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ID:301702

大小:56.09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01上海27)四川广安邓小平考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 A 1949年     B 1956年     C 1966年     D 1978年 2.(01江浙22)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 A.‘“两个凡是”论          B.“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 C.“以阶级斗争为纲”论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论 3.(03广东文综12)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场讨论的历史作用是 A.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B.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平反了一大批重大冤假错案D.正确评价了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是非功过 4.(03江苏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 A、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审查和解决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5.(05全国二23)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拔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05全国三20)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在科技领域进行大力整顿,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②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 ③1978年初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④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05广东17)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文献是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8.(05上海27)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话语。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如下政治语汇,请按时间顺序排列: ①三反.五反  ②大跃进  ③以阶级斗争为纲  ④改革开放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④②③   D.④③②① 9.(2006年广东历史卷)1975年的全面整顿和1978年关于真正标准问题的讨论,二者的共同点是 A.破除“两个凡是”   B.“批林批孔”  C.批判“四人帮”     D.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10.(2006年江苏卷)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1.(07广东文基)27.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12.(07全国II综)20.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证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13.(08北京)19.《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            “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            “实现四个现代化”  14、(03上海历史36)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30分) 注意: 1.必须联系世界史内容论述。 2.应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不要泛泛而谈。 3.观点明确,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答案:本题实施专家团体阅卷:至少三人独立评判;然后,对三位专家给出的总分作两两比较,得出三个比较值,如有一个比较值等于或大于5分,由中心组重阅;如都小于5分,则以三位专家给分的平均数为最终得分。 (1)选题(共2分);题论相符,确切明了(2分);题论基本相符,不够确切(1分)。 (2)史实(共16分):按以下三类情况评分: 一类(涉及本题材料五到六则):联系世界史内容较好(15—16分);尚能联系世界史内容(11—12分);未联系世界史内容(8分)。 二类(涉及本题材料三到四则):联系世界史内容较好(11—12分);尚能联系世界史内容(8--9分);未联系世界史内容(5—6分)。 三类(涉及本题材料一到两则):联系世界史内容较好(3--4分);尚能联系世界史内容(2分);未联系世界史内容(1分)。 注意:所谓“涉及”,并非指详细叙述,应根据论述需要,可详可略,可点到为止。如由于论述需要,能重点深入分析某一材料或举课本以外史实,可抵充本题材料一则,但只在原属类中处理;所谓“联系”,必须明确谈到世界史内容。 (3)观点(共6分):能“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6分);尚能“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4分);未能“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1—2分)。 (4)逻辑与文字(共6分):史论结合,文字通顺(6分);论证尚合理、文字较通顺(4分);论述散乱,尚可读通(1—2分)。 15.(2007上海历史)37.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问题:(10分)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1分)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6分) (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3分)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可从三方面展开。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人世界,加入WTO等。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1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  注:标答仅供参考,答案不必全部符合标答。考生也可从个体的视角梳理、综合、分析后,进行回答。 (3)本题答案开放。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给分。 16.(07海南历27.)(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    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摘编自《中单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比较其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12分) 【答案】【解析】  (12分)答案要点: (1)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政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4分) 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4分) (2) 1963-1965年是计划经济体制.(2分)1981-1981年是经济体制改革。(2分)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1.(01广东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①集体经济 ②个体经济 ③私营经济 ④外资经济(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2.(01广东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①专业化 ②商品化 ③集体化 ④社会化(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02全国1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4.(03春季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 A.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5.(03全国)下列关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  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  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  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6.(04全国二15)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它们     A.临近港澳                         B.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 7.(04辽宁广东11)“文革”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 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C. 取消人民公社              D. 族“以阶级斗争为纲” 8.(04广东13)下列关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解决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B.都只是解决农民生产经营和分配自主权问题 C.前者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者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D.前者解决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后者解决分配方式问题 9.(05广东综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利优势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08全国II)17.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1.(08广东单)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11.(08天津)20.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12.(08宁夏)3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13.(01江浙40)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中国近代(1840~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6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如答《兴国土地法》、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等亦可)。(6分) (2)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2分)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2分) 14.(02上海历史37)观察和阅读下列材料,充分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逐一概要指出这些材料反映了上海外滩及其附近在 160多年的不同时期中发生了什么变化(5分)及其国内外背景(10分),思考这一沧桑巨变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3分)。    2001年5月,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申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场址设在近外滩的浦东沿黄浦江岸边。你能利用外滩及其附近的历史性象征,为世博会“贡献你的智慧,提出你的创意”,并说明理由吗?(3分)   请自定一个题目(2分),阐述你对上述问题的回答。 材料一  开埠之前——“舳舻相接,帆樯栉比”,这里已不再是渔村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坚船利炮庇护下的冒险家乐园 材料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欧风美雨中的万国建筑博览 材料四  浦东开发开放前—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材料五 今天——璀璨夺目的东方明珠:两个世界的对话。 答案:按“选题”、“变化”、“背景”、“启示”和“创意”等五个方面酌情给分。 15.(03春季38)(47)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裨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量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1898年买办官僚盛宣怀提出:“各国窃保护之名,分占边疆海口,渐入腹地。……处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请各国共同保护。凡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特立铁路矿务衙门,统招中国及各国股份,聘请总铁路司.总矿务司,职分权力悉如总税务司。  ――《愚斋存稿》卷30 材料三: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敦(注:该字未辨清楚)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一.所以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 五.所以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 材料四: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的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10分) (2)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为什么?(10分) (3)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7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13) (5)用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对材料四进行分析论证(7分) 答案:(1)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因为它出卖国家主权,要将中国变成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3)为了得到列强的支持,(答“争取列强承认革命政府” 也可);反映了同盟会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 (4)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5)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应立足于亿万人民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 16.(04全国三40)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材料一  中共中央1942年通过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党的政策是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保证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地主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一部分开明绅士并赞成民主改革的。故党的政策仅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故于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政策,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解放日报》1942年2月6日    (1)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知识,简述两种土地政策的基本内容;(5分)说明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改变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5分)     材料二  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后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238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是什么,(6分)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4分) 答案:40.(1)基本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主要依据: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既要改善农民生活,提高他们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也要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生活。 17.(04广东30)(14 分)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案要点     从1949年-1952年底: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从1956年-1978年: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1978年以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949年-1952年底: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1956-1978年: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以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2006年北京卷)农村的发展应该在党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回答: (1)图16、17是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凤阳采风的资料: 结合资料及历史知识,以凤阳的变化为例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作用。(8分) 答案: 凤阳农民通过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打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生活得到改善。 18.(2006年四川卷)材料二   图7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部分农民签订的一份包干合同书     图8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图7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2分)图8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现象的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4分)  (5)历史发展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社会转型?(2分) 答案要点: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5)言之成理皆可给分。   19.(2006年广东历史卷)阅读下列材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材料一]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单位:户   雇户 贫户 中户 富户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材料二] 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请回答: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2分)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6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具体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他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4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答案: (1)根本原因:实行保护富农经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土地改革运动。(2分)  (2)矛盾: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商品粮及工业原料的需要,农民的购买力限制了工业品市场。(4分)      解决: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农业合作化道路。(2分)  (3)人民公社。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4分)  (4)启示: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2分) 20.(08天津市)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3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 39.答案要点(63分) (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第三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01江西20)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是在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02苏粤20)中共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其中第二步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A.人民生活摆脱贫困           B.人民生活实现温饱   C.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D.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3.(03全国)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规定 A  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B  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C  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04辽宁广东12)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方面的重大成就是   A. 积极扶植乡镇企业,开辟了工业发展的新路   B.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加快消费品工业发展   C. 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选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D.全面整顿铁路运输,保障国民经济动脉畅通 5.(05全国二15)新中国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于: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改革开放时期 6.(05上海20)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 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A. 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05江苏16)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钱    B.四项基本原则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8.(07广东单)15.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9.(08山东文综基) 48.(1分)“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0.(05广东历史 30)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1957年和1987年分别制定了基本路线(或者总路线),请分别说出其主要内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主要作用(或者影响)?(12分)  答案: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引导全国人民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促进改革开放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1.(2006年上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十一届三十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问题:(6分) (1)列举两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或举措。(2分) 答案:举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党的基本路线的确定、重大方针的颁布和相关举措均可。 (2)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经济发展或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2分) 答案: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探索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独特模式或详细展开回答。 12、(08北京)37.(36分)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四:世纪伟人邓小平    发言引用了《邓小平文选》中的4个精辟论断: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③“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④“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4)请解读上引②、③、④论断,完成主题发言稿。(12分) (提示:下列划线文字部分是解读示例,请参照示例将答题内容写在相应的横线上。每个论断的解读都可以从内容或作用中任选其一作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具体)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鉴定支持。这次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论断。                                                                                                                                                                                                                                                       关于新时期的外交,                                                                                                                                                                                                                                                                   总结:                                                                                                                                                                               (4)答案要点举例:(从内容或作用角度作答,观点正确,内容具体,即可得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这种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符合于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13.(08江苏单)23、(14分)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23、答案要点:(共14分) (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第四节 “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1.(01全国20)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2.(05北京16)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迄今已经实现的主张是:①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     ②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③开放海峡两岸探亲旅游  ④ 结束海峡两岸军事对峙。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2006年北京卷)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4.(07江苏)15.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