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东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含解析)

ID:306003

大小:133.29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拼搏一年·成就梦想” 高三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第1、2、3、4、5、6、13、14、15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对应的题号下面,其它题答案则写在答题纸内指定位置。  2.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答题纸、作文纸上。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代尧、舜、禹相“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夏商以降,开始了“家天下”。《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官位世代相传)以为礼”。《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按郡国口率察举,每岁举孝廉、秀才两科,即岁举性科目。东汉末,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九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这种“学校—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便宣告终结。                      (节选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删改) 1.下列各项是对文章里引文的解说,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原始社会末期的民 主制时期,考察选拔官员主要依据的是被选者个人的品行与才干。   B.“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夏商以后的“家天下”时期,官位世 代相传的制度确保了贵族统治的垄断地位。   C.“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战争造 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选拔官员困难,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D.“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用考试的方式按照规定所写文章的好坏来选拔官员,是科举制区别于以往官员选拔制度的最大之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起公天下时期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家天下时期开始的世袭制是一种明显的历史倒退,因为它任人唯亲而无视其他。 B.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C.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D.隋唐以后确立的只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自夏商周三代到明清,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B.选官制度的改变与更替,体现了不同时代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其中 对个人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的要求始终是第一位的。 C.从最初的禅让制到最后的科举制,不难看出,无论在哪个朝代,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都是统治者极为看重并着手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D.相比于我国古代其他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的时间最晚,其人才选拔机制的规范性和效果也明显好于其他的选官制度,因而它持续的时 间最为长久,对我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奇情郁然,玄对山水,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力耕奉母。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口不能道,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已而游黄山、白岳、九华、匡庐;入闽,登武夷,泛九鲤湖;入楚,谒玄岳;北游齐、鲁、燕、冀、嵩、雒;上华山,下青柯坪,心动趣归,则其母正属疾,啮指相望也。 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登罗浮,谒曹溪,往复万里,如步武耳。从野人采药,栖宿岩穴中,八日不火食,抵峨眉。只身戴釜,访恒山于塞外,尽历九边厄塞。泛洞庭,上衡岳,穷七十二峰。北抵岷山,极于松潘。又南过大渡河,复寻金沙江,贵竹、滇南之观亦几尽矣。由鸡足而西,出玉门关数千里,至昆仑山,去中夏三万四千三百里。 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丽江木太守偫糇粮,具笋舆以归。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梧下先生①曰:“昔柳公权记三峰事,有王玄冲者,访南坡僧义海,约登莲花峰。海谓之曰:‘兹山削成,自非驭风凭云,无有去理。’玄冲曰:‘贤人勿谓天不可登,但虑无其志尔。’霞客不欲以张骞诸人自命,以玄冲拟之,殆庶几乎?”                                        (节选自钱谦益《徐霞客传》) 【注释】梧下先生:作者自称。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秋冬觐省,以为常               觐:拜见。 B.心动趣归                       趣:赶快。 C.贵竹、滇南之观亦几尽矣         观:游览。 D.丽江木太守偫糇粮               偫:储备。 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徐霞客“旅行考察途中的艰辛”的一项是 ①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 ②凌绝壁,冒丛箐    ③以崟岩为床席,以溪 涧为饮沐    ④往复万里 ,如步武耳 ⑤栖宿岩穴中,八日不火食 ⑥只身戴釜,访恒山于塞外 A.②⑤⑥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霞客从小想象力就特别丰富,十分喜欢山水。没有出门远游之前,      他就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窘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      飞走。   B.徐霞客平常也未曾写过什么文章,但出游的时候,却能靠着破壁枯      树,点燃松枝干穗,用笔写出所见所感。文章既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      的账目,又好像是高手画出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      法超过他。   C.徐霞客事母至孝,最初的出游,还是在母亲的催促下完成的。即便      如此,他在外行走,心中仍时常牵挂母亲。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才放      纵心志游览远方,足迹几乎遍及华夏大地的山山水 水。   D.徐霞客临死时,认为张骞、玄奘和耶律楚材因为胸无大志只是奉命      行事,所到之处和所作的贡献反而不如自己这样一个平常百姓,因而      觉得自己死无遗憾。本文作者也用王玄冲的故事认同了这一观点。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口不能道,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 译文:                                                                   (2)霞客不欲以张骞诸人自命,以玄冲拟之,殆庶几乎?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 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 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 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 相忆采芙蓉。 8.诗的标题是“春宫怨”,诗中哪几句写的是“春”?哪几句写的是“怨”?   抒情主人公又因何而怨?(6分)                                                                  9.这首诗的颈联尤为人称道,试作简要赏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     吟·登建康赏心亭》)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      垂泪涕泣。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     鹿门歌》) (6)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NextPage]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作答时,在所选题号对应的方框内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泥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半天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琵琶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个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赒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选自《故里三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对陈泥鳅的描写,没有浓重的刻绘,而是寥 寥数语,轮廓井然,   栩栩如生,收到了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B.作者笔下的陈泥鳅不过是市井小民,所叙之事亦是日常琐事,但   从中能令人感到他对底层人物的深切悯怀,对凡俗人生的悠长感喟。     C.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他不置产业,花钱散漫,喝酒赌钱,   未曾留下积蓄,也不考虑娶妻生子,这都说明他是一个缺乏责任感   和承担意识的人。     D.这篇小说的语言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   到清新自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   味悠长。     E.作者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原生态的碎片加以连缀,使这篇小说具有   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矛盾冲突,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灵   与情感。 (2)小说的首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的主人公陈泥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6分)                                                                                                                                                               (4)有评论者认为,汪曾祺这篇小说中隐藏着“生活的哀戚”,你是否认      同这种说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来源:Z.Com]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选自《名人传记》2006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      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      神。 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对对      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深      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淫。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   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   诚心之言。 D.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       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       扬。 E.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   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6分)                                                                                                                                                           (3)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     括。(6分)                                                                                                                                                             (4)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8分)                                                                                                                                                           [NextPage]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学校对刚刚入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结果是成绩悬殊,良莠不齐。   B.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剧”的美国音乐剧《猫》最近在重庆大剧院隆重上演,满座听众如醉如痴,如蚁附膻。   C.招聘洗菜工也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厦门市公安局翔安分局成为这一“潮流”的始作俑者。   D.如今,他的脸上早已没有了刚下岗时期期艾艾的神情,浑身上下都透着成功者的自信。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从纸面进入操作层面,不在制度研究上发力,所谓的“同工同酬”“同票同权”和“同命同价”只能是画饼充饥。   B.“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作为祖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钱学森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悄然辞世,带给国人无尽的哀恸。   C.俄罗斯健美联合会主席弗拉基米尔·杜宾宁说:“我很高兴把俄罗斯领导人的雕像送给有收藏嗜好的施瓦辛格是极大荣幸。”   D.在10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兰州建委提出水价调整的三大理由:供水企业加大了建设投入;市场的价格变化和政府的价格政策调控了企业成本支出;水价调整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15.根据文意,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   ②这家老牌报纸至少在1854年,就有文电从晚清的北京传送至遥远的纽约。   ③而晚清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神秘封闭的东方老大沦为“东亚病夫”,帝制遭遇千年未遇之质疑,士大夫政治没落┄┄   ④《纽约时报》对于中国报道的介入可以延伸至晚清。   ⑤而《纽约时报》的晚清变局之报道集《晚清的帝国》,在中国出版后,更是以其独具一格的报道模式与视角,被评价为“这是力图以时报原始资料重现一个世界大国之编年史的伟大尝试”。   ⑥这种跨世纪的文献式的报道方式,令人惊叹。   A.③①②④⑥⑤   B.④②③①⑥⑤   C.④①②⑤⑥③   D.①②④③⑥⑤ 16.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5分)     新华网长沙10月29日电   随着第一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29日在湖南长沙亮相,作为算盘这一古老计算器的发明者,中国拥有了历史上计算速度最快的工具。     超级计算机又称高性能计算机、巨型计算机,是世界公认的高新技术制高点和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领域之一。每秒钟1206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563.1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使这台名为“天河一号”的计算机位居同日公布的中国超级计算机前100强之首,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这个速度意味着,如果用“天河一号”计算一天,一台当前主流微机得算160年。“天河一号”的存储量,则相当于4个国家图书馆藏书量之和。                                                                             17.阅读例句后,在给定的事物中选取两个,写出简短诗句或哲理性的话,    不要求句式一致。(6分) 例:竹:每攀登一步,都作一次小结。     火山:过分的热情,反成了一种灾难。     可选事物:谷穗、玻璃窗、热宝、流星、晚霞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席勒曾写过一篇童话:一个圆的一部分被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它就四处去寻找它遗失的那一部分。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慢慢滚动,由此得以沿途欣赏青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并与蚯蚓谈天说地。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那部分,它高兴极了,觉得自己又是一个完整的圆了。它开始飞快地滚动,在快速的滚动中发现世界整个变了样,青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都欣赏不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都丢失了,于是它又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那部分丢在路边,然后慢慢滚动着向前……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NextPage] 高三年级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9分) 1.C.(这只是九品中正制建立的原因,而且并没有解决问题) 2.D. (看重血统和任人唯亲不是一回事,世袭制也不能说就是一种倒退,A项概念混淆。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才逐步建立起来,B项说法倒置因果。察举制并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规范化的标志;衡量标准既看个人才能和德行,也看家世。C项属于无中生有) 3.B.(并不始终是第一位的,说法过于绝对) 二、(一)(19分) 4.C.(观:景象) 5.A.(①是表明徐霞客对东南山水的熟悉;④是说明徐霞客的行走能力) 6.D.(张骞、玄奘和耶律楚材并不是胸无大志,徐霞客也不认为自己比他们强,而是 觉得可以和他们三人并驾齐驱) 7.(1)好像不怎么会说话,可一旦和他讨论辨析山水的脉络,搜寻探讨各地的山川壮 美,就突然变得能言善辩起来。(采分点:道、时、搜讨)   (2)徐霞客不要拿张骞等人自命,拿王玄冲来比拟,大概差不多吧!(采分点:以、 殆、庶几) 【参考译文】     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窘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种田侍奉老母亲。30岁的时候,母亲让他出游。每年的夏、春、秋三季出游,冬天冷的时候,拜望长辈,把这当作常例。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     他出行,只带着一个奴仆,有时是一个僧人;一根拐杖,一件包袱。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忍受饥饿几天不吃饭,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敏捷得如同猿猴,强健得如同黄牛。把高峻的山岩当作床席,用山中的溪 水饮食沐浴。好像不怎么会说话,可一旦和他讨论辨析山水的脉络,搜寻探讨各地的山川壮美,就突然变得能言善辩起来。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不久游览了黄山、白岳、九华山、庐山;到了福建,爬了武夷山,泛舟九鲤湖;到了湖北,拜谒了武当山;向北游览了齐鲁、燕冀、嵩山、洛水;登上了华山,下山经过青柯坪,心中惊动想着回家,回家后发现他母亲正生着大病,咬 着手指盼望着他呢。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跟从山中的百姓采药,住在山洞里面,八天没有吃到熟东西,才到达峨眉山下。一个人带着炊具,寻访了塞外的常山,走遍了北方险要的关塞。泛舟洞庭湖,上了衡山,登遍七十二座山峰。北面抵达岷山,最远到了松潘。又向南过了大渡河,再次寻觅金沙江,贵州、云南等地好看的地方几乎都看遍了。由鸡足山向西,出玉门关好几千里,到达昆仑山,离开中原地区有三万四千三百里。     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好走。丽江府的木太守为他准备好干粮和竹轿,他才得以回来。(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唐朝玄奘、元朝耶律楚材奉皇上的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与前面三人合而为四,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认为:从前柳公权记载华山三峰的事,说有个叫王玄冲的人,探访南坡僧人义海,相约攀登莲花峰。义海曾对他说:“这座山像削成的一样,若不是能乘风驾云,没有登上去的道理。”王玄冲说:“您不要说什么不可登天,不过是心中没有那种志向罢了。”徐霞客不要拿张骞等人自命,拿王玄冲来比拟,大概差不多吧! 【注释】 [1]塍:田地划分的单位。[2]玄:远,深远。[3]三时:指春、夏、秋三季。[4]襥被:用包袱包裹衣被。[5]扳援:抓着东西往上爬。[6]匡庐:即庐山。[7]九鲤湖:在福建仙游县东北,相传有何姓兄弟九人炼丹于此,后各骑一鲤仙去,故称。[8]玄岳:武当山之别名。[9]青柯坪:在华山谷口内约十公里处。[10]啮指:《搜神记》载,曾子从仲尼在楚万里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后用以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渴念。[11]布武:指距离很近。[12]九边:明代北方的九处要镇,即包括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13]鸡足:山名,在云南宾川西北。[10]贵竹:即贵筑,县名,其地今入贵阳市。[14]木太守 :明云南丽江府知府。洪武十六年,以木德为知府。木德从征有功,子孙世袭此职。偫(zhì志)储备。糇(hóu猴)粮:干粮。[12]张骞:汉武帝时人,封博望侯,首先为汉沟通西域诸国。凿空:开通道路。[13]耶律楚材:字晋卿,辽皇族,初仕金,后为元重臣,曾随元太祖出征西域。[14]筇:竹杖。[15]柳公权:字诚悬,唐著名书法家。三峰:指莲花峰、落雁峰、朝阳峰。其记王玄冲登莲花峰事,见《小说旧闻记》,载涵芬楼本《说郛》卷四九。 (二)(11分) 8.描写“春”的句子: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1分)    描写“怨”的句子: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1分)   “怨”的原因: (1)自己青春貌美,却得不到皇上的恩宠;(2分) (2)面对美好春光,思念故乡却不得人身自由。(2分) 9.(1)通过抒情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出一幅典型的盛春正午的       绮丽景象:春风骀荡,鸟声清脆唧喳,丽日高照,花影层叠繁茂。(2分)   (2)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借自然界的美好春景,表达抒情主人公心中       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既反衬了怨情,又承上启下,由此引出了新       的联想。情景交融。(3分) (三)10.(6分) (1)枯松倒挂倚绝壁         (2)楚天千里清秋 (3)为变徵之声             (4)渺沧海之一粟 (5)岩扉松径长寂寥         (6)廊腰缦回 四、(25分) 11.(1)C、E。(答对一个选项给3分,两个都答对给5分) (2)不可以。(2分)首先,删去首段就无法明确人物的生活环境,不能传递出作者对故乡风情的偏爱和作品对地域文化的凸显,在幽默风趣的笔调中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其次,通过“黑屁股”的说法引出了对救生船的介绍,为后文主人公陈泥鳅的出场做了铺垫。(2分) (3)他水性极好,经常在风浪中救助溺水之人,不取酬劳,是个善良仁义的水手,但也好利;(2分)他不置产业,喝酒赌钱,没有积蓄,具有一般乡民的嗜好和自由散漫的个性;(2分)他对自身的生存境遇具有较为清醒的意识,对人生拥有一份责任感;(2分)他常常在暗中接济一些孤寡老人,却不事声张,具有敬老爱幼,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2分)(以上4点原因写出3点即可给满分) (4)认同。(2分)汪曾祺虽然在小说中表现了故乡的人们互相救济,相濡以沫的善良本性,但隐在其中的却是生活的更大哀戚。陈泥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虽有绝技,思想里总离不开“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的威胁,他对生命同样有着担忧与焦虑;(2分)女人尸体惊现水上,也暗示了故乡依然存在着社会惨剧;(2分)陈五奶奶的遭遇也揭示出穷苦人家无钱买药治病的困窘,而这一切并非个体一两次的扶助便能得以解决。(2分)淡淡的生存的悲剧氛围笼罩着整个小说。 不认同。(2分)陈泥鳅虽然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但他在自己的营生中以出色的劳动创造出美的境界、成功的欢愉。(2分)无论是救助溺水之人,抑或捞取尸首,无论喝酒,抑或赌博,他的人生都给读者揭示出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及深刻的生命意识。(2分)作家把淳朴的民风民俗,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孕育成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孕育在诗化的艺术境界,充满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2分)小说显得超然、空灵,具有田园牧歌式的神秘和梦幻情调。(要点回答不全要酌情扣分) 12.(1)C、E。(答对一个选项给3分,两个都答对给5分) (2)首先,这段对话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2分)其次,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2分)再次,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2分) (3)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笃志为学,学问广博、精深,是一个纯正的学者;(2分)陈寅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中勤勉认真,身体力行,堪称学生的楷模。(2分)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2分)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乐于助人,对友朋的感念追怀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2分)陈寅恪为人幽默风趣,自有雅量高致;(2分)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国难当头,即使 身处困境依然不改其高风亮节。(2分)(以上6点写出3点即可给满分)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是强调,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2分)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信念,潜心治学,不求显达,身处逆境和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2分)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独一无二”的重要原因 。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无法超越的。 启示——今天的我们应该把陈寅恪作为为人治学的楷模,摆脱功利的心态和浮躁的作风,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学术的血脉得以承传,使中国学人的风尚得以赓续,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2分) 五、(20分) 13.C. (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A项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B项 如蚁附膻:就像蚂蚁附着在有膻味的东西上。比喻臭味相投的人追逐某种丑恶、污秽的 事物。也用来指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卑劣行径。D项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 14.B. (A项语序不当,前半句顺序应该为“如果不在制度研究上发力,不从纸面进入操作层面,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C项句式杂糅;D项搭配不当,应为“市场的价格变化和政府的价格政策调控增加了企业成本支出”;“有利于”和“需要”也不搭配。) 15.B. 16.(5分)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 17.(6分)     谷穗:越是饱满,就越谦逊地弯腰低头。     玻璃窗:因为单纯得透明,所以一眼就叫人看穿。 热宝:每一次充电都是为了发挥余热。 流星:即使燃烧了自己,也要留下一抹灿烂。 晚霞:虽然前方一片漆黑,但努力绽放自己的美丽。 六、18.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