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历史高考训练题(3)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年历史高考训练题(3)

ID:309724

大小:35.7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下列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 ①封邦建国     ②加强中央集权      ③嫡长子继承制     ④百家争鸣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②④ 2.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长子48岁③ 次子45岁④ 长子50岁① 次子48岁② 嫡子 庶子 周王              A.①      B.②      C.③      D.④ 3.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其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4.右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几位同学就这幅画像石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 甲: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 乙:图中周王例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严格履行。 丙: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周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丁:图中周公勤政为民,统治者品德成为政治权力间的主要纽带。 以上推测与历史实际基本吻合的应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6.假设你是中国秦朝时期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        B.“郡县制”与“元首制”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      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7.秦始皇若生活在古代雅典,且参加每年举行的特别公民大会,其命运可能会 A.被选为至高无上的皇帝             B.当选为执政官 C.当选为元首                       D.被判流放国外十年 8.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9.《汉书》记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为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       C.部分恢复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 10.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11.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实质上是封建社会的 A.公安司法制度       B.纪律监察制度     C.群众信访制度      D.三权分立制度 12.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上述材料提示我们,看待封建社会的具体制度时,应该坚持的哲学观点是    A.辩证分析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主次矛盾的观点 13.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14.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有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 1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C.龙生龙,凤生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6.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17.“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反映唐朝当时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18.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19.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其中汉武帝和宋太祖的回答是 A.强干弱枝                         B.内实京师,外销奸猾 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D.守内虚外 20.下列各图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其中不属于专制决策结果的是             A.长城           B.大运河          C.军机处值房        D.票号 21.《大明律》规定犯有谋反、谋大逆罪,不分主犯、从犯,一律判决“凌迟处死”,祖孙三代也要株连斩首。还增加“奸党”一条。这突出反映了明朝 A.空前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明初重视立法治国 C.严惩贪赃枉法行为                       D.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量刑原则 22.赵冀《檐曝杂记》中说:“则军机大臣面呈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这则材料体现的“军机处”的特点是 A.行政效率高      B.机构健全    C.人员复杂          D.制约皇权 23.抗灾救灾是历代政府的职能之一。下面材料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  汉、宋、明       C.秦、元、清       D.  秦、唐、明 24.右边古地图名为《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中标注有“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字样,据此判断此图应绘制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5.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26.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 27.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28.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而实际上秦朝并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中,太尉是虚设的,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由此,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A.牵制丞相,监察百官                B.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C.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任命郡守和县令 29.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30.古人认为:“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泰山封禅大典。但是宋代以后,泰山神渐渐被碧霞元君所取代,封山告天成了祭神求福。这一变化说明 A.泰山神已不被帝王所重视        B.泰山封禅大典变成了封建迷信活动 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泰山成了五岳之首 31.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某同学在学习了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以后把“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作为其探究课题,为此他在网上搜集了下列史料,你认为在其史料中与这位同学探究的课题有关的是 ①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②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③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④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2.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①《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  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④《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3.清朝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重务的皇帝谕旨称为“廷寄”。下图是清代“廷寄”图,对此正确的说法是           A.这张廷寄出现于康熙年间           B.廷寄的内容是由军机处决策的 C.廷寄的出现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         D.为了保密廷寄只能用满文书写 34.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5.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将耿、魏两地分封给异姓大夫赵氏、毕氏,使赵魏两国得以建立。这种现象反映了①旧有的统治秩序被打乱②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④晋国国君已取代周王室成为天下共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6.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46分) 3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清高宗(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闒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归纳汉唐时期皇帝对宰相的总体态度(1分),并简述依据(2分)。        ②据材料三、四,归纳明清时期皇帝对宰相的总体态度(1分),并简述依据(2分)。        ③上述四则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有无本质的区别(1分)?并说明有无本质区别的原因(2分)。        ④封建王朝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3分)?   3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①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分)         ②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分)           ③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3分)           ④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3分)                    39.(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四】“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同答: 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分)        ②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2分)        ③据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        ④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3分)        ⑤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1分)    40.(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日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注:秩千石指官员俸禄)  【材料二】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规定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包括其子弟)、地方豪强有无“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二千石选署不公、苛阿所受,蔽贤宠顽;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贷赂、割损政令,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等违法行为。    唐代规定,监察官则主要察官人善恶;察户口流散,籍账隐没,赋役不均;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等。 【材料三】汉文帝时,发现“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监督御史”;而唐代则规定尚书仆射对于“御史纠劾不当,兼得弹之”;金代规定“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  【材料四】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 请同答: ①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实行的监察制度及其职能。(3分)        ②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监察官职责的异同。(5分)       ③材料三反映了古代监察制度的什么特点?(2分)         ④在材料四中,包拯提出了什么原则?(1分)         ⑤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对今天有何借鉴作用。(3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