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解题技巧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历史解题技巧

ID:309117

大小:13.0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历史解题技巧(2) 二、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提高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可概括为:“问题——阅读——提取——联系——表达”五个步骤。我们以这样两道题为例 例1:阅读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 1793年,乾隆帝在给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 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 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五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对唐代社会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材料四与材料二对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五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实质。 例2;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and the chinese,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阶段(1949——)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例3:(2009年全国卷2第37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耶?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问题”:就是做题的第一步,先看题目要求回答什么问题,即“问什么”,材料题的问题设计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而且每一道问题会指向某一段材料,因此,我们解题时,不要急于去阅读材料,而是要去看看问什么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有针对性地去阅读,使思考的方向更明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避免了盲目性,尤其是节约了有限的考试时间,如例1、例2的第一小题均要求阅读材料一,例1思考理解的是“民族观”和“对唐代社会的影响”,例2思考理解什么是“中国形象”?并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我们只要阅读两道题的材料一并理解思考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例3分别要求思考异同、观点、背景和作用。其他问题也同样如此。 “阅读”:是做题的第二步,在阅读材料时,力求按题目的要求把材料的意思读清楚,并把能体现和说明题目问题要求的所谓“关键词语”划出来,这样,我们的思路就更有指向性,使答案更符合材料的意思,不会离题,答案的质量更高。如例1第一、二小题都问了不同时期中国封建帝王的民族观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例2第一、二小题都是问不同时期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看法;例3分别要求回答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评析邓实的观点、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我们认真阅读材料,可以看出,例1材料一的“民族观”可以从“朕独爱之如一”一句体现,材料二中的“民族观”可以从“天朝”二字体现,第三小题中的“观念变化”可以从“师夷”一句中去思考,例2材料一的“中国形象”主要从“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一句体现,材料二的“中国形象”可以从“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一句体现,例3认识的相同点体现在材料中的“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不同点体现在材料中的“学非粹则非学”……阅读时把它们划出来,由此指引思路去组织答案。 “提取”:是做题的第三步,就是在读懂材料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提取有效信息,思考时尽量利用材料中提示性的“关键词语”,还有时间、空间、事件、人物、出处等等,使思考得出的观点尽量准确、深刻、全面。如例1第一、二小题,由第二步阅读划出来的“关键词语”可以得知第一个“民族观”是“民族平等”,第二个“民族观”是“华夏至上,以天朝上国自居”;例2第一、二小题,由第二步阅读划出来的“关键词语”,可以得知第一个“中国形象”是“以德治国”,第二个“中国形象”是“吸食鸦片”,从材料一中的“启蒙时代”、出处的“十七十八世纪”等关键提示可以思考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从材料二的出处“1840——1876”可以思考“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例3第一小题由第二步阅读划出来的“关键词语”可以得知相同点是反对儒学独尊,不同点在于邓实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应以国粹立国,而新文化倡导者则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联系”:是做题的第四步,即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去组织答案,表达观点,解决问题。因为所有的命题者都不会偏离《考试说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去命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如例1中第一小题的“民族观”我们可以联系教材中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等知识点,第二小题中的“影响”要联系到鸦片战争的结局去回答,第三小题要联系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去回答,第四小题要联系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去回答;例2第一小题理解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要联系教材中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思想主张、斗争矛头等知识点,第二小题分析“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要联系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深受鸦片毒害的状况,第三小题要联系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美关系,第四小题则需要联系教材中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状况、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中外关系等,从而准确地体会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看法的变化;例3第2小题应联系对文艺复兴的认识、“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及其两者的异同等回答,第三小题应联系传统文化的影响、近代民族危机、西学东渐、仁人志士的探索等。 “表达”:是做题的最后一步,答题时要有组织、有条理、有针对性,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漫无目的,写出来的答案象流水帐,答案要中肯、分要点、有层次,简练扼要,而不要长篇大论。 例1参考答案: (1)观点: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影响: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 (2)观点:天朝上国(华夏至上);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影响: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变化:由鄙夷到师夷。影响: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4)观念:白人优越,欧洲中心,自认为是传播文明。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进行殖民扩张;经过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列强要求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瓜分世界。实质:用种族、文化优越论为侵略扩张辩护。 例2参考答案: (1)以德治国。以此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宗教愚昧、倡导理性。 (2)抽鸦片的国家。,鸦片战争后,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很多中国人吸食鸦片;西方列强希望扩大鸦片贸易;西方舆论的宣传;中西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等。 (3)第④阶段: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⑥阶段:新中国成立,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爆发。 (4)增强国力;加强交流;理性对待。 例三参考答案: (1)同:反对儒学独尊。不同:邓实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应以国粹立国,而新文化倡导者则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2)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就行。 (3)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作用:有利于宏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容易导致复古守旧,不利于挽救民族危机。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