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ID:299719

大小:50.14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第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信笺/缄默      宁静/宁死不屈     恪守/溘然长逝 B  缜密/斟酌      湖泊/日薄西山     夙愿/追根溯源 C  瞠目/嗔怒      迄今/同仇敌忾     折本/虚与委蛇 D  徘徊/踝骨      谬误/未雨绸缪     恫吓/欲壑难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各大商场、超市几乎都安装了监控摄相系统,到了这些地方,常常有一种被人当成小偷的感觉;有时,冷不妨就有人拿着望远镜站在高楼大厦的阳台对着你偷看。 B.对于身处高级领导职位、本应以身作则的,或屡教不改、性质特别严重的,还应从重、从严处罚,惟如此,才能震慑那些敢于公车私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切实、有效地刹住公车私用的歪风斜气。 C.确有一些责任心不强的警察,他们要么找借口推诿,要么即便出警也不认真,遗误良机,因而引发悲剧,并牵扯出了不少官司。因此,笔者认为,民警因出警慢被关禁闭,实属咎由自取。 D.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合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方面付出的多。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A.齐白石画虾何以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有自题诗一首对他半个多世纪的画虾经历做了总结:“若把流年换画禅,功夫深处自天然。等闲我被鱼虾误,负却龙泉五百年”(出神入化) B.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本泛泛而谈金融危机的普通书籍,它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对危机和危机制造者的揭示可谓是振聋发聩,针针见血。(震耳欲聋) C.80年代富裕的生活使人们崇尚名牌、崇拜高消费,殊不知物极必反,90年代的西方180度大转弯,人们开始追求节俭与回归自然。(时来运转) D.身为省级机关的官员对“王婆卖瓜”作风不避嫌不脸红,堂而皇之在省级媒体登起“政绩广告”,实在令人费解。(夸夸其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此次集结成书,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真草隶篆、文字渊源、硬笔书法、美术字等内容,全面介绍了书法艺术的方方面面,力求短小精悍、资料准确。 B.现代科学发现在火星上有氧气存在却没有生命,那么米勒假设大气层中没有氧气存在故没有生命之说就不成立,因此无法证明生命起源是由单细胞进化而来的。 C.这些杂志实际上也担负着史家的职责,手里握的笔就是史家之笔,不仅昭示后世,而且记录当下。所以,这些杂志何尝不是一部部各具特色的近现代史。 D.商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达,加之西方先进的摄影技术传入,为时尚画报这种大俗和大雅混杂的消费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经济和文化空间。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贾政先秉正看门,只见正门五间,                                       。                                    ①果然不落富丽俗套 ②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 ③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 ④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 ⑤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 ⑥上面筒瓦泥鳅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语境,在空格处补出续写的句子。(4分)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    A            ——行动将决定命运。 许诺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如清茶,倒一杯是一杯;一种如                                         。——别让泡沫蒙住双眼。      答: 7.9月8日,教育部宣布向社会征集“古辞新韵”,即鼓励大家用流行的曲调诠释经典诗词,已从中华经典诗文中精选出300篇左右的诗文,作为推荐篇目。对此网友中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你的看法如何呢?(谈看法不超过70个字)(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建筑审美冲突是建筑审美差异性的必然结果和现实表现。建筑审美冲突既反映了性质相异的建筑审美文化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不同群体的建筑审美意识、建筑审美标准的相互区别和个性特征,是建筑审美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 建筑审美冲突集中表现为群体性冲突。依据社会心理学,“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一方面,群体内部具有建筑审美的共同性。由于群体是一种现实存在的、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需要或相近的兴趣,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使得群体内形成共同的建筑审美观念和建筑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不同群体之间的建筑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存在冲突和差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审美群体小型化,审美趣味个性化和多样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如有论者认为:“民族作为审美群体,将日益丧失它的一体化结构,而不断地分化组合为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多的审美群体;世界范围内将不断出现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审美意义上的个体组合和群体组合,而构成新的审美群体。”审美群体的分化和重组必将导致建筑审美的新图景,必将导致建筑审美更大的差异性和更广泛的多样性。 若对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细加分析,则可发现,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总是通过区域性冲突、时代性冲突、民族性冲突和阶级性冲突而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 首先,审美文化具有区域性,建筑审美也必然出现区域性冲突。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由于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在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同时,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当外来审美文化传入时,区域文化的封闭体系就会产生一种排外性,必然产生审美冲突。 其次,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表现在民族性上,或称民族性冲突,这与区域性冲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特定的民族必定有其独特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其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也一定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可以说,人类的审美活动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体现出民族特点的。我们从古希腊罗马建筑的柱式,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即可感受到建筑审美文化的民族性冲突。就是在中华大地上,合院式、干栏式、帐蓬式、吊脚楼式、碉楼式……等等,在一一述说着中华建筑审美文化的民族性格和独特魅力。 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既有的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封闭性。 B.由于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既有的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封闭性。 C.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首先具有开放性,然后又具有封闭性。 D.由于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首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然后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9.下列对“建筑审美冲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审美冲突必然会产生建筑风格上的排它性。 B.建筑审美冲突源于建筑审美情趣和标准的差异性。 C.建筑审美冲突会促进建筑审美文化的发展。 D.建筑审美冲突主要表现为群体性冲突。 10.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建筑审美冲突与区域文化的封闭性有关,因此体现不同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的建筑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区域内。 B.审美文化具有区域性,审美文化也具有民族性,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前者主要表现为开放性,后者主要表现为封闭性。 C.审美趣味越来越多样化,审美越来越个性化,审美群体越来越小型化,这与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有关。 D.审美群体的分化和重组已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新的审美群体。   11.请用一句话给本段文字加一个标题。(3)(超出格子无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远和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以铁路沿线延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8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荫,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 20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司机多年操劳,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载着旅客横贯大地已上万次。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作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千次的阴晴明晦,一百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的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 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象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最后,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他在铁路上工作的年限已经到了。他目前是公司领取养老金的人,没有工作要做了。司机慢慢地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象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么?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么?一切是那么的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象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 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他要找寻的房屋前面。他立刻知道自己找对了。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铁轨的闪光。 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这地方他经过了不知有多少次,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目的地。现在,他找到了,他到了这里,但他的手为什么在门前却抖了起来?为什么这小镇,这小路,这田地,以及他所眷恋的小屋的门口,变得如此陌生,好象是恶梦中的景物?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 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辨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那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异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象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股脑儿消失了。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拼命把他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 最后,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司机坐在一间难看的小客厅里,打算和她们攀谈,而那两个女人却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 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的心,过去望着熟悉的铁路远景时,何等勇敢和自信。现在,当他看到这块陌生的,不可意料的,永远近在咫尺,从未见过,从不知悉的土地,他的心因疑惧而衰竭了。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永不再来了。(有删节) 12.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13.标题“远与近”的意蕴是什么?试以文中的具体描写为例,作简要分析。(6分)     14.概括这篇小说的主旨。(4分)     15.有人说“距离产生美”,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述理由。(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河墅记 (清)戴名世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溪水濴洄,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是为潘氏之墅。 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远山回台,风含松间,响起水上。噫!此羁穷之人,遁世远举之士,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盲,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1],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小子怀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 注释:   [1]犹然山泽之癯:仍然是隐迹山泽的清贫之士。癯(qú渠):清瘦。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郭循山之麓                郭:城墙 B.于是博搜遍采                采:风采 C.一旦弃去,专精覃思     覃:深 D.上之人患之                   患:以……为忧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是为潘氏之墅/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中于膏盲,入于肺腑/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 亦以明死生之大                     D.方且乐而终身/ 若属皆且为所虏 18.下列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 A.(余)于是升高而望 B.(上之人) 于是博搜遍采 C.(有司者) 往往几得而复失 D.(先生) 混迹于田夫野老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山岩、茂林、古木、清池、高台、群山、溪水、平畴等描写,点染出了一个不染嚣尘、遁世远俗的隐者所居住的环境。 B.木崖先生也曾参加科举,但几次科场失利,为官无望,便决心隐居山泽,著书立说,于山水古木中终老一生。 C.本文写景简洁,议论精辟,文中大段议论,抨击了科举制度涂毒读书人,倒置贤愚的弊端。 D.作者认同读书人遁世远举,撰写此文表达了他对老师隐居生活的向往,自己也想隐居,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噫!此羁穷之人,遁世远举之士,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 答: ②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 答: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2—23题(6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达船声。 注:元稹的别称。元排行第九,因以称之。 21.这两篇作品均通过           、         的意象,表现了             的心境。(3分)   22.两首诗的最后一句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作简要分析.(3分)     (三)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23.《论语》中所反映的儒家的价值观以什么为特色?上述两段文字在表现这种价值观上有无矛盾?为什么?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3小题)     ⑴且尔言过矣。            ,           ,是谁之过与?(《论语》) ⑵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             。(白居易《琵琶行》) ⑶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 ⑷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           ,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⑸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 四.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因为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了。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 根据材料所表达的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答案 一.答:C(A“笺”、“缄”都读jiān  “恪”、“溘”都读kè;B“夙”、“溯”都读sù;C“瞠”读chēng,“嗔”读chēn,“迄”读qì,“忾”读kài,“折”读shé,“蛇”读yí;D“徊”、“踝”都读huái,“吓”、“壑”都读hè) 2.D(A相——像;妨——防;B.斜——邪;C.遗——贻 3.A B. 不能换。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振聋发聩: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C.不能换。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时来运转: 指时机来了,命运也有了转机。指境况好转。 D.不能换。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王婆卖瓜:自吹自擂,重在自夸。 4.D A. “全面”与“方方面面”语意重复。 B.杂糅。把“起源于”与“是由……而来”杂糅在一起,或用“生命起源于单细胞”,或用“生命是由单细胞进化而来”。 C. “昭示后世”与“记录当下”互换,这样才是递进关系。) 5. 答:⑥⑤②④③① 6. 答:A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B可乐(或啤酒),刚倒半杯,便已泡沫翻腾 7. 支持:这种做法很好,有利于古典文化传播与繁荣,诗歌诗歌,诗本来就是歌唱的,唱有助于记忆,能让大家能记住歌词中的诗文就是硬道理。已有成功的实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都曾被谱上流行音乐传唱一时,还有套用苏轼原词的流行歌曲《但愿人长久》也深受听众喜爱。 反对:这种做法不好,古诗词本来就有自己的韵味,读起来回味无穷,用现代音乐配唱有点不古不今,不伦不类,诗词内在的美会被破坏。 二. (一) 8.B 9. A.排它性会产生冲突,冲突不会产生排它性,冲突在文中意为相互矛盾,不一致) 10.C A.原文说“区域文化的封闭体系就会产生一种排外性,必然产生审美冲突”,但并没有说,在一个区域内不能同时存在体现不同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的建筑,文章最后举例可以印证此说不正确。此为强加因果。 B.文中在讲到审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时候强调了它是特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并且辩证地阐述了它既具有开放性,也必然具有封闭性,选项说区域性为开放性,民族性为封闭性,是张冠李戴。 D.原文只是表述为“必将”,不是“已经”)   11. 答:建筑审美的冲突 (二) 12.答:特点:明净、整齐,繁盛,朴素。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②有很强的反衬作用,以和谐的自然环境反衬小说所要表达的冷漠的社会环境。(或者:以此与小说所要反映的冷酷现实,炎凉世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13. 答:意蕴是:①远的东西总是美好的,而近的东西往往是丑陋的。②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是永远不可超越的。③虚幻的东西虽然遥远,但却很美好;真实的东西虽然近在咫尺,但却充满恐惧与悲剧。④距离远的事物我们往往看得很美,似乎显得近了;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不是那么美,似乎显得远了。例如:“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作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这是把远的看得很美,显得很近;“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象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股脑儿消失了。”这时近在眼前的人却显得很陌生,不美,显得很远了。还有“他的心,过去望着熟悉的铁路远景时,何等勇敢和自信。现在,当他看到这块陌生的,不可意料的,永远近在咫尺,从未见过,从不知悉的土地,他的心因疑惧而衰竭了。”这里表达的也是远与近、虚与实的关系:远景是虚的却很熟悉而近在咫尺的是实的却从未见过,从不知悉。 14.答:本文通过一个火车司机对远近生活的虚实美丑的不同感受,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面对遥远的事物,我们常常自我感觉和它契合,面对现实的时候却常常感到疏离和陌生。 15.略 三. 16.B.采:搜集 17.B (A都是动词,解释:是;B都是介词,前“于”意为“到”;后“于”意为“在”;C都是连词,解释:用来;D都是副词,解释:将) 18. C项,省略的成分应是先生.) 19. B.木崖先生也曾参加科举,但几次科场失利,为官无望,便决心隐居山泽,著书立说,于山水古木中终老一生。(文中有“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说明先生如果想做官机会还是有的,不能说“为官无望”) 20. ①答:唉!这就是穷困不得志,避世隐居的人用来从容不迫,自得其乐的地方。 ②答:那些科场失利者未必都是没有才能的人;那些科场得志者,未必都是有才能的人。 (二) 21.答:灯、风;暗淡、凄凉(凄惨、悲凉) 22.答: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两首诗都借风吹浪打,寒意逼人的景物描写把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为一体,借暗风、逆风的形象比喻,暗示仕途险恶,表达了对挚友前途深深地的忧虑。 (三) 23. 答:重义崇德。 没有矛盾。两段文字都强调追求富贵的先决条件是要守道义。“不义”就是不守道义;“邦无道”就是不守道义的社会,这里的共同点就是“不义”,这样,富且贵就是如浮云,就是可耻。反之“守义”,“邦有道”,富且贵就是取之有道,就是合理的,光荣的,而贫且贱却是可耻的。这一点第一段文字没有讲,但这是反面阐述,前后不矛盾。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4.略 四.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喻旨: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  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  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喻旨: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  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  但是很少闻得到  喻旨:白天人的心太浮躁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不管什么时候,心浮气躁的人总是享受不了生活的快乐。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  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 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了  喻旨: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  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  喻旨:要珍惜青春,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