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各区模拟试卷文言文诗词鉴赏总汇4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各区模拟试卷文言文诗词鉴赏总汇4

ID:309208

大小:75.0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问  说 刘  开        君了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①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②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注】①子思:战国初期思想家,孔子的孙子。②刍荛(ráo):割草打柴的人。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问无以广识                                    广:增加        B.审问而明辨之也                                 审:审问        C.是己而非人                                        是:认为……对        D.孔文子不耻下问                                 耻:以……为耻辱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 B.              所谓以能问于不能               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 C.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忌之而不愿问焉 D.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此)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B.学有未达,(而)强以为知        C.不如己者,(则)轻之而不屑问焉        D.智者千虑,(故)必有一失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    )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1,3,5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本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君子学必好问”,接下来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B.学与问相辅相成,好学而不勤问的人,可能会犯理论脱离实际的毛病,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C.文章对有学无问者“是己非人”、“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所问非也学”、“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的诸般表现提出了批评。        D.本文在论证方法、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这两篇文章共同论及的关于“尊师”与“重道”的观点至今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3,5第II卷(共120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所 谓 治 国 必 先 齐 其 家 者,其 家 不 可 教 而 能 教 人 者 无 之 故 君 子不 出 家 而 成 教 于 国 孝 者 所 以 事 君 也 悌 者 所 以 事 长 也 慈 者 所 以 使 众 也。(取材于《大学章句》)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听  筝 柳中庸①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②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柳中庸:唐代诗人。②啼鸟:这里指杜鹃鸟。古代常有“杜鹃啼血”之说。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中“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听”是此诗的“诗眼”,下面的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B.第二联中,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使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营造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欢快的景象。        C.筝弦促动心弦,诗人在筝声中感时伤别,进而推人及己,触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最后一句“江南歧路洛阳城”便道出了南北远离、两地相思之苦。        D.诗人展开丰富的联想,用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听筝时的感受,着眼于表现弹琴者精湛的技艺,可谓独具匠心,本诗堪称写艺人的佳作。        E.诗题是“听筝”,诗的内容却又不直接写筝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发出“悲怨声”的形象,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        ②第三联写人世悲欢,真切感人。读到此处,你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哪两个字传达了作者此时的情怀?哪两个字又强化了这种情怀?(4分)        答:                                                                                                                                                            传达作者此时情怀的两个字是(    )(    ),强化这种情怀的两个字是(    )(    )。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B  7.B  8.D  9.A  10.D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1.答案:所 谓 治 国 必 先 齐 其 家 者,其 家 不 可 教 // 而 能 教 人 者/无 之/故 君 子不 出 家 // 而 成 教 于 国 / 孝 者 // 所 以 事 君 也 / 悌 者 // 所 以 事 长 也 / 慈 者 // 所 以 使 众 也。        评分:共5分,“/”为必断处,答对一处给1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得分为止。 12.①答案:B  D        评分:共3分,答对一个给1分,答对两个得满分。        ②示例:灯下慈母盼子、楼头思妇望夫的哀怨的景象。“愁”、“思”两字;“独”、“空”两字。        评分:共4分。共三问,第一问2分,第二、三问各1分。 附:文言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          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