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光头发微》同步百分测验
一.基础检测(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睥(pì)睨 场(chǎng)所 逮(dài)捕 疾风劲(jìng)草
B. 诡( guǐ) 应(yìng)届 贿赂(lù) 飒(sà)爽英姿
C. 差( chà )池 功绩(jì) 星宿(sù) 揆情度(duó)理
D. 模( mú )样 谈吐(tù) 麇(qún)集 短小精悍(hàn)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便于辨识 发扬光大 专心致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道理深奥 不羁之才 掾木求鱼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C.简单之至 矫揉造作 众口烁金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D.及锋而试 切肤之痛 直截了当 黄钟毁弃,瓦斧雷鸣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牛山濯濯:濯濯,光秃秃的样子。
B.受诸父母:诸,兼词,之于。
C.睥睨人世:睥睨,眼睛斜着看,表示高傲的样子。
D.悻悻而去:悻悻,高兴的样子。
4.下列哪组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 ( )
A.您这番话真是鞭辟入里,使我顿开茅塞。
B.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往往会惊叹他入木三分的剖析。
C.他是个新手,工作做到这份上也说得过去了,咱可不能求全责备。
D.齐白石画的虾蟹和徐悲鸿画的骏马,可谓异曲同工,各有千秋。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断的语言,清晰的思想是有条理有组织完美的语言。
B.他现在学习成绩不错,但能否考上大学,要看今后的情况:一是要有毅力,二是要改进学习方法。
C.老人在90岁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哥哥参加学生运动会时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
D.华西村能有今天的面貌,靠的是村民们艰苦创业取得的。
二.阅读欣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24分)
剃光头发微
刘征
……
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说是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睢睢自己那模样!”……
“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既答不上,也只好避开,置之勿论。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髻”,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髻钳为城旦春”。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但那并非是刑罚,恐怕多半出于习惯,或便于辩识之类;如果容许用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来一下“大胆假设”,还可能是由于旧社会监狱里卫生条件不好,怕犯人头发里生虱子,所以干脆让他们牛山濯濯也说不定;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
时至今日,剃光头既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也肯定不会是因为“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才舍不得剃光。无非是保护头颅和美观上的讲究,这才有人不愿剃。那封读者来信中的“乡下佬”便正是为了怕剃光头太冷,才要求剃平头的。但从认为“乡下佬剃平头,没门”的理发师看来,似乎是“乡下佬”的“模样”不够格,所以才只配剃光头,倒是从美观这面着眼的。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就是权。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权限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你要剃平头,没门!权在他手里,“乡下佬”只好悻悻而去,乃至悻悻也不敢悻悻。幸亏他只有这么点儿小权,如果他掌握了用人的权,分配房子的权,乃至更大的权,那就不仅“乡下佬”,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事上也只好“没门”了。
希望少有、乃至没有这种有点权就要耍的人。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6.题目是什么意思?(4分)
7.(1)作者说理发师不给乡下佬剃平头,“倒是从美观这面着眼的”,有什么意味? (4分)
(2)“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8.括号中为什么说这里面“大有文章”?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文章”揭示出来呢? (6分)
9.如果本文只保留关于剃光头的读者来信和结尾谈掌权这两部分文字,把其他内容全部删去,也能构成一篇文章,但这样对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有什么影响? (6分)
(二)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10-13题(21分)
演 戏
?? 怀 鹰
??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那股傻劲,在众目睽睽之下假装昏倒。我要证明什么?新加坡人的冷漠感?老实说,这个灵感还是来自长堤彼岸的一则新闻,一个记者,为了测试人的反应,与一个警察合作,他扮演抢匪,与扮演警察的警察在大街上追逐。结果他获得了满意的答案:没有人加入追逐的行列。由此而证明人类的自私等等,据说很是轰动。我请芬和我合作,我们扮演一对情侣,我们的目标是乌节路的一座购物中心。我们选择人最多的时刻走进去,然后按照计划,我仿佛喝醉了酒,一颠二摇就倒在地上。芬发出了尖锐的叫声,叫得蛮像的,多亏她练了三天的尖叫。这叫声果然奏效,一下子吸引了几个人上前来看。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稍感到温暖。“请你们帮帮忙,我的男朋友昏倒了。”芬以颤抖的声音说。她是我们戏剧团的成员,这点演技当然难不倒她。我正期待有一双强而有力的手,往我胳肢窝一夹,把我从地板上扶起来。然而,几分钟过去了,除了耳边嘈杂的声音外,那双手始终没出现。忽然肩膀被人拍了一下,芬的声音钻入耳根:“起来吧,戏演完了。”我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周围的人还是那么匆匆忙忙,仿佛刚才那一幕未曾发生过。倘若地上躺的是一具死尸,会不会有人走过去看一眼呢? 我们转移阵地到另一座购物中心去,如法炮制再昏倒一次,我始终无法接受那个叫做冷漠的现实。这次,倒有一对情侣上前来看几眼,不过也仅仅是几眼,什么话也没留下就走了。我正要睁眼的时候,一个洋妇(大约六十岁)走来了,我听见她问:“怎么回事?”芬说:“我男朋友昏倒了。”
??“快送医院吧,需要我帮忙吗?”
?? 芬还没回答,我已经忍不住爬起来了,老妇有点惊异,我把原委告诉她,她笑笑走开。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还要试下去吗?”芬问。
??朋友,你说呢?
?? (选自新加坡怀鹰小小说集《哀悼青春》)
?10.“我”为什么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假装昏倒? (5分)
?11. “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稍感到温暖。”为什么?(4分)
??
12.小说最后写道“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试结合全文分析这“苦涩的笑”的含义。(6分 )
??13.下列对小说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6分)( )
??A.新闻记者所做的测试,之所以让“他”很满意,是因为“他”深信人类是自私的、冷漠的。
??B.在乌节路的购物中心,芬的尖叫声吸引了很多人来关心她,这让“我”感到心里很温暖。因为虽然没有人来帮助“我”,但至少证明人们并不是冷漠自私的。
C.小说最后芬问“还要试下去吗?”不仅表达了她对这次试验的失望,而且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使小说显得余韵悠长。
D.本文深刻揭露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感情麻木、道德沦丧、尔虞我诈的黑暗的现实。
E.小说情节平淡无奇,布局谋篇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波澜,但由于内容反映了人道关怀这一社会性的问题,所以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三、写作训练(30分)
14.本文从平凡的生活小事(剃光头)入手,引发对社会问题(有权就耍)的思考,立意深刻。以小见大,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事件到分析原因,这是杂文常用的写法。请仿照这种方法写一个片段,先叙写平凡的生活小事,再由此展开联想,反映较大的社会问题。250字左右。
附答案:
1.A。B项“应”C项“宿”D项“吐”
2.A。B(掾——缘);C(烁——铄);D(斧——缶)
3.D。悻悻,怨恨失意的样子。
4.C。换上吹毛求疵。“吹毛求疵”重在故意挑毛病,“求全责备”重在“十全十美”。
5.A。B项一面两面不对应,前有“能否”,两方面;后面只有一方面。可将后面的句子改为“一是有无毅力,二是学习方法是否得当”。C项 “自己”有歧义。D项杂糅。
6.发微:(1)发,探究之意;微,奥妙。(2)从细微的事物阐发开去。(3)阐发自己的细微看法。剃光头发微,即要探究剃光头一事中所潜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以及现象后的内在本质。
7. (1)作者带有一种调侃的意味,表达了自己对理发师做法不以为然的态度。(2):用了拈连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有权就耍”的人的深恶痛绝和对纠正不正之风的迫切呼声。
8.提示:这种瞧不起实质上折射了阶级的、城乡的、职业的有着极其深刻的偏见。不写,是因为文章的中心不在此。
9.答案提示:
文题为“剃光头发微”,这“发微”二字,就要求文章不能就事论事,应当就“剃光头”这一话题,加以联想和发挥,否则文章就显得单调。
开头两节的引述部分,也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尤其在旧社会理发室地位低下,受到社会的歧视,作者为之不平,同时也为下文理发师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这一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愤恨。
如果文章只保留这两部分,文章写关于剃光头读者来信,开篇显得仓促,缺少引述,显得突兀。没有4、5两节的分析,古今的对比论述,就缺少说服力,也就没有“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同时这样也不符合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要求。
杂文杂文,就应该杂一点。如果只有那么点文字,文章未免单薄。如果没有那些文字,文章一竿子到底,缺乏迂回曲折的美感。有了那些文字,文章更有看头,更给人以丰富的信息。
(分析出两点即可)
10.希望能够推翻一个新闻记者证明的“人类是自私”的说法,测试一下新加坡人的冷漠感。不相信人们真的会那么冷漠。
11.感到有人来帮助自己,证明人们并不是冷漠麻木的,自己演戏的目的达到了。
12.我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不相信新加坡人没有同情心,然而事实证明了现实就是如此,惟一愿意帮助自己的还是一个大约六十岁的外国妇女。我对这样的现实感到痛苦和失望,同时也包含了对这种结果的不甘心。
13.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