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第三单元测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上第三单元测试卷

ID:301103

大小:33.2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测试卷 总得分_______   基础知识及运用  (30分)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注音(2分) ①栈桥(    )  A.zhàn     B.jiàn     ②惯例(    )  A.liè  B.lì ③别墅(    )  A.shù      B.yě       ④褴褛(    )  A.lánlǚ    B.lán lóu ⑤拮据(    )  A.jiè jù   B.jié jū   ⑥煞白(    )  A.shà  B.shā ⑦糟蹋(    )  A.tā       B.ta 2.按拼音写汉字(2分) (1)mì(    )食       (2)quán(    )骨     (3)wǎng(    )然 (4)阴huì(    )      (5)鄙yí(    )       (6)sè(    )索 (7)亲qī(    )       (8)bó(    )鸪 3.给下列加粗字注音(2分) ①赚钱(    )  ②计较(    )  ③赔偿(    )  ④阔绰(    ) ⑤撬开(    )  ⑥变更(    )  ⑦拟定(    )  ⑧衣冠(    ) 4.给加粗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3分) (1)阴晦(    ) A.昏暗         B.夜晚         C.夏历每月的末一天 (2)素不知道(    ) A.本色         B.平素  向来   C.白色的 (3)辛苦辗转(    ) A.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B.经过曲折,间接 C.翻来覆去,来回转动 (4)与日俱增(    ) A.迅速         B.聚集         C.一起         D.全,都 (5)狼狈不堪(    ) A.足以         B.极点         C.忍受         D.能,可以 (6)永不变更(    ) A.经历         B.改变         C.再,重       D.越发,愈加 5.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3分) (1)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__________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A.颓唐         B.郑重其事     C.无所事事     D.若无其事 (2)别叫这小子又回来________咱们。 A.吃           B.吭           C.占           D.抢 (3)如果于勒叔叔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________呀! A.惊喜         B.开心         C.高兴         D.激动 (4)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__________我们! A.靠近         B.发现         C.看见         D.挨近 (5)你简直是______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A.疯           B.傻           C.呆           D.邪 (6)只要这个______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A.能干         B.善良         C.好心         D.阔绰 6.下列各组词语中,不成为反义词的是(    )(2分) A.阴晦——晴朗                 B.萧索——繁华 C.生灵——生物                 D.舒服——难受 7.下列各组词语中,不成为同义词的是(    )(2分) A.苏生——苏醒                 B.应酬——应付 C.掩映——映衬                 D.隔膜——阻隔 8.下列各句不是比喻句的是(    )(2分) A.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B.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C.(他)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9.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2分) (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 (2)我们上了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方。(    ) (3)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 (4)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设问     E.反问     F.排比 10.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河边上有个小村庄。 ②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把村里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③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碧绿的芦苇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雾。 ④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许多芦苇。 ⑤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A.④—③—②—①—⑤                   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11.对“我只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悲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段文字属于心理描写。 B.“看不见的高墙”中“高墙”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C.“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清楚”是因为我时刻记得闰土的影像,“模糊”是因为好久不见闰土而记忆模糊。 D.“忽地模糊”中的“模糊”一词表达的意思是闰土的不幸生活使他改变了性格,“我”为他而悲哀,同时也表达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之情。 12.关于《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因此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 B.这篇小说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来表现的,所以没有主人公。 C.“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自始至终是写“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 D.“菲利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作者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反复无常的态度来揭示主题的。 13.下列各句中成语用法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李明同学把故事讲得那么引人注目,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B.学校里的好人好事真是罄竹难书。 C.在学习中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 D.足球运动员,个个都活龙活现地出现在运动场上。 14.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2分) (1)时间、地点、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 (2)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 (3)小说主要通过故事情节来展开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部分。(  ) (4)环境描写也就是自然环境的描写。(    )   阅读  (40分)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体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做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10分) 1.这段文字是通过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闰土的形象的,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闰土_______的性格特点。(2分) 2.文中画“ ”处的短语是________短语,“恭敬”在这里是________词。(1分) 3.这段文字对闰土的描写采用了_________手法,这种手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2分) 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的原因是(    )(1分) A.天气冷 B.闰土的声音让我恐怖。 C.听到这种称呼,我感到惊异,少年时代的友情已完全被封建等级观念所代替。 D.对闰土这样来称呼我感到不自然。 5.文中加粗词语“可悲的厚障壁”是指(    )(2分) A.“我”和闰土之间多年不见,生疏了。 B.封建等级观念使闰土这样的农民也深受其害,他认为我是有钱人。 C.我因心情不好,看不清闰土的面貌。 D.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我与闰土已不可能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 6.造成“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的原因是(    )(2分) A.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大。 B.闰土自己看不起自己。 C.“我”的思想已脱离了广大劳动人民。 D.闰土多年未与“我”联系。   二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子!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9分) 1.“狼狈不堪”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用波浪线画出对于勒进行肖像描写的语句,这一肖像描写表现了于勒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1分) 3.画横线的句子中,“我”心里默念的话,讲的是同一个人,却重复说了三次,第三次还加上一个“亲”字,其中深意何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指着女婿”对母亲“使了个眼色”,父亲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最有可能的是(    )(1分) A.你说话这么粗鲁,让女婿听见笑话。 B.天哪,别让女婿听见了,否则咱们女儿的婚事说不定得吹了! C.女婿是个文明的人,你向人家学着点。 D.要是女婿知道了于勒的事,我们脸上都无光。 5.用横线画出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明其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特意交代“我们”回来时改乘了轮船,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作者的深刻用意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她迈着的步子,把头垂得低低的,地向汽车站走去。 她没有带一点儿平日喜爱吃的东西。只是带着一个母亲的忏悔,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管教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她径直走向入站口,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一条闪光的皮鞭…… 耳边响起杂乱的脚步声、喧闹声,眼角晃动着急匆匆的人影,这是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 “妈妈好!妈妈好!”小男孩抱着妈妈的头,甜甜地说。 “妈妈不好!”她的声音在颤抖,嘴唇在嗫嚅,双脚不由自主地跨出了长长的队伍,一下站到这对陌生的母亲身边。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使年轻的母亲有点愕然,她用睥睨的目光望着她问道:“你是说谁呀?” “我是在说自己,也是在说你!”她内疚而又真诚地说。 “我有什么值得你说的,真是怪!”年轻的母亲气恼地回答。 “妈妈,我们走!”小男孩摇着妈妈的头撒娇催促。 “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里闪动着泪花,语气是那样凝重。 “什么?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年轻的母亲惊诧不已地问道。 “是的!”她坚定地说,并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拙文,不,尝尝这粒苦果吧!” 年轻的母亲放下手中的小男孩,好奇地接过报纸,猛然,一个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从一张车票说起——一个母亲的忏悔》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白,一阵红,语言也梗塞了。 “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着。 “不,不能走,我们补票去!”年轻的母亲说道。(9分) 1.文中空格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沉稳     缓慢    沉默    颤动        B.沉着     摇摆    默然    发抖 C.沉毅     迟疑    悄悄    战栗        D.沉重     蹒跚    默默    颤抖 2.与例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一条闪光的皮鞭……”中的删节号用法一致的项是(    )(1分) A.“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梗塞了。 B.过滤嘴愣了:“蟹……蟹……蟹呢?” C.旱烟袋脸涨红了,怎么也不肯接那钱:“别,别!该多少,是多少,俺知道,能上山,莫下海……”。 D.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3.在原文上按照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划分段落,用“||”符号。(1分) 4.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    )(1分) A.她       B.她的儿子     C.年轻的母亲       D.小男孩 5.这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之中?(摘抄原文回答)(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一条闪光的皮鞭……”其深刻的含义和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最能表现“她”的心情的一个词是(    )(1分) A.沉重     B.忏悔     C.痛苦     D.愧恨     E.内疚 8.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分析评论不当的一项是(    )(1分) A.这篇小说短小精悍,故事单纯、集中,人物少,正面描写主要是两个母亲。 B.这篇小说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挖掘出了教育子女的重大问题,具有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C.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感情深沉,人物的行动和心理描写真切、细腻。 D.这篇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叙述描写铺张渲染,完整地刻画了“她”的形象。 9.本篇小说最恰当的题目是(    )(1分) A.从一张车票说起——一个母亲的忏悔             B.一张车票 C.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                           D.悔   四 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 我一下子惊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千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 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 ,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 ,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_____是个_______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①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②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12分) 1.文章中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________,具体地点是_______(1分) 2.依次加到文中 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分) A.不知所措  收效甚微  不甘失败     B.怒发冲冠  事半功倍  不甘失败 C.不知所措  事半功倍  趁热打铁     D.怒发冲冠  收效甚微  趁热打铁 3.对文中加线句子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赞赏李晓勇于承认错误。 B.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 C.为李晓的敢作敢当而感叹、吃惊。 D.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4.对文中加线句子②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5.有关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的开头采用了设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 B.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文章构思巧妙,究竟是谁在黑板上写字的谜底揭开以后,出人意料。 6.下面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我非常惊奇。          ②我完全陶醉了。        ③我十分欣慰。 ④我感到有些蹊跷。      ⑤我颇感意外。          ⑥我一下子惊呆了。 ⑦我控制住了自己。 A.④⑥⑦②⑤①③                   B.④⑦⑥⑤②①③ C.④①⑥②⑤⑦③                   D.④①⑥⑤②⑦③ 7.请从教学和性格两方面简要概括文中高老师的特点。(2分) ①教学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  文  (50分) 题目:他(她),印在我记忆深处 要求:1.要选取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人来写,可以写这个人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特点; 2.要选取能表现这个人思想性格特点、突出人物形象的典型事例,具体记叙; 3.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 4.字数:700~900字。         参 考 答 案 基础知识及运用 1.①A  ②B  ③A  ④A  ⑤B  ⑥A  ⑦B 2.(1)觅  (2)颧  (3)惘  (4)晦  (5)夷  (6)瑟  (7)戚  (8)鹁 3.①zhuàn  ②jiào  ③cháng  ④chuò  ⑤qiào  ⑥gēng  ⑦nǐ  ⑧guān 4.(1)A  (2)B  (3)A  (4)C  (5)C  (6)B 5.(1)B  (2)A  (3)A  (4)D  (5)A  (6)C 6.C    7.D    8.C 9.(1)A  (2)A  (3)C  (4)F 10.D  11.C  12.D  13.C 14.(1)×(2)√(3)√(4)×  阅读 一  1.肖像  语言  神态  经历了许多的苦难,生活很贫穷,精神麻木,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深。 2.补充(动补)  动 3.对比  更加鲜明地突出人物形象 4.C    5.D    6.A 二1.潦倒落魄 2.“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那是一张……狼狈不堪。”穷愁潦倒 3.表现了“我”对陷于贫困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对六亲不认的父母的不满。 4.B 5.倒数第二段  形象地表现了菲利普一家遇到落魄的于勒后阴郁的心情 6.进一步表现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的心理。由此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只有冷酷的金钱关系这一社会现实。 三  1.D  2.D 3.分四层 ①……少年管教所劳动教养的儿子。||②她径直走向入站口……甜甜地说。||③妈妈不好……语言也梗塞了。||④妈妈,我们快走呀……完。 4.A 5.汽车站  入站口,(她)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耳边响起杂乱的脚步声、喧闹声,眼角晃动着急匆匆的人影,这是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6.这是一个比喻句,作为一个曾鼓励儿子骗过标尺线,占了国家便宜而最终成了劳教犯的母亲,这标尺线有如一条皮鞭,随时在鞭策着她。这句话造成小说的悬念,吸引读者关注下文。 7.B    8.D    9.B 四  1.上第三节课时  教室里 2.A    3.B    4.B    5.C    6.A 7.教学水平高、方法灵活  真诚、机智 8.这篇文章表现高老师机智灵活的教学艺术,赞扬了真诚这种品质,表达了师生之间应互相理解,以诚相待的愿望。  作文(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