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届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

ID:310322

大小:40.18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届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下列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 ①封邦建国     ②加强中央集权      ③嫡长子继承制     ④百家争鸣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②④ 2.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长子48岁③ 次子45岁④ 长子50岁① 次子48岁② 嫡子 庶子 周王              A.①      B.②      C.③      D.④ 3.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其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4.右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几位同学就这幅画像石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 甲: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 乙:图中周王例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严格履行。 丙: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周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丁:图中周公勤政为民,统治者品德成为政治权力间的主要纽带。 以上推测与历史实际基本吻合的应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6.假设你是中国秦朝时期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        B.“郡县制”与“元首制”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      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7.秦始皇若生活在古代雅典,且参加每年举行的特别公民大会,其命运可能会 A.被选为至高无上的皇帝             B.当选为执政官 C.当选为元首                       D.被判流放国外十年 8.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9.《汉书》记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为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       C.部分恢复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 10.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11.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实质上是封建社会的 A.公安司法制度       B.纪律监察制度     C.群众信访制度      D.三权分立制度 12.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上述材料提示我们,看待封建社会的具体制度时,应该坚持的哲学观点是    A.辩证分析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主次矛盾的观点 13.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14.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有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 1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C.龙生龙,凤生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6.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17.“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反映唐朝当时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18.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19.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其中汉武帝和宋太祖的回答是 A.强干弱枝                         B.内实京师,外销奸猾 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D.守内虚外 20.下列各图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其中不属于专制决策结果的是             A.长城           B.大运河          C.军机处值房        D.票号 21.《大明律》规定犯有谋反、谋大逆罪,不分主犯、从犯,一律判决“凌迟处死”,祖孙三代也要株连斩首。还增加“奸党”一条。这突出反映了明朝 A.空前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明初重视立法治国 C.严惩贪赃枉法行为                       D.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量刑原则 22.赵冀《檐曝杂记》中说:“则军机大臣面呈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这则材料体现的“军机处”的特点是 A.行政效率高      B.机构健全    C.人员复杂          D.制约皇权 23.抗灾救灾是历代政府的职能之一。下面材料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  汉、宋、明       C.秦、元、清       D.  秦、唐、明 24.右边古地图名为《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中标注有“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字样,据此判断此图应绘制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5.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26.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设军机处 27.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28.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而实际上秦朝并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中,太尉是虚设的,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由此,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A.牵制丞相,监察百官                B.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C.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任命郡守和县令 29.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30.古人认为:“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泰山封禅大典。但是宋代以后,泰山神渐渐被碧霞元君所取代,封山告天成了祭神求福。这一变化说明 A.泰山神已不被帝王所重视        B.泰山封禅大典变成了封建迷信活动 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泰山成了五岳之首 31.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某同学在学习了必修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以后把“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作为其探究课题,为此他在网上搜集了下列史料,你认为在其史料中与这位同学探究的课题有关的是 ①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②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③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④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2.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①《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  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④《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3.清朝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重务的皇帝谕旨称为“廷寄”。下图是清代“廷寄”图,对此正确的说法是           A.这张廷寄出现于康熙年间           B.廷寄的内容是由军机处决策的 C.廷寄的出现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         D.为了保密廷寄只能用满文书写 34.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5.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将耿、魏两地分封给异姓大夫赵氏、毕氏,使赵魏两国得以建立。这种现象反映了①旧有的统治秩序被打乱②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④晋国国君已取代周王室成为天下共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6.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46分) 3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清高宗(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闒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归纳汉唐时期皇帝对宰相的总体态度(1分),并简述依据(2分)。        ②据材料三、四,归纳明清时期皇帝对宰相的总体态度(1分),并简述依据(2分)。        ③上述四则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有无本质的区别(1分)?并说明有无本质区别的原因(2分)。        ④封建王朝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3分)?   3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①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分)         ②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分)           ③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3分)           ④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3分)                    39.(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四】“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同答: 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分)        ②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2分)        ③据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分)        ④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3分)        ⑤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1分)    40.(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日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注:秩千石指官员俸禄)  【材料二】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规定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包括其子弟)、地方豪强有无“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二千石选署不公、苛阿所受,蔽贤宠顽;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贷赂、割损政令,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等违法行为。    唐代规定,监察官则主要察官人善恶;察户口流散,籍账隐没,赋役不均;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等。 【材料三】汉文帝时,发现“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监督御史”;而唐代则规定尚书仆射对于“御史纠劾不当,兼得弹之”;金代规定“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  【材料四】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 请同答: ①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实行的监察制度及其职能。(3分)        ②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监察官职责的异同。(5分)       ③材料三反映了古代监察制度的什么特点?(2分)         ④在材料四中,包拯提出了什么原则?(1分)         ⑤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对今天有何借鉴作用。(3分) 2010届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题答案 一、选择题(54分) 1.C  2.C 3.C 4.B 5.D 6.C 7.D 8.A 9.C 10.B 11.B 12.C 13.C 14.A 15.B 16.C 17.B 18.B 19.A 20.D 21.A 22.A 23.D 24.D 25.C26.C27.B 28.A29.D 30.C 31.B 32.D33.C 34.D 35.B36.A 二、非选择题 37.(12分)①总体态度:重视并重用宰相(1分)。依据: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商量,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的局限性(2分)。 ②总体态度:贬低并取消宰相(1分)。依据: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清高宗认为以宰相治天下之乱,自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不得的,而宰相以天下之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是更要不得的(2分)。 ③没有本质的区别(1分)。因为重视宰相的作用和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封建统治考虑的(2分)。 ④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1分);同时,封建官场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1分)。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1分)。 38.(10分①血缘、门第、等级、世袭。(任答两点2分) ②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分) ③九品中正制;(1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 ④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3分)(考生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9.(10分)①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任答2点,1分)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 ②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 (每点1分,共2分) 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分);清朝设军机处(1分) ④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1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1分)军阀割据(1分)。 ⑤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1分) 40.(14分①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并“掌图籍秘书”,并参领机要,下设御史中丞河侍御史等职;(2分)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对郡实行监督。(1分)   ②同:都监督官吏的违法行为。(1分) 异:汉代受监督的官吏品级较高,还对地方豪强进行监察,监察内容侧重于吏治腐败和残暴。(2分)而唐代加强对发展经济、选拔人才、冤假错案的监察,体现了对民生的更多关怀。(2分)  ③实行双重监察,即对监察机关要加强监察。体现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与成熟。(2分)  ④选拔“端劲特立之士”即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人担任监察官员。(1分)    ⑤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监督,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1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1分) 借鉴作用:要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相关法规;要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选拔清正廉洁的监察官员;要加强对监察机关自身的监察,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任答1点,1分;只要言之有理即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