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键时刻,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适应了这一时代趋势的是
A、温故知新 B、有教无类 C、学思结合 D、因材施教
13、父母老师总爱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勤勉同学用功读书。其实这句话是历史上一位皇帝,为了提倡文教风气的做法,意思是指只要用功读书,通过国家举办的考试,当上了朝中大官之后,黃金屋、美娇娘就会自动送上门来。这句话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个皇帝所说的?
A、西汉武帝提倡儒术 B、东汉光武帝表彰气节
C、武则天重视科举 D、北宋真宗拔擢士人。
14、成语“饮鸩止渴”是指只顾眼前好处,而忽略其伤害的做法,最后反而会害了自己。这句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北宋末年的哪一项政策?
A、澶渊之盟 B、联金抗辽 C、王安石变法 D、绍兴和议
15、在佛教与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下列何者扮演了中外宗教交流的中介角色?
甲、沈括 乙、徐光启 丙、玄奘 丁、宋应星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16、鸦片战争以后,很多人感叹中国出现的巨变。李鸿章对时局的看法颇有代表性,他说:“我朝处于数千年来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这里的“奇局”“大变局”应指
A、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历史潮流 B、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
C、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17、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主要是指:
①“开眼看世界” ②洋务运动 ③维新变法 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义和团在破坏铁路和电线18、有关右图历史事件的评述,从现代化史观角度分析,
最恰当的是
A、排外仇教(洋教)的暴民运动
B、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的反应
C、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
D、农民阶级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19、“会战开始前,中国方面及时发现日军企图,正确判断日军进攻方向,采取了相应部署,准备在平汉路武胜关、广水段先发制敌,袭扰日军后方,威胁武汉,对日军进行战役侦察,破坏其企图。……会战结束后,日军认为确保对该城的占领,可给重庆蒋政权以更大的威胁,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从而也就有利于及早解决中国问题,战略价值极大。”这段文字叙述的是
A.凇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武汉会战 D.枣宜会战
20、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
与厂商制作一系
列历史人物玩具,其中包括蒋介石与毛泽东
“欢笑言和版”。历史上蒋介石与毛泽东“欢
笑言和”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签署了“双十协定”
D.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21、某年蒋介石在《新年文告》中宣称:“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中在政府不在政府……全在于共产党。”当时的形势是
A、国共正在进行重庆谈判 B、战略决战,即将取得胜利
C、国共正在进行北平谈判 D、国民党已经败退到台湾
22、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特殊”、“新式”的含义是
A.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3、1952年大年初一,上海街上提着大包小包拜年的人比往年少了许多。春节刚过,有人就在报上写文章谈“今年过年不同往年”,标题就是“奸商们胆战心惊,斗争中过了春节”。这主要是受到下列哪一事件的影响
A.镇压反革命运动 B.“三反”“五反”运动 C.合理调整工商业 D.“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3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1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1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12分)(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9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9分)
3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鼓励中国人到日本留学。“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费省,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形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首次考察、任用留学生,下面是部分试题:
“一、国际公法类:两国交战,局外之国不得干预,谓之局外中立。局外中立国与交战国之间,其权利义务若何,试据学理与各国成例而详论之。
二、法律诉讼类:各国裁判均尚证据,不尚口供,无刑之弊而能得其真情,究其办法若何,试条陈之。
三、商业财政类:银行这一国财政之枢纽,其种类功用若何,试详论之
四、机械学:火车头之制造法。
五、化学:安全火柴之前途及其制造法。”
《大公报》1905年6月8日
材料三 考试后,清政府对考生赐予出身等级:“金邦平、唐宝锷均著给予进士出身,赏给翰林院检讨。张英绪、曹汝霖、胡宗瀛,均著给予进士出身,按所习科学,以主事分部学习行走。陆宗舆著给予举人出身,以内阁中书用。王守善、陆世芳、王宰善、高淑琦、沈琨,均著给予举人出身,以知县分省补用。”
《大公报》1905年7月16日
材料四 “若中国之考试留学生为何哉?如谓考试学问欤?则各国学校之文凭,岂竟不足为凭?如欲用之欤?则习理科南昌使之外交,习商业而使之知县,已甚不伦矣。况乎若今之徒与以翰林、进士、举人之空名者,更安有所用?然则此学部考试也,特一种愚人之术耳”。
《时报》1910年3月31日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指出为什么甲午战争后大量中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
根据材料二,归纳当年清政府考察留学生的试题内容特点。
根据材料二、三、四,你如何评价清政府对留学生的考察方式?
高三历史测试题答案(宋元)
一、选择题
13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B
C
B
C
B
C
B
D
D
B
C
B
二、非选择题
13、 ( 1)①粮食单产提高;②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③耕地面积增加;④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⑤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每点3分,任答4点即得满分12分)(12分)
(2)①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 ;②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可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③耕地面积的增加为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条件。(9分)
(3)①政治基础: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生活较安定。(3分)
②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各地生活习俗的融合。(3分)
③文化基础: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3分)
14、(1)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国人痛感要向日本学习。②到日本留学生费用较低。③日本距离中国较近,往返方便。④日语与中文相似,语言关相对容易过。⑤日本人已经对西学作了提炼,借鉴过来更方便。⑥中国与日本风俗人情更相近。
(8分)
(2)①结合时事。如第一题明显与当时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交战有关。②引进西方新思想。如第二题明显是觉得中国法律有不完善的地方。③重视经济。如第三题已经认识到银行的重要性。④重视科技实学。如第四、五题都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科学技术。(8分)
(3)①在考试内容上,清政府已经关注现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应该说是一个进步。②在留学生的任用上,清政府只满足于给留学生一个身份头衔,不能够做到人尽其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