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ID:300050

大小:9.49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 1.背景: 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P98历史纵横,了解) ▲注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⑴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①② P98 第一段) ⑵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内容: ⑴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 主要内容:P98第二段①②③ ⑵工业:P99第一段①②③ 3.评价 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这是其改革的最大功绩) ⑵但是改革成效甚微,基本失败。 4.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 具体原因: ⑴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玉米运动),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如: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⑵具体做法上,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 1.内容: ①②③见P99第3段 ④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目的),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 ①②③见P99第4段 ▲注意: 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都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⑵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 ⑴内容:P100第一段 ①②③(A、B、C) ⑵结果: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⑶原因(P100第二段)①② 3.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⑴内容:(必修Ⅰ P121)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提倡所谓的“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⑵结果: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注意: 1.苏联解体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⑵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2.苏联的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四、史论共享 1.本课要旨 2.苏联(俄)历史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时期有:新经济政策推行时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3.从斯大林时期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受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政治上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5.从列宁、斯大林时期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其经济政策的变化: ⑴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⑵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⑶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⑷戈尔巴乔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变革 6.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⑴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⑵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⑶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⑷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⑸在我国的改革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