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

ID:305825

大小:95.23 KB

页数:4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 文 试 题    审编:刘艳娥 一、语言文字运用 (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属望/前后相属      埋怨/隐姓埋名      曝光/一曝十寒     B.轧钢/相互倾轧      大度/度德量力      杂沓/纷至沓来     C.吭声/引吭高歌      差额/差强人意      呼吁/长吁短叹     D.刹车/名山古刹      效率/率性随心      没收/没精打采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经过首都中西医科研单位6个多月的不懈努力,世界上首个专门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药方“金花清感方”成功研制出来了。 B.从网上舆情看,超过98%的广大网民坚决支持和拥护市委、市政府打黑除恶的正确决定,高度赞扬公安机关取得的重大成绩。 C.在全球经济一片萧条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一枝独秀,关键是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领导,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起了决定性作用。 D.虽然我国粮食连续六年大丰收,但机械化水平不高,种粮的比较效益还是较低,同时还面临着极端气候增多、生态环境恶化。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低碳经济”三个方面的要素。(每条不超过15个字)(6分)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①         ▲         ▲         15 ②         ▲         ▲         15 ③         ▲         ▲         15   4.2009年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陈及时等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的很大反响,大部分网友纷纷在网上发帖赞扬,但也有一些人态度冷漠甚至出现了冷嘲热讽的言论。请你写一句话发在网上,表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运用对比的手法,不超过20个字。(3分)            ▲         10         ▲         10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韩建,字佐时,许州长社人也。少为蔡州军校。僖宗还长安,建为潼关防御使、华州刺史。华州数经大兵,户口流散。建少贱,习农事,乃披荆棘,督民耕植,出入闾里,问其疾苦。建初不知书,乃使人题其所服器皿床榻,为其名目以视之,久乃渐通文字。见《玉篇》,喜曰:“吾以类求之,何所不得也。”因以通音韵声偶,暇则课学书史。是时,天下已乱,诸镇皆武夫,独建抚缉兵民,又好学。 乾宁三年,李茂贞复犯京师,昭宗将奔太原,次渭北,建遣子允请幸华州。昭宗又欲如鄜州,建追及昭宗于富平,泣曰:“藩臣倔强,非止茂贞,若舍近畿而巡极塞,乘舆渡河,不可复矣!”昭宗亦泣,遂幸华州。 建已得昭宗幸其镇,遂欲制之,因请罢诸王将兵,散去殿后诸军,累表不报。建已杀诸王,乃营南庄,起楼阁,欲邀昭宗游幸,因以废之而立德王裕。其父叔丰谓建曰:“汝陈、许间一田夫尔,遭时之乱,蒙天子厚恩至此,欲以两州百里之地行大事,覆族之祸,吾不忍见,不如先死!”因泣下歔欷。李茂贞、梁太祖皆欲发兵迎天子,建稍恐惧,乃止。光化元年,昭宗还长安,自为建画像,封建颍川郡王,赐以铁券。建辞王爵,乃封建许国公。 昭宗东迁,建从至洛,昭宗举酒属太祖与建曰:“迁都之后,国步小康,社稷安危,系卿两人。”次何皇后举觞,建蹑太祖足,太祖乃阳醉去。建出,谓太祖曰:“天子与宫人眼语,幕下有兵仗声,恐公不免也。”太祖以故尤德之,表建平卢军节度使。 太祖即位,拜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祖性刚暴,臣下莫敢谏诤,惟建时有言,太祖亦优容之。太祖郊于洛,建为大礼使。罢相,出镇许州,太祖崩,许州军乱,见杀,年五十八。                                            (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卷四十杂传第二十八》)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督民耕植                                督:督促                B.昭宗将奔太原,次渭北                     次:停留 C.太祖以故尤德之                           德:感激         D.建蹑太祖足                               蹑:紧跟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韩建工于心计、行事精明的一组是(3分) ①建遣子允请幸华州                          ②昭宗亦泣,遂幸华州 ③因以废之而立德王裕                    ④欲以两州百里之地行大事 ⑤建蹑太祖足,太祖乃阳醉去              ⑥幕下有兵仗声,恐公不免也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建出身低贱,熟悉农家的事情,面对多次遭受战争祸害、百姓流散的现状,他非常关心农耕,经常深入到乡间,了解百姓疾苦。 B.韩建开始不识字,后来通过努力学习,慢慢通晓文字,并且学习书史;在天下已乱的时期,只有他能够安抚兵民,又喜欢学习。 C.李茂贞再次攻打京城的时候,昭宗先是想逃奔太原,后又想要到鄜州,但韩建软硬兼施,最终将昭宗逼到他的“根据地”华州。 D.韩建本想废掉昭宗,另立德王裕;其父叔丰告诫他此举是灭族之祸,加上李茂贞、梁太祖皆欲发兵迎天子,最终使他罢了手。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使人题其所服器皿床榻,为其名目以视之。(4分)                              ▲                         ▲                                 (2)因以通音韵声偶,暇则课学书史。(3分)                              ▲                         ▲                                 (3)臣下莫敢谏诤,惟建时有言,太祖亦优容之。(3分)                              ▲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②,我心悬旆③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③旆,旗帜。 (1)首联叙写了什么内容?(2分)第二联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2分)                              ▲                         ▲                             (2)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                         ▲                             (3)第三联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1分)全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2分)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愤不启,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      ,笃行之。(《礼记·中庸》) (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庄子《逍遥游》) (4)西当太白有鸟道,        ▲           。(李白《蜀道难》) (5)        ▲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6)马作的卢飞快,       ▲      。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7)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壶口:倾听与倾诉  孟德明     一直感觉这是遥远的距离,它置身厚厚的黄土之中,从远古走来,不舍昼夜,经冬历夏。它饱览沧桑巨变而岿然不移,这该是多么恒久的坚持与把守!在浩瀚的史册中,它已经具象成华夏大地上的一个神明符号。     一个夏末秋初的上午,我走进了这里的峡谷。高高远远的峡谷令我更有了“摇篮”的感觉,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被这黄河的涛声唤起,他们生活在这种声音里,采果、播种、繁衍,进行着最伟大的沿传。     就在我怀着满腹遐想,保持那种惯性的仰视时,汽车把我们带到了一段开阔的河谷地带。此时,震耳的涛声已经撼动着我了。这声音是那样的雄阔,像雷声像虎啸像马嘶,给人以力量。这就是我的母亲河,它有时静止如淑女,有时激越像侠客。这不正是滚滚历史洪流淘淋的性格吗?     我便看到,在偌大的河床上已经有很多的身影,无论男女无论老幼,都站在一个地势较高的地方,静静地站立,如电影中的无声片样,在这里,大家不约而同地不由自主地保持这份静默。在这澎湃之中,我们每个人的声音都将会被它湮没,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学会倾听,寻找这涛声倾泻的语言。这群瀑流有大有小,每个人都能够默默倾听和对语。有的舒缓轻悄如小夜曲,有的激昂震荡如交响乐。这语言表达,我相信已经胜过百卷诗书。  这时,我才感到,原来我意识中仰望的姿势不觉间变成了平视,探出目光,这瀑布就尽在视线中了。这就是我期望已久的瀑布吗?它不像其它那样高高在上,拉开距离,保持那种神秘。它与我们贴得那样近,刚刚驻足,这夹带着泥土的溅起的瀑流就和我们撞个满怀了。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啊,它对自己的儿孙始终敞开胸怀,倍加爱抚。这温润的泥土,是那样亲和地拉动我,以至我越发近距离地走向它,伸出手去抚摩它,却见它欢腾起来,像久违的亲人样笑语欢天。是啊,我们的黄皮肤可是你的颜色浸染的,我们的血管里激荡的是你的血流。这时,一阵轻风拂来,这泥土的馨香就满鼻满口了,它略带咸涩,一定是凝结着几千年的血雨腥风,一如历经岁月磨砺的母亲,在向它的儿子诉说沉实的往昔,在给我们以昭示,让我们双脚紧紧贴在这里的一片土地。     就在这倾听中,我忽然感觉这瀑布保持了一个美好的动感姿态,是那种动中的静,是那静里的动。整体上看去,如一幅油画,厚重凝练,这是一位大师的杰作啊。它置身大自然里,养育着怀抱中的儿孙。为什么千百年来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将它唤做母亲河,今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那样澎湃,永远唱响母爱之歌,这就是我们华夏的根基啊,生生不息的那条血脉,从古及今,无休无止。     此时,在这瀑布边有个身穿夹袄,头戴白羊肚毛巾的老汉,牵着头毛驴站立那里。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黄土高坡似的农民形象,虽然我第一次来到这一带高坡,也立时在记忆里找到了珍存的对接点。老汉大概有70多岁,可站在壶口边,他依然露出温和纯真的笑容,像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在这里,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甩掉一身世俗的重负,来尽情地感受一份母爱与亲情的。老汉大概明白这点,专来这里供游人拍照留念的。我赶紧走上去,在他旁边,叫朋友摄下这个宁静持久的瞬间。我将会永久地珍存下去,他代表了我们黄河两岸儿孙往昔的绵绵记忆。     我不禁静静伫立那里,手抚心胸,唤上一声,母亲,孩儿来了,来聆听您的教诲,来感受您的温情,来汲取您的无尽力量源泉。     此时,我的脑海油然响起了黄河上常年摇船击水的汉子的浑厚高腔——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这声音如此绵长,归来后久久地在我的记忆里回荡。  (选自2009年11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11.文章题目为《壶口:倾听与倾诉》,从文中看“倾听”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分)                              ▲                         ▲                               12.作者对壶口黄河(瀑布)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                         ▲                               13.第七段描写瀑布边一个黄土高坡似的典型农民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                         ▲                               14.以本文内容为例,探究黄河成为文学作品经久不衰描写对象的原因。(6分)                              ▲                         ▲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教育不能太功利 张志坤 ①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给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弊端。现今学校体系,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还不如说是一种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制度更为确切,以就业生存为基本诉求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角逐。高等教育现在是大众化了,但是大众化后好象竞争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愈演愈烈。这种教育体系所带来的升学压力、就学压力非常大,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也都非常大。过于功利化、工具化之后,教育必然要丢失掉很多东西,教育质量水平日渐严峻。比如,教育与教养脱节,“有教育没教养”;知识与素质脱节,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本来是教育的基本诉求,但在激烈的竞争下,原本属于素质范畴的东西也都外化为竞争的条件,如各类艺术考级等;学历与学问脱节,目前,高学历特别是博士学历需求旺盛,动力主要在于如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成功人士,原因不言自明。 ②诚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教育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旨是理所当然的,不去掌握知识和技能,不去开发人力资源,教育的价值是无法凸显的。但是,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目的只实现了一半不到,教育的社会责任没有这么简单,不应该到此止步。不能因为现实的需要就不顾长远,不能忘了教育的理想和灵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是要强调“好”字当头。 ③化解教育发展中功利化、工具化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促进教育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 ④既要解决好教育发展的当前急需,还要注意实现教育的长远目标。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照般了近代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信奉工具理性和纯粹的科学实用主义,是世俗的,也是功利的。当代中国的教育,理应兼具教化的功能。教育是文明传承的主渠道,是理想、价值与社会精神构建的主要驱动力,这是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定位,不能以培养和毕业的学生数量为惟一尺度,应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使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历的社会迈上学习的社会,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 ⑤推动教育全面、均衡发展,在建设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同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体系为教育发展的重点,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不能一讲教育,就是简单的学校教育,就是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个简单的链条。事实上,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被强调了好多年,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⑥既要开发人力资源,为经济建设急需培养大批人才,也要推动教育多样化发展,拓宽成才渠道,为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过去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现在越来越多地是在学校外发生的,特别是在成人阶段。这一发展趋势昭示我们,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战略空间,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更高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是非选拔、非竞争的,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人,而是选择适合人的教育。只有全面发展的教育,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选自2009年5月2日《光明日报》) 15.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当属于素质范畴的东西外化为竞争的条件时,就会使知识与素质相结合,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B.现阶段,中国应将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教育的目的,通过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得教育的价值得以凸显。 C.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信奉工具理性和纯粹的科学实用主义,当代中国的教育则完全兼具了教化的功能。 D.我们既要加强学校教育,又要完善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发展的更高阶段的教育工作。 16.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给教育带来的弊端主要有哪些?请分条归纳。(每条不超过10个字)(6分) ①         ▲         10 ②         ▲         10 ③         ▲         10 17.要促进教育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关系?请分别加以概述。(6分)                             ▲                             ▲                         七、作文(70分) 18.言谈交际,注意分寸;行事处世,讲求尺度;议论评价,考究适度…… 请以“把握分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写议论类文章要观点明确,材料典型,分析合理; 写记叙类文章要主题鲜明,素材鲜活,描写生动。 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盐城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 文 附 加 题 (满分40分,时间30分钟) 一、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君 尝 谒 予 怀 诗数 十 首 为 贽(礼物) 色 卑 而 词 款(诚) 大 指 自 喜 所 长 不 病 人 之 不 知 而 惟 欲 得 予 一 言 以 为 信 也 岂 其 刻 肠镂 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选自王慎中《朱碧潭诗序》,有删节) 20.《朱碧潭诗序》中“诗序”的意思是                  ▲                。(1分) 21.朱碧潭请王慎中作序的目的是“    ▲  ”, 王慎中为其作序的目的(原因)是“      ▲      ”。 (分别摘录原句回答)(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 B.《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罗贯中以三分据实七分虚构的做法,主要依据《三国志》来勾勒全书框架,确立事件与人物,使小说兼有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感染力。 C.《女神》的格式追求“绝对自由,绝对自主”,而不受任何一种格式的束缚;其形式自由多变,依感情的变化自然地形成“情绪的节奏”;多采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常借神话传说等表达感情。 D.鲁迅于1918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文学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不仅标志了现代文学小说的形成,更是对封建吃人礼教投出的第一把利剑。 E.《欧也妮·葛朗台》中,作者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葛朗台这个守财奴的性格特征:“占有金子”、“聚敛财富”、“视金如命”,他的一切思想、心理、言语、行动都被“占有金子”这个欲望贯穿着。 23.(1)阅读《家》第四十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 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他这样想着,前面的幻景迷了他的眼睛,使他再没有时间去悲惜被他抛在后面的过去十八年的生活了。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 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请列举小说中与他叛逆者形象有关的五点内容。 ①           ▲             ;②            ▲           ;③            ▲            ; ④           ▲             ;⑤            ▲           。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5分)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说这句话的人物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这段话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人物:        ▲             形象:        ▲                        性格特征:                        ▲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 现在经济领域社会信任不足正向政府与民众关系领域蔓延的苗头,直接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所以克服非经济领域的社会信任不足已成了重建社会信任的当务之急。当前,在构建地方政府与基层民众的信任关系上,要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地方政府要注意防止和纠正不恰当的做法。在处理重大公共事件时不透明,而是刻意遮掩,发布虚假信息。这种做法已被许多经验事实证明无异于弄巧成拙,给公共事件的处理帮了倒忙,最终是以动摇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换回事件的平息。在地方项目的建设开发上与老百姓争利益。政治学理论认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成本是低廉的,同时公信力也是值得称道的,原因就在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宗旨是予民以利甚至让利于民。地方政府越是淡化自利情结,不计成本地为民办实事、好事,就越容易博得民众的信任。在政治功绩方面,热衷于搞所谓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危害性还不止于劳民伤财、损害政府自身形象,它的深层危害还在于民众在感觉“被增长”、“被提高”时所带来的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危机,而由信任危机又将引发政策执行力疲软等诸多问题。在执行政务过程中,掌握着公权力的政府部门天然地有着实行“程序正义”的便利和优势,在运用这种便利和优势的过程中是否包裹着部门利益,将成为政府得民信抑或失民信的试金石。从民众的角度来看,当前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民众在社会关注和政治参与由热情向理性递进的过程中,一方面应继续保持那份合乎情理、合乎逻辑的质疑,同时勿将科学的质疑精神蜕变为“怀疑一切”的偏执。质疑止于事实,一个勇于质疑、也乐于接受事实的民族,才是能够站在时代巅峰的民族。地方政府与民众保持这样的良性互动,就有望为重建社会信任开个好头,最终为拉动社会需求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选自2010年1月5日《学习时报》) 24.从文本看,当前地方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做法来构建地方政府与基层民众的信任关系?请分条概述。(8分)                             ▲                            ▲                            25.分析文本,说说地方政府与民众应如何来重建社会信任?(7分)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