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国近代现代史练习题 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同步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国近代现代史练习题 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同步练习

ID:301687

大小:167.17 KB

页数:5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国近代现代史练习题  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双基金题一 1.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同时并存的经济成分中不包括A.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B.社会主义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个体经济 2.社会主义改造前,中国的广大农民对土改中获得的土地拥有的最高权力是A.自由经营权      B.部分经营权    C.所有权          D.有条件的使用权 3.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主要依据是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4.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的主要目的是A.帮助蒋介石反攻大陆 B.帮助台湾独立C.切断台湾海峡南北交通   D.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5.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新”在①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②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③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④召开了政协会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1950年,上海一位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说:“6月银元风潮,中国共产党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一次仅用经济力量就压住,这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这句话所说用“经济力量”压住的事件指A.银元之战 B.没收官僚资本   C.土地改革运动      D.米棉之战 7.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组织互助合作,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互助组”的土地制度实质是一种A.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全民土地所有制 8.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在目的上的不同之处是A.彻底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C.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D.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9.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对我国社会经济状况产生的影响是①基本上消灭了土地私有制②基本上消灭了地主经济和富农经济③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④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表示:美国必须承认,共产党人在事实上已控制了全中国,其原因是因为国民党自己崩溃,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如果再次援蒋,即使台湾推迟一年“陷落”,但美国花的代价就太大了。美国再次卷入一场举世瞩目的失败之中,不仅威信扫地,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全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目标吸引到美国身上。另外,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防线,有没有台湾无足轻重,所以美国不值得付出这么高的代价。美国在中国问题上眼光应放远一些。杜鲁门总统最后接受了国务卿艾奇逊关于对台政策的意见,并于1950年1月 5日代表美国政府发表了《关于台湾的声明》。声明特别强调指出: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战的途径。同样地,美国政府也不拟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供给军事援助或提供意见。 材料二 1950年6月对日,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宣称:“共产党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安全。因此,他已下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并要求台湾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活动。”杜鲁门还公开否定了美国对《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立场,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这就是所谓“台湾军事中立化”的政策和“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由来。──引自刘建成《国共关系七十年》 请回答: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台湾的政策有何重大变化?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11.中国共产党把变革土地制度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主要是为了①实现土地国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基础②满足农民土地需求,调动其革命积极性③解决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④为革命战争提供经济保障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其中的“土地问题”是指A.打土豪分田地 B.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C.消灭地主阶级  D.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13.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①是由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②与以前的土地政策相比,是一种落后和倒退③体现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致性④对争取抗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有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有①具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性质和作用②彻底废除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③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公有制④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没收一切私人的或团体的──豪绅、地主、祠堂、庙宇、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苏维埃政府公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及其他需要的贫农使用。──中国共产党1930年《苏维埃土地法》 材料二 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地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在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拒不交纳。──中国共产党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三 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全乡村的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中国共产党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请回答:(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发生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3)从材料一中“归苏维埃公有”到材料三中“归各人所有”的变化说明了哪些问题?(4)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16.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农民个体所有,集体经营 B.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C.集体所有,个体经营  D.国家所有,个体经营 17.建国初期三大运动是指①抗美援朝②土地改革③打击投机倒把④镇压反革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 A.“三反”、“五反” B.农业合作化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的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C.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D.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0.下列对抗美援朝的理解正确的是A.是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   B.是为避免在中国境内作战而出兵C.是对美国扶蒋反共正确的反击   D.是为解放台湾受阻而采取的措施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削弱富农在经济上的势力,打击他们窃取土地革命果实的企图。……没收他们多余的家具与好的田地,分给他们坏的“劳动份地”──1933年《中共中央关于查田运动的决议》 材料二 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需实行交租交息,并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               ──1942年《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三 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工作。因为战争已经在大陆上基本结束,和1946年至l948年的情况(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生死斗争,胜负末分)完全不同。国家可以用贷款的方法去帮助农民解决困难,以补偿农民少得一部分土地的缺陷。因此,我们对待富农的政策就有所改变。即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变为保护富农的政策,以利于早日恢复农村生产,以利于孤立地主、保护富农和保护中小土地出租者。 ──摘自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的根本好转而斗争》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富农采取了怎样的政策?为什么采取这种政策?(2)材料二表明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怎样的对待富农的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3)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富农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有什么变化?原因何在?(4)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双基金题二 1.建国初期,经济战线上最迫切的措施是A.土地改革的彻底完成   B.稳定物价  C.统一财经                  D.工矿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革 2.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其结果是 A.解决了收支、供求、出纳平衡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恢复发展  C.建立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     D.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改造 3.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国营企业中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的措施是A.没收官僚资本  B.实行民主改革   C.实行生产改革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的政策是A.没收并使之成为国营经济  B.进行合理的调整  C.保护以促进其发展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最主要的来源是A.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 B.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C.人民政府建立一系列厂矿企业         D.接受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6.1950年下半年到1953年开展的哪项工作属于民主革命性质?A.抗美援朝运动  B.镇压反革命运动  C.没收官僚资本   D.“三反”、“五反”运动 7.建国初期,人民政府为稳定物价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统一财经管理   B.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C.合理调整工商业  D.企业进行生产改革 8.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私人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A.自由竞争B.受国家法律约束  C.未形成垄断D.受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约束 9.下列事件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是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C.平抑物价  D.没收官僚资本 ★10.阅读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1950年6月)的部分摘录。 革命胜利引起了社会经济的改组,这种改组是必要的,但暂时也给我们带来很重的负担。由于社会经济改组和战争带来的工商业的某些破坏,许多人对我们不满。现在我们跟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搞得很紧张,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很不满;失业的知识分子和失业的工人不满意我们;还有一批小手工业者也不满意我们。在大部分农村,由于还没有实行土地改革,又要收公粮,农民也有意见。 总之,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决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样一来,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就孤立了,地主阶级就孤立了,台湾、西藏的反动派就孤立了,帝国主义在我国人民中间就孤立了。 请回答:(1)造成当时紧张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要摘抄原文)(2)材料指出当时面临的矛盾很多。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3)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还要和民族资产阶级搞好关系?(4)在此,毛泽东提出了什么战略策略?人民政府是如何实施的? 11.20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事件,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有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没收官僚资本企业   D.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12.建国初期曾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合理调整,对其中“合理”的正确理解是A.剥夺资本主义的资本所有制          B.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C.使私营工商业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  D.使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获得较大发展 13.建国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实质目的是A.把私营工商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  B.把私人经济逐步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C.确立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 D.促进私人工商业的发展 14.在稳定物价的两场斗争中,人民政府对不法商人斗争取胜的最关键因素是政府A.掌握了大量的物资商品             B.通过行政手段的干预C.建立强大的国营商业系统            D.健全的国家金融体制 15.下列关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国民经济能够恢复和发展的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②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③国内长期战乱局面的结束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⑤人民政府对经济秩序的整顿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 16.建国初期国营经济建立的作用是①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基础②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准备了物质力量③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④有利于工矿业的民主改革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17.解放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这主要表现在A.全国物价得到稳定B.土地改革胜利完成C.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D.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 18.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保护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革命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民族资产阶级拥护中国共产党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弱小   D.发展民族经济,抵制外来经济 19.建国初期在工矿企业进行的民主改革与生产改革,其作用不包括 A.废除了各种压迫工人的制度          B.恢复发展了私营资本主义经济   C.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D.废除了不合理的管理制度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此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社会生产、公营和私营的)与合作社(变工队在内),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也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简单言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胜利。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现在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                        ──《毛泽东书信集》第238~239页 材料二 1953年,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三 毛泽东的民粹民主思想及其本质上的小农倾向和他对“共同生活、共同劳作”的农民理想的浪漫称颂,使他把“人民”这一概念仅仅理解农民群众(因为农民毕竟是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并导致他高度评价他相信农民所具有的那种自发的革命性。……如果说,毛泽东因其民粹主义思想而被证明不是一个纯粹的列宁主义者,那么,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中,正是这些平均主义的民粹主义思想对成功地实现一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发挥了积极作用。 ──(美)莫里斯·迈纳斯《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第58~60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其中能体现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 (2)材料三是美国人莫里斯·迈纳斯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并简述理由。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综合能力提高 1、在全国基本上消灭了剥削和剥削阶级的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全国大陆的解放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2、以下各项属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是①加工订货的初、中级国家资本主义②合理调整公私关系③实行赎买政策④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对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和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              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完成这两大任务 A、同时进行   B、先工业化后改造    C、同时完成      D、先改造后工业化 5、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所谓初、中级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含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 A、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所有制改造      B、加工订货的方式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C、民主改革的方式使工人当家作主      D、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干预生产过程 6、下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构成,它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形态属于 类型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9.1%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人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不足1% 个体经济 71.8% 7.1% A.社会主义经济                    B、资本主义经济   C.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D、新民主主义经济 7、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是 A、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B、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C、建立民主协商政治制度            D、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8、“一五”计划方针体现出党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 A、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相结合   B、国家经济各部门有重点、按比例协调发展   C、用掠夺农民的手段为重工业积累资金   D、发展生产,同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化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10、“上层建筑一出现,它就成为极大的积极的力量,积极地促进自己基础的形成和巩固,采取一切办法帮助新的制度去根除、去消灭旧的阶级。”试就新中国诞生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11、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在农村中大力推行合作化运动目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A、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剥削制度   C、在农村中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D、提高生产率,改善农民生活 12、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体现的基本特征是 A、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并举        B、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   C、发展生产力和培养人才并举          D、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兼顾 13、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总任务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这表现在①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规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③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④要逐步实现工业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 14、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①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②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也明确指出:“如果认为我们现在不要限制资本主义,这是完全错误的。……如果认为应对私人资本主义限制的太大太死,或者认为简直可以很快进入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也是完全错误的。” 材料二 进入1956年以后,公私合营急速转入高潮,其中北京仅用10天就完成了全市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到年底,全国私营工业企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企业人数的89%参加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象纳入了公私合营。                                                    ──摘自《走向历史的深层》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认识及其实践。要求:表述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16、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7、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8、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19、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 A、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20、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来实现的,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是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②限制资本主义剥削③受到人民政府的管理和工人的管理④带有若干社会主义性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就下图回答1953年~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有何重要影响?并分析该时期我国重点建设的特点及其成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综合能力提高 1、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民群众具有无限创造性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2、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后果不包括 A、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B、导致工农业生产的严重下降   C、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导致中苏关系的最终破裂 3、为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观点奠定了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A、民主革命的胜利                     B、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中共八大的决策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影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A、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                 B、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C、三大改造过急过粗                  D、指导思想“左”倾错误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最初是由于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  B、反右派斗争的影响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影响 6、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报告是为了①指导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需要②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的需要③总结本国建设经验的需要④澄清世界性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带来的思想混乱的到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7、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同时,社会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存在着一部分小生产者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党的这一文件在实际上 A、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   B、修改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   C、提出了改造小生产者以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D、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矛盾 8、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我们的方向,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这反映出当时 A、党中央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B、党和国家加快改造步伐,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C、党和政府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   D、为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9、1962年7月,全国大约有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农村阶级斗争出现新动向              B、人民公社制度被取消   C、农村政策出现了右倾动向             D、适应生产力状况调整政策 10、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失误的主要原因有①对苏联建设模式的教条执行②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③对经济落后大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不足④对掌握经济规律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11、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天朝田亩制度》相似的共同点 A、所有制形式引起农民不满             B、超出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导致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D、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和反抗 12、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后,从5月8日到6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先后召开了13次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座谈会;5月15日到6月8日,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第八办公室联合召开了25次工商界人士座谈会。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提出了大量的批评和建议。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整风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党和人民的团结   B、引蛇出洞,让资产阶级右派分子自我暴露   C、彻底清除王明“左”倾机会主义流毒   D、进行反右派斗争,打退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 13、195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违背了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B、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14、下列运动中,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的是 A、“反右倾”斗争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    D、“文化大革命”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要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国家的社会生产力”,“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1956年报刊关于总路线的宣传 材料二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会议正式决定1958年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会后为了在余下的四个月时间里(前八个月只生产钢400万吨)完成……1070万吨的任务,在全国掀起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砍树挖煤,找矿炼钢,建起了上百万个小土高炉、小土焦炉,用土法炼铁炼钢。……1958年底,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总路线的宣传,从思想路线上说失误何在? (2)我国在十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建成的大型钢铁基地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概括大炼钢铁运动的危害有哪些? (4)结合材料,为什么“大跃进”没能实现经济建设的真正跃进? 16、人民公社体制的存在 A.10多年         B、20多年        C、30多年          D、40多年 17、造成1959年~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合作协作 18、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针对 A、克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19、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会议)书面报告着重指出工作中发出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一、生产计划指标过高,基本建设战线太长,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严重失调;二、在人民公社工作中,曾经混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急于过渡,违反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原则;三、不适当地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许多完整的工业体系……四、对农业增产的速度估计过高,对建设事业的发展要求过急。 产生缺点错误的原因: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在建设工作中经验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几年来党内不少领导同志不够谦虚谨慎,违反了党的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传统作风,削弱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这就妨碍了党及时地尽早地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 报告强调: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原则是正确的。这几年工作成绩是伟大的,缺点和错误是第二位的。 材料二 刘少奇在大会上讲话:关于“三面红旗”,我们现在都不取消,都继续保持,继续为“三面红旗”而奋斗。现在,有些问题还看不清楚。但是,经过五年、十年以后,我们再来总结经验,那时就可以更进一步作出结论。 材料三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凡是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 材料四 林彪在会上的讲话:最近几年的困难,“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照着毛泽东的指示、毛主席的警告、毛主席的思想去做”。“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 ──以上材料均为《七千人大会》的文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七千人大会上中共中央“报告”的基本内容。 (2)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析刘少奇、毛泽东、林彪在会上的讲话。 (3)据上述材料,对七千人大会的历史作用做出综合评价。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双基金题一 1、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是 A、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          B、中共中央发出“十六条”   C、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D、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 2、“文化大革命”初期掀起的红卫兵运动的最本质的特点是 A、无政府主义                      B、自发兴起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破坏了工农业生产 3、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反右派斗争②“反右倾”斗争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红卫兵运动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4、《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下列内容与此不相符合的是 A、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二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5、“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A、吴晗发表《海瑞罢官》             B、《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发表 C、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          D、《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6、在文化大革命中,上海“一月革命”对全国造成的直接影响不包括 A、大串联扩展至全国各地              B、各省市掀起夺权高潮   C、各地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D、武斗事件普遍发生 7、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1967年的二月抗争 A、力图抵制“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要打倒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C、反对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         D、反对红卫兵运动向全国发展 8、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①实质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②经受了一定的锻炼③实践证明这种行动在全国是不必要的④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相当的困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9、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缓解了当时城市的就业压力          B、缩小了“三大差别”   C、知青、干部经受了劳动锻炼          D、造成了人才断层,断送了工作和科研 10、“文化大革命”中全国性的大动乱始于 A、姚文元对吴晗的批判            B、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C、红卫兵运动                         D、“一月革命” 1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实质是 A、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冲突          B、霸权主义和反霸权主义的斗争 C、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D、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结果 12、1971年11月14日,毛泽东指着叶剑英对人讲:“你们再不要讲‘二月逆流’了。‘二月逆流’是什么性质?是他们对付林彪、陈伯达、王洪文的”,上述材料表明 A、毛泽东承认“二月逆流”是一个错误  B、“二月逆流”是一场反对林彪集团阴谋的斗争   C、“二月逆流”不以反对“文革”的“左”倾错误为目标   D、毛泽东认识到“左”倾错误的危害并着手纠正这一错误 13、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是为了 A、反修防修                      B、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C、抵制国际反共逆流                  D、批判《海瑞罢官》 14、“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能够得势的主要原因是 A、毛泽东的支持                      B、群众被蒙骗   C、“文化大革命”践踏了民主和法律      D、善于伪装和钻营 15、“文化大革命”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错误 B、建国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C、我国周边形势严峻           D、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16、被诬为“二月逆流”的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主要是针对 A、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B、“全面夺权”高潮的出现   C、刘少奇被打倒                    D、林彪集团策动武装政变 17、下列推论盛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大前提: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小前提:17年来,资本主义在各个领域全面复辟   结论:所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这个推论 A、大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与结论错误 C、小前提正确,大前提与结论错误       D、大、小前提与结论都是错误的 18、“文化大革命”中的干部下放①使他们经受到劳动锻炼②克服了党内的腐败现象③耽误了干部的工作和研究④给国家现代化建设造成了损失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上海“一月夺权”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红卫兵运动狂热掀起                 B、上海市委、党委被“造反派”控制   C、康生、陈伯达等搞乱军队             D、“文革”小组要整倒党内老同志 20、中央文革小组基本上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职能是在 A、发出五一六通知不久              B、上海“一月革命”不久   C、围攻所谓“二月逆流”不久             D、把刘少奇“永远开除”不久 双基金题二 1、“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仍有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A、毛泽东一手抓革命,一手促生产   B、“文革”没有全面破坏经济工作   C、部分领导人采取了一些恢复和整顿经济的措施   D、“文革”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其“左”倾是指 A、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错误   B、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处理方式不当 C、建国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毛泽东个人专断的领导作风 3、“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影响不包括 A、局势再度混乱,国民经济急剧下降    B、广大群众进一步认识了“左”的错误的实质 C、加深了广大群众对“四人帮”真面目的认识D、直接导致了四五运动爆发 4、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了“文革”中最好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A、中央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B、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C、极左思潮开始遭到彻底批判          D、“文化大革命”动乱接近尾声 5、下列各项有关周恩来的活动中,最能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是 A、粉碎了林彪政变                    B、批判极左思潮   C、调整国民经济                     D、积极解放干部 6、以下关于“文化大革命”后果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②严重毁坏了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③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被毁弃,国民的素质下降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④ 7、“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建设仍取得一些成果,原因有①“文革”有一定的进步作用②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全面整顿③广大群众干部对“左”倾错误的抵制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执行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8、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所作的努力有 ①着手恢复国民经济②批判极左思潮③积极解放老干部④进行全面整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文革”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有①南京长江大桥②湘黔铁路③兰新铁路④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主要针对 A、“批林批孔”运动                    B、“天安门事件”  C、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D、“二月逆流” 11、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共同原因是 A、       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估计错误       B、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对党的进攻 C、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D、部分领导权落入到资产阶级分子手中 12、邓小平全面整顿开始于 A、工矿企业      B、落实政策        C、文化领域        D、铁路运输 13、与“二月逆流”有相同意义的是 A、“一月革命”   B、“批林批孔”      C、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D、四五运动 14、“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教训是 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B、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C、       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5年3月5日)目前生产的形势怎么样?农业还比较好一点,……工业方面,现有的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去年一年,工业生产的情况是不好的。 (1975年8月18日)我对工业发展的有关问题讲几点意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整顿企业管理秩序。……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关键是建立责任制。……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1975年9月26日)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1975年9月27日)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农业要整顿,工业要整顿,文艺政策要调整,调整其实也是整顿。要通过整顿,……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1984年10月10日)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次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                     ──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 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5、1%,农业增长4、6%。这种状况表明整顿工业是卓有成效的。            ──摘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 要求:内容包括全面整顿的背景、目的、措施和意义。评述应成文,无须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伟大的历史转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双基金题一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其核心是 A、改革开放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思想目的是 A、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B、纠正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C、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两个凡是”观点的提出突出反映了 A、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维护          B、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   C、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盛行          D、党内始终存在两条路线的斗争 4、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于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意义有①纠正了“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已成功地实现了党的 A、工作重心的转移                    B、思想路线的转移   C、基本路线的转移                    D、指导思想的转移 7、中共八大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A、强调民主集中制                    B、纠正历史的冤假错案   C、实事求是的精神                    D、正确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其根本原因是 A、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决定纠正重大冤假错案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中,得到平反的有①恢复邓小平的职务②撤销了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③1957年错划的右派分子④天安门事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10、对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②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③邓小平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④决定恢复高考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在尚未恢复职务的情况下,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给中共中央写信说:“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材料二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60期刊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头版地位,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发表该文。文章先引用了华国锋的一段话:“正如华主席所指出:‘毛主席从来对思想理论问题采取极其严肃和慎重的态度,他总是让他的著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以后再来编写他的选集。’”接着文章列举了毛泽东是如何让他的著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考验的:毛主席一贯严格要求不断用革命实践检验自己提出的理论路线。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在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时候,写了一百零四篇按语。当时没有料到一九五六年以后国际国内所发生的阶级斗争的情况。因此,一九五八年在重印一部分按语的时候,毛主席特别写了一个说明,其中说:一九五五年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决战取得基本胜利的一年,这样说不妥当。应当说:“一九五五年是生产关系的所有制方面取得基本胜利的一年。在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以及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即思想战线方面和政治战线方面,则或者还没有基本胜利,或者还没有完全胜利,还有待于尔后的努力。”联系到当时思想政治领域内的斗争情况,文章强调:“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没有完全粉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四人帮’都设置了不少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对于这些‘禁区’,我们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科学无禁区。” 材料三 1978年6月24日,《解放军报》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一文。文中说:“华主席在去年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讲话,曾着重地指出:毛主席教导我们:‘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主席同夸夸其谈、理论脱离实际的坏作风作了一辈子的斗争……林彪、陈伯达、‘四人帮’这一伙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骗子,搞乱了很多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把党的优良传统给破坏了。我们必须用大力气把它纠正过来。” 材料四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说:“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这个争论很必要,意义很大。……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以上材料摘自刘文和、李艳《口号与中国》 回答: (1)根据材料一,邓小平提出“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其“准确、完整”这四个字的作用是什么?这一提法有何重大意义? (2)材料二列举了史实,说明毛主席让他的著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才编入选集,作者的真正用意何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两篇文章都是为了批判“两个凡是”,但两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到“两个凡是”。简要指出这两则材料在批判“两个凡是”上的技巧和策略。 12、邓小平指出:“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 13、70年代末,我国思想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其主要内容是关于 A、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              B、“两个凡是”的问题   C、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               D、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问题 14、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指的是 A、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B、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D、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15、1977年~1978年,中国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其中的“徘徊”主要指 A、打倒了“四人帮”,但邓小平没有重新复出B、纠正了“左”倾错误,但工作重心没有转移   C、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但坚持“两个凡是” D、结束了“文革”,但指导思想未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材料二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断言:“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材料三 1979年9月,叶剑英代表党中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经济和文化还不发达,搞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请回答: (1)材料二的论断对材料一的论述有何修改?导致修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联系1958年~1976年的重要史实,说明这种修改造成的严重后果。 (2)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论述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其不同点说明了什么? 双基金题二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环节是 A、强调在管理上的宏观调控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D、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其目的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改革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   C、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C、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D、解放生产力 4、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A、农村          B、城市          C、沿海地区      D、国营企业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所有制比新民主主义时期增加多了几种,其产生的根源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全面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C、我国迈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D、我国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已全面建立公有制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①专门化②商品化③集体化④社会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是 A、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C、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D、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 8、新时期以来,农村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是 A、大包干的实行   B、乡镇企业的兴起   C、生产力的提高  D、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开展劳务合作,发展国际经济        B、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1年春,安徽在一些地区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农业责任制。此后,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农村也作了试点工作。实行生产责任制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生产计划、大农活安排、抗灾、用水和分配方面的统一。 材料二 1962年,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在《关于农村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中的混乱,是造成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克服平均主义,必须有严格的生产责任制。 材料三 1979年1月,安徽凤阳县犁园公社小岗队18个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从此以后,农村生产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当时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可包干到户)。后来全国主要采用把土地包干到户经营,不定额,不计酬,不统一分配,有人形象地称为“自负盈亏”。 请回答: (1)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初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原因。 (2)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与1979年以后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何异同? (3)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刚刚实行即被批判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尖锐斗争的 表现”。1979年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后,有人说中国农村又回复到农业合作化以前的状况, 中国农村必将两极分化,地主阶级将再次出现,剥削制度将在农村复辟。请结合材料简要述 上述观点。 11、观察下列三幅图反映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经济建设成就的地图: 图 一                                  图三 图二 请回答: (1)图一反映出的经济建设成就有何特点?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有哪些? (2)图二与图一相比,经济建设成就有何新特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 (3)图三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建设格局,形成这一格局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4)通过上述三幅图的时代特征,概括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国产业变化统计表 年 代 农业 制造业 第三产业 1952年~1957年 53、6% 18、5% 27、9% l972年~1977年 33、0% 39、0% 28、0% ──根据G·罗兹曼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八大根据综合平衡的原则,明确指出,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根据原料、资金的可能和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轻工业;并且大力发展农业,相协地及展运输业和商业……                         ──摘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1975年发达国家中产业结构统计表 国 别 农业 制造业 第三产业 联邦德国 3、0% 48、0% 49、0% 英 国 2、0% 36、0% 62、0% 日 本 5、0% 44、0% 51、0% ──根据B·纲耶夫主编《今日西欧》 请回答: (1)分析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2)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上述变化的原因并加以评价。 (3)对照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情况。 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①集体经济②个体经济③私营经济④外资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不同点是 A、相互影响和推动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同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              D、改革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 1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C、是长期农村改革经验的总结          D、适应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6、我国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也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二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化,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化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以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结合有关的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为什么? (3)结合有关材料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有什么必要性? (4)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观点分析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实质。你对今天的改革有什么认识?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双基金题一 1、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内容是①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奋斗目标③制定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④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任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道路中,提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思想有①正确处理十大关系②中共八大的战线政策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④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3、下列不是中共十三大的主要内容的是 A、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中共十三大,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其中“一个中心”是指 A、 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             D、以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心 5、邓小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政治路线,邓小平概括为 A、走自己的路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              D、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7、不是导致1989年政治风波的原因的一项是 A、当时党的领导人贯彻四项基本原则不力 B、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国际形势的影响   D、由于极少数人的煽动,出现了摆脱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潮 8、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②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④海南全省成为经济特区 A、②④①③       B、②④③①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倾向。 ──摘自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摘自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 请回答: (1)结合你的认识,指出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的主要历史依据。 (2)结合你所学知识,归纳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3)根据材料,结合你的理解,扼要指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 10、中共十三大和中共八大对中国国情的分析最重要的相似之处是 A、国内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  C、人民内部矛盾已开始处于突出地位   D、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符合 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能并存        D、计划经济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2、曾作出决定把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主要任务的会议有①七届二中全会②中共八大③十一届三中全会④八届十一中全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3、1980年1月,邓小平说:“现在,特别是青年当中,有人怀疑社会主义制度,说什么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这种思想一定要大力纠正。”他说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B、重申四项基本原则   C、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D、要求清除“左”倾思想的流毒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全国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年 份 年末总人口数(万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956 62828 31、9 11、40 20、50 1957 61693 34、03 10、80 23、23 1958 65994 29、22 11、98 17、24 1959 67270 24、78 14、59 10、19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全国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表 年 份 年末总人口数(万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961 66859 18、02 14、24 3、78 1963 69172 43、37 10、04 33、33 1965 72538 37、88 9、50 28、38 l967 76368 33、96 8、43 25、53 1969 80671 34、11 8、03 26、08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全国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表 年 份 年末总人口数(万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971 85299 30、65 7、32 23、33 1973 89211 27、93 7、04 20、89 1975 92420 23、01 9、32 15、69 1977 94974 18、93 6、87 12、06 1979 97542 17、82 6、21 11、61 材料四 随着人口的增长,世界自然环境承受的压力正在日益增长。据统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沙漠化的面积正在逐步扩大,像淮河这样的重要河流已严重污染,给治理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化。世界其他国家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环境污染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如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污染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工厂毒物污染事件等等。                 ──以上均引自《中国统计年鉴》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根据说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我国人口变动的动态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人口出现这种动态的原因。 (3)结合材料分析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我国领导人曾提出“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左”倾思想也曾错误批判马寅初的“节制人口论”新学说。可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却不遗余力地提倡计划生育,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一观念变化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15、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中国工业建设突飞猛进,主要原因是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了经济特区   C、坚持把工人放在经济建设首位       D、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中共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其中第二步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A、人民生活摆脱贫困                 B、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人民生活实现温饱                 D、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17、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18、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C、坚持民主集中制                    D、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 19、阅读下列材料: 江泽民在报告中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总结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丰富经验,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请回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由哪些方面组成,并指出每一方面的前提条件和中心内容。 双基金题二 1、通过“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会议是 A、六届人大二次会议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二大                     D、党的十三大 2、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在 A、《中英联合声明》                  B、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C、《告台湾同胞书》                  D、《联合声明》 3、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重大意义是 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稳            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现代化   C、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4、邓小平关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解决了我国建设与发展中长期没有解决的全局性的问题是 A、把工业化与现代化结合起来  B、把传统产业革命与迎头赶上的新科技革命结合起来   C、把工业化、现代化与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结合起来   D、把现代化与人民生活改善结合起来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多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25年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 材料二 澳门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西岸的一个半岛上,旧称“香山澳”、“濠镜澳”。早在22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澳门地区就属中国的版图,她先后被划归广东省的番禺县、东芜县、香山县等地。此外,这里出土的5000多年前的文物(彩陶、石斧等)经专家鉴定,与广东省珠海一带出土的文物同属于一个文化体系,南宋末年,50万南宋军民曾在这里抗击进攻的元军,民族英雄文天祥就在澳门附近的零丁洋上,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佳句。 材料三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舟触风涛,请求借地晾晒渍水贡物,通过贿赂明朝地方官员,获准在澳门上岸,并逐渐强盖房屋,但直到鸦片战争前,明、清政府仍对澳门有效地行使主权和治权。 1845年,葡擅自宣布澳门为自由港,继而关闭清政府设在澳门的海关,驱逐驻澳门的海关官员,占领了澳门半岛。1851年和1864年,分别占领氹仔岛和路环岛。 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规定中国允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但该条约仍然明确了中国对澳门的主权,澳门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而只是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国领土,1928年,该条约期满失效,但葡仍占领澳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政府宣布不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同时对港澳实行“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暂时不急于收回香港、澳门,但声明港澳都是中国领土。 材料四 1999年12月19日午夜,世人瞩目的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一座临时场馆内举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于澳门冉冉升起的同时,解放军驻澳部队开进澳门,中国外交部驻澳特派员公署启用。 请回答: (1)闻一多《七子之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七子”指列强在近代割占的我国哪七块领土?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指出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主要依据。(不得摘抄原句) (3)中国能够对澳门行使主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现在我党对澳门行使主权后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6、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 7、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C、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8、“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提出时针对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港澳问题 9、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摘自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知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光复大陆。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合作,而不提中国共产党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放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摘自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摘自台湾《中国导报》 材料六 行政院长萧万长今天在立法院表示,以第二次辜汪会谈为起点,只要有助于两岸和平发展及国家民主统一的议题,都可以开展沟通对话,期能双方合力耕耘,使两岸关系拨云见日,迎接春暖花开时节。──摘自中国社台北1998年2月20日电 请回答: (1)材料二和材料一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3)材料四与材料五在祖国统一上有何异同点? (4)结合材料六、材料七,你对“两岸关系拨云见日,迎接春暖花开时节”怎样认识? 11、香港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标志着①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②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③香港人民从此过上了社会主义幸福生活④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1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①在台湾岛内外逐渐引起强烈反响②促进了两岸的缓和和交流③得到全体台湾人的一致拥护④使台湾人到祖国大陆经商、旅游的人不断进多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13、“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指的是 A、两种管理制度  B、两种军事制度   C、两种法律制度  D、两种社会制度 14、下列涉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文件有①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治工作报告》②《告台湾同胞书》③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害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既嗣后世袭王位者,长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1860年10月24日《中英北京条约》:“将粤东九龙司一区……付予大英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 1898年6月9日《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英国租借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及附近200多个大小岛屿(即所谓“新界”,约占香港地区总面积的91%),租借期为99年。 材料二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开始了3年零8个月的日占期。1942年10月中英谈判中,国民政府要求终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收回新界,遭到英方拒绝。在1943年11月开罗会议上,丘吉尔公开反对在亚洲及中国实行大西洋宪章,并声称要让英国国旗在香港上空高高飘扬,他说:“我们也有我们的传统,只要我在白厅的一天,我就要坚持这些传统和维护大英帝国。” 材料三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指出:“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香港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2)材料二反映出什么问题?丘吉尔所谓的“传统”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邓小平的原则立场是什么?此后中英两国就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办法谈判的结果是什么? (4)从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不同结果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或结论? 16、 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和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这段话的含义是①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②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③国民党不作为地方性代表参加会谈④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关于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①宣布一定要实现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②宣布采用和平统一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③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商、旅游④建议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邓小平指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就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②香港、台湾也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③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台湾行使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19、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条件有①中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②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发展③切实可行的“一国两制”构想④人民的共同愿望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民族团结和外交成就  基础金题一 1.我党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法是 A.通过暴力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B 根据少数民族意愿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   C.利用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取代剥削经济   D.采取保留一部分剥削经济的办法,最后自行演变成社会主义经济 2.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民主改革”的确切含义是 A.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C.建立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         D.实行民族平等,共同发展政策 3.以下是西藏自治区今昔比较表 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土改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在西藏确立   C.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D.改革开放政策在西藏的实行 4.我国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要通过①民主改革②土地改革③习俗改革④民族区域自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 A. 民族之间平等   B. 民族区域自治  C.共同发展繁荣  D.经济优惠政策 基础金题二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席位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推动达成了《关于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2.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 ④一大片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 3.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主要特点 A.发展与邻国的关系                  B.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4.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政策的史实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B.苏联给中国贷款3亿元   C.发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周恩来出访印、缅 5.最早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文件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下列对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表达了拥护国际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愿望   B.它适用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   C.已成为解决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D.它仍然适用于当今和平和发展的时代要求 7.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一度出现了尖锐复杂的斗争,这主要是因为 A.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B.美国和西方殖民国家在会外进行破坏   C.亚非新兴民族国家缺乏团结反帝精神  D.少数国家代表在发言中影射攻击中国 8.新中国成立初期展开外交活动的首要目标是 A.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B.提高国际地位   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D.制定外交原则 9.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表明中国在执行 A.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则                B.社会主义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务实的外交策略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材料二 1949年10月,新中国政府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策,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三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80寿辰庆典,同斯大林会谈有关两国关系问题及其他问题;二是处理1945年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是二战后,美、苏、英三国首脑背着中国所达成的有损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产物。……(1950年2月)两国外长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即由中苏共管改交中国,修正了《雅尔塔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 依据以上材料,评述新中国建国之初的外交政策。 要求:包括外交政策的内容、原因、评价等几方面。 11.建国初,我国外交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包括 A.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   C.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D.帝国主义东方战线已被冲破 12.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最突出的特点是 A.美国积极制定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B.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   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D.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在欧亚建立 13.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14.鉴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面对两大阵营的尖锐斗争,中国政府采取的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15.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下列大事,按其发生时间先后排列应是①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②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③派团出席万隆亚非会议④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16.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D.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17.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18.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19.下列不属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是 A.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B.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提出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基础金题三 1.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了“被孤立”的局面,对这种局面的认识是A.这是中国外交的伟大成就             B.这是中国外交的失败   C.这是中国“狂妄自大”的必然结果       D.这是中国的正确选择 2.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A.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行为 C.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中日邦交正常化                     B.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缓和                      D.与苏联改善关系 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9年 5.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A.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                 B.中国拒绝苏联的要求   C.中苏意识形态的分歧                 D.苏联停止对华的援助 6.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这表明①美国放弃敌视中国的立场②中国外交政策有所调整③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④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⑤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20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环境恶化,主要是因为 A.中美关系继续紧张                   B.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C.美苏开始争霸世界                   D.文化大革命开始 8.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的原因不包括 A.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B.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C.中国实行“一大片”方针               D.美国坚持孤立和敌视中国的政策 9.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中国交往的大国沙文主义表现在①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协议②要求在中国建设两国共有的长波电台③要求在中国建立一支共同的潜艇舰队④希望中国公开表示不对台湾使用武力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10.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C.坚持不结盟政策                    D.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美)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联系和交流会是互相有利的。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 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摘自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 材料二 (中美)双方决定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其他方面的联系,为继承发展中美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共同作出重大努力。 ──摘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材料三 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威廉·丁·克林顿的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于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六日到十一月三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就国际形势,中美关系以及两国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富有成果的会谈。双方同意,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于共同承担责任,努力实现21世纪的和平繁荣是重要的。双方同意中美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分歧;双方有重大的共同利益,决心共同本着合作和坦诚的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取得具体进展。中美……在加强双边经济发展、贸易、法律、环保、能源、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与合作及两国军队往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 两国元首决定,中美两国通过增进合作,对付国际上的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双方同意,从长远的观点出发,在中关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基础上处理两国关系。 中美两国同意两国元首定期访问对方首都。 两国同意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建立元首间通讯联络,以便利直接联系。 两国还同意,两国内阁和次内阁级别官员定期互访,就政治、军事、安全和军控问题进行磋商。                                                ──摘自1997年《中美联合声明》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中美双方在合作领域方面有何变化? (2)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中美双方在规定继续保持对话和磋商方面有何变化?(不得照抄原句) (3)你认为江泽民主席访美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它意味着什么? 1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成就是①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③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④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中日建交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③中美建交④九一三事件的发生 A.④①②③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①④③② 14.新中国建立初期,与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则有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②一定程度上承认应有的外交关系③遵守平等互利的原则④取消各国在华的一切特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产生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政策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外长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罗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在联合国席位的斗争。 材料二 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提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九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各种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表1 “延期讨论”提案的表决情况(“延期讨论”提案只需要简单多数即可通过) 会 议 赞成 反对 弃权 在太席 总票数 赞成百分比 1951年六届 37 11 4 8 60 61 1952年 42 7 11 0 60 70 1953年 44 10 2 4 60 73 1954年 43 11 6 0 60 72 1955年 42 12 6 0 60 70 1956年 47 24 8 0 79 60 1957年 48 27 7 0 82 59 1958年 44 28 9 0 80 54 1959年 44 29 9 0 82 54 1960年 42 34 22 1 99 42 材料三 表2 1961年~1971年“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 会 议 通 过 反对 弃权 会 议 通 过 反对 弃权 1961年十六届 38 48  20 1967年 45 58  17 1962年 42 56  11 1968年 44 58  23 1963年 41 57  12 l969年 48 56  21 1964年     1970年 51 49  25 1965年 47 47  20 1971年 76 35  17 1966年 46 57  17   材料四 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去攻了美国”。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了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 (2)材料二中“中国侵略朝鲜”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表1中反映出从哪一年起美国的支持率开始下降?分析下降的原因。 (3)表2中1966年~1968年对中国“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1971年的表决情况如何? (4)材料四中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如何理解?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双基金题一 l.A 2.C 3.B 4.D 5.A 6.D 7.B 8.C 9.A 10. 变化:由准备放弃台湾到重新把台湾纳入美国在亚洲的战略体系。(或重新扶植台湾)准备放弃台湾的原因:认为国民党已无可救药;援蒋阻共会付出过高的代价,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台湾对美国西太平洋防线无足轻重。重新扶植台湾并阻止共产党解放台湾的直接原因是朝鲜战争的爆发。若中国共产党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美国在朝鲜、日本的利益,进而影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 影响:使中国面临更严峻的外部形势,造成台湾和大陆的分裂对立,使中国长期不能统一,直至今日。 11.B 12.D 13.C 14.B 15. (1)变化:由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把土地平均分给农民。 (2)原因:材料一反映的是国共十年时期的土地政策,此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的目的在于消灭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其生产革命的积极性。材料二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中共的土地政策的目的是调动农民抗日生产的积极性,同时联合、团结地主一致抗日。材料三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又变为阶级矛盾,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为了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 (3)说明的问题:农民是小私有生产者,保守私有是基本性,土地公有无法满足其土地要求,因而也无法最终调动其革命生产的积极性。若真正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实行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中共中央已意识到政策的不足之处,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进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土地政策。 (4)认识:中共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不断修正、完善党的政策,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16.A 17.D 18.D 19.C 20.A 21、 (1)限制富农。因“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 (2)减租减息,交租交息。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为了充分调动农民支持革命的积极性,壮大人民民主力量,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保护富农的政策,其目的是为了早日恢复农业生产,孤立地主。 (4)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双基金题二1.B 2.B 3.C 4.B 5.A 6.C 7.B 8.D 9.D 10. (1)由于社会经济改组和战争破坏,农民负担还很重,民族资产阶级团“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而恐慌。 (2)仍是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问题,即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作斗争,巩固人民政权。 (3)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是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4)策略:不要四面出击。实施:处理好国内各阶级、政党、民族之间的关系,以便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 11.A 12.D 13.B 14.B 15.D  16.B 17.C 18.A 19.B 20. (1)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工业化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必须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2)评论不正确,他只看到毛泽东重视农民,而没有看到毛泽东的深层思想,即: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可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基础;革命任务是获得机器,实现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的转变,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毛泽东不是一个民粹主义者,而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参考答案: 1、D 2、B 3、C 4、A 5、B 6、D 7、A 8、D 9.D 1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人民政权在下面三个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 (1)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权,建设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方面: ①追歼残敌,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大陆彻底摧毁国民党的反动政权。 ②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保卫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③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改变旧的所有制,建立新的所有制方面: ①继续进行土改,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②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③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3)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工业化建设方面: ①1949年~1952年采取种种措施,克服财政困难,恢复国民经济。 ②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的史实,充分说明了人民民主政权建立以后,是积极地促进新基础的形成和巩固,帮助新的制度去根除、去消灭旧的基础和旧的阶级。 11、B 12、B 13、C 14、B 15、建国初期,由于生产力落后和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为调动城乡私人资本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共中央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利用和限制的正确方针,并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中共的认识符合实际,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偏差,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速度过快,工作过粗,涉及面过大,未能注意改造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是实践中出现的不良问题同改造的成就相比是次要的。 16、B 17、B 18、D 19.A 20、D 21、 成就:形成以东北为中心的工业基地;铁路公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建成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京广线全线开通;西部建设取得成就,建成宝成、兰新铁路,建成通往青藏高原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大港、胜利油田建成,结束了“洋油时代”;工农业总产值大幅度增加,电力工业增长很快。 影响: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巩固了国防,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注重发展与国防和边疆经济密切相关的边疆地区的交通运输。 成因:当时我国工业基础特点是重工业十分薄弱,又受帝国主义的封锁、威胁、包围,必须尽快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增强国防实力巩固边防;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参考答案 1.D 2、D 3、C 4、D 5、A 6、C 7、B 8、C 9、D 10、B 11、B  12、A 13、B 14、B 15、(1)夸大主观能动作用,忽视客观规律。 (2)武钢、包钢。 (3)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矿产资源,造成严重自然灾害。 (4)根本原因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背离;客观上,在于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严重破坏,也在于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11、B 17、C 18、D 19、B 20、(1)承认党在领导经济建设上存在超越客观条件的指导性错误;从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特别是党的领导作风方面,分析了产生错误的原因;基本上肯定了“三面红旗”。 (2)刘少奇:对“三面红旗”的认识,采取等待实践检验、保留研究余地的态度。毛泽东:带头承担领导责任,勇于自我批评。林彪:推行个人崇拜,否定了毛泽东负有的主要领导责任。 (3)比较实事求是地对待已经认识到的缺点错误;对扭转经济困难起到重要作用;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没有从指导思想上彻底清理“左”的错误;林彪的发言对纠正错误和发扬党内民主,起了消极作用。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双基金题一 1、D 2、D 3、A 4、C 5、D 6、A 7、A 8、C 9、D 10、C 12、B 12、A 13、A 14、C 15、A 16、B 17、D 18、B 19、D 20、C 双基金题二 1、C 2、A 3、D 4、A 5、B 6、A 7、B 8、C 9、C 10、C 11、A 12、D 13、D 14、A  21、背景:“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提出全面整顿。 目的: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措施:整顿企业管理秩序,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调动积极性;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意义:系统纠正了“文革”错误,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是1978年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 伟大的历史转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双基金题一 1、C 2、D 3、C 4、D 5、A 6、B 7、C 8、B 9、B 10、D 11、(1)作用是既否定了“两个凡是”,又蕴含着要纠正错误的东西。把“准确”二字放在前面,更突出了要否定和纠正错误的意思。这一提法击中了“两个凡是”的要害,成为全党走出“两个凡是”的禁区,开辟思想解放道路的先导。 (2)用意是说明毛泽东在1955年所作出的这一论断,经实践检验是错误的。同时也证明了毛泽东的话并非全都是真理,因此对毛泽东也就不能“两个凡是”对待。根据当时客观斗争形势,避开正面冲击,所以两篇文章都巧妙地借用华国锋的话来批判“两个凡是”;都打着深入批判“四人帮”的旗号批判“两个凡是”。这样,好使“两个凡是”派无可回击可击,又论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正确观点。 12、A 13、D 14、A 15、D 16、(1)从理论上修改了我国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 主要原因:党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高估及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严重后果: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反右倾”等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造成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发生“文革”十年浩劫,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盛行。 (2)共同点:都注意突出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强调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不同点: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的提法,理论上不完全准确,没有全面地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后,既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同时又很不完善,其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相矛盾。而叶剑英的讲话不仅提出了社会制度是一个由不成熟、不完善向更高级发展的运动过程,而且初步表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其不同点说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科学化。 双基金题二 1、D 2、A 3、A 4、A 5、C 6、B 7、C 8、B 9、C 10、 (1)农业生产力下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混乱。 (2)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在保持耕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经营管理的责任制。但也有差别,20世纪60年代是经营管理中的部分责任制,1979年以后是经营管理的全部责任制。 (3)两个时期生产责任制都是在保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不是所有制的改变。因此,不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也不会回复到农业合作化以前的状况。虽然责任制会造成贫富差别,但由于土地公有,不能买卖,所以地主阶级不会出现,剥削制度也不会复辟。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责任制实行以后,多劳多得,真正体现了这一分配原则。 11、 (1)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方面,东北成为重工业基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苏联的援助;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援。 (2)能源(石油)建设和国防科技成就突出。周恩来等老干部和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人的艰苦奋斗。 (3)“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 (4)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道路。 12、(1)农业(第一产业)的比重有较大下降,工业制造(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较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上没有变化。 (2)党和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是把发展工业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对第三产业只要求在工农业优先发展的前提下有相应的发展。我国的人口众多而工业基础薄弱,党制定的优先发展工业和农业的战略是合乎国情的。但是,对第三产业重视不够也反映出计划经济的特点。 (3)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3、B 14、C 15、D 16、B 17、(1)以进行集中生产合作化的方式进行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改革前的集体生产变为家庭为主体的个体生产。 (2)不是。因为改革不是要取消集体经济,而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集体经济。  (3)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发展速度太快,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因此有必要退回去。 (4)实质是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促进生产更快地发展。认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参考答案 双基金题一 1、D 2、A 3、C 4、B  5、D 6、A  7、B 8、A 9、(1)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渐发展起来;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集体逐步制定和执行了使革命由惨重失败转为不断胜利的战略和各项政策,并在清除党内“左”、右倾错误影响的过程中,实现了全党空前团结和统一。 (2)基本条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呈多极化趋势;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失误,特别是“文革”教训,提供正反两方面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不断探索中稳步前进;苏联和东欧剧变,提供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3)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中智慧的结晶;其核心都是实事求是。 10、B  11、B 12、A 13、B 14、(1)有两次生育的高峰,一次低谷。第一次高峰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二次高峰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初期;生育低谷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70年代后逐步下降。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经济状况好转,人口快速上升。1959年~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加上“左”倾错误的影响,人口政策出现失误,人口再度高速增长。从70年代起,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 (3)人口的增长必须限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否则就会由于过度增长危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应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人口增长和自然环境的发展都有自身规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才不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4)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可以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服务。 15、D 16、B 17、A 18、B 19、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经济:前提是社会主义,中心内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前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心内容是依法治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文化:前提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心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双基金题二 1、A 2、C 3、B 4、D 5、(1)盼望祖国统一,早日回到祖国怀抱。“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大连、旅顺、广州。 (2)自秦以来我国历代政府实施有效管辖;考古证明澳门和大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体系;葡萄牙人非法占据澳门;中国历代政府始终领有澳门地区的主权。 (3)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6、A 7、C  8 、A 9、B 10、(1)材料一,蒋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材料二,周主张平等协商,和平统一。蒋介石打算反攻大陆,而蒋经国竭力保台。 (2)平等会谈,后又提出“一国两制”。 (3)共同点:海峡两岸都迫切希望祖国早日完成统一。不同点:材料四还提出统一的方式。平等会谈和统一的原则──独立民主。而材料六仅从历史角度指出统一的必要性。 (4)中华民族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只要双方都抛弃前嫌,以民族利益为重,总能达成共识。两岸关系的改善,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民族的全面振兴一定会实现。 11、B 12、C 13、D 14、B 15、(1)从19世纪40年代起,英国依仗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先后三次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了历来属于中国的香港地区。 (2)二战期间,国民政府要求收回“新界”,但不是全部香港地区,由于英方拒绝而失败。丘吉尔所谓“传统”,不过是侵略扩张和炮舰政策。 (3)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政府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设想的指导下,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地区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复香港。 (4)国民政府腐败无能,企图收回香港新界亦不可得。只有在中共领导下,国力强盛了,中国人民的夙愿才得以实现。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方案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典范,是顺利实现香港回归,加速祖国统一的战略方案。 16、A 17、B 18、B 19、A 20、(1)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武装占领香港岛,并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正式割占香港岛;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又强租今“新界”地区。 (2)主权问题。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和坚定性,具有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3)联合国大会决议,香港问题不是殖民地问题;根据国际法,中国对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没有义务继承。英方坚持过去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英国不愿放弃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4)中国提出了符合国情和香港历史现实的正确方针;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共同愿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世界上一些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范例。 民族团结和外交成就  双基金题一 1.B 2.B 3.A 4.A 5.B 双基金题二 1.D 2.D 3.B 4.A 5.B  6.B 7.D 8.A 9.D 10.评述要点:(1)原因: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苏联对待中国革命的不同政策;二战后出现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2)内容:与苏联结盟,同时坚持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独立自主原则;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但不拒绝与其他国家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3)评价:是新中国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为维护国家利益作出的正确选择;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企图,增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和国防安全。“一边倒”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不具有广泛适用性。 说明:如能具体指出不适宜国际形势的变化,不利于各国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或从其他角度正确指出其历史局限性,可酌情加分。 11.A 12.B 13.A 14.C 15.A 16.B 17.A 18.A 19.D 双基金题三 l.D 2.D 3.C 4.B 5.A  6.C 7.C 8.C 9.B 10.C 11(1)材料一中,只有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领域进行讨论,并只限制在人民之间进行联系和交流;材料二中,合作领域扩大到经济等方面,并扩大到政府之间的联系;材料三中,合作领域十分广阔,又扩大到高层对话和磋商、法律、环保、能源以及政治、军事、安全和军控等领域。 (2)材料一中,同意通过不同渠道、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材料三明确规定:两国元首定期访问对方首都;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建立元首间通讯联络;两国内阁和次内阁级别官员定期互访。 (3)取得最重要的成果是:共同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意味着双方认同了必须增进合作,共同对付国际上的挑战、共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努力;也意味着美国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12.A 13.C 14.C 15.C 16.(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并提出驱逐国民党集团,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要求。“驱蒋”与“纳我”同时进行。以美国为首的一系列国家以未承认新中国为理由,拒绝讨论中国的提案。 (2)“中国侵略朝鲜”是美国对中国的诬蔑。抗美援朝是为了打击美国对朝鲜的侵略并保卫中国。表1反映出直到1955年,美国的支持率基本在70%以上,从1956年开始下降。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外交活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理解和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斗争的支持。 (3)1966年~1968年,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反感,到1971年第26届联大,经过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得到广大主持正义的国家支持,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的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并通过驱逐台湾国民党集团代表的提案。 (4)这是中国取得的胜利,表明中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美国等国家的阻挠及其制造的两个中国阴谋的破产,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已经不是美国一统天下的时代了;美国自二战以来称霸世界的地位受到动摇。因此,中国的胜利是“历史的转折”。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