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010高考二轮复习配套训练八
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读我国某河流流域图,回答1~4题。
1.造成流域内I、Ⅱ两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温
C.降水 D.植被
2.关于I、Ⅱ两区河流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I区河流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搬运作用
B.Ⅱ区河流的外力作用仅有沉积作用
C.I区河流切割作用显著,使河谷呈“V”字型
D.Ⅱ区河流流水作用使左岸沉积、右岸侵蚀
3.合理开发利用该河流的资源优势,正确的是
A.开发I区河流侧重修建大型水库以发展旅游业和航运
B.开发Ⅱ区河流侧重于水力发电和灌溉
C.Ⅱ区河流沿岸应广泛发展茶树种植
D.I区河流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应同时进行
4.有关该河流的假设能够成立的是:
A.若该河位于西北地区,则该河一定是内陆河
B.若该河位于东北地区,则该河可能有两次汛期
C.若该河位于华北地区,I区河流易发生凌汛
D.若该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则该河流量一定大于北方任何河流
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右图表示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回答第5-6题。
5.三幅图按治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A.A→B→C B.B→C→A
C.B→A→C D. C→A→B
6.在我国进行这项工作时,最适宜选种的植物是
A.杨树 B.桦树
C.沙拐枣 D.柳树
读“1954年与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损失对比表”回答7—9题。
7.1998年洪水淹没面积和死亡人数都比1954年少,其主要原因是
A.1998年洪水水位没有1954年的高
B.新建设的许多防洪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C.1998年的降水时间比1954年的短
D.1954年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1998年要大得多
8.1998年的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1954年损失的十几倍,其原因是
A.1954年洪水到来前,政府组织军民对财产进行了及时转移
B.1954年洪水发生的时间比1998年稍晚,农田的农作物已经基本收割
C.1998年长江流域与1954年相比经济迅速发展,资产密度加大
D.1998年洪水主要淹没的是市,而1954年主要淹没的农村
9.关于1998年特大洪水发生的人为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①天气预报严重失误,没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②近年来长江上游植被的破坏导致水
土流失严重,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③大量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洪水调
控能力减弱 ④堤岸设计标准过低及工程质量不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读洞庭湖的变迁,回答10~11题。
10.下图中,与洞庭湖面积的变化最相符合的是
11.1950~1958年期间,洞庭湖面积迅速缩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 B.因为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
C.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 D.湖泊沼泽化速度加快
读田纳西河流域在美国本土的位置图,完成12—14题。
12.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热带湿润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上流程最长、流量最大的支流
B.田纳西河流域地形全为平原
C.田纳西河流域虽然降水少,但河床比降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
D.流域内有丰富的煤炭、铅锌等矿产
14.田纳西河流域的平原区,是美国农业带中的
A.乳畜带 B.小麦带
C.棉花带 D.畜牧和灌溉混合农业区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德国鲁尔区相继遇到了产品滞销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据此并结合下图,判断15~18题。
15.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
A.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B.第三、第二、第一产业
C.第二、第三、第一产业 D.第三、第一、第二产业
16.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其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A.丰富的铁矿资源 B.丰富的煤炭资源
C.广阔的消费市场 D.便捷的水陆交通
17.“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的出现,主要原因不是:
A.能源消费从“煤炭时代”进入了“石油时代”,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明显下降
B.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区所产煤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
乏力
C.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的状况,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受到各国钢铁产品低价格
的冲击
D.鲁尔区铁矿资源主要来自法国西南部,运输成本不断提高
18.20世纪70年代以后,鲁尔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A.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业等“无烟经济”受到重视,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B.很多工厂变为农田,农业的地位不断提高
C.煤炭和钢铁企业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以增强对外竞争力
D.开发本国铁矿资源,减少进口铁矿石数量
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际间的流动。据此回答19—21题。
19.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产业开始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这些产业一般为
A.技术密集型产业 B.资金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能源密集型产业
20.这些产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特殊时期开始转移到我国,是因为我国
A.采取了有效的产业政策,进行了体制改革,改善了投资环境
B.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解放,大量涌向东南沿海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D.东南沿海地区科技发达,法制健全
21.关于世界产业的转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最大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 ②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③这种产业转移也可以
由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 ④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环境恶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读“我国某河流沿线地势剖面图”,结合上述材料,完成22-23题。
22.该河流可能是
A.京杭运河 B.黄河 C.长江 D.淮河
23.我国已利用该河道实施大规模调水工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
B.该工程不需动力调水,可以自流完成
C.该工程可调水量较为丰富,但水质较差
D.该工程实施过程中地形复杂,工程量很大
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24—25题。
24.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
B.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
C.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过程
D.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
25.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增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B.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人,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C.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
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
26.读“以某海湾为中心及周边地区轮廓”甲和乙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写出甲、乙两地区相同的大宗农产品(经济作物)名称。并简述两地种植该农作物
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共同点和甲地区有利、乙地区不利的因素。
(2)分析乙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甲地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崛起,请分析其原因。
(4)乙地区河口三角洲在开发和整治中,应如何协调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5)两海湾都是风暴潮的易发区。简析两海湾易发风暴潮的原因。
27.读“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图”,回答问题:
(1)关于“西气东输”工程沿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程西北段所经地区,森林茂密,稻田连片
B.工程东南段所经地区,城市密度大,经济实力较强
C.图中①地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带,天然气资源较丰富
D.图中②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2)“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线路中,地形最复杂、施工最困难的是________线。中线经过的气候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修建青藏铁路需要克服哪些不利的自然条件。
(4)从我国东、西部能源资源的分布和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为什么要建设“西电东送”工程?
28.下图为欧洲某跨国公司在我国某地设立的分厂,其产品全部销往欧洲。根据图中提供的
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6:00接到定单
18:00发货第二天到货
(1)该企业生产的产品运输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分析选择该运输方式的主要原因。
(2)该地区吸引跨国公司的在此设厂的主要区位因素有那些?
(3)跨国公司分厂的设立,对该地区的工业从图中看产生了那些影响?试分析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29.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从因特网上搜集到的两则信息,分析回答。
资料一:东北曾是世界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区,是我国主要食用油的来源。自加入WTO后,2001年江苏某榨油厂即进口美国大豆1396万吨,约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大豆产量,同年东北大豆却有七成积压在农村。w.w.w.k.s.5.u.c.o.m
资料二:东北和美国进口大豆的产销成本调查
东北大豆
美国大豆
生产成本(元/千克)
1.6
0.8
运输(元/千克)
0.045
0.04
出油率(%)
17
20
加工成本(元/吨)
10+X
X
其中X为美国每吨大豆的加工成本。
(1)2001年江苏某榨油厂“舍近求远”从美国进口大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你分析造成东北大豆生产成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3)该学习小组要将研究成果“东北大豆的出路”呈报给政府供决策参考。如果你是小组成员,你会提出哪些建议?
参考答案
1.A2.C3.D4.B5 D 6 C7.B8.C9.D10.C 11.B12.C 13.D 14.C
15.B16.B17.D18.A 19.C 20.A 21.C 22.A23.C24.A 25.B
26.(1)棉花 相同点:两地的热量条件较好,光照充足,地形平坦。 不同点:
甲地区水热条件更优越,灌溉条件良好,土壤肥沃;乙地区旱涝灾害和盐碱地较多。
(2)有利:矿产和海洋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科技力量雄厚,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充足。 不利:水资源和能源缺乏。w.w.w.k.s.5.u.c.o.m
(3)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富,平原面积广阔;气候相对优越,空气新鲜,阳光明媚,适宜人们居住,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②联邦政府的支持,同时通过国防工业的建设来刺激局部工业发展。③科技、教育发达,劳动力素质高。
(4)防止土壤盐碱化,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合理发展沿海水产养殖业,保护湿地,防止黄河断流等。
(5)甲图海区在夏秋季节形成飓风较多;乙图海区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大,风力强盛,易形成风暴潮。w.w.w.k.s.5.u.c.o.m
27.(1)B (2)西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 (3)地势高峻,气候严寒;气压低,缺氧;多冻土,多河川 (4)西部地区水能和煤炭资源丰富,经济比较落后,电力大量过剩;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但资源不足,电力紧缺
28.(1)航空运输 产品的附加值高 (2)工业联系方便;工业基础好;劳动力质优价廉;地租低
(3)工业出现集聚现象 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29.(1)东北大豆出油率低,价格高,加工成本高
(2)东北大豆生产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
(3)建立高油大豆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规模生产;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发展面向市场的产品;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大豆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