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统练(语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省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统练(语文)

ID:306355

大小:46.93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第四次统练试题 高三  语文                                                     审核人:王斌 一、语言文字运用(2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粘稠(niān)           摭拾(zhí)         保亻叔塔(shū)            含蓄蕴藉(jiè)    B、歆享(xīn)            打烊(yàng)       哈巴狗(hā)              白发翁媪(ǎo)    C、褶皱(zhě)            鬈曲(quán)       找茬(chá)                烟波浩淼(miǎo)    D、趿拉(jí)              萌孽(niè)          妊娠纹(shēn)           量体裁衣(liá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篇题为《题纲挈领有效复习》的文章这样说道:记忆的内容要注意“抓大放小”,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最后这段时间里,不要纠缠于细微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大的方面。 B、大自然鬼斧神工地锻造出宫马溶洞这一绝美的境地。凝结的冰面下,有幽咽的泉流声传出;海鱼挂壁、掣天一柱等景观令人惊叹不已、目不暇接。 C、大度是一种做派,一种浅薄者绝难企及的人生境界。蔡元培鄙弃罢黜百家的文化专制,提倡学术自由,含而不露,相信自己稳操胜券,故从容不迫。 D、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销耗着我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 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无极》让陈凯歌的声誉跌至低谷。昨天剧组正式拍板由黎明来演“梅兰芳”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京剧界和观众的议论,议论的焦点是黎明像不像“梅兰芳”和陈凯歌是否能借《梅兰芳》咸鱼翻身。 B、尽管赵本山大叔今年春晚的作品《不差钱》并没有给观众带来太大的惊喜,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本山大叔还是蝉联了第十个“小品王”。 C、当市场需求突然大幅下降时,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会骤然割裂并相互防范,贸易保护壁垒森严,导致经济产生“去全球化”现象。 D、2009年1月,在滨海市第六届书法大赛上,各路好手纷纷舞文弄墨,大显身手,创作出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艳华看来,“高投入、高风险、低利润”的特点,决定了民营资本进入航空领域后将面临市场的残酷挑战。 B、关于圆明园兽首拍卖可谓一波三折,英国一位艺术专家透露,有两名竞拍者被蔡铭超击败,其中一位华人原本打算将其中一个兽首送回中国,他曾出价1千万欧元竞拍。 C、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挣扎在画幅中体现,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罗丹和凡高? D、与国外相比,有关灾难预防知识的普及与自救技能的培训在我国是极为匮乏的,民众的防灾意识低、自救能力弱显然与相应的社会教育太少有关。 5、把下面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号) 人肉搜索是网民自发的行为,_____________,这样做已经涉嫌侵害隐私权。 ①网友也就无需对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样很容易造成“误伤”。 ②从本质上讲,人肉搜索属于一种民间的调查行为,无人予以监督, ③此外,网友往往先入为主,以道德而不是法律为标准衡量事情的是非,并通过互联网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大加声讨,肆无忌惮地曝露他人信息, ④从整体上看,体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 ⑤然而,人肉搜索的背后也有隐忧, 6、下面是一位记者对同济大学著名学者朱大可先生的采访记录片段。请你根据朱大可先生的回答,补写出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4分)    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大可:从前上海市民搬家,往往只需要一辆三轮车走几次就行了。而现在则需要5吨卡车来回跑数趟。这是一个惊人的变化,它表明中国民众的私有物产已经变得无比庞大。但与此形成尖锐对比的是,我们的心灵满足感却日益衰减。这既是一种更大规模的物性贪婪,也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精神空虚。有数据显示,2008年全中国民众的购书费,跟手机短信费基本相当。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讽刺,它不仅表明中国民众购书方面的高度节俭,而且也恶毒嘲笑了中国人精神缺失的现状。 7、用“音乐”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4分)    各种非理性的欲望,都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净化,那是指听众中那些敢于忏悔自己一生过错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心底欲望的人,方才可以让各种欲望在音乐中得到净化。 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对于1983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界而言,有一个话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怎样去应对和评价“现代派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派文学”在1983年以后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学标准,并以此来区分“先进文学”和“落后文学”,甚至是“文学”与“非文学”。在小说界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它与文学评论界在1985年左右倡导的“主体论”和“向内转”遥相呼应,似乎在一夜之间,“现代派文学”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路遥相当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的文学形势此时已经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各种文学的新思潮席卷了全国……文学评论界几乎一窝蜂地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从而弥漫了整个文学界。”他丝毫没有掩饰对此的失望情绪,甚至用非常严厉的口吻批评这种现象:“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至今我仍然感到失望。我们常常看到,只要一个风潮到来,一大群批评家都拥挤着争先恐后顺风而跑,听不到抗争和辩论的声音,看不见反叛者……这种可悲现象引导和诱惑了创作的朝秦暮楚。”路遥的这些判断和批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焦躁的“加速度”运行之中,不仅各种文学思潮层出不穷,作家的代际更替也非常迅速。 如果把路遥的这些带有情绪化的言论和他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很容易造成一种误会,即,路遥是在刻意反抗“现代派文学”的前提下进行其创作实践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路遥对“现代派文学”当然没有“顺风而跑”的认同和承认,但也没有对之进行全盘否定。可以说,路遥对“现代派文学”的态度是相当复杂的,这从他的一些言论里面可以看出来。他说:“就我个人的感觉,当时我国出现的为数并不是很多的新潮流作品,大多处于直接借鉴甚至刻意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水平,显然谈不上成熟,更谈不上标新立异。当然,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这些作品的出现的意义十分重大……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文学形式的变革和人类生活自身的变革一样,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即使某些实验的失败,也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文艺理论界过分夸大了当时中国此类作品的实际成绩,进而走向极端,开始贬低甚至排斥其他文学表现样式。” (节选自杨庆祥《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兼及1985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 8、下列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派文学”在1983年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坛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评价尺度。 B、“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验的成功以及与文学评论界的遥相呼应使得“现代派文学”很快成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向”。 C、在路遥看来,中国当时出现的“现代派”作品不仅是在质量上不够理想,而且在数量上也不多。 D、从中国和世界文学史的角度观察,“现代派文学”风潮的出现是正常的。 9、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遥认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都显得过于浮躁。 B、路遥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现状感到有些失望。 C、路遥认为当一个新的文学思潮来临的时候,应该听到批评家们抗争和辩论的声音。 D、路遥认为文学创作上的“朝秦暮楚”是由新的文学风潮导致的。 10、关于路遥观点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现代派文学”的复杂态度反映出路遥和当时新潮文学界不太一样的文学观念。 B、路遥并没有把“现实主义”和“现代派”进行简单的对立统一式的叙述。 C、路遥认为文学评论界“用广告的方法扬起漫天黄尘”是指文学批评带上了盲目性。 D、路遥对“现代派文学”没有“顺风而跑”地认同,主要是因为它排斥了一些其他文学表现样式。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不超过15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共18分) 俯向大地的身影 许俊文 ①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 ②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③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右手握着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④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收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⑤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⑥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过压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着土地的血脉。 ⑦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乎更近了……                                                                              (选自《散文》2008年第9期,有删改) 12、结合文意,说说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1)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二段(“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中的景物体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母亲。试选取其中的两种手法,对刻画人物的效果作简单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8分)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①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苏辙《南康直节堂记》) [注]①不待文王而兴:语出《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岌然:高耸的样子 B、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C、不为皦察之政                      皦察:严明苛刻 D、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17、下列各组加点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B        府史之所蹲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而以直过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        君以客饮于堂上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8、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请大夫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作者认为从徐望圣喜欢杉树这一点来看,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了。 D、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是在直节堂建成之后。 19、下列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既写景叙事,又记人明志,叙事描写自然贴切,情与心思俱入佳处。 B、“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直节堂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C、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赞赏徐望圣的品行节操。 D、客醉而歌,畅抒胸怀,是作者多年来不平遭遇郁积的愤懑的一次宣泄。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两题。(6分)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21、(1)从上阕看,“啼鸟两三声”一句运用______________的手法,营造了一种___________的氛围,很好地表现了词题中的“早行”。(2分)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及一段课外材料,然后回答问题。(5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008年7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全国税收达32553亿元,同比增长30.5%;同时,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2135亿元,增长27.3%。相对于上半年GDP的同比增长数字(10%左右),这两个30%左右的增长,不能不令人忧心。(“纳税人俱乐部”) 22、(1)用尽可能简洁的字眼概括“有若”的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材料“忧心”什么?这份“忧心”和“有若”的观点有联系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默写(8分) 2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留恋处,兰舟催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5)_____________,惊涛拍岸,____________。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韩非子的寓言中,“墙”是他劝说君主的载体,“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     在苏东坡的《蝶恋花》里,“墙”是他对青春美的向往,“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1993年北大推倒南墙办商业街,8年后,北大拆除商业街,恢复南墙。北大南墙的推倒与重建,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有人说,这南墙,正是北大精神的象征生活中,“墙”无处不在。有的“墙”有形,有的“墙”无形。有形的墙,让我们有股情绪在胸中默默流淌;无形的墙,让我们有种思想在心中高高飞翔。     请以“就是那一堵墙”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第四次统练参考答案 高三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2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C(A、粘nián,亻叔chù     B、哈hǎ        D、趿tā,量liàng) 2、C(A、题—提       B、擎天一柱     D、消耗) 3、D(A、咸鱼翻身:比喻一个人生活或事业处于低谷的时候,突然出现转机,一下子红火起来。       B、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原指一个大户人家再穷也起码剩个架子,好过一般穷人家。也可用于指一个出过名的人再怎么不济也能盖过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       C、壁垒森严:比喻防守很严密或界限划得很分明       D、褒贬失当。①歪曲法律条文作弊  ②玩弄文字技巧 4、C(A、“据……看来”是句式杂糅,应为“根据……分析”或“在……看来”       B、主语残缺。删掉“关于”       D、“匮乏”与“普及”及“培训”搭配不当) 5、[思路探究]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需借助前后文的提示来推断语句排列顺序。要注意分析提供的语句与要求排序的语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依据各个语句之间存在的逻辑或理事关系来排序,一定要从整体考虑。本题论述的主要对象是人肉搜索,整体内容是对人肉搜索的评价,①句是网友的行为会怎样,用了一个关联词“也”,②句是说人肉搜索的本质,③句也是网友的一些做法,④句是从整体上说人肉搜索的性质,⑤句用一转折连词,进一步谈人肉搜索的隐忧。再结合提供的语句中的“人肉搜索是网民自发的行为”可看出这五个句子的顺序。 [参考答案]④⑤②①③ 6、(4分)示例:朱先生,您认为目前国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状态的现状是怎样的?或:朱先生, 您认为目前国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状态的关系是怎样的?或:朱先生,目前国人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您认为人们的心灵是否也相应地获得了满足感呢?(切合内容,中心突出2分,得体1分,简明通顺1分) 7、音乐使听众中那些敢于忏悔自己一生过错、敢于承认自己心底欲望的人的各种非理性欲望得到 净化。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8、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文中首段中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短语的限制,故A项表述错误。 9、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A、B、C三项都可以从首段中推断出。对D项的理解,要注意对画线句子中“这种可悲现象”的理解。“这种”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由画线句的语境和文意可知,应该包含了新的风潮的导向、批评家争先恐后顺风而跑等,故D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10、D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D项“现代派文学”“排斥了一些其他文学表现样式”这个观点在文中没有体现。从第二段中“当时我国出现的为数并不是很多的新潮流作品,大多处于直接借鉴甚至刻意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水平,显然谈不上成熟,更谈不上标新立异”这句话可以看出,路遥反对的主要原因是“现代派文学”本身不够成熟。 11、[思路探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文章的篇幅不长,结合文章末尾的注释提示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内容谈的是路遥对“现代派文学”的看法。首段引用了路遥自己的话,表明他对“现代派文学”的总的看法。接下来一段具体阐释了路遥对“现代派文学”的观点。其中第二段前几句是关键,表明了路遥对“现代派文学”的看法是辩证的。     [参考答案]路遥对“现代派文学”持审慎态度。(路遥辩证看待“现代派文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共18分) 12、(1)把母亲比作“一座丰富的矿藏”,即说明自己很少写母亲是因为担心写不好,也突出了母亲的朴实深厚。(意思对即可,2分)     (2)以“唯一”、“最后”来突出母亲的“惜粮如命”,赞美了母亲的节俭,不忘本。(意思对即可,2分) 13、完成收割后的田野宁静、优美。(2分)     以此烘托母亲艰难翻地、捡拾残粮的劳动形象。(2分) 14、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前文。(2分)     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体贴、深爱和赞美。(2分) 15、答案示例:(1)通过正面描写展现母亲形象。第三段中,正面描写了母亲翻地、捡拾的动作,展现了一个纯朴、惜粮如命的劳动者形象。     (2)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第二段中“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眼泪就出来了”,第五段中母亲生病后父亲的唠叨,都是写家人的心疼,从侧面烘托了纯朴、惜粮如命的母亲。     (3)通过细节描写点染。第三段中“举起,落下,举起,落下”的锄头、母亲发现我以后却站不起来这些细节写出了母亲的认真和翻地、捡拾的辛劳。     (4)通过外貌描写生动表现。第三段中“青衣青裤、扎着黑色的包巾、粘满了泥土的膝盖”,第五段中母亲“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都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纯朴、辛劳。(每种手法3分,共6分)(指出描写手法1分,效果探究2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6、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重点考查考生能否根据上下文语境,合理推断重要实词的意思。D项“特立”应解释为:独立,高高耸立。现在有成语“特立独行”,其中“特立”是“与众不同”的意思。 17、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基础上解答。A项“为”分别为:介词,被;句末疑问语气词。B项“之”分别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而”在两句中都是连词,表转折。D项“以”分别为:动词,带领或“和”,介词;介词,凭借。 18、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A项“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错,杉树并非徐望圣所种。 19、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言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注意要在对原文理解基础上进行鉴赏。B项“作者对直节堂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错,不是“直节堂的‘直节’之性”,而应是“巨杉”的直节之性。 20、[思路探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注意准确翻译出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第(1)句中,“曲”,偏邪,不正直;“屈”,屈服,句中可理解为“卑躬屈膝”;“直”,正直;“折”,动词,受挫折。第(2)句中,“升”,登上;“其……乎”,固定句式,大概是……吧? [参考答案](1)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2)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 21、(1)以闹衬静(或答“反衬”也可)   清幽静谧(或答“清静”也可)    (2)词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1分)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词人的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3分) [解析](1)雨后的霞光弥散在拂晓的天空,月亮依然亮着。稀疏的树木枝头孤零零挂着儿点残星。山林小径罕见人影,翠绿的藤萝深处,只有二三声鸟鸣。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典型的以动衬静。而以动衬静则是常见的反衬的一种体现形式。     (2)本题考查诗歌作者的感情情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要抓住诗歌中“马蹄轻”和“许多情”两个短语,我们不妨认为作者是在回家的路上,以此来解释在一个寒冷孤寂的冬天的早晨,作者的心情还是那么愉悦,觉得马儿的步伐也是那么轻快。就连路途上所经过的青山、流水,都跟作者一样,洋溢着回家的无限喜悦。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22、(1)藏富于民(或“民富国安”“以民为本”等)    (2)材料忧心的是税率过高,税赋过重。材料和有若的观点是一样的,认为过重的税赋好比竭泽而渔,会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应该减轻税赋,藏富于民。 23、(1)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2)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    (3)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4)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5)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24、[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就是那一堵墙”中的关键词是“墙”,根据材料,可以写有形的墙,也可以写无形的墙,或者既写有形的墙,也写无形的墙。比较而言,后两种写法联想、发挥的余地比较大。如果选择第一种写法,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有关联的墙,深入挖掘,展开议论,写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或者写与“墙”有关的人和事,表现一个比较深刻的主题。如果写无形的墙,一定要明确写出“墙”在文中比喻什么,不能飘忽不定、含糊不清。根据材料,“墙”可以是“邪恶”之墙,阻碍沟通、破坏统一之墙,也可以是某种精神、品质、形象的象征。可以选择各种角度来组织材料,比如我们需要或不需要“那一堵墙”,面对“那一堵墙”应该怎么办,是拆掉“那一堵墙”,还是重建“那一堵墙”等。 [例文]                            就是那一堵墙 阳光穿过稀疏的云层点亮了大地,我向往阳光,但我依然被一个巨大的身影笼罩。这个巨大的身影如墙一般,在我的童年,在我的少年,留下深深的印记,也注定影响着我的将来——那就是您呀,父亲! 一、回忆那一堵墙 你高高大大地耸立在我面前,对此我很不满,那时候,您可恨地剥夺了我童年美丽的时光与欢乐。 您总是自己贪婪地享受着阳光,忽视了我含泪的目光。我说,我想看电视,我想与好伙伴一起嬉戏玩耍,我想得到那些活蹦乱跳的玩具,您总是以一言不发的方式否定我。 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我有了翻越您的念头,我用了很多办法,但最后还是行不通,可能那时,我还小,无法越过高大的您。我气愤地对您发泄着,用各种手段打击您,为的是把您推翻,虽然您已经伤痕累累,但依然高大的您让我无法翻越。我气愤而又无奈。 二、接受那一堵墙 那些年发生的一切的一切让我发现,想翻越您是不可能的了,我依然处在您身影笼罩的空间中,没有风、没有雨,一切都很平静,也很安全。有点小聪明的我在这空间里找到一点小乐趣,无忧无虑,我满足但我也向往墙外的风景。 时光悄悄地流逝,我慢慢地长高,感觉您不再像以前那么高大了。调皮的我蹦着,试图看看墙外的风景,结果成功了。于是我心中又一次萌生了翻越您的念头。 我用力一跃,一只手抓到了墙顶,然后另一只手也试图抓住,差一点我就办到了。但是我双脚没有施力的地方,导致我像小猫一样挂在那环视四周。我不认为我是窥看,因为那些应该属于我,早在多年以前。我无奈而又满足。 三、翻越那一堵墙 我看见太阳一次次的升起落下,却没有抓住它的光。我在平静中长大,此时的我可以轻易地看到墙外,好奇心促使我翻越了您。 我没有多想,因为对美丽复杂新环境的向往是天性,虽然很陌生,但我早已无数次看过它。 我越走越远,您没有阻止我,因为您知道,该是放手的时候了。我快乐地漫步在这美丽绝伦的空间中,全然忘记了美丽的地方也有陷阱。我为我的好奇心付出了代价:美丽的背后狂风来袭,我打着哆嗦,倾盆大雨迎面泼向我蜷缩的身子。当我后悔离开那堵墙时,回头,却没有看见你不再高大的身影。因为您知道,不经历风雨的小草是无法抽出绿芽的。 四、怀念那一堵墙 怀念是因为再也回不到您庇护的时光,伤痕满身的您又一次无声地告诉我:“孩子,别再回来了,你长大了,我这堵墙再也不能为你挡住什么了。” 我咬着牙落泪了,因为痛并快乐着。 我想叫您一声父亲,感谢您十八年的沉默寡言。 我想叫您一声父亲,眷恋您对那个揪心的儿子的爱。 我想叫您一声父亲,纪念那些您为了我而日益苍老的容颜。 岁月毫不留情地在您的额头刻上时光的印痕,此时,凄美的绝唱唤醒我锥心的痛,这十八年,您付出了多少艰辛! 那曾经高不可攀、现在依然矗立却斑驳满身的墙是我记忆中凄美的绝唱! 我爱您,父亲! [点评]本文开篇明确点出“那一堵墙”就是父亲的象征。文章结构灵活,用四个小标题的形式写出对父亲由怨恨到接受、超越,最后怀念的过程,通篇注重扣题、点题,叙述中蕴含着浓浓的亲情,文笔生动流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作文。 [参考译文]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一边,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直节”。 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但行为却保持正直。看看他所喜欢的,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诗经》说:“君子有才能,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直节堂建成之后,徐君领着客人在堂上宴饮,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躲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正像这丛杉树,高高耸立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然而清风吹动衣襟,飞雪洒满庭院,杉树依然颜色不变,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加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