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
1、生字词(仿照示例抄写两遍)
搓捻niăn 企盼qǐ 截然不同jié 花团锦簇cù 美不胜收
繁衍yăn 迁徙xǐ 繁花似锦jǐn 期期艾艾ài 油然而生
觅食mì 栖息qī 落英缤纷bīn 冥思遐想míng 不可名状
2、本文选自《 》,作者 是 国
女作家。她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
3、编者把文章分成了三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1)
(2)
(3)
二、阅读探究。
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再塑生命”这一标题的理解。
2、通读全文,说说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历程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读完全文后想一想,安妮•沙莉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二、课内文段阅读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起“爱”这个字的意思。①当时认识的字还不很多,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早开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她很高兴地想吻我,可我那时除了母亲外,不愿意让别人吻我。那时候,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
“爱是什么?”我问。
②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
我第一次感到了心脏的跳动,但对老师的话和动作依然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外,我几乎什么都不懂。
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一半儿用文字,一半儿用手势问道:③“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不是。”莎莉文老师说。
我又想了想。太阳正温暖地照耀着我们。
④“爱是不是大阳?”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吗?”
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但莎莉文小姐却连连摇头,我真是又困惑又失望,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爱呢?
一两天过后,我正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串起来,按两个大的、三个小的这样的次序。结果老是弄错,莎莉文小姐在一旁耐心地为我纠正错误。弄到最后,我发现有一大段串错了,于是,我用心想着,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串好。莎莉文老师碰碰我的额头,使劲地拼写出了“想”这个字。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⑤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联系全文,指出下面各句中的“爱”所指的含义:
①爱在这里。 爱:
②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爱:
③爱是不是太阳? 爱:
④爱有点像太阳没有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爱:
3、我感觉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这句话中,“无数无形的线条”指的是__________用的是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道理指
4、莎莉文老师不愧为一位教育艺术家,她引导海伦弄清什么是“爱”的典型事例,可见一斑。归纳一下,她采用了抽象—具象—抽象的过程。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5、结合语段,简要谈谈莎莉文小姐的教育特点。
三、课外阅读。
感 受
①感受是一种难得的心境。
②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向日葵抬起娇羞的圆脸,望着一轮火红;当太阳西沉,她们又低下羞涩的头——她们在感受太阳如火的热情。
③在感受中,向日葵走向了成熟。
④布谷鸟叫的时候,我们感受杨柳轻扬的飘逸,草长莺飞的盎然,这是春天赐予我们的快乐;芭蕉临窗的时候,我们感受荷塘旖旎的绿光,树密枝繁的茂盛,这是夏天带给我们的幸福;梨园飘香的时候,我们感受红叶飘飞的轻灵,天碧风清的澄澈,这是秋天捎给我们的甜蜜。
⑤四季啊,你总是给我们太多太多惬意的感受!
⑥感受在融融的爱情中,彼此相看不厌,彼此相拥而坐,没有言语,只那一瞥,心雨便会飘飘扬扬在彼此的印痕中;感受在眷眷的亲情中,父爱的深沉,母爱的博大,不用言语,只那一个关爱的举止,幸福便会汩汩滔滔在幼小的无邪中;感受在洽洽的友情中,快乐时与你分享,悲伤时与你分忧,友谊便会洋洋洒洒在会意的微笑中。
⑦感受原是没有国界的。你看,驻足在《蒙娜丽莎》前,我们谁不是在感受她那迷人的微笑?你看,徜徉在《蓝色的多瑙河》中,我们谁不是在感受音乐动人心魄的悠扬?你看,位列在秦兵马俑方阵里,我们谁不是在感受历史撼人的雄壮?
⑧感受是世界的语言。
1、哪些东西值得感受?试概括一下。
2、为什么说感受是一种难得的心境?
3、模仿第④段语句仿写句子,要求话题一致,结构和修辞相同,上下文衔接自然。
“梨园飘香的时候,我们感受红叶飘飞的轻灵,天碧风清的澄澈,这是秋天捎给我们的甜蜜”。
4、文中第⑥、⑦段应补一个过渡句为( )
A、人生贵在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一切。
B、感受啊,你可让人生活在温情之中,也可让人跨越时空,去寻觅更加美好的东西。
C、感受啊,你总会带给我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快意!
D、感受贵在体验,体验人生,体验社会、体验世界上的一切。
5、下列诗句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四、拓展提升。
不仅仅是左手 池莉
17岁那年秋天,我下放农村做知青,几个月之后,被选拔到大队小学教书。第一天上课,学生就不怕我。很多课我都上不下去。校长鼓励我不必怕学生,要我向王老师学习。
我们学校的王老师,男,中年人,大个子,宽肩膀,胡子拉碴,少言寡语,非常威严。王老师走路总是甩开膀子迈大步,模样好生坦然潇洒,好像条条道路都是为他开的。我们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凡路上遇见王老师,都要抢先问候,都要为他让路,还要夸他教得好。王老师的书,就是教得好,他班里毕业的学生,珠算打得风流水转,出了校门就可以当一个小队会计。对付最顽皮的男生,王老师一向只用一只手,左手。王老师不是左手力气大,是力气不大,主要是轻重感觉好。王老师用左手把调皮学生的后颈脖子拎起来,从窗口轻轻扔出去,从来没有把学生摔出事情来。偶尔也有意外,也会发生一点皮肉伤,后来总是被时间证明没有大碍。贫下中农谁家有一个甚至多个不爱念书的调皮小子,爷娘老子也都是不怕的,大家便都是指望王老师整治。王老师只这左手的一扔,多年的威信就建立起来了。
然而,作为教师,仅有武力是不够的。最初,我以为王老师的威信就是来自于他的左手和珠算。后来,我慢慢发现,王老师门门功课都教得好,语文、数学、体育、美术,他可以一个人包办。同时,王老师还会修雨伞,做木工,打草鞋,箍水桶,烧锡补焊。王老师有一只工具箱,那简直就是百宝箱,他想要钉子就可以掏出钉子,他想要铁皮就可以掏出铁皮,任何困难都难不住他。王老师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字。要过春节了,村里家家户户请王老师写对联。也总有一些人家会贴别人写的对联,这就更是为王老师提供了比较,贫下中农过春节有的就是时间,又没有什么娱乐,大家成群结伙到处闲逛,挨家挨户比较对联。这一比较,显然还是王老师的字好。四村八里的人家婚丧嫁娶,也都要请王老师去做司仪。如果发生了什么意外,厨子来不了,王老师也当厨子,王老师从打豆腐到红案,都做得得心应手。一般凡有人请,王老师是有求必应。但凡王老师应了的事情,一概都做得利索漂亮。而他自己呢,则又有一条人生的座右铭,便是:万事不求人。王老师是从来不去麻烦任何人的。他自己什么都会做。他就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于是,王老师的威信怎么能够不高?谁家的孩子他不敢打?打了家长还要感谢,因为他们认为这就表示王老师重视了他们的孩子。
我17岁的时候,见识了王老师,也是十分佩服的,觉得他做人做得好生响亮和牛气啊!但是,真正认识到王老师的价值,却是在多年之后了。那是在我大学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在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面前常常捉襟见肘,便一次又一次地想起了我那乡村小学的王老师。在琢磨中,我终于明白,一个人想要掌握自己的生活,想要骄傲,又淡定,是何等不容易啊!在那赤贫的年代,王老师仅凭一只小小工具箱,就创造与修补着他自己的生活、学校的生活和乡亲们的生活,他该付出了多少智慧,勇气,精力与辛劳!30年过去了,王老师依然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惟一一个有气魄有能力掌握自己全部生活的人,惟一一个最贫穷却最有志气的人。有志才可以帅气,有气才可以帅体,因此一个贫穷的乡村小学教师,才是那么地神气,那么地体面,那么受人尊重,一年四季中有三个季节他都是打赤脚或者穿草鞋,但是好像条条道路都是为他开的,条条道路都恭候着昂首挺胸的他。
从王老师身上理解和领会到的道理,成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教诲。由此我懂得,一个人,无论穷与富,都应该做一个有志气的人。有志气才有体面与高尚。有体面与高尚才有真正的美丽。这美丽是那种大美丽,仿佛太阳,月亮,森林与鲜花,天然大方,超凡脱俗;使自己怡然自得,让懂得它的人赏心悦目;一个人这么活一辈子,便够了。
1、在我看来,王老师的威信不仅来自他的左手和珠算,还在于他
,会干各种手工活, ,会做司仪,
。
2、王老师做人做得好生响亮和牛气,不仅因为他有本事,还因为他乐于助人。文中第(3)段中有一个词语很好的表现了他的这种助人精神,这个词语是 。
3、本文第三段开头一句“然而,作为教师,仅有武力是不够的”在文章结构上起 的作用。
4、王老师对付最顽皮的男生只用左手的原因是什么?对于王老师用武力教育学生的方式,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
原因:
看法和理由:
5、本文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请摘录一处,并做简要点评。
摘录:
点评:
五、美文欣赏。
(一)阳光,是一种语言 雷抒雁
早晨,阳光以一种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得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伸展开来,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
晴朗的日子,走在街上,你不会留意阳光。普照的阳光,有时像是在对大众演讲的平庸演说家,让人昏昏欲睡;到处是燥热的嘈杂。
阳光动听的声音,响在暗夜之后的日出,严寒之后的春天,以及黑夜到来前的黄昏。这些时刻,阳光会以动情的语言向你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的温暖和哪怕是因十分短暂的离别而产生的愁绪。
倘若是雨后的斜阳,彩虹将尽情展示阳光语言的才华与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远处的山根,腾空而起,瞬间飞起一道虹桥,使你的整个身心从地面立刻飞上天空。现实的郁闷,会被一种浪漫的想象所消解。阳光的语言,此刻充满禅机,让你理解天雨花,石点头,让你平凡生活的狭窄,变成一片无边无垠的开阔;让你枯寂日子的单调,变得丰富多彩。
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浪潮,在你耳边轰响着不息的呼喊,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和阳光对话,感受光明、温暖、向上、力量。即使不用铜号和鼙鼓,即使是喁喁私语,那声音里也没有卑琐和阴暗,没有湿淋淋的、怯懦者的哀伤。
你得像一个辛勤的淘金者,从闪动在白杨翻转的叶子上的光点里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你得像一个朴实的农夫,把手指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就会有一副红润健康的面孔和一窗阳亮清朗的心境。
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
美点赏析:
①修辞美。文章大量运用拟人、比喻和通感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描绘生动具体、色彩鲜明,表情达意深刻。如“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得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非常细腻地刻画出阳光下绿叶的情态和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②哲理美。文章不是对自然景物的纯粹描写,而是调动对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营造一种有强烈感染力和启发性的美的艺术世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展现出哲理的光辉。如“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卒章显志,把自然景物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出阳光的精神——阳光是人类最真诚的朋友(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特别是精神的),用每个人都能听得懂的语言讲述着生活的哲理。作者呼吁人们要做阳光的朋友,“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做一个“阳光”般的人。
③想象美。本文是一篇充满瑰丽想象的美文,作者借助他对自然、生活的感悟,运用诗的语言,讲述一个无私奉献的故事。“阳光”是“语言”,这种语言是人们熟悉的,是交流的工具,是表露心声的载体,一如阳光,有了它,人与人之间便可以少很多隔阂。“阳光”是“语言”,与绿叶、鲜花对话,在春天、黄昏、雨后,以“动情的语言”“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的温暖”和“离别而产生的愁绪”,从这个意义上说,“阳光”就是人类知情知意的朋友。
(二)上帝眼中无残疾 周国平
17岁那一年,琼尼跳水时触撞海底,在那一个瞬间她由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突然变成了一个四肢瘫痪的残疾人。在《上帝在哪里》一书中,她讲述了自己与残疾斗争的动人经历。现在,她已是美国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和社会活动家。读完这本书,我想说,我的心情诚然有同情,更有感动和钦佩,但是最后占据了优势的却是骄傲,为人的内在生命的高贵和伟大而感到骄傲。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灾祸,这些灾祸落在谁的头上完全是偶然的,是个人不能选择也不能抗拒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始终是候选人,谁也不能排除明天的灾祸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琼尼只是比我们早一些被选上了。她的故事从那个致命的瞬间开始,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读这个故事,例如把它读做一个堪称典范的康复故事,一个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故事,如此等等。这一切都符合事实,然而,我认为,这个故事的含意要超过这一切。
在我看来,琼尼的故事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是使我们看到,虽然我们的外在生命即我们的肉体是脆弱的,它很容易受伤,甚至会严重地残缺不全,但是,无论在怎样不幸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有可能保有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实际上,心理康复的过程就是逐步发现和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内在生命仍然是完整的,从而克服身体的残疾所造成的沮丧和自卑。也正是这个坚不可摧的内在生命具有在苦难中创造奇迹的能力,使表面上失去了任何意义的生命又被意义的光芒照亮。
其实,残疾与健康的界限是十分相对的。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在走向衰老,在不断地受到损坏。由于片面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许多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开发,有一些很可能已经萎缩。严格来说,世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而这意味着人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残疾,区别只在明显和不明显。用这个眼光看,明显的残疾反而提供了一个机会,就是及早觉悟到外在生命的不可靠,从而更加关注内在生命。许多事例告诉我,残疾人中不乏精神的圣徒。除了琼尼,我还想起了英国科学家霍金和中国作家史铁生。相比之下,我们这些身体表面上没有残疾的人很容易沉湎在外在的繁忙活动中,不去倾听内在生命的要求,这是比身体残疾更加可悲的心灵瘫痪。
作为一个基督徒,琼尼相信她的康复奇迹来自上帝的恩惠。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她不断地和上帝对话,由怀疑而终于走向坚定的信仰。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觉得我能够在广义上理解她的信念。她在书中引用了她的传教士朋友史蒂夫的话,大意是说,身体是一幅肖像画,真正有价值的是这幅画的内在特点和风格。我十分欣赏这个譬喻的含意,因为我也坚信内在生命具有超越于外在生命的地方。如果说我们的易损的外在生命或多或少都是残疾,那么,当我们用上帝的眼光来看自己,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在生命永远是完整的,是永远不会残疾的。
是的,在上帝的眼中没有残疾,每一个人都能够生活得高贵而伟大。我相信,把所有勇敢的残疾人连结起来的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恰恰是灵魂的健康。
如果我经过努力也拥有一颗这样健康的灵魂,从而成为他们的同志,我将感到莫大的光荣。
提示:这是一篇读后感,开篇亮出了观点:“我的心情诚然有同情,更有感动和钦佩,但最后占据了优势的却是骄傲,为人的内在生命的高贵和伟大而感到骄傲。”论述充满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