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能力培养与测试(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能力培养与测试(二)

ID:301689

大小:43.14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七节 新思想的萌发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龚自珍  B.林则徐  C.魏源  D.徐继畬 2.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 的主要含义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魏源作为新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其突出贡献在于 A.关心时局,勇于探索新知  B.编写《海国图志》,介绍外国史地  C.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影响深远  D.主张引进西方技术,研制新式兵器 4.下列关于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畬等倡导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②其思想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③都主张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④都未能完全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反映了 A.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救国道路的愿望  B.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要求革新政治、发展经济的愿望  C.农民阶级向西方寻求真理和建设国家的愿望  D.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6.《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政治上实行议会政治  B.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  C.文化上提倡兴办新式学校  D.外交上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 7.《海国图志》序言中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上引言论反映出作者 ①主张与外国礼尚往来②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③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④学习西方优长旨在抵御外国侵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资政新篇》写道:“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人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表明洪仁玕的对外政策思想是 ①愿与外国交往和通商②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③主张实行对外开放④不准外人干预中国内政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填空题 9.鸦片战争以前,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是______,但也出现了一些注目现实、提倡“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家,其代表人物是________、林则徐、魏源。 10.继《海国图志》之后出现的介绍世界知识的重要书籍有姚莹的《_______》和徐继畬的《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2: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150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摘自《资政新篇》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历史背景,请回答: 有人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你认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要求:表述应成文,限150字以内。 四、问答题 12.鸦片战争以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其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是什么?那个时代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D 5.A 6.A 7.C 8.D 二、填空题 9.程朱理学 龚自珍  10.康輶纪行 瀛环志略 三、材料解析题 11.①不正确。②《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实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公有制,实质上是一种平均主义的空想,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③《资政新篇》主张开设银行,鼓励私人投资,发行纸币,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与《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的平均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四、问答题 12.产生:①鸦片战争前,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看到封建统治的危机和腐败,提倡“经世致用”,倡导实行改革,为新思想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②鸦片战争失败促使他们从“天朝上国”的迷幻中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探求新知,萌发了新思想。 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魏源等人属于地主阶级革新派,其思想一方面带有“向西方学习”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封建纲常的色彩。这就是那个时代新思想的特点。 综合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夕,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因素最主要的是 A.清朝晚期政治腐败  B.封建制度已经衰落  C.军备废弛防御力差  D.战和方针举棋不定 2.在欧美列强中,英国之所以能率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主要因为 A.英国急于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中国禁烟对英商损失最大  C.英国率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D.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强国 3.道光皇帝任用林则徐严禁鸦片的主要目的是 A.保持清朝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B.保护小农经济防止其破产  C.维护清朝财政和军事秩序免遭破坏  D.防止鸦片对清朝官吏的腐蚀 4.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主要标志是 ①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破坏②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破坏③中国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④清政府成为外国侵略者的工具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B.中国第一次被酉方国家战败  C.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6.西方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租界是在 A.广州  B.上海  C.南京  D.天津 7.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是 ①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③西方列强迫切要求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④英法同俄国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列美国在华特权,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是 A.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  B.军舰可出入通商口岸  C.军舰可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D.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 9.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又指令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扩广”,并说“这是一个关系最高无上利益的问题”。以上材料表明 A.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英法希望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C.英法策划提出“修改条约”要求  D.英法决定用战争来扩大侵华权益 10.沙俄违背《中俄尼布楚条约》而割占的中国领土是 ①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②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40万平方公里③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④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有①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②外资企业出现③西方国家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④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方式是 A.商品输出  B.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C.资本输出  D.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13.1865年,中国对外贸易第一次出现逆差,主要原因是①西方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②西方列强已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③外商操纵中国原料市场,压低中国出口商品价格④作为中国出口大宗的丝茶在国外没有市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满族与汉族的矛盾  D.儒家思想与拜上帝教的矛盾 15.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关系是 A.利用改造  B.继承发展  C.去旧布新  D.互为补充 16.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A.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  B.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17.太平天国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并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而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A.湖口战役,大败湘军  B.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  C.摧毁江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  D.三河镇大捷,解除安庆之围 18.太平天国后期,陈玉成、李秀成联合作战,不包括 A.打垮江北大营  B.三河镇大捷  C.再破江南大营  D.天京保卫战 19.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主要是因为 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  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20.鸦片战争后,中国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是 A.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程朱理学  B.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C.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学习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21.《海国图志》一书在当时的直接作用是 A.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B.引导人们了解外部世界  C.介绍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D.探索出强国御侮之路 22.《海国图志》和《资政新篇》的相同点是①主张向西方学习②目的是抵御外国侵略③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④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愿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2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为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摘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2: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位。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就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过唐吉诃德化了。” 材料3:莫克·维卡在同一封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摘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回答: ①材料1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②据材料2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③结合历史背景指出材料3中“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这句话的真实含意。 ④综合以上信息,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材料2:(农民全年收获)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25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以上材料均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按:《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每25家为一“两”作为农村基本单位,每“两”设一国库,一礼拜堂,由“两司马”管理。 材料3: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缘蒙天父父兄大开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经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直令镇守将佐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将佐施行。钦此。 ──摘自《太平天国》 回答: ①材料1规定怎样解决土地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指出解决的办法和《天朝田度制度》准备实行的土地制度的性质) ②材料2规定了怎样的分配制度? ③材料3中“照旧交粮纳税”是一种什么政策,其实质是什么? ④以上材料反映的政策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问答题 25.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结合你对“中国危亡”的原因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的认识,分析评论赵尔巽的这一观点。 26.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是怎样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A 5.A 6.B 7.C 8.C 9.A 10.A 11.D 12.B 13.C 14.B 15.A 16.C 17.B 18.D 19.C 20.C 21.B 22.A 二、材料解析题 23.①认为为保护鸦片走私而发动战争是不道德的。②造成战争的责任在中国:中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为道德观念而放弃利益是不明智的。③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从英国的侵略意图。④保护鸦片走私并为英国工业品(或棉织品)打开中国市场。 24.①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现土地公有。②实行一切产品归国库的平均分配制度。③所谓“照旧交粮纳税”,就是沿用清朝的旧制,向地主、自耕农按土地亩数征收田赋。实质是承认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④说明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土地公有、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太平天国只能根据现实的社会状况和国家的财政需要来调整和实行自己的政策。 三、问答题 25.赵尔巽把“中国危亡”的原因,归结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错误的。 ①18世纪上半期,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已经衰落,而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闭关自守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这是近代中国危亡的历史根源。 ②清政府的腐败和对外妥协,是中国危亡的内因。 ③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是中国危亡的外因,也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④早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十年,英国就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危亡”,实始于此。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它动摇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还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 赵尔巽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诋毁太平天国运动,是剥削阶级的偏见。 26.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但主要限于“五口通商”的东南沿海地区,而且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低关税,列强攫取了中国海关管理权,通商口岸也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西方列强凭借夺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和机器生产的廉价商品终于打开了中国市场,逐步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③1865年,中国对外贸易第一次出现逆差。④中国出口市场也逐步被外商操纵,低价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土特产品。 以上情况表明,19世纪中期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本章时间范围是由1861年至1901年,共40年的历史。这一历史阶段最基本的历史特征,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不断加深,直至完全形成。具体表现为下列四个特点: 第一、清朝政局的变动。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开始;主张对外妥协和好的慈禧太后勾结奕訢,通过“辛酉政变”夺取政权,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的腐朽统治;1862年,清政府向英法“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人民革命,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汉族官僚的势力扩大,掌握了清政府一部分军政大权;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行省,1885年又在台湾设行省,加强管辖;1898年戊戌变法,光绪帝被囚禁,慈禧太后宣布“亲政”;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在华的代理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的刺激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由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特点;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第三、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19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出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法战争后签订的《中法新约》,最先体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要求,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的程度大大加深了。《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大规模对中国资本输出,1898年又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成形成了。 第四、中国人民掀起“救亡图存”,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斗争。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在这一时期,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也兴起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总理衙门建立的影响”、“辛酉政变的影响”、“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的原因及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得出清朝政局变动的结论,从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事件。 3.通过学习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内容,认识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分析和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分析边疆新危机出现的原因及表现和中法战争的原因、影响,从而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腐朽、为政者的腐败无能,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事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5.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中国战败的原因,认识战争爆发和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得出《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6.通过归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的主要史实,得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的阶段,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能力。 7.通过分析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科学地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失败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具体进程中的曲折性,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8.通过对“扶清灭洋” 口号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辛丑条约》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完全形成” 的结论,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的能力。 9.通过本章有关历史材料的处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知识网络】 【学法指导】 1.外国侵略者将辛酉政变看成是自己的胜利,其原因是 A.政变削弱了清朝的专制统治  B.政变后顽固派改变了排外立场  C.政变使《北京条约》得以签订  D.政变后“最和外国人维持友好关系”的人掌权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能力,可用排除法来解答。《北京条约》签订是在辛酉政变发生之前,所以C项很容易排除;辛酉政变并没有削弱清朝的专制统治,也没有改变顽固派的排外立场,A、B两项也不难否定。正确的只剩下D项。 2.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A.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D.对外国经济侵略作了些抵制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有关洋务运动的基本知识。洋务运动是由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奕訢为首的洋务派搞起来的,他们引进一些西方的生产技术,开办了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某些抵制作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答案应是C项。 3.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含义,最主要的是由于它们 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派民用企业的诱导而兴起  C.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  D.都由私人投资兴办 【答案】C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近代企业的主要特征。近代企业产生的时间、条件和投资的方式都是外在的东西,而它的主要特征是机器生产,这是它与手工工场的最大区别。假如不是采取机器生产,尽管产生的时间在近代,也不能算近代企业。 4.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清军的武器装备落后  B.法军首先发起进攻  C.清朝海军实力不如法国  D.清政府采取“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 【答案】D 【解析】此题可逐项分析,A项虽然对战争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B项也不正确,战争的攻防是可以变化的;中法战争主要在陆地上进行,C项也不恰当;清军处于被动的原因只能从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方针中寻找,正是这个错误的方针,使得中国在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情况下,最终不败而败。 5.下列对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结局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B.清政府妥协退让,导致丧权辱国  C.中国对交战方输华货物的税率给于优惠  D.中国允许交战方在规定范围内对华投资 【答案】A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关于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结局相同之处的不正确表述,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该题四个选项要排除任何一个选项都不容易,要排除C、D两项,必须能准确再现《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尤其是正确答案A,很多学生一看有“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上就断定是正确表述,而对“中国战败”这四个字缺乏推敲,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对于这一历史结论,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6.甲午战争后,列强竞相对清政府贷款,是为了 ①攫取高额回扣利息②长期把持中国海关③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④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这是1997年全国高考题。此题要求学生明确甲午战争后,列强竞相对清政府贷款的目的,是一道“由果找因”的题目,旨在考查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的准确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虽然题目本身有不甚理想的地方,但渗透了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的因素,学生不难判断出D项是正确答案。 7.康有为向光绪帝递呈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答案】A 【解析】这是1997年全国高考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二,一是理解“施政纲领”的含义,它是指一个政党或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实现这种目标的做法。二是对《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应诏统筹全局折》向光绪帝提出了确定维新变法政策、选拔人才、改革中央机构三项主张和各方面实施新政的具体建议,因此A项是正确答案。而B、C、D三项内容则是此前康有为、梁启超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等论著中所阐明的内容。 8.1900年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 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  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  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 【答案】C 【解析】这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此题考查学生对清政府反人民本质的认识程度。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是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的,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尖锐的阶级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清政府不可能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也不可能从实质上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当义和团势力已达天津时,清政府看到了威胁,想加以利用;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是清政府可以利用义和团的基础。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题的正确选项应为C。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反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以便小资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之利尤普。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郡相仿效。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南海县志》卷21) 材料2: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1874年《捷报》卷12) 请回答 (1)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摘抄材料原句) (2)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①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②产品主要供出口,获利多。③机器缫丝业同手工缫丝业发生利益冲突。④机器缫丝受到旧习俗、旧观念的反对。⑤缫丝厂存在污染环境和工人技艺不熟练的问题。⑥陈启沅顶住各种压力,坚持办厂。⑦陈启沅研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 (2)两种答案:①陈启沅对该厂的生产与销售经营有方,管理得法,敢于坚持,勇于创新,使这一家早期民族近代工业能够成长并扩大了影响。②继昌隆应用近代技术和机器生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或生产方式),显示了对手工业生产的优越性,虽然会遇到各种阻力,但终究要发展起来。 【解析】这是1995年的高考题。此题问题完全从材料中来,又从材料升华、概括,可全面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处理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回答第(1)应可从质量、获利、行业冲突、观念、技术扩机器对环境等几个方面来提炼、归纳出材料叙述的陈启沅创办工厂和艰苦经营的情况。具体作答量,应一句句搜索。回答第(2)问要求对归纳出的情况进行综合概括,并加以理论分析,推导出结论,创业虽然艰苦,但陈启沅硬是顶住压力,坚持办厂,而且在缫丝技术上有所创新。这实际上反映了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初创时的共同命运。也说明了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0.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 【答案】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强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解析】本题是1994年全国高考第42题。该题审题中要找准的关键和重点在二、三两问。第二问的比较,不要把法国启蒙思想的内容都摆出来泛泛地比,而是要把与中国维新变法有关的部分(相似或相近)拿来比较;不是从所有方面比,而是只比“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不是比相同点,而是比不同点。这一问解题的正确思路应是:法国启蒙思想从舆论上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动员和准备;中国维新变法思想则促成戊戌变法。前者胜利了,后者却失败了。然后从这种不同出发设计的第三问,要求考生分析、探究其所以不同的根源(社会客观条件和思想理论本身两方面都要考虑),这一问答起来难度也最大。 【能力训练与测试】 *第一节 清朝政局的变动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是 A.总理衙门的设立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中国海关管理权被英国人控制  D.辛酉政变 2.下列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的正确排列是 ①设立总理衙门②成立上海会防局③辛酉政变④清政府“借师助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④②  D.③④②① 3.下列对辛酉政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发动辛酉政变借助了湘军的力量  B.辛酉政变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  C.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D.辛酉政变结束了八大臣辅政的局面 4.清政府和西方侵略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革命,始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B.太平天国运动中  C.义和团运动中    D.辛亥革命中 5.外国侵略者将辛酉政变看成是自己的胜利,其原因是 A.政变削弱了清朝的专制统治  B.政变后顽固派改变了排外的立场  C.政变后使《北京条约》得以签订  D.政变后“最和外国人维持友好关系” 的人掌权 6.清末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是由于 ①满洲贵族、八旗兵的腐化堕落②慈禧太后的倚重③汉族地主武装是对抗太平军的主力④外国侵略者的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 7.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外交机构由__________主持。同年,他又与慈禧太后联合发动了_________________。 8.清政府对抗太平军的主力首推___________。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__________”,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结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三、材料解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855年美国公使叫嚣:“从遥远的地方无法驾驭中国政府,到了它的身边,它就变得驯服多了。” 材料2:恭亲王奕訢于1861年1月初上奏:“近年来各路军机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加上新开口岸又多,“地方辽阔,南北相去七八千里,仍令其五口钦差大臣办理,不独呼应不灵,各国亦不愿从。” 材料3:英国公使致英国外相的信中说:“在过去的十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相信友好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不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 回答 ①材料1中“到它的身边”指的是什么权利?何时取得? ②材料2中奕訢的上奏经批准建立了什么机构?从材料中看出该机构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③材料1和材料2有什么联系? ④材料3所言何事?此事件对中国政局有何影响? 四、问答题 10.19世纪60年代初期,清朝政局有哪些变动?这些变动的总趋势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B 5.D 6.D 二、填空题 7.奕訢 辛酉政变 8.湘军 借师助剿 三、材料解析题 9.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58年《天津条约》中得到的。 ②总理衙门。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 ③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通过总理衙门影响,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④辛酉政变。从此中外反动势力走上相互勾结的道路。 四、问答题 10.①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是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在对待侵略者的态度上发生分歧。1861年秋,慈禧太后勾结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开始垂帘听政。③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相互勾结的道路,1862年,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④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汉族地主武装形成独立的军事体系,汉族官僚的势力扩大,在清政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趋势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