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10

ID:299275

大小:39.73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 语文(必修5)试题 一、科技文阅读: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每小题2分)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使用得最大胆的“文法”。 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建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二、文言文识记与阅读:阅读下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移 树 说 [明)李东阳 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其坎之棱[注],絙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来,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选自《李东阳集》) [注]陊其坎之棱:挖掉树坑的周边,(使坑扩大)。陊(duò):使落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试,许之                许:答应 B.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    规:环绕 C.而行之也有序尔            行:实践,做 D.使皆得其道而治之          道:道义 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移树“有序”的一组是(     ) ①乃移其三之—         ②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 ③坎及四周,及底而止     ④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 ⑤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   ⑥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自然段说移树的成活率很高,而且长得“郁然”,是因为根不离土,元气充足,没有受伤。 B.写百年古树“起坑”经过“三起三卧”,主要是为了突出移树的艰辛。 C.首次移植成功后,又移植其余的树,种在墓的左右两边,一直到墓门。 D.作者借“移树”作类比,是要告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应该“得其道而治之”。 7.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⑵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8.古诗文背诵:补出下列诗文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5分) 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                        ?                           ,                           。                     ,                           。                          ,                     。                      ,                       。 ⑵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                  ;                              ,                     。                         ,                          。                      ,                            。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首词,然后回答8-9题。(6分) 点绛唇•长安中作 元好问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注]①元好问,金代词人。金元光时曾中进士及第。少时有志于世,雅以气节自许,作此词时,他才十九岁,因参加秋试,在长安住过八九个月。②沙际,意即水边。 9.词中的“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①,比较欧阳修《蝶恋花》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②,王安国《清平乐》的“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③,黄庭坚《清平乐》的“春无踪迹淮知,除非问取黄鹂”④等,你认为哪一句更能体现“春意已尽、无可寻觅”的意境,并试加分析。(可借用序号阐析)(4分)                                                                                                                                                         10.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梦里寻春去”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篇(尤其是动词的运用)简析词人的思想、心态或精神。(2分)                                                                                                                                                                                                                                        四、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2分) 雪 夜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1.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和作用?(4分) 答:                                                                                                                                                  12. 文章对歹徒着墨不多,然而他的“匕首”却前后出现了三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歹徒执意要上楼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3. 小说设置了楼上并不存在的两位老人的儿子的形象,联系全文,探究这样设置有什么妙处?(4分) 答:                                                                                                                                                                                                                         五、语言表达与名著常识:阅读下列内容,完成14-19题。(16分)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尴尬(gān) 迤逦(lǐ) 拮据(jié)  命途多舛(chuǎn) B.蕴藉(jiè) 匹配(pǐ) 自给(jǐ)  咬文嚼字(jiáo) C.流憩(qì)  险衅(xìn)央浼(měi)  茕茕孑立(qióng) D.参差(cēn)下乘(chéng) 精髓(suǐ) 载欣载奔(zǎi)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今年6月27日,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B.作者以一座老宅即将拆除为契机,借一群芸芸众生极为日常化的生活,传递出那个万物复苏的年代里南方小镇骚动不安的气氛。 C.动画片《变形金刚》和电影《变形金刚》表现的都是一群会变化形状的钢铁人,两者阐述的主题也大相径庭: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D.美军此次大规模清剿,不仅扫荡了阿富汗赫尔曼德河谷地区的恐怖分子,还能牵制巴基斯坦境内的部分塔利班武装,可谓一箭双雕。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冲突双方在联合国特使的调解下,经过三天艰苦的谈判,紧张的局势终于得到了缓和。 B、前不久,在美国召开的有27个国家数百位科学家参加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这两个模型受到了高度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 C、不管怎样说,惟我独尊和妄自菲薄都是要不得的,狂妄和自卑貌似两极对立,深层心理却颇为一致。 D、近日国际黄金价格再次出现波动,截至上周末,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涨最高点已达290美元以上。 17.写出与下列短语有关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2分) ⑴“赤膊上阵”指(     )  ⑵“闭月美女”指(     )           ⑶“割发代首”指(     )  ⑷“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仲达”指(     )         18.在下列词语中进行选择,为后面的上联对出下联。(2分) 供选择的词语: 性情自然安和  山水涵润身心  心中不可无书  熟读诸史五经  读书贵在有疑 心神欲静  待人要和  度量求宏  胸怀要正  山水怡人  脚跟须定 上联:眼界要阔,遍览名山大川; 下联:                                                                              19.自选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写一段赞誉性文字,要求内容要符合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3分) 示例: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六、写作: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40分) 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在学艺途中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以1000元的标价出售,他们的第一位顾客均说了一句相同的话:“您的画怕是值不了那么多吧?” 其中一个人听了后,对自己的画仔细掂量,最终以2000元售出,而他经过后来的刻苦努力,成为著名的画家。另一个听后只是轻轻地将画撕毁,而从此改行,学习雕塑而成为一代宗师。第三个呢,认为自己的画或许真的不值那个价,便降低了要求,以500元售出。至今,他还是一个三流的画家,以卖画糊口,过着流浪生活。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必修5)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1、B(建筑的文法与文章的文法一样,都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2、C(“一面横额、一副对子”是指喻指建筑中“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它指真正的文章的文字,而非比喻性的建筑的“文章”) 3、D(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历史性”和“时代性”) 4、D(道:规律) 5、C(②句是说它很重,⑤句说移树的效果) 6、B(主要是为了突出移树的“有道”和“有序) 7、略。见教材。 8、略。见教材。 9、①句更能体现。②③④句,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或:总还有可见、可问、可寻之处);但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沿”,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词人对春天的深情脊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3分)(意思对即可。) 10、示例4种: a.既说“眷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声中,求得好梦。即使在梦中也要去寻觅春天,反映年青而有志向的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b.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前面已言明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处寻求,甚至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c.作者已知“春归”,却又借人家的唱曲“留春”,还要”问春”,既而高楼望春,一切无效后,还要到“梦里寻春”,这些充分表现出年青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的积极心态。 d.这首词所表现的是淡淡的怅惘。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起句“沙际春归”,令人联想丰富,我们似乎看到,这暮春时节,春色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但作者没有过多地伤感哀叹,而是想方设法留春、问春、寻春直至梦春,词人是年轻的,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山是健康而执着的。 (属开放型,言之成理即可) 11、选择了一个雪花飘飞的冬夜,重点突出了火盆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静谧和温馨,同时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12、(1)为了刻画陌生人凶残而丑恶的嘴脸,从其熟练的动作来看,他是一个惯犯,一个惯犯也看不出老夫妇的破绽,从侧面衬托出老夫妇感情的投入与逼真。(2)一来歹徒以为楼上有更贵重的东西,二来如果楼上有人会对其作案造成威胁,他必须去探个究竟。 13、两位老人唯一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就死了,因为儿子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促使他们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他们总念叨着儿子,关心着儿子,保护着儿子。小说这样的设置,把老夫妇对儿子真切的感情和深深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整篇小说都是按照老夫妇的儿子在楼上学习而展开的,但是到最后楼上根本就没有人,是空的,令人出乎意料之外,这是小说悬念设置最成功的地方。 14、D 15、D 16、C 17、许褚、貂蝉、曹操、司马懿 18、度量求宏,熟读诸史五经。(要求对仗工整且语意连贯,缺一点即不得分) 19、符合要求,文字通顺即可。 20、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译文。 我家的城西旧坟无高木已久。近来拓地于东邻,有桧柏百余株,大的合围,高约二三丈。我为它们长在不相称的地方而可惜。有一个种树人对我说:“我能够替大人移植。”我说:“你真能够做得到么?”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     我曾经去观察过。他先移其三分之一,环绕树根周围几尺,中留原土。四周都挖了坑,挖至根脚而止。用绳绕着树根,就像系碇那样,但它的重量虽千人也拿不动,便敲掉树坑的边角,将绳子缚住树腰而平放下来,树根的缝道里放着松泥。再朝北平放,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逐渐高升,朝南放时也是这样。三放三起,树便高出于坑。又以木头搭成床棚横载其上,用两头牛来拖,十个壮汉相帮。更粗重的树便使用双倍的力量。走了几百步,在墓后种成三行。过了一年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于是又移运余树,种在左右两边以及墓门。再过一年去看,成活的又是十分之九了。从此枝干相接,行列分布,气象庄严与前大异,和古墓完全一样。由于周围大而坑疏朗,所以根不离树;原土厚,所以元气足;徐徐乘虚而起,所以出土后无所损伤。取之非在旦夕之间不可,而巧妙却能超越于二十余年之前,看来因为平日已积累了移树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     我因此深感世上一些培植人材,化融气质的人,如果都能得其道而治理,那么,不是很快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名声么?族孙嘉敬因应乡贡考试而至京城,我爱其气质近于道义,便留他住下,和他探学论道,并指导努力之方,好让他随从有德才的文士们就教,有所效法而琢磨,知新而聚博。过了三年,他的志向学业都有进步,还是不被主考的试官录取,于是打算回乡省亲。我期望他能再来京师,成就学业,并且能够被录用,因此写这篇论说赠别。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