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说明: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纸上。3.答题纸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卷Ⅰ(选择题 共33分)
一、(共4小题,每小题3分,计12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明辨是非/辩证分析 关怀备至/英雄辈出 心力交瘁/人才荟萃 最后通谍/喋喋不休
B.层峦叠嶂/高潮迭起 流言蜚语/成绩斐然 一幅对联/一幅画 貌合神离/和盘托出
C.口干舌燥/心浮气躁 仗义直言/直言进谏 震耳欲聋/振聋发聩 优柔寡断/优哉游哉
D.黯然失色/暗淡 唉声叹气/哀鸿遍野 纵横捭阖/俾众周知 完璧归赵/坚壁清野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各种思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 网上得到了传播 。
B.此刻,校运会的田径比赛已拉开序幕,赛场内外的热烈气氛已经达到高潮:运动员顺着跑道,迈开大步奋力奔向终点,场外的拉拉队则作壁上观,大声为运动员加油鼓劲。
C.面对书籍浩瀚的世界文学殿堂,谁也不必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阅读数量,而在于你从中受到的熏陶,得到的精神滋养。
D.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3.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恰当的一组是( )
(1)蒂托的人身安全将会得到充分保证,他的活动不会 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工作。
(2)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 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做“志”。
(3)在台湾当局_________下,所罗门群岛等极少数国家致函联大主席,要求将所谓“台湾加入联合国”问题列入第62届联大议程,中国政府对此坚决反对。
A. 妨碍 搜集 唆使 B. 阻碍 收集 唆使
C. 妨碍 收集 支使 D. 阻碍 搜集 支使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个人自学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B.为了推动读好书,《中国青年报》文化生活部、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中华千字歌》征文活动。
C.昨天,中国足协通过其官方网站,广泛地征求社会各界对深化中国足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D.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二、(共3小题,每小题3分,计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按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方的要求悉数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十八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一千二百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十八世纪末”,这一表达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大使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东印度公司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二十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十九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使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5.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朝政府负主要责任。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6.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印度农民。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属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7.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C.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D.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计12分)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后汉书·乐恢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矜:怜悯
B、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
C、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容:接受
D、以示天下之私 私:私心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徐公何能及君也
B、令闻而矜之 王笑而不答
C、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D、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 如不能守以终丧
10、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本郡太守犯法被杀,他“独奔丧行服”: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旧友,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卷Ⅱ(非选择题 共117分)
四.(20分)
12.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6分)
①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译文:
②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译文:
1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春晚① 周敦颐②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注释] ①春晚:暮春傍晚。 ②周敦颐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 (1)本诗紧扣“晚”字描绘了几幅画面?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答:
(2)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3分)
答:
14.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2)自胡马窥江去后, , 。(姜夔《扬州慢》)
(3)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22分)
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
书店里的书
(1)一本书从作家酝酿到青灯孤伴的写作,再辗转邮寄到各出版社编辑案头,几经审看周折,待到终于送给印刷车间排版师和技工师手中,书的模样才会大抵胚胎成形。当纸页们列队集合最终以集团军的方式涌出厂门,它们会经过长途跋涉奔赴到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图书市场,虽说那儿并非是书的最后栖息之地——庄穆典雅的幽静书房,却是一本书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驿站,一次奇遇的最紧要关口。在这里,它将与它的主人相遇、结识,并最终被阅读和接纳,从而成为朋友、知交、导师、奴仆、情人等等。
(2)我每次一走进书店门,总是瞥见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伫立着一排排精装简装的书们:穿长衫的书,着西装的书,披袈裟法衣的书,穿旗袍中山装列宁装露脐装的书……以及苹果脸的书,满面沧桑的书,油头粉面的书,素面朝天的书,皓首白发的书,赤身裸体的书,搔首弄姿的书,男扮女装的书,忧愤叹嘘的书,隐姓埋名鬼鬼祟祟的书……
(3)一本书里承载着一个伟大的梦想,一本书里隐蔽着一个卑鄙的阴谋;一本书或许是一个不屈灵魂的啸傲呐喊,一本书或许深深浸淫着写作者经年的血与泪。有时,我会看见一本哭泣着的书,它缓缓向我讲叙发生在遥远年代里的陈怨积案;有时,我会留意到一本窃窃低笑的书,那是那个装着一肚皮噱头,做过小品演员的家伙急着为人们抖落幽默暴笑的“包袱”;也有时我会遇见一本愤怒之极的书,它是另一种主义的倡导者,它主张用暴力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4)是的,一本睡得昏头胀脑的书会发出无聊的呓语,一本挤眉弄眼的书则用它封面的艳照引诱每一个走过身边的脚步。
(5)想一想,一个人与一本书相遇,这情景总是相当奇妙的。是的,是什么触动了他,使他想要将其拥有?我时常会在书店的木柜前,看见一个读者欣喜若狂紧紧抱着书籍的情形,他的脸上洋溢着久别重逢或突然拥有一大笔财富的兴奋,这是那本书的福气,也是那个人的福气。不是么?
(6)有时,我也会看见某个人在一本书面前疑疑惑惑,一会儿抓起一会儿又恋恋不舍放下的事情,又是什么使他对拥有一本书产生怀疑呢?价格抑或内容?我不得而知。这就如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有许多约会被无端取消么,不是有许多人在赴约的瞬间蓦然毁约么!可见一本书的自身魅力是决定其走向的主要原因,而绝非读者。
(7)如果一个人对一本书视而不见,不能说是书的不幸,也不能简单地推测为人的无知。书与人之间的沟通,绝对应该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相互吸引的秘密,因为书即心灵,而文字和纸张不过是心灵践约的途径而已。
(8)我曾为一本老处女般的书扼腕叹息,又曾为一本惨遭下架折价处理的书暗暗鸣不平,这是真的。一本积满厚厚尘埃的书却有着火一般的激情,而一本被许多年轻年老的手无数次抚摸的书,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生性淫荡的娼妓。
(9)似乎有过这样的先例,一个人因为一本书的指引从而改变了一生——他因为这本书发动了一场革命,建立了一个政权,并使无数人与他一样改变了命运!谁能说一本书里没有枪炮声,厮杀声和战车的轰鸣声?当然,我看见一本书代替机床生产出成堆的产品,我还看见一本书取代讲台上那位之乎者也的教授,让一颗年轻的心长久地激跳……
(10)我知道一个稚气未脱的年轻人早晨走进书店,黄昏出来时会变得步履蹒跚老态龙钟;我知道那位祖祖辈辈汉语身坯的家伙,会因为几册外文书,从而改头换面变成着西装系领带的字母……
(11)书籍承担了部分历史,从而使人类自身变得可疑;而书店则因为拥有了更多的读者,以便让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15.本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书店里的书?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16.作者在第五段中写道:“这是那本书的福气,也是那个人的福气。”中的两个福气指的是什么?(4分)
(1)那本书的福气:
(2)那个人的福气:
17. 结合上下文看,为什么作者说“如果一个人对一本书视而不见,不能说是书的不幸,也不能简单地推测为人的无知”?(4分)
18. 文章结尾说“书店则因为拥有了更多的读者,以便让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8分)
六.语言表达及运用(15分)
19.下面一段文字中的画线的语句中有三句在语序、语意等方面有不当之处 ,请指出并加以改正,使修改后的文字衔接自然,语意连贯,逻辑严密。(6分)北京奥运会“八金王”、14枚奥运金牌得主菲尔普斯被抓拍到吸食大麻的照片,①立刻让偶像走下神坛,②菲尔普斯发表道歉声明并承认了吸毒事实。③23岁的菲尔普斯尽管在游泳池中取得了成功,④但却做了一件让大家都感到惭愧的事,这辜负了人们对他的期望。为此,他感到抱歉,⑤并保证此类事件不会再次发生。
20.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今天中国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在今天开放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而且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时的爱国主义应当注入新的因子和意识。它不再应当仅是一种内聚型的强烈感情,不应当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普世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 □□□□ □□□□ □□□□
21. 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两组句子,要求与上下文句式相近,内容相关(5分)
笔墨纸砚成就了华夏文明的瑰丽画卷:巍然屹立的泰山是笔,勾画的是屈原是李白是苏东坡,他们书写着世间的梦想与荣耀; , ,
; , , ;这四四方方的大地就是砚啊,磨出的是司马迁是岳鹏举是文天祥,他们吞吐着天地的正气与豪情。这画卷,纵向延伸,横向铺陈,缓缓舒展于鸟巢中心,惊艳世界!
七.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老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老是说自己是十六岁的花季?”学生们回答:“这是一部电视连续剧的剧名。”老师沉思片刻说:“你们为什么没有想到自己是一棵树呢?一棵有十六道年轮的树已经很壮实了。”学生们默默无语。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以“是花,还是树”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少于800字。
2009—2010高二语文调研试卷答案
一、(共4小题,每小题3分,计12分)
1答案D 1 通牒 一副对联 仗义执言 暗淡与黯淡都有
2. 答案 C项迅雷不及掩耳:比喻动作或事件突然而来,使人不及防备,出其不意。此句是讲信息传播快,重点不在来不及防备、出其不意上。 “壁上观”指坐观成败,不施援手。项“不绝如缕”形容情势十分危急。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3.答案 A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语义较重。“搜集”与“搜集”同是动词,“搜集”表示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收集”表示使聚集在一起。从语境看“实地访问”有寻找之意,故应用“搜集”。 唆使:指使或挑动别人去做坏事。支使:命令人做事。
4. 答案 C“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起决定作用”两种说法杂糅在一起。“推动读好书”的后面应有“的活动”作宾语;另外,“读好书”也有歧义,可理解成读内容好的书,也可理解成把书读好。“几个学校的领导”也有两种理解。一是同一学校的几个领导,一是几个不同学校的领导。
二、(共3小题,每小题3分,计9分)
第5题: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一项。B项所说“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从文中第一段“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的看,这句话原书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其余三项均为原书观点。
第6题:答案为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符合文意”应指符合本文作者的观点和看法。A项中“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是指英国的观点,而非作者观点。在原文第四段有“直到二十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一句中,“远见”是加引号的,表示否定。B项中“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属理解错误,“以邻为壑的政策”不是指把“鸦片销售给东印度农民”,而是“销往中国”,原文第四段中分析销售给东印度农民将会使英国公司受到损失,“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C项中黑斯廷斯遭受弹劾的原因不是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是在原文第五段中指出的“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D项原文意思一致。原文第三段有“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一句。
第7题:答案为A。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分析评判。A项与原文意思恰恰相反,原文第五段中运用了一个反问句“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表示对“马戛尔尼”不知情的强烈否定。意思相一致。其余B、C、D项与原文意思相一致。
三、(共3小题,每小题3分,计9分)
8、D(私:个人的)
9、A
10、D
11、C( “旧友”无根据)
12、翻译(略)
诗歌鉴赏
13.(1)这首诗紧扣“晚”字,描绘了三个画面:近看柴门,落花挡住夕阳光辉;远看林子,暮色中鸦归巢;放目遥望,樵夫渔人,担柴提鱼而归。为我们营造出村野薄暮时分谐和静谧的意境。(每个画面1分,意境2分)
(2)诗人笔下所现,乃是静境,之所以不显得冷清、空寂,是因为点缀了“落” “飞” “归”三个动词。花自落,鸦在飞,人正归,这些活动的事物,化寂为动,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鸢飞鱼跃的活泼气息。(答出诗人所写是静境,1分;答出3个动词,1分;答出化寂为动,1分)
14题:见课本。
15题:拟人(1分)。以这种生动形象的手法赋予书以人格化特征(2分)深入浅出饶有趣味,吸引了读者,启发读者共鸣与深思(1分),暗示了书所包含着的人类性和社会性(即书是人类性格或人文特征的体现,反映出对人类或社会的广泛深刻的认识与理解)(2分)。
16题:(1)能被读者所欣赏所阅读,真正体现书的价值所在(3分)
(2)能够找到一本和自己心灵相契的书,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得到陶冶(3分)
17题:①一个人对一本书视而不见,既不能说明这本书缺乏自身魅力,也不能说明这个人无知,而是两个心灵不能相互吸引而已。②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取向,而任何一本书不管其自身魅力如何,也只能引发一部分人的阅读兴趣。
18题:一方面,书店里的书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并不都是传达真理的;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读者从书中所获取并非都是有益的影响,所以尽管书店里的书很多,读者也很多,但真正掌握真理的人并不多。(4分,每点2分)
这样写的用意是在提醒读者,要善于甄别书,也要善于从书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表明作者对书店和读者的现状的忧虑和反思。(4分,每点2分)
19题:①②④有误
(1)①改为“这位偶像立刻走下神坛”或补出主语“这一事件”
(2)②改为“承认了吸毒事实并发表道歉声明”
(3)④改为“但却做了一件让大家都感到遗憾的事” (6分,每点2分)
20题:爱国热情 开放时代 民族生存(全球竞争) 理性深沉 (4分,每点1分)
21题:示例:九曲蜿蜒的黄河是墨,浸润的是范仲淹是海瑞是谭嗣同,他们激扬着人生的刚毅与崇高;辉煌悠久的青史是纸,记录的是霍去病是王昭君是祖逖,他们承载着民族的兴衰与成败 (一句2分,文采1分,共5分)
22.(略)
【参考译文】乐恢字伯奇,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
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争,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史校尉。众多指责、荐举(的事实),令(他们)无法回答,无从逃避,显贵的外戚们非常厌恶他。窦宪的弟弟夏阳候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能够容忍朝廷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利下移造成的。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当今应该做的,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上书没有取得效果。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窦宪因为这一缘故,迅速而又严厉地告知各州郡对乐恢进行逼迫、威胁。乐恢最后饮药而死。(死后,)穿丧服哀丧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后来,窦氏被诛杀,和帝即位,乐恢的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心、气节,(和帝)赐与乐恢的儿子乐己为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