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能力培养与测试(七)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能力培养与测试(七)

ID:301694

大小:72.54 KB

页数:32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六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本章的时间范围是20世纪20年代,国共合作推动着中国革命迅速出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人民革命高潮,革命的失败促使中国共产党吸取教训,继续探索着革命的道路。 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共产国际最先提出建议并起了指导作用。随着“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孙中山起了关键作用。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统一了党内的认识,确定了合作的方针。这次合作的形式是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三大”的不足在于没有提出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由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出现了革命形势的高涨。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革命形势的高涨,使军阀内部发生分化,1924年10月,受革命思想影响的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结束了直系军阀在中央的统治。以此为契机,孙中山北上并得到中共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为民主革命作出了最后的贡献。全国开展了国民会议运动和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是国民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前所未有的打击,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随着两次东征的胜利和国民政府的成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军事基础。 1926年上半年,直奉军阀在帝国主义操纵下达成妥协,共同进攻革命势力。与此同时,革命阵营内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通过“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篡夺了军事领导权,致使国民革命潜伏着危机。北伐能够取得迅速胜利,从根本上说是革命力量的联合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决定的。 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直接威胁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帝国主义一方面通过制造一系列惨案直接干涉中国革命,另一方面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认为政变时机已经成熟,他们与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相勾结,于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久,汪精卫又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仍然坚持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路线,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这是导致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对孙中山发生转变、坚持国共合作发表北上宣言并为中国民主革命作了最后努力等事迹的学习,得出“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结论,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引导学生对各阶级在五卅运动中的表现进行分析,使学生分析出各阶级不同表现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5.分析北伐战争开始的原因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迅速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6.引导学生对大革命的兴起、高潮、转折和失败的过程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7.通过对国民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的讨论、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8.引用教材提供的史料、图片和地图,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知识网络】 【学法指导】 1.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有 ①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各种力量作为革命同盟军②中国国民党在当时各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③共产国际提出了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1998年高考第15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背景的理解和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别历史条件下分析的能力。提示考生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题干中所列①是国共合作的必要性,②是国共合作的可能性,③是国共合作的外部条件,④是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社会基础。因此备选项①②③④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 2.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准确表述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C.1923年的《中国国民党宣言》D.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答案】D 【解析】本题是1994年高考第7题。旨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与再现能力。对于政治基础的表述,考生往往容易记成“三大政策”,在学习时要注意相关概念不能混淆。 3.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 A.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强调反对国内民族压迫   D.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答案】D 【解析】本题是2000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第17题。旨在考查考生比较问题的能力。审清题于中的内容,关键词是“新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的政治主张”,实质是进行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三民主义的突出特点是民族方面提出反帝要求,民权方面提出凡真正反帝的个人及团体,享有自由及权利。解题时应该采用排除法: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A选项是新旧三民主义都不可能提出的主张;C选项是旧三民主义的内容,B选项迷惑性极强,考生出错的原因在于对“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的理解不准确。 4.“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表明 ①蒋介石逐步独揽大权②蒋介石发动政变的时机成熟③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④中共中央的妥协退让政策是错误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是根据1997年全国高考第34题改编的一道单项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的性质和影响的理解。1926年3月的“中山舰事件”是国共关系发展中的重要转折,蒋介石不仅打击了中国共产党,还打击了国民党左派,事件后蒋介石进一步掌握了军权。1926年5月的“整理党务案”,为他以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准备了条件。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①③④三个选项是正确的。而蒋介石要发动政变,还需与帝国主义以及各种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这种勾结到1927年4月才完成。 5.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B.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  C.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答案】A 【解析】本题是1996年全国高考题第15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民大革命”这一概念的理解,其实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B、C两个选项分别是国民革命失败的客观和主观原因;D选项大革命失败的影响。 【能力训练与测试】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A.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封建斗争  B.孙中山代表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  C.国民党在广东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军队  D.国民党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2.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式,最早提出这种方式的是 A.共产国际  B.中国共产党  C.孙中山  D.廖仲恺 3.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A.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B.反对封建统治  C.反对帝国主义压迫  D.反对民族压迫 4.之所以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示  B.确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C.创建了革命的武装    D.明确了斗争的目标 5.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讨论 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问题  B.国民党改组问题  C.北伐对象问题      D.国共合作问题 6.毛泽东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三大政策就是新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相辅相成  C.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D.新三民主义表现为三大政策 7.黄埔军校最显著的办学特点是 A.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B.共产党员负责军校政治工作  C.学员在军事斗争的实践中接受训练  D.把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放在同等重要地位 二、填空题 8.下图甲是中国国民党的重要成员__________,1922年以后,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对实现国共两党合作起了重要作用;图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_______,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9.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________________统一战线,这次会议的不足是没有提出______________问题,为后来党内出现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种下了祸根。 三、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 (七)我们在国民党中,须注意下列各事: (1)在政治的宣传上,保存我们不和任何帝国主义者、任何军阀妥协之真面目。 (2)阻止国民党集全力于军事行动,而忽视对民众之政治宣传,并阻止国民党在政治运动上妥协的倾向,在劳动运动上改良的倾向。 (3)共产党员及青年团团员在国民党中语言行动都须团结一致。 ──摘自中国共产党三大的决议 请回答 ①上引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②材料中为什么特别强调“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须注意下列各事”? 四、问答题 11.对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历史地位,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改组后的国民党仍然是资产阶级政党;另一种观点认为改组后的国民党是具有两重性质的革命联盟。请按自己的独立思考,说明你同意哪种观点并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C 4.B 5.B 6.D 7.D 二、填空题 8.廖仲恺  孙中山  9.革命  革命的领导权 三、材料解析题 10.①主要内容是确定合作的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②其实质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因为国共两党的性质不同、指导思想不同,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两党只是合作,而不是组织上的合并。 四、问答题 11.同意第一种观点:①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目的是为了借助苏俄和中共力量来建立新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新三民主义集中体现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本质的区别。②改组后的国民党虽然有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但是资产阶级是领导核心,其主要的政策还是由资产阶级制定的。 同意第二种观点:①改组后的国民党是双重性质的革命联盟,从指导思想上看,新三民主义的纲领与中国产共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的最低纲领有着许多一致之处,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理论基础;②从斗争目标看,推翻封建军阀统治和反对帝国主义成了国共双方的共同目标,但是国共双方都有各自的奋斗目标,具有双重属性。③从组织特点看,国民党成为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四个阶级的联合体,既不是原有的单一的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又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团体,带有双重属性。 第二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单项选择题 1.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时,控制北京政权的军阀是 A.直系  B.皖系  C.奉系  D.晋系 2.下列不属于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内容的是 A.废除不平等条约  B.组建国民革命军  C.打倒军阀     D.召开国民会议 3.下列运动充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是 A.五四运动  B.国民会议运动  C.省港大罢工  D.五卅运动 4.下列工人运动中,曾建立统一战线的是 A.省港大罢工  B.五卅运动  C.京汉铁路大罢工  D.香港海员罢工 5.五卅运动取得的成果有 ①帝国主义承认工会的合法权利②增加工人工资③抚恤死伤工人、学生④取消领事裁判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国民革命军是当时的新式军队,主要“新”在 A.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B.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部  C.主力是由学生军组成  D.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7.下列事件中,不属于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的是 A.五卅运动掀起了全国反帝斗争的高潮  B.胜利歼灭了陈炯明势力  C.冯玉祥宣布脱离直系军阀  D.国民革命军和国民政府建立 二、填空题 8.冯玉祥发给孙中山的电报中称:“……辛亥革命,未竟全功。以致先生政策,无由施展,今幸偕同奉军,勘定首都。此役既平,一切建国方略,尚赖指挥,望速命驾北来”这段电文中,“未竟全功”指的是___________;“此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9.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_____________作为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五卅运动中,成立的领导机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公启者:省港工界同胞团愤恨英、日帝国主义之屠杀我上海、青岛、汉口等处群众,特举行总同盟罢工。现香港罢工工人络绎回国,敝会经与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工人部协商,特组织一办事机关,管理招待、募捐、宣传、庶务等项,即由敝会组织‘省港罢工委员会’专司其事。现该会临时办事处设于广州太平南路四十五号海员俱乐部;所有罢工事宜,请与该办事处接洽可也” ──摘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二) 请回答 ①该启示所提到的罢工是怎样发生的? ②概括归纳材料的有效信息,总结这场工人运动的特点。 四、问答题 11.概括指出并用史实说明1924年至1926年北伐战争前,全国范围内革命斗争的特点。(注意:不要简单罗列史实,而要从重作出概括并用史实说明)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B 5.C 6.B 7.C 二、填空题 8.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北京政变。 9.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三、材料解析题 10.①憎恨英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进行的屠杀,声援五卅运动。 ②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服从于国民党的统一安排;罢工以“省港罢工委员会”为最高组织机构,所有组织工作都由该委员会承担;罢工的组织工作主要在广州进行。 四、问答题 11. 特点 史实说明 军阀内部发生分裂 1924年北京政变发生,邀请孙中山北上。 全国范围内掀起革命高潮 孙中山发起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掀起反帝斗争高潮;省港大罢 工配合了五卅运动的开展。 南方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势力,建立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为北伐奠 定了群众和后方基础。 第三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长期以来存在矛盾的直系和奉系两派军阀,在1926年勾结起来进攻革命势力的直接原因是 A.双方的利益逐渐一致  B.北伐军正式出师  C.全国革命形势高涨   D.镇压“三一八”事件的需要 2.北伐战争的首要目标是打败吴佩孚,这是因为 A.吴佩孚是直系首领    B.吴佩孚是最反动的代表  C.吴佩孚的军事力量最强  D.吴佩孚直接威胁广东革命根据地 3.北伐战争中,北伐军攻占下列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①汀泗侨、贺胜桥②长沙③武昌④上海⑤南昌 A.②①③⑤④  B.②①⑤③④  C.①②③⑤④  D.②①③④⑤ 4.能体现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互为促进的事例有①省港大罢工②湘、赣总工会成立③上海工人三次起义④湘、鄂、赣成立省农民协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关于冯玉祥与国民革命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发动北京政变的直接原因是邀请孙中山北上  B.政变发生后,无力控制北京的局面  C.1926年秋,冯玉祥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D.为配合北伐,冯玉祥率国民军联军进军河南 6.大革命时,上海工人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其直接目的是 A.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B.打击英、美帝国主义势力  C.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   D.声援省港大罢工 7.北伐战争迅速发展,连连取胜的原因不包括 A.北伐的战略方针正确   B.北伐军将士作战英勇,目的明确  C.广大工农群众大力支持  D.军阀之间矛盾重重,内部倒戈 二、填空题 8.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最早攫取租界是在___________以后;中国人民第一次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 9.北伐战争前,全国革命的中心在___________;1927年初,北伐革命浪潮席卷全国,革命的中心迅速由珠江流域的广州转移至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唯一之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其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摘自《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出师北伐宣言》 请回答: ①概括指出上述宣言确定的斗争目标。 ②结合已学知识,解释宣言中说的“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其卖国政府,实为和平统一之仇敌”。 四、问答题 11.“国民革命是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群众革命斗争”。试结合北伐战争开始后,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情况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4.B 5.A 6.C 7.D 二、填空题 8.鸦片战争以后  国民革命(北伐战争)中   9.广州  武汉 三、材料解析题 10.①斗争目标: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建立维护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群众利益的新的政权。 ②华盛顿会议后,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帝国主义支持国内的军阀混战。军阀对内压迫人民,制造“三一八”惨案,对外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出卖国家主权。 四、问答题 11.①确定北伐目标,沉重打击北洋军阀势力。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北伐战争迅速取得了胜利,占领武昌,消灭吴佩孚主力,占领江西,消灭孙传芳主力,使全国革命中心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 ②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战争得到工农群众大力支持,战争胜利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湘赣两省工人支援北伐,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胜利;湘鄂赣三省农民起义迅速发展,以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猛烈。 ③反帝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各地人民进行反帝斗争,成果最大的是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被侵略的权益。 第四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一、单项选择题 1.北伐战争之前,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其借口是 A.加强国民党的领导      B.改善国共两党关系  C.为北伐做好组织准备  D.防止共产党阴谋暴动 2.国民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方式不包括 A.直接武装干涉     B.支持旧军阀向革命发动进攻  C.进行经济封锁、禁运  D.扶植新代理人,分化统一战线 3.北伐战争进入江西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国民革命进入紧急阶段,但其中不包括 A.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  B.统一战线内部矛盾进一步发展,国民党右派夺取野心更加暴露  C.工农运动开始走向低潮  D.中共内部右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4.蒋介石能够发动“四一二”政变的主要原因是①掌握了军队②与张作霖结成同盟③得到帝国主义、江浙财阀、流氓头子支持④陈独秀的妥协退让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③  D.③④ 5.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都失败了,共同的依据是 A.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  B.没有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被军阀政客篡夺了革命果实 6.国民革命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得到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必须推动全国工农运动的发展  B.必须建立革命军队  C.必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D.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武装 7.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得以继续发展前进的条件有 ①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广大人民接受②经过大革命洗礼的湘赣等省群众基础好③共产党开始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武装④中共注意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填空题 8.1926年蒋介石制造的____________是国共关系发展中的重要转折,而__________为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准备了条件。 9.1927年5月,全国出现了三个政权,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___________控制的武汉国民政府和____________控制的北京政府。 三、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政策应该是: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 材料二:1927年4月5日,陈独秀与汪精卫在上海发表宣言:“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这类谣言,不审自何而起。国民党最高党部全体会议之决议,已昭示全世界,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不听信任何谣言,(同蒋介石)开诚合作,如兄弟般亲密…… ──《陈独秀、汪精卫联合宣言》 材料二:1927年6月30日,陈独秀主持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通过国共合作十一条决议:“(国民党),当时处于国民革命之领导地位。……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分子,虽然参加政府工作,而只是以国民党的资格参加,不是以共产党资格参加。……工农等民众团体均应受国民党党部之领导与监督,……工农等民众运动之要求,应依照国民党大会与中央会议之决议案及政府公开之法令。武汉现有之武装纠察队,为避免政局之纠纷与误会,可减少或编入军队”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的陈独秀的错误认识是什么?造成怎样的思想影响? ②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在主要观点上有何相似之处,错误又有何发展? ③这三则材料说明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四、问答题 11.对于国民革命的失败,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势力的勾结,其力量远远超过中国共产党;另一种观点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自身不够成熟,不断妥协才造成失败。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C 5.C 6.D 7.D 二、填空题 8、“中山舰事件” “整理党务案”    9.汪精卫  张作霖 三、材料解析题 10.①错误认识是承认资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形成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理论基础。 ②相似之处是都否认共产党的独立性和革命的领导权;后来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发展成为蒋介石、汪精卫的反革命政变的准备活动进行辩护,助长了反革命气焰。 ③党处在幼年时期,理论上还不成熟;陈独秀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其错误也是十分严重的。 四、问答题 11.同意第一种看法:①国民党右派势力为发动反革命政变作了大量的准备。在北伐正式出师以前,通过“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攫取了军权,试探了中国共产党的态度。②蒋介石迁都南昌的阴谋没有得逞,于是加紧与日、英、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勾结,通过与江浙财阀勾结获得财政资助;通过与流氓头子勾结做好政变准备。③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也进行限制工农发展的运动。无论是军事实力、舆论控制,反革命势力都有较强的优势。所以他们突然发动政变,才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同意第二种观点:①国民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还掌握了一部分北伐军的武装力量,北伐途中出现的湘、赣工人支援北伐、上海工人掌握了革命的武装,北伐军中还有相当多的共产党员。②但是中国共产党由于处于幼年时期,也由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在当时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对国民党右派势力不断妥协,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 综合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期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张国焘反对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一切工作归国民党”。这两种观点的错误根源是 A.对统一战线及其中共的地位理解有误  B.对国共合作的必要性缺乏认识  C.对国民党的性质和影响认识错误  D.对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认识不足 2.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关键步骤是 A.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B.共产国际支持和促成国共合作  C.国民党“一大”着手改组国民党  D.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3.下列对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定的新三民主义性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B.各阶级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C.无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斗争纲领 4.下列哪一项不是国民革命兴起的原因或条件 A.“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愿望  B.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推动和帮助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5.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孙中山在思想主张上的重要变化有 ①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②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反对帝国主义③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度④民生主义涉及工农的普遍要求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6.下列关于周恩来在国民革命时期的活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入国民党,参与创办黄埔军校  B.随军东征,攻打陈炯明  C.领导工人武装解放上海  D.领导组织香港海员罢工 7.下列历史事件,没有提出明确反帝斗争目标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广东革命政府北伐 8.近代中国各革命阶级第一次自发的联合斗争发生于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北伐战争 9.北伐战争中,北伐军攻占或进驻下列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A.长沙、武汉、南京、上海B.武汉、南京、长沙、上海 C.南京、上海、长沙、武汉D.长沙、武汉、上海、南京 10.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发生的“北京政变”对当时政治形势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扩大了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的影响  C.使奉系军阀势力延伸到关内  D.造成南方革命根据地发展的有利时机 11.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时,正处于 A.广东革命政府时期  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广州国民政府时期  D.武汉国民政府时期 12.蒋介石在“整理党务案” 中提出 A.共产党员必须退出国民党  B.共产党员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  C.共产党员必须退出国民革命第一军  D.共产党员必须退出黄埔军校 13.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国民革命军进人攻入河南后的主要对手是 A.吴佩孚  B.段祺瑞  C.孙传芳  D.张作霖 14.从1917年底到1927年,把持北京政府的军阀先后顺序是 A.皖系-直系-奉系     B.皖系-直系-皖系-奉系  C.直系-皖系-直系-奉系  D.直系-皖系-奉系 15.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 A.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B.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  C.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D.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 16.在中共领导下,1925年出现工人运动的高潮,这次“高潮”的本质特征是 A.上海、广州是运动的中心地点  B.建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C.集中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D.民族资产阶级始终参加革命 17.表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机成熟的因素是 A.开始掌握国民革命军军权  B.得到帝国主义、江浙财阀和流氓头子支持  C.与张作霖结成反革命同盟  D.中共中央领导人陈独秀不断妥协 18.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最重大成果是 A.黄埔军校的创立     B.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C.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举办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19.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给中国共产党的最深刻的经验教训是 A.必须反对国民党右派的背叛革命  B.必须和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  C.必须提出能团结多数的革命口号  D.必须独立自主地掌握革命领导权 20.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失败,最重要的标志是 A.被反动势力篡夺革命果实  B.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C.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工农运动陷于低潮 21.国民革命与近代前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比,其突出的新特点是 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②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③群众基础的扩大④反帝反封建相结合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光(风)气日升,四方毕集,正值国家励精图治之时,朝廷勤求政理之日,每欲以管见所知,指陈时事,上诸当道,以备刍荛之采。嗣以人微言轻,未敢遽达。……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坚,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国之四经,治国之大本也……惟深望于中堂有以玉成其至已。” ──摘自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也。” ──摘自1900年12月孙中山《告同乡书》 材料三:“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的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中国之革命党经验不多,遂令反对派得尽其技,没有俄国革命那种好办法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革命虽迟我六年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而仍失败。” ──摘自1924年《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对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的看法。限180字以内。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 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深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摘自中共“三大”决议 材料二: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迅速实现,希望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力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导地位 ──摘自中共“三大”宣言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之加入本党,……在于灼知今日军阀与帝国主义勾结之现状,并非国民革命无由打破;而国民革命,惟本党负有历史的使命,非加人木党,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且当国民革命时代,一心一德;惟本党之主义是从;其原有之共产主义,固不因之抛弃,而鉴于时势之关系,初不遽求其实现,故与本党主义亦无所冲突。 ──摘自国民党中央训令(1924年) 材料四:我们参加民族运动,是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且为了无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决不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的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沈(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德谟克拉西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 ──中共“四大”决议(1925年)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合作分析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因和目的,并找出中国共产党理论错误的根源。 ②试找出材料三中的哪些结论是不正确的,结合材料二和材料四加以说明。 ③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国共合作实现后分歧是否消除?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分歧? ④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共合作应该体现怎样的原则? 三、问答题 24.李泽厚在《论孙中山思想》中谈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以及后来发展到新三民主义阶段的学说,概括了当时整个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动向,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认识的最高成就,既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和成功,也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挫折”试结合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的情况和当时历史实际评述这一过程。 25. 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到国民革命失败这段历史时期中国革命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D 5.D 6.D 7.B 8.B 9.A 10.A 11.C 12.B 13.D 14.D 15.C 16.C 17.B 18.D 19.D 20.B 21.D 二、材料解析题 22.评述内容应包括: ①甲午战争中,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孙中山当时的思想还没有转变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上来。 ②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孙中山主张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反对保皇派的主张。 ③孙中山对俄国革命的看法不准确,俄国革命成功不能简单归纳为方法问题,胜利的关键是无产阶级领导和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孙中山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认清上述问题。 23.①原因: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弱小;中国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目的:将国民党改组成为依靠工农、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组织;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根源: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认识并不清楚,过多强调工人阶级力量弱,革命必须依靠资产阶级。 ②不正确的内容:认为中共不加入国民党,则“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中共加入国民党则;惟本党之主义是从”。因为从材料二中可知:中共加入国民党的目的在于把国民党变成一个各革命阶级的联盟;材料四说明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是为了实现中共民主革命的纲领。 ③双方的分歧仍然存在,因为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④应以民族利益为重,采取现实的精神和求同存异的态度。 三、问答题 24.这一观点是符合实际的。 ①三民主义学说是孙中山概括民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而提出的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共同愿望。 ②五四运动后,在民主革命潮流推动下,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明确反帝要求,扩大民权范围。 ③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思想的变化,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步与变化,反映了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后具备的新特点。 具备的新特点有: ①五四运动前,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取得武昌起义的胜利,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由于这个纲领所体现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反帝反封建均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窃取果实,尽管后来历经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终因主观上的原因而失败。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新三民主义旗帜下实现的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高潮。 总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最高纲领,是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旗帜。 25.特点: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人民坚持抗争的探索。②资产阶级无力领导革命取得胜利;③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④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蓬勃兴起;⑤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史实说明:①辛亥革命以后先后出现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一系列探索;袁世凯复辟帝制破产;②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失败,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屡屡失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③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因素,即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无产阶级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新民主主义开始。④在中共推动下,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的运动,这次运动是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给帝国主义沉重打击,为中国革命继续向前推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⑤中共还处于幼年时期,对国民党右派缺乏警惕,理论不够成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必然性:①由中国国情决定,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超过了革命力量;②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所决定;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中国共产党诞生,加上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 期末综合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下列材料准确的理解是 年 代 中国商品出口总额 英国商品入口总额 鸦片走私总额 1821年 14 757 132元 13 693 213元 225 780元 1833年 17 814 260元 10 119 655元 12 185 100元 ①鸦片战争前,正当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不利地位②鸦片走私日益严重③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④英国通过走私鸦片,扭转了中英贸易的逆差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从鸦片战争开始,由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社会一步步沉沦,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回答2-5题: 2.两次鸦片战争本质的相似之处在于 A.都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  B.都直接威胁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都是为了开辟、扩大中国市场  D.列强都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3.最先取得下列侵华特权的国家依次是 ①修筑铁路②领事裁判权③开设工厂④强占租界地 A.英、法、美、日  B.法、英、日、德  C.俄、法、日、英  D.俄、英、日、法 4.下列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特征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A.勒索战争赔款、增辟商埠  B.控制中国海关和内河航运  C.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D.展开投资竞争和瓜分狂潮 5.《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是指 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破坏了我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回答6-8题: 6.晚清时期,曾割占过我国领土的国家有 A.英国 日本 俄国  B.英国 法国日本  C.日本 德国 英国  D.英国 法国 俄国 7.清朝的海关管理权长期被外国人把持。英国人赫德在1861年取得清朝海关的管理权,此后近半个世纪里他长期控制中国海关,直到 A.戊戌变法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前夕  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8.列强取得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是通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回答9-10题: 9.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不同的是 ①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地主阶级②主张建立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③反封建同时反侵略④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太平天国发生天京变乱的根本原因是 A.洪秀全与杨秀清矛盾的激化  B.领导集团内部腐化导致争权夺利  C.清政府分化离间政策的影响  D.西征军与天国中央的矛盾 11.标志着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基本上完成了从传统的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化的事件是 A.1861年辛酉政变  B.总理衙门的设立  C.洋务运动的兴起  D.外务部的成立 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鲜明的主线之一。所谓现代化,主要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中国近代前期开始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回答12-19题: 12.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是 ①辛酉政变后,清政府中一些具有新思想的人物掌了权②中外从战争状态重新转入“和平时期”③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形成的师夷思想④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  B.洋务运动是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  C.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  D.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机器工业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1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主要是 A.“欧风美雨” 的产物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C.“实业救国”思潮的实践   D.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15.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 ①是中国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②以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③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④使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6.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维新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主要包括 A.京、津、沪、湘  B.京、津、鲁、豫  C.京、沪、滇、粤  D.京、湘、川、粤 17.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主要是由于它 A.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B.使人们在政治思想上获得了一次空前的大解放  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8.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下列有关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一些矫枉过正、以偏概全的倾向  C.以民权、平等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D.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19.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与清朝晚期统治相比,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回答 20-24题: 20.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 ①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  ②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④中国历史出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1914年,袁世凯修改《大总统选举法》,这一事件表明 A.在此之前总统缺乏行政权力   B.内阁制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C.袁世凯已动摇了民主共和政体  D.大总统可以连选连任 22.从讨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    B.帝国主义是否支持袁世凯  C.讨袁斗争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  D.革命党人是否掌握武装 23.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度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推动作用  B.“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C.有利的国际环境    D.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24.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下列各项对这一主张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B.体现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精神  C.试图缓和新旧文化之间的矛盾  D.实质是鼓励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 25.近代前期(1840-1919)中国文化的特点是 ①呈现“西学东渐” 的趋势②围绕救亡图存为主题③东西文化碰撞和交融④缺乏成熟性和系统性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1924-1927年,神州大地掀起一场国民革命的风暴。回答26-30题: 26.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及列强之间的矛盾  C.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D.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27.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最突出的成果是 A.建立了巩固的广东革命根据地  B.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  C.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侵略权益  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8.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与近代前期的辛亥革命相比,最突出的新特点是 A.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B.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  C.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群众基础的扩大 29.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 A.导阶级及其政党上   B.革命的任务与性质上  C.革命的结果与前途上  D.革命参加者的成份上 30.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被侵略的权益是在 A.南京、汉口  B.上海、九江  C.上海、南京  D.汉口、九江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0分,共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回答问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此表所列为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单位:万英磅) 年份 1840年 1842年 1845年 1850年 1851年 1853年 输华商品总值 52.4 96.6 239.0 140.0 216.0 100.0 材料二:1895-1919年间中外贸易(单位:百万海关银) 年份 1895 1897 1899 1901 1903 1905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入超 28.4 39.3 68.9 98.6 112.4 219.0 213.0 35.6 34.6 86.6 69.0 16.2 (摘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列强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如以1913年的指数为100,1918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为85.5,法国为29.6,德国货物几乎完全停止进口。日本1912年的输华物资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海关银,而到了1919年,输华物资总额猛增到24000多万两海关银;1913年,日本对华投资总数约4.9亿日元,而到了1919年猛增至14亿日元以上。 (摘自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纪40-50年代英国对华贸易额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外贸易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趋势的原因。(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2分) (4)从上述材料的分析中,你能引申出什么认识?(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为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曰:“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维艰可以体味。 材料二: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到1911年中国铁路的修筑简况:(见下图表) 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据袁昶估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属州县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千万余人以上。 回答:①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兴建方面的特点。 ②据材料三、四分析铁路的兴建与营运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 ③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认识。 33.阅读下列材料 (一)中国惟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是国民党,它既依靠自由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小资产阶级,又依靠知识分子和工人。(二)由于国内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由于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工人阶级又尚未完全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认为,国民党与年青的中国共产常合作是必要的。(三)因此,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留在国民党是适宜的。(四)这不能以取消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面貌为代价……在这一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应当在自己原有的旗帜下行动,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政治集团……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与它合并,也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 (摘自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12日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协议》) 【说明】该决议为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所接受。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共产国际在国共关系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及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l0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题13分,第35题14分,第36题14分,共41分。要求:审明题意,作出针对性强的回答;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34.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何种地位?(4分)鸦片战争后的30年内,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的变化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9分) 35.1923年,经历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大半历程的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写下了如下一段文字:“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这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美国如何?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这五十年的俄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苦乐不等,……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上文中“这个五十年”里,中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重大“进化”?(4分)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中国又在哪些方面“惭愧无地”?(6分)造成中日双方差距的主要原因何在?(4分)试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上述问题。 36.简要说明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阶级关系和政党组织的变化。(6分)并根据这种变化从革命目标、领导、主力、影响等几个方面比较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8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D 5.C 6.A 7.C 8. D 9.B 10.B 11.B 12.A 13.D 14.A 15.D 16.A 17.A 18.C 19.D 20.D 21.C 22.C 23.C 24.C 25.D 26.B 27.D 28.A 29.B 30.D 二、材料解析题 31.(1)1840-1845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迅速增加,1845-1853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呈下降趋势。迅速增加的原因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英国工业品大量涌入;出现下降趋势的原因是自然经济对外国工业品的抑制作用、通商口岸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国白银大量流失造成的。(4分) (2)1895-1905年中国人超呈剧增局面;1914-1919年中国入超呈下降趋势。入超剧增的原因是列强控制中国海关,加紧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入超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分) (3)英、法、德等国忙于欧洲战争,无暇东顾,而日本乘机扩大在华势力。(2分) (4)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中国的经济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展。(2分)(本问只要回答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32.①兴建铁路的主张遭到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帝国主义投资兴建铁路,所占比重远远超过中国自建的铁路;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铁路的建筑权。(3分)②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传播了知识、信息;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及从业人员的生活。(5分)③修筑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因而洋务派修筑铁路有进步性;但由于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修筑铁路在当时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但从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来看,修筑铁路应值得肯定。(4分) 33.时代背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愿望;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3分) 主张: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并采用党内合作的形式;共产党必须保持独立性,不能与国民党合并。(4分) 影响: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主张是正确的,为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的兴起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它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的革命性和作用,而过低地估计了中国无产阶级的作用,多少为后来中国领导人犯右倾错误埋下了伏笔。(3分) 三、问答题 34.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并在欧美其他国家迅速扩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而此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君主专制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农业文明之中,清朝统治下的中国从社会制度到生产力发展都处于落后状态。(4分) 基本特点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剧变,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史实:①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中国社会呈现出半殖民地的特征。(2分) 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随着开口通商和海关管理权的丧失,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开展起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开始了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3分) ③鸦片战争后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2分) 35.重大“进化”: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一度迅速发展;③引进了西方文化,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4分) 重大问题:①日本消除了封建割据,成为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军阀割据,民国名不符实。②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而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艰难。③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取得了民族独立,称霸东亚;中国则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6分) 主要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和对外扩张的道路。②洋务运动未能把中国引向富强,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中国依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徘徊。(4分) 36.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并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孙中山于1905年组建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后发展为国民党。(3分)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并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3分) 基于上述变化,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主要有以下不同: ①革命目标不同:前者是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者是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2分) ②革命主力不同:前者主要是会党和新军;后者主要是工人和农民。 ③革命领导力量组成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后者是国共合作的革命政府。(2分) ④影响不同:前者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后者使人民经受国民革命的思想洗礼,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2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