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1、背景: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主要是传统经济。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的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传统的手工业发展,传统的商业繁荣。尽管 继续缓慢发展,但中国经济仍然是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特征的 为主体。
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加了 ,强迫中国开放了 、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后,强迫中国与英国协商决定英国输入中国货物的税率。这样以来,便利了外国货物涌入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 ,规定中国关税税率仅5%,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大大削弱了。
英、美等国凭借不平等条约,大量洋货在中国形成了 之潮。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传统的手工业濒临破产,传统的商业面临危机,资本主义萌芽因缺少仅有的狭窄市场而破产。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 。鸦片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而且使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新增加的经济成分: -----虽然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代表着世界经济的方向的经济,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近代化,尤其在瓦解传统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对民族资本主义有积极的引诱作用。但对于中国落后传统的经济而言,它是一种侵略经济。
------ 19世纪60、70年代由封建势力投资的、采取近代技术生产的洋务工业;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1、洋务运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不断发展)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 。洋务派在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弈訢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 和张之洞为代表。从19世纪60---90年代,他们掀起一场 的洋务运动。
2)内容:
洋务运动的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的 ,左宗棠设立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这些企业由清政府投资,产品调拨,采取近代机器生产,但用封建方式管理的官办企业。
洋务运动后期,他们打出了 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主要有 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设立的 和 。这些民用企业,大多数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为了追求利润,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用十年时间,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 三支海军力量。
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 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技术人才,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3)结果和作用
清朝在 中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学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对外国的 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 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背景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的利润刺激,受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尤其民用工业)的引诱,一些开明官僚、 、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2)史实
,中国资本主义诞生了。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 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开设的 、朱其昂在天津经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陈联泰机器厂等。
3)性质:
这些企业是真正的 ,它是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产生。代表着中国合乎世界潮流发展的经济。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背景和史实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纷纷向中国 ,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于是中国出现一个 的浪潮。
到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历史意义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在1895年以 为标志,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四、二十世纪初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背景
20初,帝国主义通过 加紧了掠夺中国路权、矿权,中国人民因此而掀起了收回利权的运动,也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
2史实
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1904年至1907年间,新设的大型纱厂就有11家,资本共663万余元,装置纱锭18万余枚。
3影响
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 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辛亥革命。同时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中的一些人,把“振兴实业”看作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倡导 论。
五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它推翻 统治,结束二千多年的 ,建立 ,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提高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制度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更激起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 ,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作用尤其巨大。当时“抵制日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
民国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 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入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就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史实
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在1912年至1919年间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 、中华实业团等。
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民族工业以 和 的发展最快。此外,烟草、火柴、榨油等行业的发展也较快。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 、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和 被成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北范南吴”。
3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使华商和实业家经营处境艰难。民族工业的春天好景不在。
六1937---1945年期间的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这时期的民族工业是苦苦挣扎在生存线上。
1三块地区的民族工业
1)1937年卢沟桥炮声响起,日本帝国主义从华北、华东两个方向发动了对中国全面的侵略。官僚资本在政府的全力扶助下,向内地搬迁,而民族资本则成为无人怜悯的“孤儿”,一些民族工业,奋力自救,随着战线内移而一路逃难,被官僚资本压迫,被随意征税,同时,继续支撑着抗日事业。一部分则被日本 ,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以战养战”的“工具”。
2)这时期的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商业、工矿业、掠夺中国的 (在中国修军事设施、掳去日本做刺刀下的苦力),使中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3)而这时期的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采取开明以“ ”为宗旨的。保证了传统经济的发展(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同时扶助民族工商业。
总结:这时期,中国大地上有三块经济区:国民党统治区、日本占领区、 。
2三块民族工业及其作用
国统区的民族工业在中国的 顽强地发展,一方面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同时成为中国国民党及其政府坚持抗战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日本占领区的民族工业本身是受害的,被日本奴役剥削,成为日本“ ”的物质基础。
日本 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目的。,日本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与控制主要是采取“ ”“委托经营”等方式,日本还控制和垄断了占领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日本还掠夺中国大量的劳动力,日本对物资管制制度,以低价收购,高价垄断销售。这一些做法,极大限制了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但在抗战胜利后,这些民族资本家则被当成“汉奸”受到打击,其经济受到压制。
抗日根据地的民族工业,虽然经济实力弱,技术水平低,地处偏远,然而与领导该地区的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一样,都为中华民族抗战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七民族工业的萎缩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虽采取一些措施,推动工矿企业恢复生产。但是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而发动内战,又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 》,让美国攫取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此后, 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1947以后,国民政府滥发 ,造成通货膨胀,而国民政府花通过 维系其政权。造成了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有关课程标准的理论升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史。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因素有:一封建主义,它从政治上限制资本主义,导致中国资本主义缺乏资本(苛捐杂税的征收使资本家没有原始积累)、缺乏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收入的有限,自给自足的经济);二外国资本主义,固然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也存在积极作用,但外国资本主义始终对中国资本主义存在着消极作用(掠夺中国原料、抢占中国的劳动力和市场、限制中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和设备);三官僚资本主义(它是中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勾结的产物),它从政治上、经济上制约资本主义发展。
参考答案: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1 背景: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主要是传统经济。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精耕细作的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传统的手工业发展,传统的商业繁荣。尽管资本主义手工业萌芽继续缓慢发展,但中国经济仍然是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为主体。
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加了《南京条约》,强迫中国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后,强迫中国与英国协商决定英国输入中国货物的税率。这样以来,便利了外国货物涌入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关税税率仅5%,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大大削弱了。
英、美等国凭借不平等条约,大量洋货在中国形成了商品倾销之潮。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传统的手工业濒临破产,传统的商业面临危机,资本主义萌芽因缺少仅有的狭窄市场而破产。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鸦片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而且使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新增加的经济成分:外国资本主义-----虽然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代表着世界经济的方向的经济,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近代化,尤其在瓦解传统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对民族资本主义有积极的引诱作用。但对于中国落后传统的经济而言,它是一种侵略经济。
洋务工业------ 19世纪60、70年代由封建势力投资的、采取近代技术生产的洋务工业;
民族资本主义-----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1 洋务运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不断发展)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弈訢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从19世纪60---90年代,他们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内容
洋务运动的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设立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这些企业由清政府投资,产品调拨,采取近代机器生产,但用封建方式管理的官办企业。
洋务运动后期,他们打出了“求富”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这些民用企业,大多数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为了追求利润,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用十年时间,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力量。
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技术人才,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3)结果和作用
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学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背景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的利润刺激,受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尤其民用工业)的引诱,一些开明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2)史实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诞生了。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经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广州陈联泰机器厂等。
3)性质:
这些企业是真正的民族资本主义,它是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产生。代表着中国合乎世界潮流发展的经济。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背景和史实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纷纷向中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于是中国出现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到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历史意义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在1895年以“公车上书”为标志,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四二十世纪初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背景
20初,帝国主义通过《辛丑条约》加紧了掠夺中国的路权、矿权,中国人民因此而掀起了收回利权的运动,也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
2史实
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1904年至1907年间,新设的大型纱厂就有11家,资本共663万余元,装置纱锭18万余枚。
3影响
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辛亥革命。同时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中的一些人,把“振兴实业”看作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倡导“实业救国”论。
五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它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二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提高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制度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更激起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作用尤其巨大。当时“抵制日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
民国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入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就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史实
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在1912年至1919年间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
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民族工业以纺织业和面粉加工业的发展最快。此外,烟草、火柴、榨油等行业的发展也较快。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范旭东和吴蕴初被成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北范南吴”。
3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使华商和实业家经营处境艰难。民族工业的春天好景不在。
六 1937---1945年期间的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这时期的民族工业是苦苦挣扎在生存线上。
1三块地区的民族工业
1)1937年卢沟桥炮声响起,日本帝国主义从华北、华东两个方向发动了对中国全面的侵略。官僚资本在政府的全力扶助下,向内地搬迁,而民族资本则成为无人怜悯的“孤儿”,一些民族工业,奋力自救,随着战线内移而一路逃难,被官僚资本压迫,被随意征税,同时,继续支撑着抗日事业。一部分则被日本“军事统制”,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以战养战”的“工具”。
2)这时期的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商业、工矿业、掠夺中国的大量劳动力(在中国修军事设施、掳去日本做刺刀下的苦力),使中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3)而这时期的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采取开明以“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宗旨的。保证了传统经济的发展(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同时扶助民族工商业。
总结:这时期,中国大地上有三块经济区:国民党统治区、日本占领区、抗日根据地。
2三块民族工业及其作用
国统区的民族工业在中国的西南地区顽强地发展,一方面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同时成为中国国民党及其政府坚持抗战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日本占领区的民族工业本身是受害的,被日本奴役剥削,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物质基础。
日本经济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目的。,日本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与控制主要是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日本还控制和垄断了占领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日本还掠夺中国大量的劳动力,日本对物资管制制度,以低价收购,高价垄断销售。这一些做法,极大限制了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但在抗战胜利后,这些民族资本家则被当成“汉奸”受到打击,其经济受到压制。
抗日根据地的民族工业,虽然经济实力弱,技术水平低,地处偏远,然而与领导该地区的共产党和及其抗日根据地一样,都为中华民族抗战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七民族工业的萎缩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虽采取一些措施,推动工矿企业恢复生产。但是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而发动内战,又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攫取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1947以后,国民政府滥发法币,造成通货膨胀,而国民政府花通过苛捐杂税维系其政权。造成了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有关课程标准的理论升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史。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因素有:一封建主义,它从政治上限制资本主义,导致中国资本主义缺乏资本(苛捐杂税的征收使资本家没有原始积累)、缺乏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收入的有限,自给自足的经济);二外国资本主义,固然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也存在积极作用,但外国资本主义始终对中国资本主义存在着消极作用(掠夺中国原料、抢占中国的劳动力和市场、限制中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和设备);三官僚资本主义(它是中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勾结的产物),它从政治上、经济上制约中国资本主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