (2)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铁器的发明和应用,使夏、商、西周原有的制度和思想体系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至春秋战国时期,各种矛盾重重,当时的矛盾主要有诸侯国之间的(主要表现为争霸和兼并战争)、诸侯国国内君臣之间的(主要表现为对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争夺)、官民间的(主要表现为如何有效地控制民众)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各诸侯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农业文明的各种表征在制度上基本确立。以商鞅变法为例: ①农本: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确立起来。 ②专制主义:强化君权,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这样废止了贵族政治,逐渐推行官僚政治;行连坐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人身、思想控制。 ③中央集权: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与上述变化相适应,思想、教育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作为统治阶级一部分的"士人",随着社会身份的下降,他们日益贴近社会下层,也把知识传播到社会下层。如: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只允许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的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和此时中国历史呈现的两个显著趋势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具体表现在:经济上,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产生了新的封建生产方式,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体的政治制度逐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民族关系方面,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军事征战和生产交流中逐渐开始融合;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兴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显著趋势:其一是从分裂到统一。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数目逐渐减少;战国时期,较大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等七国,七国继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渐富强,秦王嬴政经大规模兼并战争,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进而统一全国。其二是从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开始瓦解,标志着奴隶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100多年的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3、诸子百家对"和谐"秩序的构想 (1)人与自然的"和谐":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控制自然,改造自然,使之为人所用。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对于我们今天反思现代文明的负面作用具有警钟长鸣的意义。 (2)人与人的"和谐":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都肯定我与他人同类,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荀子的"人生不能无群"、"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强调要使群居生活免于纷争,趋于强胜,人们就必须各守职分而彼此和睦;只要社会各阶层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能够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 三、巩固演练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在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______和____,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把我国推进到______时代。 2、下列属于战国时期的是 A B C D 3、下面关于春秋战国经济史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出现了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 ②铁器出现金银错新技术 ③已能用曲造酒 ④出现了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在右图中指出芍陂、都江堰、 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材料二 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三 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籍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四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回答: ①材料一、二反映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出现了哪些新的现象? ②如何理解材料三、四中所说的"非正也"、"虽非古道"? ③材料三、四所涉及的变革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④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该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西周晚期 铁农具 牛耕 铁器 2、A 3、C 5、①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并开始出现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 ②春秋以前,实行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政府不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同时实行分封制,贵族有无军功都是世袭的。因此,"初税亩"、"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是"非正也"、"非古道"。 ③井田制瓦解,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赋税制度逐步确立;分封制解体,奖励耕战;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并出现统一的趋势。 ④趋势:春秋战国时期从分裂到统一、从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先秦时期,社会不断进步。其中,社会改革、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变法,促使土地制度逐步由______向______转变,如春秋时期齐国_____的______________和鲁国的________,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_____以法律形成确立了_________制度。 2、《史记o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 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 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 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3、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右图首先出现在哪一时期?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管仲)!……'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勤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酋也。'……公乃使鲍叔成行……至于堂阜之上,鲍叔祓而浴之三,桓公亲迎之郊。" --《管子·小匡》 材料二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三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 回答: ①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结果如何? ②据材料二概括墨子用人主张,该"主张"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据材料三概括孟子规定的贤人标准,他还有哪些著名的主张? ④上述材料三则材料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并从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国有制 私有制 管仲 "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 井田制 土地私有 2、D 3、D 4、商鞅变法时期;统一秦国的度量衡,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5、①目的:争夺霸权,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 结果: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 ②主张:选贤任能,根据才干来确定爵位、俸禄、任免。原因:随着封建的发展,小生产者不断壮大。 ③标准:根据国人的评价,并结合考查进行推举。其他主张:政治上主张实施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经济上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④用人问题。原因: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和优势,都非常重视人才。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