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加线词的古今词义:
芳草鲜美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解释下列加线词在不同的句中的用法:
武陵人捕鱼为业 便舍船 处处志之 寻病终
不足为外人道也 屋舍俨然 寻向所志 寻向向志
忘路之远近 闻之,欣然归往 既出,得其船 不复出焉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复行数十步
3、解释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怡然自得
4、翻译下列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俱答之。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不足为外人道也。
5、解释加线词的意思:
渔人甚异之 欣然归往,未果。 欲穷其林 复前行
便要还家,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说如此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乃不知有汉 悉如外人 屋舍俨然
6、用原句回答问题:
①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
②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 , 。 , , , , 。 , 。
③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 , 。
④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 。
⑤“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
⑥“村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7、文章第2段,从三个方面指出了桃花源的“美好”,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自然环境: ②社会环境: ③人们生活:
8、从文章第五段刘子骥寻访桃源“未果”,它的作用是在说明什么?那么作者写桃源社会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
9、第一段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0、最后两段与哪一句呼应?有什么作用?
11、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景”奇:如 等
第二“人”奇:如 等
第三“踪”奇:如 等,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口技》
1、解释下列时间词语:
少顷: 既儿: 是时: 一时: 未几: 俄而:
2、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多义词的用法:
妇抚儿乳 当是时 以为妙绝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儿含乳啼 问今是何世 群响毕绝 遂与外人间隔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众妙毕备 手有百指
百千齐作 以为妙绝 不能指其一端
3、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满坐寂然 会宾客大宴 不能名其一处也 施八尺屏障 虽人有百口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于厅事之东北角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翻译下列句子: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曳屋许许声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众妙毕备
虽人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5、文中作者描写口技者表演的高超技艺用了( )和( )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6、描写声音的顺序由( )而( ),由( )而( )。
7、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8、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9、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表演者的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1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一句说明了什么?
11、口技表演者描摹了几幅图画?请简略概括。
12、课文第三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1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14、课文第四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了五个“百千”,表达出怎样的效果?
《孙权劝学》
1、解释文中的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 和睦相看:
2、解释加点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往事耳
孰若孤 卿今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即更刮目相待
3、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 》这是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 到 共1362年间的史事,是 (朝代)著名的 家、 家 主编的。
4、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哪句话证明吕蒙学有所成:
表现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
5、这则故事写了哪几件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从学习的角度和做大事的角度两个方面)
6、概括本文的情节:
7、分析人物及心理:
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 ,神态: ,既严要求,又充满 和
希望他能 。
B、“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 、 之意,后一句则
、 足见对吕蒙的关心和爱护。
C、“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现身说法,神情 ,语气 。
8、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9、“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鲁肃的什么感情?
1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诗五首》
1、解释加点与加线的字、词: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十三年弃置身 到乡翻似烂柯人 暂凭杯酒长精神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隔江犹唱《后庭花》
2、理解填空:
《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写友情的千古名句是:“ , 。”这两句诗千百年来被人称颂的根本原因是:
这与高适的《别董大》中的“ , 。”风格相近
《黄鹤楼》中为世人传诵的名句是:“ , 。”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是“ ,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的句子是:“ , 。”广为流传的名句是:“ , 。”这两句的原意是:
现在人们赋予它的新意是:
表达诗人对生活,对未来积极向上的句子是:“ , 。”
《泊秦淮》中传诵的名句是:“ , 。”诗人借这两句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已作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成语:
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如何理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的情感?(从古今的变化感叹出发)
4、如何理解“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融入的乡愁之情?(从景致与情感分析)
附资料:
基础知识部分
一、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喷香( )骤然( )浸渍( )劣绅( ) 饶恕( )( )
夭折( )倔犟( )弥漫( )竹篾( )麂子( )戈壁( )
二、根据注音写汉字
晶yíng( ) 稳tuǒ( ) yáo( )族 gū( )负
隐mán( ) 引yòu( ) níng( )视 由zhōng( )
三、多音字读音组词正确的是( )(2分)
A 咽 yān 咽喉 哽咽 B 模 mó 模范 模样
C 折 zhé 折服 折扣 D 供 gòng 供应 口供
四、解释下列词中加黑字的意思:(4分)
修葺( ) 不速之客( ) 目不转睛( ) 若有所失( )
五、选词填空:(5分)
1.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________(延伸、延长、延续)到远方,_____(消逝、消失、消释)在迷茫的暮色中。
2.灯下,他(鲁迅)_________(郑重、慎重、谨慎)地打开纸包,按照那封信里指明的记号,把右角上用墨笔点了两点的一张毛边纸捡了出来。
3.(方志敏)虽然不认识鲁迅先生,也从来没有通过信,可是他_____(相信、信任、确信)鲁迅先生一定能够满足一个共产党人临死之前这个_____(重要、神对、庄严)的要求。
六、下列组词有误的一组是:( )(2分)
A.换(更换) 焕(焕发) 涣(涣散) 唤(呼唤)
B.辨(辨认) 辩(辩论) 辫(辫子) 瓣(花瓣)
C.幕(幕布) 暮(暮春) 墓(墓地) 慕(羡慕)
D.镰(镰刀) 谦(谦虚) 歉(歉让) 赚(赚钱)
七、含有两对反义词的一句是( )(2分)
A.经度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B.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C.注意了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D.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八、按顺序填入括号处的一组恰当词是( )(填序号)(2分)
日食是不会改变它的时间的:地球、月亮是按照铁一样的规律运转的;天文学家们不但能把未来看到日食的时间和地点[ ]出来,而且能把过去看到日食时间和地点[ ]出来。
A 计算 计算 B 计算 推算 C 推算 计算 D 推算 推算
九、结合句意,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在句中横线处。(3分)
英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经历了大约1500年的演变和发展,其语言、语法、词汇拼写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_____、_____和____。
A.国际化 B.简约化 C.规范化
十一、文学常识填空:
1.《游山西村》的作者是 (朝代)爱国诗人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
2.《口技》节选自《 》,这是 (朝代)人张潮编选的一部
本文作者是 (朝代)人
3.《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字 ,号
阅读部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问答文后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所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指出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都)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说)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全部,都) D、停数日,辞去 (告辞)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寻向所志( )/ 处处志之( )
(2)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余闻之也久( )
3、 翻译下列句子: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所道也。”
4、这段文字选自___时期____(人名)写的《____》一文。这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所以后人就以成语“____”作比,来表达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
5、文中说明他们对外界一无所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6、找出段中的通假字,并解释:__,同__( )______。
7、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1)绝境:古_____;今______。
(2)无论:古_____;今______。
(二)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鸣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下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_____,____,____,____,以为妙绝。
1.用文中原句回答:写开演的气氛的是:“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第二段中为表现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正面描写表演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描写____________。
2.找出这文字中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时间性词语____。
3.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众宾团坐/ 满坐寂然 B.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C.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D.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遥闻深巷中犬吠
4.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作者是__朝的____。文章收编在同时代人____所编写的笔记小说《____》一书中。
5.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www.beijingzhongkaowa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